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终末期心脏病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晚期临床表现,随着人口老年化的发展,其发病率逐年增加,具有极高的病死率。目前治疗终末期心脏病的方法有限,且整体疗效不佳,而非移植性外科重构手术(对解剖和功能重建的一种综合性治疗手段)仍然是大部分地区治疗终末期心脏病的主要方法之一。本研究旨对非移植性外科重构手术治疗终末期心脏病患者手术前后心、肺功能变化情况及SF-36健康调查量表得分作比较,评价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2月至2016年7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非移植性外科重构手术治疗的51例终末期心脏病患者临床资料,对比分析术前及术后早期(出ICU时)、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时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肺动脉收缩压(PASP)、心胸比率(CTR)等指标;对比分析术前及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时肺活量(VC)、肺总量(TLC)、用力肺活量(FVC)、最大随意通气量(MVV)、50%肺活量最大呼气流速(MEF50)、第1秒呼出的气体量(FEV1.0)、残气量(RV)、一氧化碳弥散功能(DLCO)等肺功能指标;收集术前及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时动静脉氧分压(PO2)、动静脉二氧化碳分压(PCO2)等血气指标,分别计算出动静脉氧分压差(P(a-v)O2)、动静脉二氧化碳分压差(P(v-a)CO2),并进行对比分析;对比分析术前及术后6个月、术后1年时SF-36健康调查量表得分。结果术后至出院前死亡5例,死亡率为9.8%。死亡主要原因为多器官功能衰竭、严重低心排量综合征。患者术后早期(出ICU时)和术后6个月时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心胸比率(CTR)、左心房内径(LAD)、肺动脉收缩压(PASP)等指标均较术前明显缩小和降低(P<0.01),术后1个月和术后6个月时,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时肺容量及肺通气功能相关指标如肺活量(VC)、肺总量(TLC)、残气量(RV)、用力肺活量(FVC)、最大通气量(MVV)、50%肺活量最大呼气流速(MEF50)、第1秒呼出的气体量(FEV1.0)等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术后1个月和术后6个月时,肺换气功能指标一氧化碳弥散功能(DLCO)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但术后12个月时较术后6个月时未见明显改善(P=0.191)。术后1个月时血气指标:动静脉二氧化碳分压差(P(v-a)CO2)较术前未见明显改善(P=0.276);动静脉氧分压差(P(a-v)O2)较术前明显好转(P<0.01);术后6个月时,动静脉二氧化碳分压差(P(v-a)CO2)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动静脉氧分压差(P(a-v)O2)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术后6个月时SF-36健康调查量表中的生理功能(PF)、社会功能(SF)、生理职能(RP)、精神健康(MH)、情感职能(RE)、精力(VT)、一般健康状况(GH)等七个维度得分均高于术前得分(P<0.01),但躯体疼痛(BP)得分与术前相比未见明显差异(P=0.143)。术后1年时,生理功能(PF)、社会功能(SF)、生理职能(RP)、精神健康(MH)、情感职能(RE)、精力(VT)、一般健康状况(GH)、躯体疼痛(BP)等八个维度得分与术前时得分相比均明显增高(P<0.01)。结论非移植性外科重构手术治疗终末期心脏病,虽然围手术期并发症较多,但术后早期心功能、肺功能指标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且随着术后恢复时间延长改善更明显,尤其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可作为终末期心脏病非移植治疗的一种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