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12月4日晚,我接到四川汶川灾区朋友的电话,告诉我距汶川县城向西17公里的桃坪乡有一桩羌族婚礼,7日举行。听后,我大喜。拍摄民族婚礼是我的专题之一。于是,我次日便驾车上路,6日中午便到达桃坪乡。
新郎的家住在“东方古堡”
举行婚礼的新郎叫杨登攀,羌族,家住四川省理县桃坪乡的桃坪羌寨,西距理县34公里。桃坪羌寨土地肥沃,猪羊满圈,户户殷实。这里还是四川旅游的知名景点,因有古朴雄伟的碉楼、碉房建筑而被誉为“东方古堡”,闻名中外。桃坪羌寨的碉楼、碉房始建于3000余年前。整个村寨看似杂乱无章,却独具匠心。建筑因地取材,采用当地石材、木材、黄泥砌建。建筑上部窄小,底部宽大,呈梯状。羌寨巷道四通八达,房顶户户相连,地下泉水因山势而下,水道上覆盖石板,在地下似蛛网密布,通往每家每户,其机关设置灵巧隐蔽,可任意改变水流方向,形成了上、中、下三层既便于生活又战时抗敌的立体防御网络,外人人寨如进迷宫。值得一提的是,村寨的碉楼、碉房建筑并非水平而建,而是四角高中间低,并且向内逐渐收敛。这对于地震多发的横断山脉,有着非凡的意义。不论地震波从哪个方向而来,建筑的反方向均有一个支撑的力量缓解地震波。桃坪羌寨的建筑,体现了远古羌人的非凡智慧。
汶川“5·12”大地震,毁坏了包括汶川、茂县、北川在内的著名的箩卜寨和黑虎寨等其他羌寨。目前,桃坪羌寨已经成为羌族聚居区内唯一保存完整的羌族村寨,成为最后的羌寨,成为羌民族远古文化以及碉楼、碉房建筑的活化石。
新娘的家乡已是一片废墟
温柔美丽的新娘叫方弟妹(汉族名),藏族,确切地说是嘉绒藏族,家住四川省理县杂谷脑镇克增嘉绒藏族村寨,南距理县10公里。去年汶川“5·12”大地震把这里的一切都毁坏了。因地震发生在白天,村民们都去忙农活,因此死亡的人很少。村寨里的碉房绝大部分震毁了,家家户户吃的、用的被砸、被埋在里面。当我问起地震的景象时,村民们绘声绘色地向我描绘:
“喔,山摆得好凶哦!连着地摆,上下地跳。房子垮了,好大的烟土,啥子也看不到……”
“我去砍柴滑倒了,站不起来,趴在地上人还乱跑,脑壳撞到树根根还想着找我的老婆……”
然而,村民们说的更多的还是感恩和自强的话。进村时,我看到一面面残留的墙壁上写着标语:
胡主席,我们世世代代牢记您的恩情
把悲痛埋在心底,把责任挑在肩上
挖废墟,刨旧梁,自己动手建新房。
“我就是要用这种不同凡响、超乎寻常的大喜事来冲淡地震灾难带给我们的大悲大痛!”
新郎是羌族人,曾经在村校当老师,学生们都很喜欢他。目前,他在理县教育局从事行政工作。他的婚礼是按照羌民族的传统习俗举办的。新娘是藏族人,温柔美丽,是县里疾病控制中心的一名护士,工作认认真真。他们的婚事将按照藏、羌两个民族的风俗举办。在新娘家他们按照当地藏族的风俗举办,在新郎家则按照羌族的风俗举办。羌族婚礼一般要经过挂红、告奠、开坛、接亲、迎亲、做酒、宵夜、回门等程序,完成这些程序需要7天。婚礼的高潮在第三天,接亲、迎亲,做酒、宵夜都在这一天。
我驾车赶到桃坪羌寨时正赶上新郎家“挂红”。贴对联是挂红的内容之一。对联要贴在村口、家门口、正房门口、新房门口。对联结合了国家、传统、家庭、孝道等内容,令人耳目一新,倍感亲切,浓浓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我在新郎家门口看到的对联是这样的: “良辰美景唢呐鞭炮贺新郎(上联);月圆花好香茶美酒迎宾客(下联);横批:喜迎新人。”正房门口的对联写着“两双勤劳手重建美好家园(上联):一对年轻人结为终身伴侣(下联);横批是:不怕地震”。新房门口的对联是:“美夫妻隔山望水自来相见(上联);好鸳鸯同林共栖喜度百年(下联);横批是:天作之合”。更有意思的是连家畜圈棚门前也写有对联: “牛马猪羊六畜旺(上联);稻麦粮谷四季香(下联);横批:猪肥粮兴”。看这些对联,细品其中的含义,让我感慨不已。写对联本是我们汉民族的风俗,传统佳节、婚丧嫁娶等大事都要在家院门前贴对联以表达主人的志向与情趣。曾几何时对联已悄然退出我们的生活,城市人家有谁还借此表志舒不?我们还能够看到多少内容与形式俱佳的好对联?
“挂红”的另一项内容就是晚间由长辈、亲友为新郎披红绫贺喜祝福。羌族长辈为晚辈祝福除了祝福的意义外,还有告慰祖先“祖根延续,民族繁衍”的意思。羌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生活中十分尊重女性,风俗中仍保留着人类初期母系特征的遗迹。羌族民谣“天上雷公老大,地上母舅老大”,因此,老舅(或称大舅)在家庭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崇高的地位。老舅为外甥披红祝福,是外甥的荣光、福气,是其他人不能替代的。老舅为外甥挂红时,一旁说羌语的男中音响起:“头上插花红,幸福到你家!”老舅闻罢,仰天长笑。老舅为新人祝福后,依次是家庭中的长者和亲友为新人祝福。 “挂红”在新郎家的客厅举行,欢笑声溢出了窗外,穿透了黑夜。
“告奠”就是祭奠告慰祖先的风俗。羌民族凡遇民族大事,包括战争、捷报、灾害、灾难,家庭中生子、就业、升职、婚丧嫁娶等等,必祭祖告奠。他们认为,离去的人仍然和我们在一起,只是在不同的世界罢了,祖先关心着我们呢。老舅对我说: “没有祖先,哪有我们?”老舅为外甥披红祝福后,便去主持开坛仪式。开坛非常隆重,很有意思。夜晚漆黑,在敞亮的家院里,一大堆篝火熊熊燃起,老少亲友们团团围坐听老舅用羌语叙说,“今天,是一个吉祥的日子,火红的朝霞把寨子都照红了;明天,是一个幸福的日子,为啥子?因为今天的晚霞把天空都照红了。”接下来,老舅手指着放在地上的束着红纸的酒坛说:“这是一坛子啥子?酒,是老酒!是和今天办喜事的杨娃娃年龄一般大的老酒,是他生出来时他妈妈为他酿的老酒。”老舅顿了顿口气,揪过来新郎杨登攀接着说,“这是一坛子啥子?是酒嘛?不是,这是比大海还要深的恩情,这是比高山还要重的恩情,是先人的恩情,是你的妈妈的恩情,是所有关心你的人的恩情……”老舅把箭竹竿插入酒坛,将长长竹竿递给新郎。新郎先请舅舅饮,舅舅又请其他长者先饮,如此礼数推脱三五番。最后舅舅先饮,然后长者饮,然后新郎饮,然后亲友饮……我在一旁看得仔细,听得仔细,生怕把哪个细节漏掉了。此时,我酒未饮,而人已醉了。
听羌族朋友介绍,此时的新娘家也是一个不平静的夜晚。新娘明天就要出嫁了,今晚是她的“花夜”。她的同龄姐妹们今晚都涌到她的家,给她送“添乡馍”,同龄的男性伙伴们还请她喝“莫愁酒”。 “添乡”、“莫愁”告慰她不要忘记家乡,不要怕生活中的坎坷,不要烦恼,要始终快乐。此刻, 新娘再也忍不住离别前的伤心,在喜庆的唢呐声中,边哭边唱《哭嫁歌》。《哭嫁歌》历数了女儿在母亲的呵护下,从出生到今天, “石榴花开一路香”的成长经历。
5月7日凌晨7点,我的三菱车被村民们披上红绸,贴上喜字,随着接亲的车队前往40公里外的新娘家接亲。当车队驶进克增嘉绒村寨时,我的心抽搐了,路边两侧的碉房倾斜倒塌,横梁矗立,电杆折断,残垣断壁,已是一片废墟。新娘的家在废墟的中央,三层的碉房全部跨塌,全家挤在一间修补后的危房。危房的门口红底金字的对联十分醒目: “山河破碎凭双手重建美好家园(上联);藏羌联姻齐努力再看碧水蓝天(下联):横批:百年好台”。看着这幅对联,我又是感慨: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啊!第三天我问新娘:“你怎么会选择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举办婚礼?”新娘的声音顿时提高了许多:“我就是要用这种不同凡响、超乎寻常的大喜事来冲淡地震灾难带给我们的大悲大痛!”这句话一字一句像重锤敲打,在我的心里产生了极大的震撼。
我看到接亲的男方长者递给女方长者两片猪膘肉,送上一个白白的“太阳馍”,女方则回送一个白白的“月亮馍”。这象征着太阳和月亮,永远光照人间;夫妻恩爱,永远偕老白头。新娘的父亲在祖先牌位前双手合十,默默站立,告慰祖先。这时,新娘的母亲和红娘为新娘梳头、扎辫、更换衣服。随后,父亲在头顶盖头的女儿面前喃喃叮嘱,披上祝福的哈达,之后,坐在一旁流泪去了。所有这些传统的仪式进行完毕,小叔子已经蹲在门前做好了背嫂子出门的准备。唢呐声和鞭炮声同时响起,接亲的队伍缓缓离开了娘家。小叔子背着嫂子在废墟中一步一艰难,红红的盖头在满是废墟的崎岖的村寨小路上像火苗一样快乐地跃动着,显得格外的醒目。此时没有山风,喜庆欢快的唢呐《迎亲曲》格外地嘹亮、高亢,响彻了废墟的上空。此情此景,我眼眶湿润,快门声不停地响起。第三天,我告诉新娘接亲时我的感受,新娘不仅安慰我。还唱起了逗人的情歌“昨夜阿哥来看妹,踩倒地头一片葱,阿妈问葱咋会倒,妹说昨夜起大风。”
在桃坪羌寨村口,新娘下车换轿。唢呐声和鞭炮声再次响起。红红的喜轿在村寨老幼的欢迎下涌到新郎的家门口。门前有一位司仪老人,横拦着一条长凳,不让新娘进门。长凳上粮斗内置满青稞,红烛点燃,司仪老人从斗内抓一把青稞向新娘撒去,羌语嘹亮:“新娘来到,大昌大吉。”抓第二把青稞向天空撒去:“钱财一分如白云,天长地久年年春。”抓第三把向宾客撒去: “大红大喜人人有,团结恩爱天天醉。”然后司仪老人取掉长凳,新娘踏碎倒扣在地上的瓷碗(“碎”同“岁”谐音,意指岁岁平安),进院拜堂。新娘一一拜见过家人亲友后,便同新郎抢房。抢房是羌族的婚俗,即新郎新娘谁先抢入洞房,婚后便由谁掌管家中钥匙,当家作主。一般来说,即使新娘抢得先机,也会伫立门前,让新郎先入。
做酒要连摆三天,喜酒要连喝三天。羌族人称婚事喜宴为“做酒”。
晚上的宵夜更是热闹非凡。夜幕降临,村民们围着篝火手拉手跳起欢快的沙朗(锅庄),欢快的歌声、热情的舞步和音乐的节奏感和谐统一,极具美感,令人畅快。之后,300余村民挤在搭建有脚手架的仍是危房的公共礼堂内为新人举行结婚典礼。典礼是在对歌声中开始的,新郎、新娘一问一答。特别是新郎,在对歌中,极尽赞美之辞,从新娘的头唱到脚,从美丽唱到贤惠善良,再从贤惠善良唱到聪明能干。午夜,礼花烟火尽情飞舞,众人相扶渐渐散去。星星眨眼,月亮含羞,洞房花烛夜……
(本文对原文文字有删减)
新郎的家住在“东方古堡”
举行婚礼的新郎叫杨登攀,羌族,家住四川省理县桃坪乡的桃坪羌寨,西距理县34公里。桃坪羌寨土地肥沃,猪羊满圈,户户殷实。这里还是四川旅游的知名景点,因有古朴雄伟的碉楼、碉房建筑而被誉为“东方古堡”,闻名中外。桃坪羌寨的碉楼、碉房始建于3000余年前。整个村寨看似杂乱无章,却独具匠心。建筑因地取材,采用当地石材、木材、黄泥砌建。建筑上部窄小,底部宽大,呈梯状。羌寨巷道四通八达,房顶户户相连,地下泉水因山势而下,水道上覆盖石板,在地下似蛛网密布,通往每家每户,其机关设置灵巧隐蔽,可任意改变水流方向,形成了上、中、下三层既便于生活又战时抗敌的立体防御网络,外人人寨如进迷宫。值得一提的是,村寨的碉楼、碉房建筑并非水平而建,而是四角高中间低,并且向内逐渐收敛。这对于地震多发的横断山脉,有着非凡的意义。不论地震波从哪个方向而来,建筑的反方向均有一个支撑的力量缓解地震波。桃坪羌寨的建筑,体现了远古羌人的非凡智慧。
汶川“5·12”大地震,毁坏了包括汶川、茂县、北川在内的著名的箩卜寨和黑虎寨等其他羌寨。目前,桃坪羌寨已经成为羌族聚居区内唯一保存完整的羌族村寨,成为最后的羌寨,成为羌民族远古文化以及碉楼、碉房建筑的活化石。
新娘的家乡已是一片废墟
温柔美丽的新娘叫方弟妹(汉族名),藏族,确切地说是嘉绒藏族,家住四川省理县杂谷脑镇克增嘉绒藏族村寨,南距理县10公里。去年汶川“5·12”大地震把这里的一切都毁坏了。因地震发生在白天,村民们都去忙农活,因此死亡的人很少。村寨里的碉房绝大部分震毁了,家家户户吃的、用的被砸、被埋在里面。当我问起地震的景象时,村民们绘声绘色地向我描绘:
“喔,山摆得好凶哦!连着地摆,上下地跳。房子垮了,好大的烟土,啥子也看不到……”
“我去砍柴滑倒了,站不起来,趴在地上人还乱跑,脑壳撞到树根根还想着找我的老婆……”
然而,村民们说的更多的还是感恩和自强的话。进村时,我看到一面面残留的墙壁上写着标语:
胡主席,我们世世代代牢记您的恩情
把悲痛埋在心底,把责任挑在肩上
挖废墟,刨旧梁,自己动手建新房。
“我就是要用这种不同凡响、超乎寻常的大喜事来冲淡地震灾难带给我们的大悲大痛!”
新郎是羌族人,曾经在村校当老师,学生们都很喜欢他。目前,他在理县教育局从事行政工作。他的婚礼是按照羌民族的传统习俗举办的。新娘是藏族人,温柔美丽,是县里疾病控制中心的一名护士,工作认认真真。他们的婚事将按照藏、羌两个民族的风俗举办。在新娘家他们按照当地藏族的风俗举办,在新郎家则按照羌族的风俗举办。羌族婚礼一般要经过挂红、告奠、开坛、接亲、迎亲、做酒、宵夜、回门等程序,完成这些程序需要7天。婚礼的高潮在第三天,接亲、迎亲,做酒、宵夜都在这一天。
我驾车赶到桃坪羌寨时正赶上新郎家“挂红”。贴对联是挂红的内容之一。对联要贴在村口、家门口、正房门口、新房门口。对联结合了国家、传统、家庭、孝道等内容,令人耳目一新,倍感亲切,浓浓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我在新郎家门口看到的对联是这样的: “良辰美景唢呐鞭炮贺新郎(上联);月圆花好香茶美酒迎宾客(下联);横批:喜迎新人。”正房门口的对联写着“两双勤劳手重建美好家园(上联):一对年轻人结为终身伴侣(下联);横批是:不怕地震”。新房门口的对联是:“美夫妻隔山望水自来相见(上联);好鸳鸯同林共栖喜度百年(下联);横批是:天作之合”。更有意思的是连家畜圈棚门前也写有对联: “牛马猪羊六畜旺(上联);稻麦粮谷四季香(下联);横批:猪肥粮兴”。看这些对联,细品其中的含义,让我感慨不已。写对联本是我们汉民族的风俗,传统佳节、婚丧嫁娶等大事都要在家院门前贴对联以表达主人的志向与情趣。曾几何时对联已悄然退出我们的生活,城市人家有谁还借此表志舒不?我们还能够看到多少内容与形式俱佳的好对联?
“挂红”的另一项内容就是晚间由长辈、亲友为新郎披红绫贺喜祝福。羌族长辈为晚辈祝福除了祝福的意义外,还有告慰祖先“祖根延续,民族繁衍”的意思。羌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生活中十分尊重女性,风俗中仍保留着人类初期母系特征的遗迹。羌族民谣“天上雷公老大,地上母舅老大”,因此,老舅(或称大舅)在家庭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崇高的地位。老舅为外甥披红祝福,是外甥的荣光、福气,是其他人不能替代的。老舅为外甥挂红时,一旁说羌语的男中音响起:“头上插花红,幸福到你家!”老舅闻罢,仰天长笑。老舅为新人祝福后,依次是家庭中的长者和亲友为新人祝福。 “挂红”在新郎家的客厅举行,欢笑声溢出了窗外,穿透了黑夜。
“告奠”就是祭奠告慰祖先的风俗。羌民族凡遇民族大事,包括战争、捷报、灾害、灾难,家庭中生子、就业、升职、婚丧嫁娶等等,必祭祖告奠。他们认为,离去的人仍然和我们在一起,只是在不同的世界罢了,祖先关心着我们呢。老舅对我说: “没有祖先,哪有我们?”老舅为外甥披红祝福后,便去主持开坛仪式。开坛非常隆重,很有意思。夜晚漆黑,在敞亮的家院里,一大堆篝火熊熊燃起,老少亲友们团团围坐听老舅用羌语叙说,“今天,是一个吉祥的日子,火红的朝霞把寨子都照红了;明天,是一个幸福的日子,为啥子?因为今天的晚霞把天空都照红了。”接下来,老舅手指着放在地上的束着红纸的酒坛说:“这是一坛子啥子?酒,是老酒!是和今天办喜事的杨娃娃年龄一般大的老酒,是他生出来时他妈妈为他酿的老酒。”老舅顿了顿口气,揪过来新郎杨登攀接着说,“这是一坛子啥子?是酒嘛?不是,这是比大海还要深的恩情,这是比高山还要重的恩情,是先人的恩情,是你的妈妈的恩情,是所有关心你的人的恩情……”老舅把箭竹竿插入酒坛,将长长竹竿递给新郎。新郎先请舅舅饮,舅舅又请其他长者先饮,如此礼数推脱三五番。最后舅舅先饮,然后长者饮,然后新郎饮,然后亲友饮……我在一旁看得仔细,听得仔细,生怕把哪个细节漏掉了。此时,我酒未饮,而人已醉了。
听羌族朋友介绍,此时的新娘家也是一个不平静的夜晚。新娘明天就要出嫁了,今晚是她的“花夜”。她的同龄姐妹们今晚都涌到她的家,给她送“添乡馍”,同龄的男性伙伴们还请她喝“莫愁酒”。 “添乡”、“莫愁”告慰她不要忘记家乡,不要怕生活中的坎坷,不要烦恼,要始终快乐。此刻, 新娘再也忍不住离别前的伤心,在喜庆的唢呐声中,边哭边唱《哭嫁歌》。《哭嫁歌》历数了女儿在母亲的呵护下,从出生到今天, “石榴花开一路香”的成长经历。
5月7日凌晨7点,我的三菱车被村民们披上红绸,贴上喜字,随着接亲的车队前往40公里外的新娘家接亲。当车队驶进克增嘉绒村寨时,我的心抽搐了,路边两侧的碉房倾斜倒塌,横梁矗立,电杆折断,残垣断壁,已是一片废墟。新娘的家在废墟的中央,三层的碉房全部跨塌,全家挤在一间修补后的危房。危房的门口红底金字的对联十分醒目: “山河破碎凭双手重建美好家园(上联);藏羌联姻齐努力再看碧水蓝天(下联):横批:百年好台”。看着这幅对联,我又是感慨: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啊!第三天我问新娘:“你怎么会选择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举办婚礼?”新娘的声音顿时提高了许多:“我就是要用这种不同凡响、超乎寻常的大喜事来冲淡地震灾难带给我们的大悲大痛!”这句话一字一句像重锤敲打,在我的心里产生了极大的震撼。
我看到接亲的男方长者递给女方长者两片猪膘肉,送上一个白白的“太阳馍”,女方则回送一个白白的“月亮馍”。这象征着太阳和月亮,永远光照人间;夫妻恩爱,永远偕老白头。新娘的父亲在祖先牌位前双手合十,默默站立,告慰祖先。这时,新娘的母亲和红娘为新娘梳头、扎辫、更换衣服。随后,父亲在头顶盖头的女儿面前喃喃叮嘱,披上祝福的哈达,之后,坐在一旁流泪去了。所有这些传统的仪式进行完毕,小叔子已经蹲在门前做好了背嫂子出门的准备。唢呐声和鞭炮声同时响起,接亲的队伍缓缓离开了娘家。小叔子背着嫂子在废墟中一步一艰难,红红的盖头在满是废墟的崎岖的村寨小路上像火苗一样快乐地跃动着,显得格外的醒目。此时没有山风,喜庆欢快的唢呐《迎亲曲》格外地嘹亮、高亢,响彻了废墟的上空。此情此景,我眼眶湿润,快门声不停地响起。第三天,我告诉新娘接亲时我的感受,新娘不仅安慰我。还唱起了逗人的情歌“昨夜阿哥来看妹,踩倒地头一片葱,阿妈问葱咋会倒,妹说昨夜起大风。”
在桃坪羌寨村口,新娘下车换轿。唢呐声和鞭炮声再次响起。红红的喜轿在村寨老幼的欢迎下涌到新郎的家门口。门前有一位司仪老人,横拦着一条长凳,不让新娘进门。长凳上粮斗内置满青稞,红烛点燃,司仪老人从斗内抓一把青稞向新娘撒去,羌语嘹亮:“新娘来到,大昌大吉。”抓第二把青稞向天空撒去:“钱财一分如白云,天长地久年年春。”抓第三把向宾客撒去: “大红大喜人人有,团结恩爱天天醉。”然后司仪老人取掉长凳,新娘踏碎倒扣在地上的瓷碗(“碎”同“岁”谐音,意指岁岁平安),进院拜堂。新娘一一拜见过家人亲友后,便同新郎抢房。抢房是羌族的婚俗,即新郎新娘谁先抢入洞房,婚后便由谁掌管家中钥匙,当家作主。一般来说,即使新娘抢得先机,也会伫立门前,让新郎先入。
做酒要连摆三天,喜酒要连喝三天。羌族人称婚事喜宴为“做酒”。
晚上的宵夜更是热闹非凡。夜幕降临,村民们围着篝火手拉手跳起欢快的沙朗(锅庄),欢快的歌声、热情的舞步和音乐的节奏感和谐统一,极具美感,令人畅快。之后,300余村民挤在搭建有脚手架的仍是危房的公共礼堂内为新人举行结婚典礼。典礼是在对歌声中开始的,新郎、新娘一问一答。特别是新郎,在对歌中,极尽赞美之辞,从新娘的头唱到脚,从美丽唱到贤惠善良,再从贤惠善良唱到聪明能干。午夜,礼花烟火尽情飞舞,众人相扶渐渐散去。星星眨眼,月亮含羞,洞房花烛夜……
(本文对原文文字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