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方言的城市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abc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批移民的蜂拥而来,使深圳成为一座没有方言的城市。
  走进深圳,我们最直观的感受有两点。一是这个城市的人都很年轻,二是他们都说普通话。这是深圳和广东其他城市大不相同的地方,也是深圳和国内其他城市大不相同的地方。全国各城市都有自己的方言,惟独深圳是个例外。北京有北京话,上海有上海话。北京话不是河北话,上海话也不是江苏话。深圳当然有人说“白话”(广州话),或说别的方言,却没有北京、上海那种只属于自己城市的“深圳话”。深圳不但现在没有方言,而且将来也不会有方言。
  因为深圳不属于某个地域,而属于全中国。
  事实上,深圳一开始就没打算成为省会的缩影、州县的翻版。它是特区,是改革的试管和开放的窗口。因此,中国历史上有的,深圳不一定要有;中国现代化必须的,深圳就一定要有。同样,别的地方有的,深圳不一定会有;别的地方没有的,深圳反倒可能会有。所以,深圳没有大锅饭,倒有分红制:没有铁饭碗,倒有炒鱿鱼。当然,深圳还有种种和改革开放合拍、和国际惯例接轨的东西,却不会有与国际性和现代化无关的方言。
  何况深圳又是个移民城市。移民城市并不一定就没有方言,比如北京、上海就有。因为北京和上海的移民,是渐进的、掺沙子式的。在此之前,已有本土文化存焉。移民们零零碎碎细水长流般地进入这两个城市,不知不觉地就被同化。
  深圳的情况却不同。深圳的移民,是突发式的、浪潮般的和全方位的。不过眨眼工夫,五湖四海的各方移民,便以排山倒海之势蜂拥而来。移民的人数,数十倍地多于本土居民,而且短时间内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族群。本土文化和移民文化不大成比例,也就谈不上同化移民的问题。
  同样,移民们原有的文化也不可能在深圳形成气候。因为一个人既然打算移民,就必须作好思想准备,丢掉自己原有的某些旧东西或旧习惯,包括讲惯了的方言。大规模的自觉移民就更是如此。对于深圳人而言,这不但并不困难,反倒应该说是理所当然,是题中应有之义。因为在某种意义上, “闯深圳”和“告别传统”可以说是同一个意思。要闯深圳,就必须告别传统。甚至,闻深圳,原本就是为了告别传统。那么,方言什么的,又有什么不可舍弃的呢?
  更何况,在这个强手如林的城市,是没有什么地方文化可以成为优势,可以“一统天下”的。你不可能要求陕西人说江西话,不可能要求东北人说湖北话,也不可能要求江浙人说四川话。唯一可以为所有移民都共同接受的,只有普通话。也只有普通话,才最具有文化上的优势。于是,普通话便成了深圳的通用语言,深圳文化也就成了一种“普通话文化”。
  
  普通话文化是一种优势文化
  
  的确,普通话是优于方言的。普通话不同于方言之处,正在于它的兼容性和开放性。开放才会有活力,兼容才会有发展。
  事实上,开放和兼容,正是深圳这个没有方言、说普通话的新兴城市的性格。自建市之日起,深圳就没关过门。或者说,它本来就是充满自信的中国人有意打开的门。从这扇洞开之门走进来的,不但有国外、境外的资金,也有他们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经济模式、营销理念、运作方法等等。只要是好东西,深圳都来者不拒,一概接收。一时半会拿不准的,也允许试。生活层面的东西,就更是少有禁忌。新潮服装、时髦发型、西式婚礼、境外旅游,在深圳都大行其道。桑拿浴、保龄球、高尔夫、夜总会、BAR、PUB,这些现在已为国人逐渐熟悉、先前却闻所未闻,或只在电影里看过,在老上海的故事里听过,却不曾或不敢尝试的东西,在这个城市也最早登陆,并风行一时。
  深圳也是兼容的。活跃在深圳这个大舞台上的,并不是一个成份单一品类单纯的族群。改革者、投机商、文化人、阴谋家、暴发户、打工族、淘金者、江湖帮、皮条客、经纪人、创业者、流浪汉、科技精英、企业老总、白领雇员、街头摊贩,坐台小姐、江湖骗子,可谓无奇不有。各色人等,鱼龙混杂,阶层甚多,差别很大。但,无论是财大气粗的香港大富豪,还是克勤克俭的他乡打工妹,无论是老谋深算的外国金融家,还是初涉商海的内地大学生,都在这个城市有一席地位,有自己的生存空间,而且活得如鱼得水。
  开放和兼容也是深圳人的共识。的确,一个开放兼容的城市是不会单调到只有一种声音的,就像气势恢宏的交响乐不会只有—个声部或只用一种乐器演奏一样。
  
  开放和兼容构成了优势
  
  相书有云:北人南相,南人北相者贵。鲁迅先生以为“这并不是妄语”,而且解释说: “昔人之所谓‘贵’,不过是当时的成功,在现在,那就是做成有益的事业了”——(《北人与南人》)。深圳地居南国而人多北方(广东人把外地人通称为“北方人”,事实上深圳的北方人也确实较多),无疑是“南人北相”了。其实,深圳又岂止是“南人北相”,甚至也是“东人西相”。作为一个面向全国开放的移民城市,深圳兼东西南北各地文化优势而有之。南方的务实,北方的豪爽,西部的坚韧,东部的精明,在这里都有表现,而且相得益彰。
  更重要的是,深圳为东西互补南北交融创造了一种条件,包括宽松的文化氛围,轻松的文化心理,开阔的文化视野,多样的文化生活等等。在深圳,很少有人会死守童年时代养成的生活方式和心理习惯,也很少有狭隘的地方观念。这也不奇怪。一个没有方言的城市是不会有狭隘的地方观念的,而在一个都讲普通话的地方讨论“惟我家乡独好”的问题则显然是可笑的。事实上,大家都讲普通话,也就意味着大家都放弃或部分地放弃原有的文化,同时共同接受某种公共原则,不管这种放弃和接受是主动的还是被迫的。反正,在文化的磨合与重组中,可以放弃的,多半是不值得坚持的,而真正优秀的东西,则总是会留存下来。当五湖四海的移民都在放弃同时也在坚持时,一种文化上的优势互补局面,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
  无疑,这决不意味着要形成一种样式单一的新文化。相反,对于深圳这样一种移民城市而言,能为所有移民共同接受的公共原则只有一个,即开放与兼容;而在一个开放和兼容的城市,人们的生活也一定是多样的。只要到街上去走一走,看看深圳的餐饮业,你就会发现,几乎国内所有的吃法,深圳都有。甚至世界上有的,深圳也有。法国大菜、美国快餐、日本料理、南洋小吃,林林总总,五花八门。至于中国传统的八大菜系,当然也不在话下。川粤两大菜系固然风光依旧,湖南菜和东北菜也十分盛行。就连近两年才在新疆开始流行的大盘鸡,也迅速地出现在深圳街头。深圳毕竟是一个移民城市,移民们带来了自己的理想,也带来了自己的文化。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把对家乡的眷恋暂时埋在心底,但事实上不少人的家乡观念还是很重的。
  然而钟情于各地风味的却并非只有家乡人。苟如此,则深圳人的活法,就不是多样,而是单一。事实上,深圳人是既听摇滚 乐,又读菜根谭,既吃麦当劳,又去川菜馆的。因为敢闯深圳的入也都敢尝新,而这个城市的生活又如此地丰富多彩,那就应该尽情地享受天南地北五湖四海。因此,深圳人一般都有较宽的“食谱”。他们可能会比较钟爱某种食物、服饰、玩法,但不会拘泥于其中的一种。只要有可能,他们多半愿意都体验尝试一下。穿皮鞋的人也许比较多,但也有人喜欢北京的平底布鞋;有人喜欢小立领衬衫,也有人喜欢无领T恤,道是“无领无袖”,有一种“民主精神”。难怪有人说,没有人能说清深圳最时髦的衣着是什么。也许,根本就没有什么是最时髦的。深圳,只时髦多样。
  
  深圳的生活是多样的,也是多层的。
  
  这同样不奇怪,因为深圳原本就是一个贵贱贫富悬殊很大的社会,不可能没有层次。尽管深圳的人均收入要远远高于内地,大多数人都比较有钱,但毕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驾世界名车,也不是什么人都能住总统套房。省吃俭用寄钱回家的打工妹和在夜总会或KTV包房里一掷千金的大老板固然不可同日而语,18岁出门远行的外省青年与在证券交易所里翻云覆雨的炒手也不会心态相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地位、不同的收入,也有不同的想法和活法。拥有上万美金一张金卡的阔佬和名流衣冠楚楚,潇洒而高傲地出入CLUB,享受着我们只能在好莱坞影片中观看的顶级生活;白领丽人仪态万方,在名店街和精品屋流连忘返,在咖啡馆和健身房里体验优雅或放松身心;年轻的工薪族下班以后去蹦迪、泡吧、看艳舞,与朋友在红茶坊聊天,或者到有数码音响设备的影院去看一场进口大片。双休日,大小公司的老总们会开着名车和老婆孩子一起去吃大排档。他们平时在酒楼里应酬累了,很需要和家人共享天伦,却又不忍心再偏劳太太。大排档的家常菜则最能满足这种需求。所以,每到这时,大酒楼的生意往往比较清淡,而大排档却相当火爆。深圳人生活的多样,由此又可见一斑。
  不过这些大体上都与打工族无缘。身心疲惫又阮囊羞涩的他们,多半只能挤在狭小的房间里看录像,麻木地盯着荧屏,一任港台片的打打闹闹哭哭笑笑刺激神经。但是,深圳人并没有忘记他们。有良心的深圳人都明白,如果没有打工仔和打工妹们的血汗和辛劳,我们这个城市是不可能平地高楼日进万金的。于是,深圳人为打工族设计了一个休闲的好去处——“大家乐”。我到过红荔路上荔枝公园附近的“大家乐”。那里舞台宽大而场地开阔,设备优良而票价低廉,任何人只要花两三块钱就能买张门票进去观看演出。如果有兴趣也有胆量,还可以登台献艺一展歌喉。不想花钱也不要紧,你可以站在外面看。大家乐舞台是开放的,也是兼容的。它没有高耸的围墙、森严的门卫,只有一道低矮空疏的栅栏,象征性地立在座位后面,却留下许多空间,一任围观,不折不扣地是“大家乐”。这样的“大家乐”据说几乎每个居民区和工业区都有。它们其实体现了一种“深圳精神”。深圳是改革开放的特区,而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当然应该“大家都乐”。
  深圳人多样多层的生活给许多企业提供了商机,也提出了挑战。因为消费者的需求是如此五花八门,那就谁也不可能独占市场。当然,也不能指望一个好点子就能吃一辈子。深圳人的生活是多样的,也是多变的。曾经红火一时的卡拉0K歌厅和保龄球馆忽然门前冷落,茶餐厅、茶艺馆、网吧、布吧、陶吧之类则渐渐兴盛。吃什么、喝什么、玩什么开始变得不那么重要,在哪儿吃、在哪儿喝、在哪儿玩却慢慢讲究起来。深圳人生活越来越好,花样也就越来越多。新潮一族迷上了锐舞派对(RaveParty),在DJ(专业唱片师)播放的强劲电子音乐声中跳舞狂欢直至通宵达旦;一些最早闯深圳的“资深改革者”们却会在黄昏或深夜打开尘封的书箱,重温大学时的旧梦。没有什么共同的时髦,也不会有千篇一律。在这个无奇不有的城市里,人是形形色色的,人的活法也会是形形色色的。
  这就是深圳。的确,单纯是小城的特征,多元、多层、多样、多彩、多变才是特区。
  (选自《读诚记》此文对原文略有删减
其他文献
庐水绕前溪,南唐元戎隐居地;  风山枕后尘,北宋御史旧故里。  这是一个处处散发着古代出将入相、文治武功的华夏古文化的村庄,一幢家庙、二条古街、三间祠堂、四座门楼……行走于丰阳古村间,靠近那屹立数百年的门楼庙堂,历史沧桑隔空而来,南唐元帅昔日沙场折戟的落寞仿佛清晰可感。一座座气派辉煌的古建筑恍若是这位征南元帅、御史大夫赫赫声名的写照,纵然归隐,到底雄心不已。    一个哀婉凄迷的故事    丰阳,
期刊
历史底蕴深厚的连州,自古便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交融之地,无数文人墨客被贬于此,抑郁之情难于宣泄,唯有寄情于山水,留下了无数珍贵的诗文、遗迹。这些外来移民们带来了中原的先进文化,同时也被连州秀美的风光、淳朴的民风深深地吸引,他们忘记了客人的身份,陶醉在这山水之中,将连州当作故乡去深深热爱。这其中为连州贡献最大的要属唐代著名文学家、诗豪刘禹锡了。  诗豪与连州的不解之缘  唐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
期刊
原来的沙坪堡村住着冯、叶、黄三族人。待姓黄的人多了,便干脆把沙坪堡改称为黄村了。村前的古榕、西岳庙、村中的古井、旧亭、老门楼、还有“大夫第”。村里那些古老而独特的风情民俗和传闻逸事真是让人寻味无穸……隐藏“例封八品大夫”秘史的黄村  黄村以前并不叫黄村,而是叫沙坪堡。沙坪堡里住着冯、叶、黄等姓氏族人。其中黄姓住的地方称为“福德坊”。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福德坊黄氏越来越壮大、旺盛,而冯、叶两姓则成为
期刊
欣闻国际第16界人类学与民族学世界大会即将在中国召开,更为大会“人类、发展和文化多样性”这一主题禁不住击节叫好。在现代化经济的发展浪潮中,许多华夏民族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淡漠的忽棍中消逝了……  从人类学的角度,去更深入地探讨保障人类的生态安全,去寻求发展,这都是今天的话题。在中国人历经千劫百难,沧海桑田,背负着数千年历史的文化传承的今天,为构建自然生态,文化传统以及保障当代和后代的持续幸福,是
期刊
图片由大鹏街道办提供    早就听说客家女子有带凉帽的传统,而深圳大鹏客家女子的凉帽更有特色。大鹏凉帽是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由此编排的大鹏凉帽舞,舞姿优美,更是展现出了客家女子的勤劳与美丽,我早就想亲眼目睹具有浓郁客家特色的大鹏凉帽了。  刚好有个机会去大鹏古城游玩,那天,艳阳高照,我和朋友在蚵蜒悠长的青石板小巷中穿行,两旁就是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的明清芒民居。恍惚间,时空流转,我仿佛穿梭时光
期刊
图/大鹏街道办提供    600多年前,操着不同方言的军民从全国四面八方调派来到大鹏半岛,在山海之间垦荒驻守,建起了“大鹏所城”。自此数百年间, “大鹏所城”便一直承担着守御门户,抵抗外侮的责任。外来移民们带来的不同方言和文化,在这里互相影响、交融着。  30年前,随着改革开放一声号角,全国各地的移民们纷纷来到深圳,用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短短几十年就将深圳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大都市。移民们带来的
期刊
我的故乡连州保安,是一个美丽古朴的小镇,那里的年轻人大都喜欢在节假日举办婚礼,如春节或者国庆或者五一等等。一般人家的婚礼虽然不及别的地方隆重铺张,但也有诸多繁文缛节,毕竟这是老规矩。至今,我仍然记得读中学的时候参加堂姐婚礼的情景。  婚礼在国庆举行,但嫁妆的准备,在8月就开始进行了。冰箱、洗衣机、棉被等嫁妆早早就被购买了来,放在家里。大伯父和大伯母每天晚上饭后就开始商量婚礼筹备之事。  听长辈们讲
期刊
一直以来,那些带着星象色彩的古村落,像上帝随手丢下的宝石,美丽地散落在中华大地上。在被誉为秦汉岭南第一州的连州市,有一座古村落在数百年前就被按照北斗七星的格局来建筑,一座门楼,就是一个星座;一条青石板巷道,就像一条行星的轨道……它就是保安镇的卿罡村。  站在依然鲜活而具有生命力的村落当中,去遐想先民在千百年前努力刻画星空时的模样,应该是一种充满现代人文色彩的梦境。实际上,天上的星星一直跟我们有关系
期刊
图/曹春生    说到山清水秀,清新纯朴的连州,不能不提起别有特色的瑶家风情,去年,我就在连州的瑶族山寨目睹了一场极富民族特色的传统婚礼。  那天,驱车沿着蜿蜒曲折的山间公路驶往瑶家,一路上青山绿水,仿若画中行,让长久羁绊在金钢水泥城市的我们顿觉心旷神怡。这一座座挺拔俊秀的大山是如此苍翠蓊郁;那一汪汪碧波荡漾的湖水是这样的清澈透明,我不禁慨叹造物主的神奇,只有这等钟灵毓秀的山水风光,才能孕育出古朴
期刊
很多时候,我们都来不及。来不及与思慕的心灵相聚,来不及洗晾偶遇的美景,来不及长为一棵树木。我们都行色匆匆,来不及沉淀自己,好更坚实地进入下一步生活。过渡。是的,一切行走仿佛都为了过渡、正在过渡。我们可能设计自己的外在因素,并致力于使它们符合预期,让向往之心朝着目标靠近,直至实现理想。我想,这是所有被称为“有追求”的人的生活方式之写照。  在这也许漫长的过渡里,我们中的有些人发生了变化,离开了过渡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