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至友王佑武、陈寿格夫妇在看到拙作《殷海光故家的几件往事》(载《书屋》2007年第10期)之后,勾起了他们尘封已久的痛苦回忆,当他们在电话里对我谈起那死死压在心底的凄惨往事时,我被震惊了。不几天,佑武和寿格给我送来由寿格的父亲生前为纪念他的父亲、也就是寿格的祖父陈简青老人而编印的一本十六开的油印纪念册子。当我把这本纪念册通读一遍后,心情沉重得好几天都不敢再去翻看放在桌上的这本书。
一
上世纪初到其后近五十年间,在湖南耒阳有两个著名的文人学者,其中之一就是教育家陈简青先生。
陈简青先生学名斗寅,字简青,1880年12月11日(清光绪六年夏历十一月初十)出生于湖南省耒阳县鸿鹤泰平村(今冲头村六组)一个崇文尚教的耕读之家。幼承庭训,聪慧好学,七岁从祖父彝春公发蒙。因简青先生三岁时右臂不慎骨折,伤愈后右手稍短于左手,及至发蒙后右臂不能大张,握笔有碍,乃用左手悬笔学大字,右手习小楷,持之以恒,遍临家藏碑帖,终至书法有成。
1896年简青先生十六岁时,师从资笃生先生求学于淝江书院。两年后入县学,补博士弟子。简青先生自发蒙后,即开始了艰苦、踏实的求学生涯,先后就读于岳麓书院、石鼓书院和衡阳船山书院,曾师从国学大师王闿运。王闿运先生在批阅学生的作文时,曾批简青先生作文为“美女绣花”,誉其文采秀丽。经过二十余年的刻苦学习,简青先生为日后从事教育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至三十岁时,简青先生学有所成,曾一度主讲耒阳紫云书院。当时,西风东渐,简青先生深感应加强新文化方面的修养,遂于民国元年他三十二岁时,再度进入岳麓湖南高等师范文科深造。时湘中名宿浏阳刘蔚庐、湘潭孙继虞、临湘吴凤笙、宁乡成赞均、长沙袁淑舆等,在此多列讲席,但对简青先生则以学友视之。同学中有衡阳的刘豢龙、蔡渔春、段嵝生等,对简青先生则以师视之,遇到争议的地方,如学生一般向简青先生请教,在热烈的讨论中含英咀华,求得真知。经过四年融会贯通的学习,淹贯博洽的简青先生正式走上了教书育人的教师道路。
据湖南师范大学刘巳明教授1986年回忆,他于1919年考入衡阳成章中学,编在九十班,国文教师就是简青先生。当时耒阳籍同学李汉藩、刘泰、李笑春、谷梅青,以及衡阳同学戴匡平、黄宣等所作进步作文,简青先生极为赞赏,时作范文在班上朗读。1922年,成章中学以李汉藩、刘泰为主,成立进步读书会,每逢星期日,把许多进步书籍陈列在本班教室,供全校同学阅读,不仅可读,还可买,刘巳明教授当时就买了一本《共产党宣言》。对学生的这些进步活动,简青先生一贯是支持和鼓励的。后李汉藩、刘泰在革命斗争中光荣牺牲;李笑春武昌高师毕业,任贵州大学中文系教授;戴匡平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亦在湖南师范大学当教授。他们回忆起某次简青先生在班上问学生:“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当如何解释?”有同学回答:“读书要经常温习,及有所得,就很高兴了。”简青先生满面笑容地说:“可不可以这样解释:学,既要按时温习,又应安排时间休息,也就是合理地安排读书和休息时间,一定的时间读书,一定的时间休息,及至学有所得,难道不是很高兴的事吗?如果只讲‘学’而不安排好休息,乐从何来?”春风化雨,饮水思源,他们都深切感念简青先生当年的谆谆教诲,给他们打下了扎实的文化基础。
中国读书人讲究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处世原则。简青先生师承三湘文化传统,在国弱民贫的二十世纪初期,他卓有远见地预感到天下将风云际会,故把培养青年、给国家输送人才,视为读书人的天然职责。简青先生满腹经纶、学贯中西,除了与秉承书香门风、资性敏悟、接受新文化新思想、锲而不舍地求学相关联之外,还深受抚养他长大成人的二婶母的节操影响。
简青先生半岁时,他祖母做主,承祧早逝的二叔父一房,由二婶段氏抚养教育。二婶温厚有礼,通大义,深谙教育之法,故对简青先生课读极严。当时家中田产仅够自给,二婶自奉甚俭,但送给塾师的报酬分毫不少。简青先生稍长,开始交朋结友,每次有朋友来,二婶都热情款待,并希望他们交流学习所得。如果来的朋友嬉戏过度,二婶必出面教育,由是给简青先生以自振的鞭策。简青先生入县学后,远赴衡阳、长沙等地求学,学费及生活所需,皆由二婶典鬻田亩供给,毫无吝容。每次假期,简青先生回家,二婶都要问其功课。在简青先生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二婶总是予以宽慰,并帮助找出解决的办法。简青先生十一岁时,生母去世,弥留之际,把三个孩子托付给二婶,当时简青先生的大哥十七岁、大姐十四岁,细妹尚在襁褓。二婶对三个孩子如亲生一般疼爱照顾,直到各自成家立业。简青先生二十一岁时,就读宜章官廨雷先生,他将二婶的事迹写成行述请教雷先生,雷先生阅后叹为奇节,并为之书有四六句叙其事。寒假时回家,简青先生向二婶禀告此事,二婶笑道:“我哪禁得起!”1910年二婶病逝,简青先生痛不欲生!丧事后,他将二婶行述补充完整,于1915年请时在岳麓书院任教的临湘吴獬先生批阅。吴獬先生阅后评曰:“读之肃然,可歌可泣,知生贤有由也。”并因此肯定了简青先生贤良方正的品行是有其家庭渊源的。
吴獬先生一言之誉,的是确评,简青先生终生未辱此言!他的贤良方正、他的躬行实践、他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他一生为人处世的圭臬,也成了他终生的负累。
二
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读书人就是沿着传道授业解惑这条线延续下来,简青先生自不例外。但他并不是一个读死书泥古不化的私塾先生,而是一个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接受新文化新思想,勇于开拓并善于筹划的进步知识分子。简青先生对湘南特别是耒阳教育的最大贡献,就是创建广湘中学。
那是上世纪二十年代初的事。当时湘南二十四县,只有衡阳建有公、私立中等学校六所,故每年从湘南各县来衡阳报考中学的考生大半不能录取,其中又以耒阳学生为多。简青先生睹此状况,忧心如焚,他清楚地知道,掌握了科学文化知识的青年就是国家的未来,多一个青年受教育,实现富民强国的理想就多一份力量,遂奔走呼吁,与当时教育界知名人士蒋克诚、谷巨山、李芷芬、李啸村、黄铨一、吴仲祁、蔡诚等,于1924年在衡阳创建广湘中学。
广湘中学创建之初,成立校董会,简青先生虽是主要创始人,但他考虑到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教书育人上,遂力推蒋克诚为首任校长,自己只列主要校董之一。众人见为创建广湘草创擘画、艰虞独承的简青先生主动让贤,非常感动,遂互相揖让,精诚团结,很快,广湘中学成为湘南的名校。
1927年,北京大学倾慕简青先生的道德文章,派专人来湘,聘请简青先生赴北京大学任教,这在当时是颇为轰动的事。因校长蒋克诚长期不在学校,校中事务实际上由简青先生主持,他考虑到广湘创办不久,根基未固,及大批湘南学子急切求学的困窘,遂抛名利于身外,婉辞北京大学聘约。
简青先生婉辞北京大学聘约的行为,实际上就是儒家思想的精髓——“仁”的光辉体现,也是中国传统读书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范例。古人有责己重以周、待人轻以约的优秀传统,重以周,不致懈怠;轻以约,则乐为善。简青先生承袭船山、岳麓遗韵,古风犹存,他离不开湘南一批又一批嗷嗷待哺的学子;他离不开养育他几十年并让他学有所成的湘南故土,他要回报故乡,以悲悯的情怀,把自己的爱一点一滴地洒在故乡那干涸的赭红色土地上。这种爱,这种善,这种仁,正是千百年来积极的、正面的中华文化点滴积累的优秀结果。
读书人是文明的脊骨,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在烽烟遍野的抗日战争时期,简青先生以读书人的脊骨和知识分子的良心,殚思极虑,为广湘中学的生存费尽心力。
广湘中学原设在衡阳市江东岸,创办不久,简青先生见各方面渐入正轨,为尽快提高湘南的文化教育水平,他除在本校任教外,还同时兼任衡中、五中和六中国文课。1938年,由于日机轰炸,广湘师生每天清早要跑到十华里以外的山区防空,在树林里坚持上课,晚上再跑回学校就寝。有一天校舍全被日机炸毁,幸好师生员工早已跑进山林,没有人员伤亡,但学校所有房屋、教具及师生的行李全被毁尽。在原校舍难以继续教学的情况下,学校召开校务会议,决定全校师生立即疏散,学生暂时回家,待学校搬迁后,另行通知复课。不久,择定衡南新市下街寿佛殿为校址,继续上课。嗣以董事会内部意见不一,影响教学,简青先生于危难之际出任校长,书生本色,挽狂澜于既倒,与在耒阳的董事商议后,力主将广湘中学从新市迁至耒阳城郊零洲坪,成立筹建校舍委员会,推李啸村先生主其事,所需经费,由简青先生变卖部分田产和自己的全部薪资积蓄支付。于是租赁到几十亩土地,用竹木、泥草搭建临时教室、办公室及师生寝室共十九栋,于1941年3月开学,入校学生达五百余人。谁知5月的一个深夜,校舍被坏人放火烧毁,师生衣、食、住顿成问题,李啸村因负总务责任,急得在地上打滚,许多学生号啕大哭。简青先生在此急难中,安慰全校师生道:“困难当头,坏人能火毁学校,决不能阻我作育人才的决心。我们就是粉身碎骨,也不能让学校倒闭、学生失学。我们只有同舟共济,齐心协力,重建学校,渡过难关!”乃带同李啸村等,连夜与当地农村联系,借用堂屋,日作教室,夜作宿舍,坚持上课。简青先生在安顿好师生临时教学生活后,为长久计,他星夜赶至公平云山寺,与方丈老和尚商借租用寺宇办学。凭着简青先生的盛名,以及与老方丈的交情,寺僧慨然应允。三天后,琅琅书声就响彻云山古寺,直到抗战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简青先生带领广湘中学师生告别云山寺,搬进耒阳城寿佛殿,即今耒阳二中校址。七年之内,广湘中学四次大转移,时简青先生年过六旬,但事无巨细,件件躬亲,未雨绸缪,辛苦异常。即使繁杂琐碎的校务工作占去简青先生许多时间和精力,但他所兼数班的国文课,却从未中断,真正做到了诲人不倦,当时学生以校长来兼本班国文课为荣。简青先生讲授国文数十年,一贯认真备课,能融学生理解深浅于课文分析之中,旁征博引,妙趣横生,且用正楷板书和批改作业,一丝不苟,在物资匮乏精神紧张的抗战时期,隽秀挺拔的书法艺术不仅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更能让烦躁的心情平静下来,从心里升起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说起简青先生的书法,那不是一般工夫能达到的。他左手悬肘书大字,右手写小楷,从现存的几幅真迹来看,造诣斐然,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地。这幅用左手书写的篆字对联,架构严整,朗润秀长。两截楷书,源于欧体又不拘泥于欧,平实恬静,劲峻无险,书写出了自己的风骨。书如其人,观简青先生之书,已知先生高尚品德矣!
三
在罪恶的专制社会中,无论是人情还是人性,都受到残酷的挤压。如果以一种悲悯的情怀来看待命如蝼蚁的芸芸众生,那么,所看到和听到的,将是他们的挣扎、恐惧和哀鸣!
悲悯的情怀就是基督精神,就是佛家的大慈大悲。简青先生深受二婶终生茹素拜佛的精神影响,推己及人,形成他慈悲为怀与人为善的性格特色。早在1908年,简青先生夫人娘家人丁短折,内侄谢振芳孤苦流浪,简青先生怜而收养,为其拜师学艺,后又为其娶妻成家,至今谢氏后人犹念简青先生之恩。这是家庭内的善事。而在社会上,简青先生仁德之风遍及桃李乡邻,至今犹在耒阳传颂。
广湘中学创办之初,学生中就有谭冠三(原名才儒,1955年授解放军中将军衔)、贺寿彭、王经初、谭镇南等,简青先生常诩为世之才俊。后贺、王、谭(镇南)三人为革命牺牲,简青先生痛悼不已!1936年冬放假时,学校无钱退费,学生无路费回家,滞留学校,人心浮动。简青先生见状,慨然出面,从银行贷款,亲自按名册把钱交到学生手上,使学生能早日回家团聚。
1941年上学期,由省立衡中师范部应届毕业生李济农(安仁人)为首,发动大规模学生运动,大批学生因此被当局开除和强行退学,其中耒阳籍学生就达数十人之多。是时,简青先生主长广湘中学,看到这么多优秀青年流落社会,心急如焚,遂排除各方阻力,破例在广湘开学月余后,布告全县,招收各年级插班生,使这批学生大都插班原年级学习,而后顺利毕业。当年资道成先生就是这批受益学生之一,并因此而使他日后顺利升学,以及完成大学学业。1987年他回忆此事时,满怀深情地感念简青先生当年对青年学生的爱护和援救。
1944年6月,日寇从耒阳向临溪村方向进犯,紧急间简青先生将广湘暂时停办,学生回家躲避,他自己携全家人避难大岭、寿州一带。日寇这次扫荡,将临溪村夷为平地,简青先生世代家藏的古版图书、历代碑帖拓本、典籍册页,特别是简青先生几十年独于经学上探幽发微、摭实寻根的著述手稿,全部化为灰烬。简青先生闻此不幸消息极为悲愤,但他在重大损失面前毫不气馁,在避难期间还为大岭、寿州一带青年讲授古文。
读书人多通医道,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特别是读书人常怀恻隐之心,遇危难之事很自然地挺身而出,施以援手。简青先生率家人避难期间,一天上午途经下湾(今白鹭乡白鹭村八组),见一门户洞开,堂屋桌上一簸箕内置一约三岁男孩,奄奄一息,其父母在旁哭泣。简青先生见此惨状,忙进屋询问,说是小孩患猫脑症,头颈僵直不能动,为不治之症。简青先生听说后,忙趋前拿脉诊断一番后,果断地说:“这是颈椎炎,俗称猫脑症。我送点药给你们,用酒磨服,应该好得了。”说罢从行李中找出药来,用酒磨药灌服少许,下午又灌了一点,到傍晚小孩身子就可动了,再到半夜就能啼哭,第二天早晨颈亦能动,此后一天天好转。孩子父母感念简青先生再生之恩,遂将孩子改名为“简宝”。刘简宝后初中毕业,当过生产队长、大队团支部书记、大队会计,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家后育有三男二女。提起简青先生,简宝一家至今感念不已。
古人云:“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施仁行义,所表现的思想核心就是儒家文化里的道德理想主义。儒家的道德理想含有一种生命转化意识,内化于每个读书人生命的深处,发挥出来则能够对生命作质的转化,从而使生命有变得至善至美的可能。这种转化意识,在儒家文化里就是积极的入世精神,由个人生命延伸到群体生命,也就是说群体生命也将有质的转化,从而实现至善至美的理想境界。简青先生足迹所履之处,都留下了他施仁行义的朴实身影。1945年春,小水、梧桥一带青黄不接,灾情蔓延,逃荒饥民日渐增多。时避难寿州的简青先生闻知灾情后忧心如焚,急令学生陈仲虚回乡了解灾情。在得知实际灾况后,简青先生坐卧不安,立即令陈仲虚带信当地乡绅,请他们设法赈灾。乡绅们碍于简青先生的面子,集会商议,决定卖育婴会田产以赈灾。简青先生闻此决议后,严肃地指出:育婴会亦属慈善事业,所属田产不能变卖,赈灾事应从未遭日寇蹂躏地区的殷实大户处义捐。乡绅们一听说义捐,皆畏缩不前。简青先生见此局面,知赈灾事关乎性命存亡,急于星火,遂独自一人前往寿州、城背圹、白沙一带发动义捐。
由于简青先生在湘南颇著名声,事事总以百姓为先,加之赈灾义举甚得民心,乡绅敬服,饥民欢呼,数日内即获捐谷三千一百五十石;同时吩咐襄助人员,又在大河滩、上堡一带获捐谷一千二百石,共计获捐谷四千三百五十石,从当年夏历五月初三开始,分三处煮粥赈饥。一处在小水铺关帝庙;一处在小圩李家学校;一处在梧桥铺岩石口村学校,直至夏历七月初四新谷登场才停止供粥。据当时的煮粥人陈寿晋回忆说:“三处每天共用米三十五石左右。”吃粥的饥民,多数为小水至梧桥铁路两旁附近的村民,远的如四都、竹林湾、界冲等地的人也不少。较远的村,为不误农时,开展生产自救,可派人挑回就食。后来有人大致计算了一下,简青先生这次赈灾壮举,救活饥民七千余人。至上世纪末,许多当年吃粥者尚在人世,如廖运莲、廖近堪、刘显福、李主胡等。
写到这里,心里肃然。简青先生是一位心地多么善良、心胸多么宽广的老人啊!读圣贤书,所学何事?简青先生真正实践了中国读书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
四
在学校、在社会上,简青先生是一位忠厚长者;在家里,他也是一位慈祥的老人。简青先生虽然出生在晚清,成长和执教于专制社会,但他能顺应时代潮流,思想开明,作风民主,摒弃因循守旧。清末,简青先生还在船山书院求学时,就命长女放脚,并告诫家人,这是残害妇女的陋习。这在当时可是了不得的事,突破延续了一千多年的风俗,该是何等的进步思想,又该是何等的勇气!
简青先生誉满湘南,但他从未有高高在上的架子,谦谦君子,为人处世一贯低调,在路上碰到乡亲,他都要主动打招呼,寒暄几句。遇见挑担负重之人,他都要赶忙让路。有一次裁缝师傅廖德模对简青先生说:“你老人家这么好的学问,这么大的名声,却是这样平易近人,没有一点架子。”简青先生诚恳地说:“你是成衣匠,我是教书匠,都是靠劳动吃饭,一个样,有什么架子可摆!”他不止一次地教育儿孙:书读多了,道理也懂多了,人与人之间都是平等的,要懂得尊重人。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比如他的头发就是由孙子孙女们轮换着来剪,经常是剪得参差不齐,他不仅不责怪,反倒总是笑呵呵地鼓励孩子们:下次会剪得好一些的。还有一次儿女亲家有事接他去,因两家相距二十余里地,考虑到他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就租来一乘轿子。他在轿内不到两里路,便下轿步行。别人问他为什么有轿不坐,他说:“坐在人家肩膀上怪难受的。况且风和日丽,走路多潇洒。”他更是一生反对男尊女卑,主张男女平等,所以,简青先生的女儿和孙女,都像男孩子一样进学校读书,有的还受到高等教育,学有所成,成为某方面的专家,为国家科技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简青先生的夫人谢辅佺,字伯舜,出身耒阳书香世家,乡人称为耀景世族。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简青先生夫人怜贫济困,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对简青先生变卖田产资助教育事业,从无怨言,乡人尤德之。夫人1943年病逝,简青先生在悼念她的文章中写道:“吾之生盖无所不艰,得妻而使吾不知其艰,乃今知艰之将无极也!”呜呼,生死茫茫,何处话凄凉!
简青先生秉承君子之风,“足未尝至县廷,谒未尝投邑宰”,和而不同,群而不党,一辈子没有参加任何政治组织,一辈子没有参与任何政治活动。然而,在社会大变革的1951年4月,竟遭人诬陷被害。写到这里,心里惨然!悲夫!一代硕儒竟死在小人诬陷之手,天理何在!事情缘起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同村同族的陈某被反动当局抓走,其家人哭求简青先生出面营救。简青先生一介书生,从未与官场打过交道,也不认识当官为宦的人。但既然人家求到面前,又是事关人命的大事,简青先生慨然应允去央求当局放人,遂连夜赶往县城。谁知走到半路,得到陈某已被处决的消息,颓然而返,并特地到陈家表示了慰问和歉疚。毫无道理的是,陈某家人却因此而迁怒简青先生,无端指责简青先生没有尽力。简青先生总觉得自己在此事的处理上于心无愧,但人家毕竟是死了人,自己没有帮上忙,人家埋怨几句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他很大度的没有与陈某家人计较。谁知到了五十年代初,陈某家人终于找到构陷的机会,遂无中生有,血口喷人,栽赃诬陷,毫无天良地置简青先生于死地。当简青先生的孙女跪在地上,用白布包扎简青先生被枪打烂了的头颅时;当乡亲陈寿禄、刘开普等三人帮助挖出墓穴,将躺着简青先生冰冷尸体的棺材放进去时;当最后一锹土沉沉地压在简青先生坟上时,正义、良知、公理等等,一切美好的理念也就被埋进了坟墓里。
简青先生的子女从未放弃为蒙冤受害的父亲申诉。1985年,耒阳县人民法院受理申诉,用几个月的时间,调阅了大量案卷,走访调查了简青先生的同事、故旧、学生及乡邻,认定是错案。1986年,耒阳县人民法院作出纠正的判决;1987年,耒阳市人民政府以文件的形式宣告简青先生无罪。现将这两个文件抄录如下:
耒阳县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
(86)刑二字第888号
原审被告陈简青,男,时年七十二岁,小水镇冲头村人。1950年在广湘中学任教。1951年因恶霸案,经耒阳人民法庭呈报,衡阳专员公署公安处批复,处以死刑。
原审被告人陈简青之子女陈湜然、陈卓然认为其父属于错杀,向本院提出申诉。
现本院依法组成合议庭,经复审查明:
原审被告人陈简青于1904年由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近五十年,既未参加任何反动党派,也未充当伪军政任何职务,更无民愤与血债。至于原判认定被告人解放前曾充任反动挨户团副主任,杀害我革命同志;解放后又破坏土改,非法变卖禾田以及贪污塘坝米、烧毁房屋等等,经查,均系事实失实,应予否定。据此,原判属错判,应予纠正。特判决如下:
一、撤销耒阳县人民法庭1951年3月30日庭审字第033号和秘字第280号对陈简青处死的判决。
二、宣告陈简青无罪。
耒阳县人民法院刑事审判二庭审判长某某某
人民陪审员某某某某某某
一九八六年九月三日(公章)
耒阳市人民政府文件
耒政人发字(1987)23号
关于陈简青问题的复查通知
市教委会:
报来陈简青的复查材料收悉。
陈简青,湖南省高等师范学校毕业,捕前系广湘中学(现二中前身)教师。一九五一年因恶霸案判处死刑。
经查:陈于1904年由省高师毕业后,就从事教育工作。未参加任何反动党派,也未充任伪职务。无民愤及血债。原判认为,陈在解放前充任挨户团副主任。解放后,又破坏土改、贪污、烧毁房屋等,事实失实。耒阳县人民法院(86)刑字第888号判决书判决,撤销原判,宣告陈简青无罪。
据此,根据衡组发(86)33号文件精神,经研究同意恢复其教籍,按干部正常死亡办理,工资定为原中教七级套改,从批准之月起执行。特此通知。
一九八七年四月三日(公章)
两张纸,这就是对一个人生命的交代。
我不知道这两张纸能不能告慰屈死的冤魂。
1940年简青先生六十寿诞时,几位亲戚在为他作的寿叙中有这样几段话:“和,美德也,而同为之病;清,懿行也,而隘暴其疵;介,修名也,而苛损厥质。此丰而彼绌,优著而劣彰,魁人杰士,未之能免也。而以观于先生,其接物也,貌捐崖岸,中无畛畦,煦若春风,润均秋云,然类聚群分,妍媸莫混,正俗匡谬,黑白务明。其处己也,澡身浴德,刮垢磨光,朗如圭璧,芬若椒兰。然心识臧否,而言泯毁誉,流别泾渭,而量齐海。若其于辞受取与也,一介必严,万钟屏贵,比女持身,方泉等絜。然情以恕人,不喜吹剔;忠以诱善,居然薰良。是为先生之行,有可述者也。”
这几段话,使人惊骇!难道冥冥之中真有什么天数乎?当年执笔写这篇文章的人是在什么样的感触下写出这段文字的,今天已无从查考。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在一个语言定义混乱的社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是必然会遭到卑劣的中伤和野蛮的挤压。这样说未免太世故了,但这就是实实在在的成为主流文化的游民文化。然而,一切都不会白白过去,时间也无法淹灭过去,不论什么,只要发生过,都不会毫无痕迹地湮灭。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当终于能够摆脱长期以来形成的反理性的狂热和迷乱,出现一个很久以来在人们内心激荡的理性社会时,就能够像敬畏自己的生命意志一样,敬畏所有的生命意志。那个时候,就再也不会有先进与落后的冲突;文明与原始的冲突;理性与野蛮的冲突,以及自由与压迫、民主与专制之间的冲突。
一
上世纪初到其后近五十年间,在湖南耒阳有两个著名的文人学者,其中之一就是教育家陈简青先生。
陈简青先生学名斗寅,字简青,1880年12月11日(清光绪六年夏历十一月初十)出生于湖南省耒阳县鸿鹤泰平村(今冲头村六组)一个崇文尚教的耕读之家。幼承庭训,聪慧好学,七岁从祖父彝春公发蒙。因简青先生三岁时右臂不慎骨折,伤愈后右手稍短于左手,及至发蒙后右臂不能大张,握笔有碍,乃用左手悬笔学大字,右手习小楷,持之以恒,遍临家藏碑帖,终至书法有成。
1896年简青先生十六岁时,师从资笃生先生求学于淝江书院。两年后入县学,补博士弟子。简青先生自发蒙后,即开始了艰苦、踏实的求学生涯,先后就读于岳麓书院、石鼓书院和衡阳船山书院,曾师从国学大师王闿运。王闿运先生在批阅学生的作文时,曾批简青先生作文为“美女绣花”,誉其文采秀丽。经过二十余年的刻苦学习,简青先生为日后从事教育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至三十岁时,简青先生学有所成,曾一度主讲耒阳紫云书院。当时,西风东渐,简青先生深感应加强新文化方面的修养,遂于民国元年他三十二岁时,再度进入岳麓湖南高等师范文科深造。时湘中名宿浏阳刘蔚庐、湘潭孙继虞、临湘吴凤笙、宁乡成赞均、长沙袁淑舆等,在此多列讲席,但对简青先生则以学友视之。同学中有衡阳的刘豢龙、蔡渔春、段嵝生等,对简青先生则以师视之,遇到争议的地方,如学生一般向简青先生请教,在热烈的讨论中含英咀华,求得真知。经过四年融会贯通的学习,淹贯博洽的简青先生正式走上了教书育人的教师道路。
据湖南师范大学刘巳明教授1986年回忆,他于1919年考入衡阳成章中学,编在九十班,国文教师就是简青先生。当时耒阳籍同学李汉藩、刘泰、李笑春、谷梅青,以及衡阳同学戴匡平、黄宣等所作进步作文,简青先生极为赞赏,时作范文在班上朗读。1922年,成章中学以李汉藩、刘泰为主,成立进步读书会,每逢星期日,把许多进步书籍陈列在本班教室,供全校同学阅读,不仅可读,还可买,刘巳明教授当时就买了一本《共产党宣言》。对学生的这些进步活动,简青先生一贯是支持和鼓励的。后李汉藩、刘泰在革命斗争中光荣牺牲;李笑春武昌高师毕业,任贵州大学中文系教授;戴匡平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亦在湖南师范大学当教授。他们回忆起某次简青先生在班上问学生:“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当如何解释?”有同学回答:“读书要经常温习,及有所得,就很高兴了。”简青先生满面笑容地说:“可不可以这样解释:学,既要按时温习,又应安排时间休息,也就是合理地安排读书和休息时间,一定的时间读书,一定的时间休息,及至学有所得,难道不是很高兴的事吗?如果只讲‘学’而不安排好休息,乐从何来?”春风化雨,饮水思源,他们都深切感念简青先生当年的谆谆教诲,给他们打下了扎实的文化基础。
中国读书人讲究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处世原则。简青先生师承三湘文化传统,在国弱民贫的二十世纪初期,他卓有远见地预感到天下将风云际会,故把培养青年、给国家输送人才,视为读书人的天然职责。简青先生满腹经纶、学贯中西,除了与秉承书香门风、资性敏悟、接受新文化新思想、锲而不舍地求学相关联之外,还深受抚养他长大成人的二婶母的节操影响。
简青先生半岁时,他祖母做主,承祧早逝的二叔父一房,由二婶段氏抚养教育。二婶温厚有礼,通大义,深谙教育之法,故对简青先生课读极严。当时家中田产仅够自给,二婶自奉甚俭,但送给塾师的报酬分毫不少。简青先生稍长,开始交朋结友,每次有朋友来,二婶都热情款待,并希望他们交流学习所得。如果来的朋友嬉戏过度,二婶必出面教育,由是给简青先生以自振的鞭策。简青先生入县学后,远赴衡阳、长沙等地求学,学费及生活所需,皆由二婶典鬻田亩供给,毫无吝容。每次假期,简青先生回家,二婶都要问其功课。在简青先生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二婶总是予以宽慰,并帮助找出解决的办法。简青先生十一岁时,生母去世,弥留之际,把三个孩子托付给二婶,当时简青先生的大哥十七岁、大姐十四岁,细妹尚在襁褓。二婶对三个孩子如亲生一般疼爱照顾,直到各自成家立业。简青先生二十一岁时,就读宜章官廨雷先生,他将二婶的事迹写成行述请教雷先生,雷先生阅后叹为奇节,并为之书有四六句叙其事。寒假时回家,简青先生向二婶禀告此事,二婶笑道:“我哪禁得起!”1910年二婶病逝,简青先生痛不欲生!丧事后,他将二婶行述补充完整,于1915年请时在岳麓书院任教的临湘吴獬先生批阅。吴獬先生阅后评曰:“读之肃然,可歌可泣,知生贤有由也。”并因此肯定了简青先生贤良方正的品行是有其家庭渊源的。
吴獬先生一言之誉,的是确评,简青先生终生未辱此言!他的贤良方正、他的躬行实践、他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他一生为人处世的圭臬,也成了他终生的负累。
二
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读书人就是沿着传道授业解惑这条线延续下来,简青先生自不例外。但他并不是一个读死书泥古不化的私塾先生,而是一个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接受新文化新思想,勇于开拓并善于筹划的进步知识分子。简青先生对湘南特别是耒阳教育的最大贡献,就是创建广湘中学。
那是上世纪二十年代初的事。当时湘南二十四县,只有衡阳建有公、私立中等学校六所,故每年从湘南各县来衡阳报考中学的考生大半不能录取,其中又以耒阳学生为多。简青先生睹此状况,忧心如焚,他清楚地知道,掌握了科学文化知识的青年就是国家的未来,多一个青年受教育,实现富民强国的理想就多一份力量,遂奔走呼吁,与当时教育界知名人士蒋克诚、谷巨山、李芷芬、李啸村、黄铨一、吴仲祁、蔡诚等,于1924年在衡阳创建广湘中学。
广湘中学创建之初,成立校董会,简青先生虽是主要创始人,但他考虑到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教书育人上,遂力推蒋克诚为首任校长,自己只列主要校董之一。众人见为创建广湘草创擘画、艰虞独承的简青先生主动让贤,非常感动,遂互相揖让,精诚团结,很快,广湘中学成为湘南的名校。
1927年,北京大学倾慕简青先生的道德文章,派专人来湘,聘请简青先生赴北京大学任教,这在当时是颇为轰动的事。因校长蒋克诚长期不在学校,校中事务实际上由简青先生主持,他考虑到广湘创办不久,根基未固,及大批湘南学子急切求学的困窘,遂抛名利于身外,婉辞北京大学聘约。
简青先生婉辞北京大学聘约的行为,实际上就是儒家思想的精髓——“仁”的光辉体现,也是中国传统读书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范例。古人有责己重以周、待人轻以约的优秀传统,重以周,不致懈怠;轻以约,则乐为善。简青先生承袭船山、岳麓遗韵,古风犹存,他离不开湘南一批又一批嗷嗷待哺的学子;他离不开养育他几十年并让他学有所成的湘南故土,他要回报故乡,以悲悯的情怀,把自己的爱一点一滴地洒在故乡那干涸的赭红色土地上。这种爱,这种善,这种仁,正是千百年来积极的、正面的中华文化点滴积累的优秀结果。
读书人是文明的脊骨,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在烽烟遍野的抗日战争时期,简青先生以读书人的脊骨和知识分子的良心,殚思极虑,为广湘中学的生存费尽心力。
广湘中学原设在衡阳市江东岸,创办不久,简青先生见各方面渐入正轨,为尽快提高湘南的文化教育水平,他除在本校任教外,还同时兼任衡中、五中和六中国文课。1938年,由于日机轰炸,广湘师生每天清早要跑到十华里以外的山区防空,在树林里坚持上课,晚上再跑回学校就寝。有一天校舍全被日机炸毁,幸好师生员工早已跑进山林,没有人员伤亡,但学校所有房屋、教具及师生的行李全被毁尽。在原校舍难以继续教学的情况下,学校召开校务会议,决定全校师生立即疏散,学生暂时回家,待学校搬迁后,另行通知复课。不久,择定衡南新市下街寿佛殿为校址,继续上课。嗣以董事会内部意见不一,影响教学,简青先生于危难之际出任校长,书生本色,挽狂澜于既倒,与在耒阳的董事商议后,力主将广湘中学从新市迁至耒阳城郊零洲坪,成立筹建校舍委员会,推李啸村先生主其事,所需经费,由简青先生变卖部分田产和自己的全部薪资积蓄支付。于是租赁到几十亩土地,用竹木、泥草搭建临时教室、办公室及师生寝室共十九栋,于1941年3月开学,入校学生达五百余人。谁知5月的一个深夜,校舍被坏人放火烧毁,师生衣、食、住顿成问题,李啸村因负总务责任,急得在地上打滚,许多学生号啕大哭。简青先生在此急难中,安慰全校师生道:“困难当头,坏人能火毁学校,决不能阻我作育人才的决心。我们就是粉身碎骨,也不能让学校倒闭、学生失学。我们只有同舟共济,齐心协力,重建学校,渡过难关!”乃带同李啸村等,连夜与当地农村联系,借用堂屋,日作教室,夜作宿舍,坚持上课。简青先生在安顿好师生临时教学生活后,为长久计,他星夜赶至公平云山寺,与方丈老和尚商借租用寺宇办学。凭着简青先生的盛名,以及与老方丈的交情,寺僧慨然应允。三天后,琅琅书声就响彻云山古寺,直到抗战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简青先生带领广湘中学师生告别云山寺,搬进耒阳城寿佛殿,即今耒阳二中校址。七年之内,广湘中学四次大转移,时简青先生年过六旬,但事无巨细,件件躬亲,未雨绸缪,辛苦异常。即使繁杂琐碎的校务工作占去简青先生许多时间和精力,但他所兼数班的国文课,却从未中断,真正做到了诲人不倦,当时学生以校长来兼本班国文课为荣。简青先生讲授国文数十年,一贯认真备课,能融学生理解深浅于课文分析之中,旁征博引,妙趣横生,且用正楷板书和批改作业,一丝不苟,在物资匮乏精神紧张的抗战时期,隽秀挺拔的书法艺术不仅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更能让烦躁的心情平静下来,从心里升起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说起简青先生的书法,那不是一般工夫能达到的。他左手悬肘书大字,右手写小楷,从现存的几幅真迹来看,造诣斐然,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地。这幅用左手书写的篆字对联,架构严整,朗润秀长。两截楷书,源于欧体又不拘泥于欧,平实恬静,劲峻无险,书写出了自己的风骨。书如其人,观简青先生之书,已知先生高尚品德矣!
三
在罪恶的专制社会中,无论是人情还是人性,都受到残酷的挤压。如果以一种悲悯的情怀来看待命如蝼蚁的芸芸众生,那么,所看到和听到的,将是他们的挣扎、恐惧和哀鸣!
悲悯的情怀就是基督精神,就是佛家的大慈大悲。简青先生深受二婶终生茹素拜佛的精神影响,推己及人,形成他慈悲为怀与人为善的性格特色。早在1908年,简青先生夫人娘家人丁短折,内侄谢振芳孤苦流浪,简青先生怜而收养,为其拜师学艺,后又为其娶妻成家,至今谢氏后人犹念简青先生之恩。这是家庭内的善事。而在社会上,简青先生仁德之风遍及桃李乡邻,至今犹在耒阳传颂。
广湘中学创办之初,学生中就有谭冠三(原名才儒,1955年授解放军中将军衔)、贺寿彭、王经初、谭镇南等,简青先生常诩为世之才俊。后贺、王、谭(镇南)三人为革命牺牲,简青先生痛悼不已!1936年冬放假时,学校无钱退费,学生无路费回家,滞留学校,人心浮动。简青先生见状,慨然出面,从银行贷款,亲自按名册把钱交到学生手上,使学生能早日回家团聚。
1941年上学期,由省立衡中师范部应届毕业生李济农(安仁人)为首,发动大规模学生运动,大批学生因此被当局开除和强行退学,其中耒阳籍学生就达数十人之多。是时,简青先生主长广湘中学,看到这么多优秀青年流落社会,心急如焚,遂排除各方阻力,破例在广湘开学月余后,布告全县,招收各年级插班生,使这批学生大都插班原年级学习,而后顺利毕业。当年资道成先生就是这批受益学生之一,并因此而使他日后顺利升学,以及完成大学学业。1987年他回忆此事时,满怀深情地感念简青先生当年对青年学生的爱护和援救。
1944年6月,日寇从耒阳向临溪村方向进犯,紧急间简青先生将广湘暂时停办,学生回家躲避,他自己携全家人避难大岭、寿州一带。日寇这次扫荡,将临溪村夷为平地,简青先生世代家藏的古版图书、历代碑帖拓本、典籍册页,特别是简青先生几十年独于经学上探幽发微、摭实寻根的著述手稿,全部化为灰烬。简青先生闻此不幸消息极为悲愤,但他在重大损失面前毫不气馁,在避难期间还为大岭、寿州一带青年讲授古文。
读书人多通医道,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特别是读书人常怀恻隐之心,遇危难之事很自然地挺身而出,施以援手。简青先生率家人避难期间,一天上午途经下湾(今白鹭乡白鹭村八组),见一门户洞开,堂屋桌上一簸箕内置一约三岁男孩,奄奄一息,其父母在旁哭泣。简青先生见此惨状,忙进屋询问,说是小孩患猫脑症,头颈僵直不能动,为不治之症。简青先生听说后,忙趋前拿脉诊断一番后,果断地说:“这是颈椎炎,俗称猫脑症。我送点药给你们,用酒磨服,应该好得了。”说罢从行李中找出药来,用酒磨药灌服少许,下午又灌了一点,到傍晚小孩身子就可动了,再到半夜就能啼哭,第二天早晨颈亦能动,此后一天天好转。孩子父母感念简青先生再生之恩,遂将孩子改名为“简宝”。刘简宝后初中毕业,当过生产队长、大队团支部书记、大队会计,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家后育有三男二女。提起简青先生,简宝一家至今感念不已。
古人云:“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施仁行义,所表现的思想核心就是儒家文化里的道德理想主义。儒家的道德理想含有一种生命转化意识,内化于每个读书人生命的深处,发挥出来则能够对生命作质的转化,从而使生命有变得至善至美的可能。这种转化意识,在儒家文化里就是积极的入世精神,由个人生命延伸到群体生命,也就是说群体生命也将有质的转化,从而实现至善至美的理想境界。简青先生足迹所履之处,都留下了他施仁行义的朴实身影。1945年春,小水、梧桥一带青黄不接,灾情蔓延,逃荒饥民日渐增多。时避难寿州的简青先生闻知灾情后忧心如焚,急令学生陈仲虚回乡了解灾情。在得知实际灾况后,简青先生坐卧不安,立即令陈仲虚带信当地乡绅,请他们设法赈灾。乡绅们碍于简青先生的面子,集会商议,决定卖育婴会田产以赈灾。简青先生闻此决议后,严肃地指出:育婴会亦属慈善事业,所属田产不能变卖,赈灾事应从未遭日寇蹂躏地区的殷实大户处义捐。乡绅们一听说义捐,皆畏缩不前。简青先生见此局面,知赈灾事关乎性命存亡,急于星火,遂独自一人前往寿州、城背圹、白沙一带发动义捐。
由于简青先生在湘南颇著名声,事事总以百姓为先,加之赈灾义举甚得民心,乡绅敬服,饥民欢呼,数日内即获捐谷三千一百五十石;同时吩咐襄助人员,又在大河滩、上堡一带获捐谷一千二百石,共计获捐谷四千三百五十石,从当年夏历五月初三开始,分三处煮粥赈饥。一处在小水铺关帝庙;一处在小圩李家学校;一处在梧桥铺岩石口村学校,直至夏历七月初四新谷登场才停止供粥。据当时的煮粥人陈寿晋回忆说:“三处每天共用米三十五石左右。”吃粥的饥民,多数为小水至梧桥铁路两旁附近的村民,远的如四都、竹林湾、界冲等地的人也不少。较远的村,为不误农时,开展生产自救,可派人挑回就食。后来有人大致计算了一下,简青先生这次赈灾壮举,救活饥民七千余人。至上世纪末,许多当年吃粥者尚在人世,如廖运莲、廖近堪、刘显福、李主胡等。
写到这里,心里肃然。简青先生是一位心地多么善良、心胸多么宽广的老人啊!读圣贤书,所学何事?简青先生真正实践了中国读书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
四
在学校、在社会上,简青先生是一位忠厚长者;在家里,他也是一位慈祥的老人。简青先生虽然出生在晚清,成长和执教于专制社会,但他能顺应时代潮流,思想开明,作风民主,摒弃因循守旧。清末,简青先生还在船山书院求学时,就命长女放脚,并告诫家人,这是残害妇女的陋习。这在当时可是了不得的事,突破延续了一千多年的风俗,该是何等的进步思想,又该是何等的勇气!
简青先生誉满湘南,但他从未有高高在上的架子,谦谦君子,为人处世一贯低调,在路上碰到乡亲,他都要主动打招呼,寒暄几句。遇见挑担负重之人,他都要赶忙让路。有一次裁缝师傅廖德模对简青先生说:“你老人家这么好的学问,这么大的名声,却是这样平易近人,没有一点架子。”简青先生诚恳地说:“你是成衣匠,我是教书匠,都是靠劳动吃饭,一个样,有什么架子可摆!”他不止一次地教育儿孙:书读多了,道理也懂多了,人与人之间都是平等的,要懂得尊重人。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比如他的头发就是由孙子孙女们轮换着来剪,经常是剪得参差不齐,他不仅不责怪,反倒总是笑呵呵地鼓励孩子们:下次会剪得好一些的。还有一次儿女亲家有事接他去,因两家相距二十余里地,考虑到他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就租来一乘轿子。他在轿内不到两里路,便下轿步行。别人问他为什么有轿不坐,他说:“坐在人家肩膀上怪难受的。况且风和日丽,走路多潇洒。”他更是一生反对男尊女卑,主张男女平等,所以,简青先生的女儿和孙女,都像男孩子一样进学校读书,有的还受到高等教育,学有所成,成为某方面的专家,为国家科技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简青先生的夫人谢辅佺,字伯舜,出身耒阳书香世家,乡人称为耀景世族。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简青先生夫人怜贫济困,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对简青先生变卖田产资助教育事业,从无怨言,乡人尤德之。夫人1943年病逝,简青先生在悼念她的文章中写道:“吾之生盖无所不艰,得妻而使吾不知其艰,乃今知艰之将无极也!”呜呼,生死茫茫,何处话凄凉!
简青先生秉承君子之风,“足未尝至县廷,谒未尝投邑宰”,和而不同,群而不党,一辈子没有参加任何政治组织,一辈子没有参与任何政治活动。然而,在社会大变革的1951年4月,竟遭人诬陷被害。写到这里,心里惨然!悲夫!一代硕儒竟死在小人诬陷之手,天理何在!事情缘起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同村同族的陈某被反动当局抓走,其家人哭求简青先生出面营救。简青先生一介书生,从未与官场打过交道,也不认识当官为宦的人。但既然人家求到面前,又是事关人命的大事,简青先生慨然应允去央求当局放人,遂连夜赶往县城。谁知走到半路,得到陈某已被处决的消息,颓然而返,并特地到陈家表示了慰问和歉疚。毫无道理的是,陈某家人却因此而迁怒简青先生,无端指责简青先生没有尽力。简青先生总觉得自己在此事的处理上于心无愧,但人家毕竟是死了人,自己没有帮上忙,人家埋怨几句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他很大度的没有与陈某家人计较。谁知到了五十年代初,陈某家人终于找到构陷的机会,遂无中生有,血口喷人,栽赃诬陷,毫无天良地置简青先生于死地。当简青先生的孙女跪在地上,用白布包扎简青先生被枪打烂了的头颅时;当乡亲陈寿禄、刘开普等三人帮助挖出墓穴,将躺着简青先生冰冷尸体的棺材放进去时;当最后一锹土沉沉地压在简青先生坟上时,正义、良知、公理等等,一切美好的理念也就被埋进了坟墓里。
简青先生的子女从未放弃为蒙冤受害的父亲申诉。1985年,耒阳县人民法院受理申诉,用几个月的时间,调阅了大量案卷,走访调查了简青先生的同事、故旧、学生及乡邻,认定是错案。1986年,耒阳县人民法院作出纠正的判决;1987年,耒阳市人民政府以文件的形式宣告简青先生无罪。现将这两个文件抄录如下:
耒阳县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
(86)刑二字第888号
原审被告陈简青,男,时年七十二岁,小水镇冲头村人。1950年在广湘中学任教。1951年因恶霸案,经耒阳人民法庭呈报,衡阳专员公署公安处批复,处以死刑。
原审被告人陈简青之子女陈湜然、陈卓然认为其父属于错杀,向本院提出申诉。
现本院依法组成合议庭,经复审查明:
原审被告人陈简青于1904年由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近五十年,既未参加任何反动党派,也未充当伪军政任何职务,更无民愤与血债。至于原判认定被告人解放前曾充任反动挨户团副主任,杀害我革命同志;解放后又破坏土改,非法变卖禾田以及贪污塘坝米、烧毁房屋等等,经查,均系事实失实,应予否定。据此,原判属错判,应予纠正。特判决如下:
一、撤销耒阳县人民法庭1951年3月30日庭审字第033号和秘字第280号对陈简青处死的判决。
二、宣告陈简青无罪。
耒阳县人民法院刑事审判二庭审判长某某某
人民陪审员某某某某某某
一九八六年九月三日(公章)
耒阳市人民政府文件
耒政人发字(1987)23号
关于陈简青问题的复查通知
市教委会:
报来陈简青的复查材料收悉。
陈简青,湖南省高等师范学校毕业,捕前系广湘中学(现二中前身)教师。一九五一年因恶霸案判处死刑。
经查:陈于1904年由省高师毕业后,就从事教育工作。未参加任何反动党派,也未充任伪职务。无民愤及血债。原判认为,陈在解放前充任挨户团副主任。解放后,又破坏土改、贪污、烧毁房屋等,事实失实。耒阳县人民法院(86)刑字第888号判决书判决,撤销原判,宣告陈简青无罪。
据此,根据衡组发(86)33号文件精神,经研究同意恢复其教籍,按干部正常死亡办理,工资定为原中教七级套改,从批准之月起执行。特此通知。
一九八七年四月三日(公章)
两张纸,这就是对一个人生命的交代。
我不知道这两张纸能不能告慰屈死的冤魂。
1940年简青先生六十寿诞时,几位亲戚在为他作的寿叙中有这样几段话:“和,美德也,而同为之病;清,懿行也,而隘暴其疵;介,修名也,而苛损厥质。此丰而彼绌,优著而劣彰,魁人杰士,未之能免也。而以观于先生,其接物也,貌捐崖岸,中无畛畦,煦若春风,润均秋云,然类聚群分,妍媸莫混,正俗匡谬,黑白务明。其处己也,澡身浴德,刮垢磨光,朗如圭璧,芬若椒兰。然心识臧否,而言泯毁誉,流别泾渭,而量齐海。若其于辞受取与也,一介必严,万钟屏贵,比女持身,方泉等絜。然情以恕人,不喜吹剔;忠以诱善,居然薰良。是为先生之行,有可述者也。”
这几段话,使人惊骇!难道冥冥之中真有什么天数乎?当年执笔写这篇文章的人是在什么样的感触下写出这段文字的,今天已无从查考。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在一个语言定义混乱的社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是必然会遭到卑劣的中伤和野蛮的挤压。这样说未免太世故了,但这就是实实在在的成为主流文化的游民文化。然而,一切都不会白白过去,时间也无法淹灭过去,不论什么,只要发生过,都不会毫无痕迹地湮灭。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当终于能够摆脱长期以来形成的反理性的狂热和迷乱,出现一个很久以来在人们内心激荡的理性社会时,就能够像敬畏自己的生命意志一样,敬畏所有的生命意志。那个时候,就再也不会有先进与落后的冲突;文明与原始的冲突;理性与野蛮的冲突,以及自由与压迫、民主与专制之间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