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主观性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特征之一,任何话语都具有主观性。主观化则是指语言为表现这种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语言的主观性表现在量范畴上,就形成了“主观量”这一概念。主观量表达是现代汉语中一种很重要的表达手段,本文阐明主观性与主观化的关系,分析主观量与客观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关键词 主观性 主观化 客观量 主观量
主观性是人类语言极其普遍的特征之一,反映在语言各个层面上。但是对语言主观性的研究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大有广泛深入探究的必要。由于量范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基本范畴,对主观量的研究可以使语言主观性的研究获得突破。同时,对主观量的研究也会加深我们对语言量范畴的理解。
汉语语言学界关注语言的主观性及其主观量起步较晚。关于主观量问题的研究,就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屈指可数,作专题研究的主要有两位学者陈小荷和李宇明。据我们所知,国内学界最早提出主观量问题的是陈小荷的《主观量问题初探一兼谈副词“就”、“才”、“都”》这篇文章,他在文章中首先给“主观量”下了明确的定义:“含有主观评价意义的量”。他还把“主观量”分成两小类,即主观大量和主观小量。陈小荷较早发现主观量这一语言事实,并把它作为一个范畴提出来讨论,这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接下来李宇明进一步考察了汉语主观量的问题,他的《主观量的成因》、《论数量词的复叠》、《数量词语与主观量》等一系列文章在上述基础上发现并总结出了新的更多的表示主观量的手段以及相关事实。他的专著《汉语量范畴研究》用大量的材料来说明表示主观量的各种手段,也证明了汉语的主观量范畴涉及各个方面。无论从涉及问题的范围上还是发现事实的数量上,都大大超过了前人的研究,给汉语的主观量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 主观性和主观化的一般理解
近年来,随着功能语言学、语用学、认知语法的兴起,语言学界越来越关注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这些新起的学派都强调,语言不仅仅客观地表达某个命题,而是更多的体现说话人自我的主观成分。
语言的“主观性”是指在话语中总是负载着说话人的自我表现成分,即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多多少少总是还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主观化”则是指语言为表现这种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主观化”既是一个“共时”的概念,又是一个“历时”的概念,即表现主观性的结构或形式是如何经历不同的时期通过其他结构或形式演变而来的。
重视这方面的研究与“人文主义”的复苏及其对”科学主义”的挑战的大背景有关。在对语言主观性研究的环境下,语言不再仅仅被认为像结构语言学和形式语言学所说的那样只是一种独立封闭的系统。语言也不再只是对逻辑命题的客观表达,而是说话人的感知、感觉的表现。国外早已注意到语言的“主观性”,Benveniste指出:“语言带有的主观性印记是如此之深刻,以致于人们可以发问,语言如果不是这样构造的话究竟还能不能名副其实地叫作语言”。然而在结构语言学和形式语言学占主导地位的情形下,语言学家对语言的主观性长期不予重视,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为语言的功能就是客观地表达命题,不愿意承认话语中还有表现自我的主观成分。对语言主观性的研究只局限于文學研究的领域。
现有的研究表明,语言的主观性主要表现在说话人的视角(perspective)、说话人的感情(affect),说话人的认识(epistemic modality)等三个方面。“视角”就是说话人对客观情状的观察角度,“这种‘视角’主观性经常以隐晦的方式在语句中体现出来,典型的例子是动词的‘体’(aspect)。”例如:(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2001)
①Peter is gone。
②Peter has gone。
①只是客观地报道过去发生的一个动作(彼得离去)及其结果(彼得不在这儿)。②是现在完成体,虽然也是表示过去的动作以及结果,但是还涉及说话人的视角;说话人从“现在”(即说这句话的时刻)出发来看这个动作及其结果,主观上认为它跟“现在”有关系,比如说,因为彼得走了,所以他帮不上忙了。因此②的主观性程度高于①。说话人的情感(affect),“情感”一词应作宽泛的理解,包括感情、情绪、意向、态度等。看看语言的表情功能:(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2001)
⑧I am missing you terribly!(我可真是想死你了!)
在英语中,现在进行时态可用来表达各种感情。句中说话人对听话人强烈的思念之情不言而喻。语言的主观性还表现在说话人的“认识”方面(epistemic modality),“认识”主要跟情态动词和情态副词有关。就语言的“主观性”而言,要数这方面的研究最为深入。例如:
④Alice must be married。(爱丽丝必须结婚了。)
⑤Alice must be married。(爱丽丝必定结婚了。)
英语情态动词must表示“必须”时属于行动情态或道义情态(demonic moddality),如④是表示客观上她有采取某项行为(结婚)的必要;而表示“必定”时属于认识情态(epistemicmodality),如⑤是说话人主观上对命题“爱丽丝结婚了”是否真实所做出的判断。换一个角度说,④句的Mice是“句子主语”或“语法主语”,⑤句除了这个语法主语,还隐含一个高层次的“言者主语”,是说话人认定“爱丽丝结婚了”。显然,⑤句的主观性比④句强。沈家煊指出汉语也存在同样的现象:“除了情态动词,一些连词,特别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也有客观描述和主观认识之别。”(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2001)
⑥小王回来了,因为他还爱小丽。
⑦小王还爱小丽,因为他回来了。
⑥是说明“小王还爱小丽”是“小王回来”的原因,这种因果关系是一种客观的因果关系。而⑦是说话人根据自己的知识而作出一种主观判断,即“我推定小王还爱小丽,因为我知道他回来了”,因此⑦的主观性强。
2 客观量和主观量的关系
量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人类观察和把握以及表述世界的一种手段或方式,通常被视为一个与质相对互存的哲学范畴。在语言学领域,它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量呈现了客观事物的属性和特征。世界万物千姿百态,属性各异,变化万端,呈现各种维度或层面的级差,因而产生了不同的量。而语言就会有对概念范畴的相应的表达,对“量”进行表达是人类语言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量”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最基本的范畴之一,人们生活的世界中,事物、动作、性状等都无不含有“量”概念。比如:数量的多少、范围的大小、时间的长短等等,程度高低 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量有离散的量、有连续的量;有定量和变量;有精确的量和模糊的量。
在客观世界中,这些量的因素集合起来便构成了“量”的这种反映客观世界的逻辑范畴,客观世界的“量”的这种逻辑范畴投射到语言中,就形成了语言世界的量范畴。
逻辑范畴中只有一种量,即客观量,而语言世界的量范畴却可以有客观量和主观量的区分。客观量和主观量的区分便是语言世界与客观世界的诸多差异之一。
在实际的语言使用中,主观量和客观量通常是一致的,但也有不一致的情况。这种不一致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2.1客观上是大量,主观上也认为是大量。客观上是小量,主观上也认为是小量,例如:
①零下就结冰了。
②他二十五岁才上大学。
这里的客观量實际上是个常态量,包括物理常态量(零摄氏度以下结冰),社会常态量(上大学的年龄是十九岁),实际量超出或低于这个常态量,于是就成为主观大量或主观小量。实际量与常态量相比“客观上”同样是实际量大于或小于常态量。所以这种情形属于主观量和客观量相一致。
2.2客观上是大量,主观上认为是大量;客观上是小量,主观上也认为是小量,而且还将这个量加以强调或夸张,例如:
③黄河九曲十八弯。
④我只写错了半个字就挨了巴掌。
黄河弯多,曲折性强,客观上是个大量,主观上不仅认为是大量还加以夸张,说成“九曲十八弯”。写错的字数客观上很少,是个小量,主观上不仅认为是小量还加以夸张,说成“半个字”。
2.3客观上无所谓大量还是小量,或不好确定,主观上却认为是大量或小量,例如:
④她今天都喝两瓶水了。
⑤一个年级只有八十人。
喝了两瓶水,一个年级八十人,由于缺少特定的语言环境,客观上无法判定是大量还是小量,也就是不存在一个常态的客观量,但是主观上分别认为是大量和小量。如果她通常一天只喝一瓶水,今天喝了两瓶水,”两瓶”就成为相对大量。一个年级八十人对小学、初中、高中来说是个小量,对大学或研究生班来说却是个大量
2.4客观上是大量,主观认为是小量;客观上是小量,主观上却认为是大量,例如:
⑥他四十岁就成家了。
⑦她四十岁才当外婆。
“四十岁结婚”客观上是个大量,即大于社会常态量,但是主观上却认为是个小量;同样,“四十岁当外婆”客观上是个小量,即小于社会常态量,但是主观上却认为是个大量。
从主观性的程度而言,它们是有差别的。第一种情形主观性程度最低,第四种情形主观性程度最高,第二、三种情形主观性程度居中。实际量与客观量的距离越大,主观性程度越高。具体说就是:主客观不一致的情形比一致的情形主观性程度高。主客观一致的两种情形中,夸张的比不夸张的主观性程度高。主客观不一致的两种情形中,主客观相反的主观性程度高。
关键词 主观性 主观化 客观量 主观量
主观性是人类语言极其普遍的特征之一,反映在语言各个层面上。但是对语言主观性的研究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大有广泛深入探究的必要。由于量范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基本范畴,对主观量的研究可以使语言主观性的研究获得突破。同时,对主观量的研究也会加深我们对语言量范畴的理解。
汉语语言学界关注语言的主观性及其主观量起步较晚。关于主观量问题的研究,就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屈指可数,作专题研究的主要有两位学者陈小荷和李宇明。据我们所知,国内学界最早提出主观量问题的是陈小荷的《主观量问题初探一兼谈副词“就”、“才”、“都”》这篇文章,他在文章中首先给“主观量”下了明确的定义:“含有主观评价意义的量”。他还把“主观量”分成两小类,即主观大量和主观小量。陈小荷较早发现主观量这一语言事实,并把它作为一个范畴提出来讨论,这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接下来李宇明进一步考察了汉语主观量的问题,他的《主观量的成因》、《论数量词的复叠》、《数量词语与主观量》等一系列文章在上述基础上发现并总结出了新的更多的表示主观量的手段以及相关事实。他的专著《汉语量范畴研究》用大量的材料来说明表示主观量的各种手段,也证明了汉语的主观量范畴涉及各个方面。无论从涉及问题的范围上还是发现事实的数量上,都大大超过了前人的研究,给汉语的主观量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 主观性和主观化的一般理解
近年来,随着功能语言学、语用学、认知语法的兴起,语言学界越来越关注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这些新起的学派都强调,语言不仅仅客观地表达某个命题,而是更多的体现说话人自我的主观成分。
语言的“主观性”是指在话语中总是负载着说话人的自我表现成分,即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多多少少总是还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主观化”则是指语言为表现这种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主观化”既是一个“共时”的概念,又是一个“历时”的概念,即表现主观性的结构或形式是如何经历不同的时期通过其他结构或形式演变而来的。
重视这方面的研究与“人文主义”的复苏及其对”科学主义”的挑战的大背景有关。在对语言主观性研究的环境下,语言不再仅仅被认为像结构语言学和形式语言学所说的那样只是一种独立封闭的系统。语言也不再只是对逻辑命题的客观表达,而是说话人的感知、感觉的表现。国外早已注意到语言的“主观性”,Benveniste指出:“语言带有的主观性印记是如此之深刻,以致于人们可以发问,语言如果不是这样构造的话究竟还能不能名副其实地叫作语言”。然而在结构语言学和形式语言学占主导地位的情形下,语言学家对语言的主观性长期不予重视,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为语言的功能就是客观地表达命题,不愿意承认话语中还有表现自我的主观成分。对语言主观性的研究只局限于文學研究的领域。
现有的研究表明,语言的主观性主要表现在说话人的视角(perspective)、说话人的感情(affect),说话人的认识(epistemic modality)等三个方面。“视角”就是说话人对客观情状的观察角度,“这种‘视角’主观性经常以隐晦的方式在语句中体现出来,典型的例子是动词的‘体’(aspect)。”例如:(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2001)
①Peter is gone。
②Peter has gone。
①只是客观地报道过去发生的一个动作(彼得离去)及其结果(彼得不在这儿)。②是现在完成体,虽然也是表示过去的动作以及结果,但是还涉及说话人的视角;说话人从“现在”(即说这句话的时刻)出发来看这个动作及其结果,主观上认为它跟“现在”有关系,比如说,因为彼得走了,所以他帮不上忙了。因此②的主观性程度高于①。说话人的情感(affect),“情感”一词应作宽泛的理解,包括感情、情绪、意向、态度等。看看语言的表情功能:(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2001)
⑧I am missing you terribly!(我可真是想死你了!)
在英语中,现在进行时态可用来表达各种感情。句中说话人对听话人强烈的思念之情不言而喻。语言的主观性还表现在说话人的“认识”方面(epistemic modality),“认识”主要跟情态动词和情态副词有关。就语言的“主观性”而言,要数这方面的研究最为深入。例如:
④Alice must be married。(爱丽丝必须结婚了。)
⑤Alice must be married。(爱丽丝必定结婚了。)
英语情态动词must表示“必须”时属于行动情态或道义情态(demonic moddality),如④是表示客观上她有采取某项行为(结婚)的必要;而表示“必定”时属于认识情态(epistemicmodality),如⑤是说话人主观上对命题“爱丽丝结婚了”是否真实所做出的判断。换一个角度说,④句的Mice是“句子主语”或“语法主语”,⑤句除了这个语法主语,还隐含一个高层次的“言者主语”,是说话人认定“爱丽丝结婚了”。显然,⑤句的主观性比④句强。沈家煊指出汉语也存在同样的现象:“除了情态动词,一些连词,特别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也有客观描述和主观认识之别。”(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2001)
⑥小王回来了,因为他还爱小丽。
⑦小王还爱小丽,因为他回来了。
⑥是说明“小王还爱小丽”是“小王回来”的原因,这种因果关系是一种客观的因果关系。而⑦是说话人根据自己的知识而作出一种主观判断,即“我推定小王还爱小丽,因为我知道他回来了”,因此⑦的主观性强。
2 客观量和主观量的关系
量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人类观察和把握以及表述世界的一种手段或方式,通常被视为一个与质相对互存的哲学范畴。在语言学领域,它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量呈现了客观事物的属性和特征。世界万物千姿百态,属性各异,变化万端,呈现各种维度或层面的级差,因而产生了不同的量。而语言就会有对概念范畴的相应的表达,对“量”进行表达是人类语言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量”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最基本的范畴之一,人们生活的世界中,事物、动作、性状等都无不含有“量”概念。比如:数量的多少、范围的大小、时间的长短等等,程度高低 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量有离散的量、有连续的量;有定量和变量;有精确的量和模糊的量。
在客观世界中,这些量的因素集合起来便构成了“量”的这种反映客观世界的逻辑范畴,客观世界的“量”的这种逻辑范畴投射到语言中,就形成了语言世界的量范畴。
逻辑范畴中只有一种量,即客观量,而语言世界的量范畴却可以有客观量和主观量的区分。客观量和主观量的区分便是语言世界与客观世界的诸多差异之一。
在实际的语言使用中,主观量和客观量通常是一致的,但也有不一致的情况。这种不一致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2.1客观上是大量,主观上也认为是大量。客观上是小量,主观上也认为是小量,例如:
①零下就结冰了。
②他二十五岁才上大学。
这里的客观量實际上是个常态量,包括物理常态量(零摄氏度以下结冰),社会常态量(上大学的年龄是十九岁),实际量超出或低于这个常态量,于是就成为主观大量或主观小量。实际量与常态量相比“客观上”同样是实际量大于或小于常态量。所以这种情形属于主观量和客观量相一致。
2.2客观上是大量,主观上认为是大量;客观上是小量,主观上也认为是小量,而且还将这个量加以强调或夸张,例如:
③黄河九曲十八弯。
④我只写错了半个字就挨了巴掌。
黄河弯多,曲折性强,客观上是个大量,主观上不仅认为是大量还加以夸张,说成“九曲十八弯”。写错的字数客观上很少,是个小量,主观上不仅认为是小量还加以夸张,说成“半个字”。
2.3客观上无所谓大量还是小量,或不好确定,主观上却认为是大量或小量,例如:
④她今天都喝两瓶水了。
⑤一个年级只有八十人。
喝了两瓶水,一个年级八十人,由于缺少特定的语言环境,客观上无法判定是大量还是小量,也就是不存在一个常态的客观量,但是主观上分别认为是大量和小量。如果她通常一天只喝一瓶水,今天喝了两瓶水,”两瓶”就成为相对大量。一个年级八十人对小学、初中、高中来说是个小量,对大学或研究生班来说却是个大量
2.4客观上是大量,主观认为是小量;客观上是小量,主观上却认为是大量,例如:
⑥他四十岁就成家了。
⑦她四十岁才当外婆。
“四十岁结婚”客观上是个大量,即大于社会常态量,但是主观上却认为是个小量;同样,“四十岁当外婆”客观上是个小量,即小于社会常态量,但是主观上却认为是个大量。
从主观性的程度而言,它们是有差别的。第一种情形主观性程度最低,第四种情形主观性程度最高,第二、三种情形主观性程度居中。实际量与客观量的距离越大,主观性程度越高。具体说就是:主客观不一致的情形比一致的情形主观性程度高。主客观一致的两种情形中,夸张的比不夸张的主观性程度高。主客观不一致的两种情形中,主客观相反的主观性程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