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田园诗,恬淡静怡,令人沉醉。本文试通过分析罗杰斯的《一个愿望》和王维的《渭川田家》,对比这两首诗的诗意,以及两首诗体现出来的画境,最后比较了这两位诗人不同的情感和志向。
关键词: 诗意 画境 言志
田园诗总能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我们,以其优美的田园风光描写在诗歌领域独具一格。读田园诗总能带给人们一股扑面而来的清新之风,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处在诗人所描写的恬美的景象里。田园诗往往都是通过写景来抒发诗人的情怀的,或是悠然自得的情趣,或是向往归隐的心情,再或者表现诗人的闲情逸致。
诗歌是人们心灵情感的流露,通过诗句诗人所想表达的是他们内心最真挚的思想。田园诗人描写田园风光所要反映的是什么呢?是返璞,是由现实而发的对归隐的向往。也许有人会觉得田园诗太清淡,太唯美,反映的思想不太符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步伐,但笔者对田园诗却情有独钟,欣赏那种恬淡,简朴,纯真,宁静和如画一般的直观感受。
罗杰斯的《一个愿望》是一首描写田园乡村风光的小诗。这首诗的标题仅仅是“A Wish”,通过读完整首诗,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愿望是归隐,是回到村庄里去生活。整首诗是诗人的一个隐居规划图,因为在第一行诗人就用了一个虚拟的语气。诗分为四节,第一节有山,有水,有树,在这美丽的自然风光里,小屋依山而建,磨坊则修建在溪流之上,还可以养蜂,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这就是诗人所向往居住的处所。在第二节里,由静到动,在第一节自然静景的基础上有了灵动的因素,那就是茅屋里的燕子,它们忙于筑巢,飞进飞出,给这安静的山间小屋带来几分生机和活力。除了燕子的到访,香客们也会常来的,诗人对香客们的来访十分高兴,邀请他们一起用餐,共度美好时光。这种感觉一定是很棒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睦。诗自然地过渡到了第三节,镜头拉到了院子里,门廊周围的景色,藤萝爬满了墙,鲜花布满庭院,雨露滋润浇灌着藤萝和鲜花,处处芬芳扑鼻,女主人着一身淡雅,踏着纺车,吟着歌儿,多美的一切啊!诗到了最后一节,在绿树丛的深处,有教堂,有尖塔,有钟声,有美好的回忆。
整首诗衔接紧凑,虽然描写了多处景色,事物,以及人的活动,但读者读来却不觉得零散。相反,读完整首诗,一幅归隐的画面会立即出现在人们的面前。画面清晰,淡雅,没有过多的油墨,淡淡的几笔,勾勒出一幅景色秀美,风景宜人的归隐图。
我国古代描写田园的诗歌不胜枚举,笔者比较偏好王维的诗。他的田园诗淡雅优美,意境清远,淡淡的感觉让人的心灵可以得到沉淀。读罗杰斯的《一个愿望》这首田园归隐诗,很自然地会想起王维的那首五言古诗《渭川田家》。这两首诗都属于诗中有画的类型。我们知道,王维经常会以一个画家的眼光用绘画的笔调来描绘田园风光的美,表现永恒的艺术魅力,正如苏东坡所评价的那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在《一个愿望》中,诗人将景色描绘得恰似一幅美丽的画,相似的,《渭川田家》勾勒的也是一幅完整意境的恬美风景的村野风光。斜阳,墟落,深巷,牛羊。诗的开头便用白描的手法勾勒了一幅典型的乡村黄昏景色。接着,同样的也有人物的活动:老叟挂念远出的牧童,拄着拐杖在柴门张望,充满了人情味。读了这两句诗,一个白发老人倚门盼望的神态顿现眼前。画面继续往下延伸,有雄鸡的叫声,有小麦的抽穗,蚕宝宝的入眠。接着是农夫的晚归,欢声笑语的场面,田野的风光,乡间的淳朴人情跃然纸上,构成了一幅渭河边初夏乡村欢乐祥和的景象。
这两首诗都属于“诗中有画”的一类,《一个愿望》给读者描绘了有山,有水,有树,有花,有鸟儿以及人们活动的场景,画面有静有动,气氛宁静,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典型的山水画。《渭川田家》描绘了一个普通的村庄,一些普通的人众,一些司空见惯的景物,虽然都是很普通的事物,却很富有画面感,风景和人的活动能够融成一片,自然天成,这幅画无需着色,天然成型,属于白描的手法,人与物皆有所归。
写景抒情,景色的描写都是为了抒发内心的情感。在《一个愿望》中,罗杰斯在诗的最后暗示出了他在结婚以后离开了家乡,这首诗其实是诗人归隐故土的打算。情感是欢快的、温馨的,虽然在诗的最后一节描写教堂时有些肃穆,但整首诗是充满闲适的,是轻松愉悦的。在王维的《渭川田家》里,同样是田园诗,情感的抒发却相差甚远。在诗的最后,诗人在看到醉人的村野风光后,不禁怅然吟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借《诗经》中“式微”来表达自己归隐田园的想法。这和王维的经历是分不开的,他经历了安史之乱,在政治上不得志,厌弃了官场的烦扰,表现了浓浓的隐居归耕的情绪,抒发了诗人羡慕平静悠闲田园生活的心情,所以乡间美丽的景色很容易令他向往归隐,怅然地吟起式微。同为田园诗,所反映的“情”也是有很大差异的,这和诗人的心境有很大关系,即同为“乐景”,可以表达喜悦的心情,也可以表达孤苦郁闷的心情。
《一个愿望》、《渭川田家》,两首恬淡的田园诗,两幅淡雅的风景图,两种不一样的情感。
参考文献:
[1]刘首顺.唐诗三百首全译.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2]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3.
[3]刘守兰.英美名诗解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 诗意 画境 言志
田园诗总能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我们,以其优美的田园风光描写在诗歌领域独具一格。读田园诗总能带给人们一股扑面而来的清新之风,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处在诗人所描写的恬美的景象里。田园诗往往都是通过写景来抒发诗人的情怀的,或是悠然自得的情趣,或是向往归隐的心情,再或者表现诗人的闲情逸致。
诗歌是人们心灵情感的流露,通过诗句诗人所想表达的是他们内心最真挚的思想。田园诗人描写田园风光所要反映的是什么呢?是返璞,是由现实而发的对归隐的向往。也许有人会觉得田园诗太清淡,太唯美,反映的思想不太符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步伐,但笔者对田园诗却情有独钟,欣赏那种恬淡,简朴,纯真,宁静和如画一般的直观感受。
罗杰斯的《一个愿望》是一首描写田园乡村风光的小诗。这首诗的标题仅仅是“A Wish”,通过读完整首诗,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愿望是归隐,是回到村庄里去生活。整首诗是诗人的一个隐居规划图,因为在第一行诗人就用了一个虚拟的语气。诗分为四节,第一节有山,有水,有树,在这美丽的自然风光里,小屋依山而建,磨坊则修建在溪流之上,还可以养蜂,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这就是诗人所向往居住的处所。在第二节里,由静到动,在第一节自然静景的基础上有了灵动的因素,那就是茅屋里的燕子,它们忙于筑巢,飞进飞出,给这安静的山间小屋带来几分生机和活力。除了燕子的到访,香客们也会常来的,诗人对香客们的来访十分高兴,邀请他们一起用餐,共度美好时光。这种感觉一定是很棒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睦。诗自然地过渡到了第三节,镜头拉到了院子里,门廊周围的景色,藤萝爬满了墙,鲜花布满庭院,雨露滋润浇灌着藤萝和鲜花,处处芬芳扑鼻,女主人着一身淡雅,踏着纺车,吟着歌儿,多美的一切啊!诗到了最后一节,在绿树丛的深处,有教堂,有尖塔,有钟声,有美好的回忆。
整首诗衔接紧凑,虽然描写了多处景色,事物,以及人的活动,但读者读来却不觉得零散。相反,读完整首诗,一幅归隐的画面会立即出现在人们的面前。画面清晰,淡雅,没有过多的油墨,淡淡的几笔,勾勒出一幅景色秀美,风景宜人的归隐图。
我国古代描写田园的诗歌不胜枚举,笔者比较偏好王维的诗。他的田园诗淡雅优美,意境清远,淡淡的感觉让人的心灵可以得到沉淀。读罗杰斯的《一个愿望》这首田园归隐诗,很自然地会想起王维的那首五言古诗《渭川田家》。这两首诗都属于诗中有画的类型。我们知道,王维经常会以一个画家的眼光用绘画的笔调来描绘田园风光的美,表现永恒的艺术魅力,正如苏东坡所评价的那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在《一个愿望》中,诗人将景色描绘得恰似一幅美丽的画,相似的,《渭川田家》勾勒的也是一幅完整意境的恬美风景的村野风光。斜阳,墟落,深巷,牛羊。诗的开头便用白描的手法勾勒了一幅典型的乡村黄昏景色。接着,同样的也有人物的活动:老叟挂念远出的牧童,拄着拐杖在柴门张望,充满了人情味。读了这两句诗,一个白发老人倚门盼望的神态顿现眼前。画面继续往下延伸,有雄鸡的叫声,有小麦的抽穗,蚕宝宝的入眠。接着是农夫的晚归,欢声笑语的场面,田野的风光,乡间的淳朴人情跃然纸上,构成了一幅渭河边初夏乡村欢乐祥和的景象。
这两首诗都属于“诗中有画”的一类,《一个愿望》给读者描绘了有山,有水,有树,有花,有鸟儿以及人们活动的场景,画面有静有动,气氛宁静,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典型的山水画。《渭川田家》描绘了一个普通的村庄,一些普通的人众,一些司空见惯的景物,虽然都是很普通的事物,却很富有画面感,风景和人的活动能够融成一片,自然天成,这幅画无需着色,天然成型,属于白描的手法,人与物皆有所归。
写景抒情,景色的描写都是为了抒发内心的情感。在《一个愿望》中,罗杰斯在诗的最后暗示出了他在结婚以后离开了家乡,这首诗其实是诗人归隐故土的打算。情感是欢快的、温馨的,虽然在诗的最后一节描写教堂时有些肃穆,但整首诗是充满闲适的,是轻松愉悦的。在王维的《渭川田家》里,同样是田园诗,情感的抒发却相差甚远。在诗的最后,诗人在看到醉人的村野风光后,不禁怅然吟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借《诗经》中“式微”来表达自己归隐田园的想法。这和王维的经历是分不开的,他经历了安史之乱,在政治上不得志,厌弃了官场的烦扰,表现了浓浓的隐居归耕的情绪,抒发了诗人羡慕平静悠闲田园生活的心情,所以乡间美丽的景色很容易令他向往归隐,怅然地吟起式微。同为田园诗,所反映的“情”也是有很大差异的,这和诗人的心境有很大关系,即同为“乐景”,可以表达喜悦的心情,也可以表达孤苦郁闷的心情。
《一个愿望》、《渭川田家》,两首恬淡的田园诗,两幅淡雅的风景图,两种不一样的情感。
参考文献:
[1]刘首顺.唐诗三百首全译.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2]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3.
[3]刘守兰.英美名诗解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