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文阅读技巧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2517755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即将来临的中考,尤其是中考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大家都“谈虎色变”,惟恐避之不及,而这类阅读恰好是分值最高的题型。究竟怎样才能快速、准确地完成现代文阅读理解题的解答呢?
   一、通读全文
   从整体上感知文章的内容,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阅读现代文,先要从整体上对文章进行感知,也就是通常说的全神贯注地快速浏览全文。即读题目后,串读全文,形成对文章的总印象。初读时要了解文章的体裁,文体确定了,就要依据文体来了解文章的内容和整体结构。如,对于记叙文,就要了解叙述的内容和表达的中心;对于散文,就要了解表达的主旨是如何借物(景)来表现的。不仅如此,还要注意文中的关键词、中心句。哪些是关键的词句呢?即能揭示事物特征、表现作者情感或观点的词句。这些词句从表达方式上看,一般是议论或抒情的文字,从位置上看,常居文章的开头、结尾或某一段的段首。依据这些常识,就可以形成文章的总体印象。如,分析课文“土地的誓言”时,仅依据题目就了解作者是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联系写作背景,对此文就可了解“发出什么誓言”、“为什么要发出誓言”等。通读课文时,要画出关键性的句子。如,表明作者对土地的思念热爱的句子:“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理怀着炽痛的热爱”;找出课文中发出誓言的句子:“我永不能,不应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还要注意文章的开头,起总领的句子,或领起每段的段首句。如,《土地的誓言》中的领起句“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还要找出课文结尾画龙点睛的句子,它们一般能揭示文章的中心。
   再者,有的阅读材料所标注的作者、写作时间等,也要认真阅读。它有助于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品的风格,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主旨。
   中考试卷中,曾有一篇现代文《月光饼》。从选文的附注里,可知道作者童年的美好时光,是在浙江渡过的,而今年的中秋之夜却身在台湾。那么就可以知道,这篇散文是以中秋节为背景来抒情的,肯定抒发的是对祖国——大陆的亲人的眷恋之情。这样,先入为主,仅从选文所表现的内容就粗略了解了文章。借助这些,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理出文章的叙事线索——回忆童年时期在中秋节尝到故乡的特有月饼——月光饼来抒发对祖国的思念之情,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主题。
   二、注重品味语言
   现代文阅读中,阅读理解题品味语言、揭示词语的含义,这些都是最常见的题型,也是学生丢分最多的。大家知道,这些题都是源于一定的语言环境的。解题时,要将问题与语境对应起来。通过初读,获取有用的信息——主旨、内容、结构等,来理解相关语句的意思,分析获得解题的信息。通常来说,词为句服务,句为段服务,段为中心主旨服务。这就告诉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要根据具体的故事内容,或文中的细致描写,来提炼信息,理解关键词语或句子的含义。而不能只对词句做孤立的分析,要将问题与上下文主旨内容联系起来思考。概括人物形象特征时,要结合情节发展过程中人物的言行去分析。这样,就能准确地回答问题了。
   再以课文《土地的誓言》为例,初读课文时,已经了解了文章的主旨,即作者的思路,也理出了课文的结构,对课文已形成了一个整体的印象。这样,结合上下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来品位句子,概括词语的含义,就不难了。如,在“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的一种热情”和“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这两句中,如何去理解“泛滥”“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这两个词语的用法,是比较特殊的,应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①明确该词的本义;②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最后得出词语的确切含义。“泛滥”的本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又引申为“思想、事物到处扩散”。细细品味这一词语,会觉得用在这里十分贴切: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抑地向四下泛滥奔流,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滥”来形容较之用“澎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至于“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就更加特殊,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语句呢?须知,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那么,我的欢笑已经死去了吗?是的,昔日在田垄间留下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垄上,散发着迷人的光泽,而今,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昔日的快乐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
   不仅理解关键词语要注意结合语境来分析,对人物形象的概括也不能孤立地去看。如,教学《最后一课》时,概括人物韩麦尔先生这个人物形象的特征,初读课文时,人物性格仅仅是冰山一角,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十分严厉的乡村法语教师。随着情节的发展,通过对韩麦尔先生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尤其是他奋笔写下“法兰西万岁”时,作者就完成了对这个人物的塑造。
   由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做现代文阅读理解题时,从整体感知是阅读的基础,结合语境思考解答问题是关键。当然掌握这些阅读技巧,只是起到帮助解题的作用,它不能统领一切,真正要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还得靠平时多阅读、多思考、多积累。
其他文献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进入了语文教材之中。那么,文学作品的教育价值应当如何发挥出来呢?表演式教学或许是一种可行之策。   表演式教学,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将文本转换成戏剧剧本,或直接采用剧本,由学生课前进行充分的预习,选出若干学生划定角色,记诵台词,准备服装、道具,然后走上讲台,扮演角色,进行表演。其
期刊
成为一个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一直是很多教师的梦想,很多教师也一直在为此而努力着。每天,当教师带着梦想,也带着真诚匆匆地走进教室的时候,面对着个性张扬的六十几个生命,面对着洋溢着青春朝气的张张笑脸,教师最直接的心愿还是希望学生能身心健康地成长,希望自己能从容地享受与他们相处的这段快乐时光。这时,让学生快乐地享受学习,便成了教师最现实的追求。所以,应该说,很多教师更愿意做一个爱学生、爱教学、也被学生
期刊
从实行新课改后,教师一直在思考:到底应该如何授课?从上到下,大家众口一词:“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教师也一直遵循着这个原则。可是实践中,却发现学生对理论烂熟于胸,可练习时仍然无从下笔。与他们交流,才意识到问题的症结不在于方法与技巧,而是他们进行诗歌鉴赏时根本读不懂诗歌,写作文时根本没有素材,这就好比“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种情况下,教会他们更多的方法又有什么用呢?并不否认“授之以渔
期刊
教学理念:   作文训练想获成效应该遵循这样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这阶段无所谓规矩,学生可以天马行空,“我手写我口”,有就好。这样,学生写的热情,学生捕捉生活的敏锐性、主动性,才会增加。   第二阶段,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这阶段,教师要用标准的文体规范学生的写作。“美文不厌百遍改”,教师批完作文,一方面把学生的亮点分类展示给大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期刊
古诗鉴赏,其前提是要读懂诗歌。对于考生来说,能否读懂诗,决定着能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作品的内容和技巧。因此,必须扭转轻读诗、重做题的倾向,而应沉下心来,反复咀嚼。一定要重视古诗本身传达的内容,从而来解读古诗。   在考场上,读懂一首古诗,说到底,就是理解诗句的意思,诗歌写了哪些内容,是按照什么样的思路和层次来写的。那么,在考场上如何在短时间内快速读懂诗歌呢?   一、抓标题   标题是解读诗
期刊
病句的辨析与修改,因其考查考生准确、规范地使用汉语言的能力,在历年的高考中成为必考题。高考考查病句主要有两个角度,一是结构,二是内容。高考语文有关病句辨析与修改的大纲中明确规定了六项语病: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和多余,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搭配不当”是《考试大纲》规定考查的六种病句类型之一,“两面对一面”是“搭配不当”的一种特殊病句类型。在复习和考试中,不少学生误以为凡是出现一正一
期刊
高中阶段,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是学好文言文的先决条件。因此,在文言文学习中,必须要让学生重视文言词语的学习。教师让学生掌握文言词汇,不能只是呆板地灌输,强迫学生记忆,只有探寻、总结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只有教师教学有方,引导得力,学生的学习才能少走弯路,少费力气,才能多学知识,出好成绩。就文言词汇的教学而言,可以根据文言词汇的特点、古今词义的差距以及古人的行文习惯等,总结出
期刊
行走在字里行间,总是感动于那些或优美、或深邃的意蕴,或清新或质朴的文风,可以说,读书是一种很不错的爱好。但是,如今的教师都有体会,让学生像爱上阅读成了一大挑战,反复试验,所得寥寥。那么,怎样才能够激起学生读书的兴趣,让学生乐于读书、善于读书呢?   读书谁都能读,但未必谁都会读。虽然高考要考阅读,可语文教学并不是仅为高考做准备,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自身的素养。所以,要按以下几点要求读书:   一
期刊
中国是诗的国度,祖先为后代留下了灿若星汉的华丽诗章,千百年来传诵不息,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这些美丽的绝响,历经几千年一直在华夏大地上萦绕。   如何让学生在品味这些脍炙人口、悲壮激扬的佳句时,得到最真切的美的感受、情的熏陶呢?最好的方法还是诵读。诵读,是投入生命激情用自己的生命激情来“感受”书面言语中的生命气息和生命灵魂。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期刊
在现代的教育体制下,高中语文教学更注重解题方法的教授,偶有欣赏类的文章出现,也必然要找出他的主旨、手法、作者情感等内容。一节美丽的《春江花月夜》欣赏课,如果讲成了艺术手法的诗歌写作技巧课,只能是无限的悲哀。与其责怪学生不爱语文,不如去寻求让学生喜爱语文的有效途径。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将行之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那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怎样用审美教育来完成对语文教学的救赎呢?可以从以下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