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究

来源 :教育探索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ndfo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新课改的需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语文教师要及时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宽松、有利于创造的环境;创设问题情境,以此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善于挖掘利用教材中蕴含的创新因素,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通过这些途径把创新教育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培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新教育; 创新能力; 培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毫无疑问,创新教育正在成为现代教育工作的一个突出主题,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主旋律。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根据创新的理论,通过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包括创造性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活动。深化教学改革,打破“应试教育”的旧体制,建立起“素质教育”的新体制是教育面向21世纪的紧迫任务,显然这是每个教师面临的新课题。那么,初中语文教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在近几年新课改实践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有效的探索。
  一、更新教育观念,营造创新环境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作用。教师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先决条件。长期以来,广大教师的教学观念受中国的传统教育观念以及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不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只管自己怎样教,不管学生怎样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得一个个充满个性灵气的孩子都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对此,广大语文教师要及时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把学生视为自立的人、发展的人、有潜力的人,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观,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心理自由,从而建立起创新的自信心,敢于开口,敢于怀疑,敢于提问,敢于说“不”的教学氛围。教学中我提倡六可以:错了可以重答,不完整可以补充,没有想好可以再想,不同意见可以争论,不明白可以发问,对老师的教法可以提意见。在这样一个民主、宽松的氛围里,学生的创造能力才有可能得到发挥。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求知欲望
  创新思维始于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师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形成师生能动“对流”的良好开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逐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运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文为例,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下面五个问题:1、对照《理想》这篇课文,你的理想是什么?你想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你能否用诗一样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 2、读了《第一次真好》,谈谈自己第一次真好的经过和感受,为什么有的第一次不能尝试? 3、学了《人生的寓言》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落难之后才能战胜脆弱”是条规律吗? 没有遭受厄运的人如何培养坚韧的意志? 4、《我的信念》一文中有哪些可以成为你学习生活的警句、格言,你为什么把它当作你生活中的警句、格言? 5、学了《论语十则》谈谈你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观点?……抓住这些问题,能让学生有话可说,引发学生联系实际,积极思考,说不定创新的火花就在其中。
  三、鼓励质疑问难,激发创新意识
  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说过:“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究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疑难的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课堂上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正确与否,教师都要从正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自信心,同时把握住学生提出的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促使学生深入地研究,这样就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并有意识将提问题分为五等级:优 提的问题很少同学能回答,甚至连老师也不能回答;良 提的问题有三分之一的同学能回答;中 提的问题有二分之一的同学能回答;可 只要能提出问题;差 提不出问题。另外,还借助加德育分的奖励形式来激励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结果,敢于提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而且提的问题质量也有所提高。例如在教《竹影》时,有学生问道:“文章第二段中提到‘门口有一个黑影出现,好像一只立起的青蛙……华明。’第三段又提到‘华明……真像一只青蛙。’为什么总把华明或他的影子比作青蛙,可以换为‘小狗’、‘小鸟’、‘燕子’吗?”当时我没有直接回答这位学生的问题,而是及时表扬了他的质疑精神,然后将问题抛向全班同学,鼓励他们积极思考。结果有人举手了:“老师,我认为不可以。因为‘青蛙’总是一蹦一跳的,而华明是个活泼机灵的孩子,一定也蹦蹦跳跳吧。我觉得这个比喻生动贴切,如果换为‘小狗’、‘燕子’或‘小鸟’则太俗气了。”接着,又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道:“联系课文背景不难知道这是夏天,夏天的晚上,‘青蛙’是孩子们最喜欢的益虫,是最活泼欢快的小动物,所以把华明比作‘青蛙’既生动形象又流露出喜爱它的感情,换成‘小狗’、‘小鸟’、‘燕子’都不好,也与时令不吻合。”这时,全班的掌声顿然响起。是啊,多么精彩的回答啊!平时我们总是怀疑学生不能质疑,不重解疑,可是通过这几节课的尝试,我真切地体会到学生的发展潜力是不可估量的,作为语文老师,应责无旁贷地以培养学生的探疑创造能力为目的,积极为其创设质疑问难的情景,给予他们充分的思考时间,有意识地给他们灌输创新意识。
  四、灵活利用教材,培养创新思维
  叶老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学中,既要吃透大纲精神,研究教材编写的意图,又要实现对教材的合理取舍,不被教材所牵制,要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出发。所以语文教师要灵活变通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区别于传统讲授法的新教学方法,如发现法、质疑法、讨论法、赏析式、批判式、延伸式、感悟式等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活学生的思维,挖掘其创造潜能。   那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可从哪些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1、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是指在解答一个问题时,能够得到很多可能的答案,思维不止局限于一个方面,而是多方面发散,是找出的答案数量愈多愈好的一种思维形式。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因素。运用这种思维形式能克服常规思维的单一性、单向性,能有效地锻炼学生从多方面寻求答案。
  例如在教《两小儿辩日》时,我问学生:“从两小儿的辩斗中你得到哪些启示?”我鼓励他们从多个角度来回答问题,结果学生的回答是丰富多采的:①从两小儿的辩斗的角度:看问题要透过表象看实质,要发扬勇于探索大自然、探求真理的精神。②从“孔子不能决”的角度:知识无涯,学无止境,人不能尽知,应当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③从学生自身角度:学习中不能不懂装懂,要谦虚好问,才能有所收获……
  2、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就是反过来想一想,不采用人们通常思考问题的思路,而是从相反的方向思考问题。在阅读教学中运用逆向思维往往可以从平淡中看出新奇,从平凡中看出伟大,从传统旧观念中提出新的主张,从而获得耳目一新的感觉。
  例如在《夸父逐日》这篇短文中,有的学生认为夸父值得学习;有的则认为不可以,他太愚蠢了、太自不量力。学生们顿时陷入迷雾之中,经过点拨引导后,他们知道:“愚”与不愚”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说“愚”是从智慧上讲,说“不愚”是对精神而言的。这样学生就会明白,学习夸父是学习他那种宏大的志向和不怕困难、死而后已的精神。
  3、训练学生的侧向思维
  侧向思维,是指在特定条件下,通过旁敲侧击、曲径通幽的方式另辟蹊径,将思维流向由此及彼,从侧面扩展,从新的角度探索被人们忽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与逆向思维的区别在于:侧向是平行同向,而逆向思维是逆向的。其特点是不受消极定势的影响,对同一问题从侧面进行换角度思考,将思路移到别人不易想到的方向去,以求突破现有的论证观点,提出不同凡俗的新观点,获得新的结果,产生新的创造。
  在作文中运用侧向思维,可以使学生“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收到独辟蹊径的效果,达到文章出新意的目的。如在写文题为《良师》的作文时,有位学生选取小草、老牛、大雁作为自己的良师:因为小草虽然经历风雨却精神抖擞;老牛一步一个脚印,开垦出撒满丰收希望的沃土;大雁能够有纪律排成雁阵向共同目标飞去。这位学生选取自然界中的小草、老牛、大雁作为自己的老师来写就打破了传统的以人为师的选材理念,具有新颖性。
  4、训练学生的想象思维
  想象是一种在感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是创造性的,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想象功能,找准想象的切入点,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体做法:
  ①填补文本空白。如教学《斑羚飞渡》时可设计:假如我们是这一群斑羚中的一只,或者是一只小斑羚,现在正面临着飞渡,那你会想到什么? 会对对方说些什么? 请同学们找一个人互相设计一段心理对话。让学生想象动物当时的心理活动和语言,真切地体会动物们那种舍己为人的高尚精神。
  ②续编寓言或童话。如教完《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后,我设计两道续编题:a、赫耳墨斯听到自己的雕像作为甜头“白送”后,他的心情如何?他会说什么? b、蚊子战胜狮子,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以后会发生什么故事?教完《皇帝的新装》可让学生续编一个合理的结尾。
  ③编排课本剧。如在教《孙权劝学》这课,我让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要求紧扣“劝学”的主题,适当想象,扩展情节,合理设计人物的表情语言动作,充分展示人物的性格特点。结果,学生的创造性表演成为那节课的一大亮点,令听课老师赞不绝口。
  总之,语文教师要想方设法挖掘教材中一切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实践证明:“学生的大脑不是一个需要填充的机器,而是一支等待被点燃的火把。”当我们的学生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时候,他们的创新意识已经苏醒,一旦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创新思维的火把就被点燃,接着就是创新的熊熊火焰,语文老师只有不懈地努力探索,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舒展双翅在知识的天空自由飞翔!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 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张晓梅、张英宏编著.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 丁伯荣、张洁主编.新课标教案设计七年级下册语文.中国和平出版,2003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4-06-08
其他文献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国外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知识技术的不断涌入,为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注入了新鲜血液,但那些未过滤出来的杂质严重地危害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因此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这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它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保证,尤其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新形势下,德育工作显得更加重要。要做好德育工作,必须十分重视,注重感情的投资,以心育心。  一、德育工作的前提在于耐心  
期刊
摘 要:文章从五个方面分析了信息技术给图书馆文献采访工作带来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新时期做好图书馆采访工作的措施。  关键词:信息技术; 文献采访; 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3.1 文献标识码:A  Thoughts of library gathering work brought b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ao Wen-lan  ( Library of Hexi
期刊
摘 要:21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迫切要求加大教育的贡献力度。然而,高考招生制度的深层次矛盾却日趋突出,其自身的弊端亦日渐凸现。本文根据目前实行的高校招生分批录取方式所存在的多方面弊病,提出了改分批录取方式为分段录取方式的改革设想,并对此进行了多方面的充分论证,是一种值得一试的不错的改革方案。  关键词: 招生方式; 分段录取; 就业  目前社会就业压力很大,大学
期刊
摘 要:“书面表达”是中考的固定题型之一,是全面考核学生运用英语能力的必要形式。初中英语写作教学历来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难点问题,书面表达也是学生得分较低的一个题型。因此,作为初中英语教师,我们应该重视和加强学生的写作训练。通过写作训练,使学生更准确地掌握词汇、语法等知识,掌握英语写作的技巧和方法,加强语言组织能力和传递信息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进而提高书面表达的
期刊
摘 要:交流与互动教学模式可以营造愉悦、平等的课堂氛围,可以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拓宽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加信息量;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学习时间,创造更多的参与机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交流与互动教学能充分体现学生的潜能和主动地位,能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本文立足于语文教学实践介绍了师生互动教学在课堂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及其策略。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几何形体和素描静物素描绘画是美术教学的一个基础,它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几何形体临摹训练是素描绘画的关键,素描静物又是几何形体的表现形式。我们应该注重素描几何形体和素描静物的基础绘画,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  关键词:素描;几何形体;静物  素描教学的任务是通过循序渐进的写生训练,学习造型的规律,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与审美能力。下面,我仅就几何形体上的一些有关问题,以及它的深
期刊
良好的班风是确保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而良好班风的形成就需要做好班级的常规管理。如果一个班级的风气好,学生的精神风貌佳,在学习上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劲头,能更好的配合老师,那么教师的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班级的风气差,学生的纪律自由散漫,学习提不起兴趣,任凭你在讲台上如何滔滔不绝,如何声嘶力竭,如何苦口婆心,也只能事倍功半。那么,如何才能形成良好的班风呢?关键就是从以下几方面入
期刊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有些人认为它是枯燥无味的,但从哥德巴赫猜想的迷雾重重到黄金分割的优美和谐,一切源于数学的美。数学不能立刻唤起人们的美感,不能一眼看出它的审美价值,所以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去深入挖掘数学的美,引导他们从抽象的符号,从逻辑推理中充分感受到数学的美的形象和神韵。正如人们所说的,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  一、灵巧与奇异之美  数学中灵巧与奇异的美是指解法巧妙和结果新奇。例如,鸡兔同笼的问题
期刊
摘 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利用和开发教材史料,将史实故事化,增强教学的生动性;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真实情景,生动形象直观;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激发学生思维。  关键词:激发兴趣;教材史料;多媒体教学;创设问题情景  历史都是过去的事情,这就导致学生经常抱怨历史课枯燥无味,且在考试中所占分量不重,在学生功利目标的驱使下,一切为了分数和升学,也降低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学习兴趣。经过多年的教
期刊
数列求和往往是数列知识的综合体现,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应给予足够重视。题目往往以选择题、填空题形式出现,属于低档题,也常出现于数列的解答题中。  这部分基础知识出现于新课改A版必修5中。求数列的前n项和,一般有下列几种题型:  题型1、公式法:主要使用等差或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进行求解。  已知{an},an=13-2n,求{|an|}的前n项和Tn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