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如何锤炼课堂语言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ssca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与课堂教学语言的优劣有着密切的联系,提升教师的语言素养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要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努力使自己的教学语言规范、准确、生动、亲切、幽默,让语文课堂散发出无穷的魅力。
  [关键词]语文教师;锤炼;课堂语言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03-0003-02
  一堂优秀的语文课需要具备哪些条件,答案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大家都认为典范的课堂用语是一个必要因素。课堂语言的优劣与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采用规范、准确、生动、亲切、幽默的语言进行课堂教学。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言语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那么,语文教师应如何锤炼自己的课堂语言,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呢?
  一、规范的课堂语言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在学生看来,教师是知识和智慧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榜样,值得效仿。因此,教师的语言必须具有规范性。语文教师所教的是母语,其使命更重大,影响更深远,要求更严格。首先,教师的课堂语言必须使用普通话;其次,教师的课堂语言在用词、造句方面不要有错误,尽量避免用词不当、语句不通、颠三倒四等语病。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他们不仅向教师学习知识,也向教师学习规范的语言。在教师规范语言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学生的语言文字也会变得规范。反之,如果教师语言不规范,则会产生消极的效应,使一部分学生自然学到了一些不规范的语言。比如,有的学生在写作文、周记时出现了方言、网络用语及病句。究其原因,竟然有学生不服气地说:“我们老师在上课时就是这样说的,我们平时也是这样讲的呀。”由此可见,教师课堂语言的规范性对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
  二、准确的课堂语言使课堂氛围更和谐
  对语文教师来说,语言准确是一项最基本的素养,只有准确运用语言,才能明白无误地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因此,语文教师要尽量做到“三避”,即避免使用晦涩难懂的语言,避免使用冗长、倒装的句子,避免使用非大众化的成语和俗语。教师平时上课,多运用通俗、简明的语言进行教学,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的语言更是工具性语言,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语言力求简练、准确,每个词、每个句子都必须让学生听清楚、弄明白,这样才能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鲁迅先生概括得非常精辟:“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爱说一些赘词或口头禅,如有的教师的口头禅是“那么”或“然后”,在讲课时几乎每一句话都带一个“那么”或“然后”,一节课下来,学生就会听到几十个“那么”或“然后”。很多学生都认为口頭禅多的教师上课,会使课堂乏味,有些调皮的学生索性把注意力放在帮教师数口头禅的次数上了。可见,教师说话时出现的赘词、口头禅等,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烦躁、疲惫的情绪,甚至对教师产生反感,课堂教学效果当然会适得其反。因此,课堂教学语言准确能使师生关系更融洽,课堂氛围更和谐。
  三、生动的课堂语言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教师说:“情是文章内在的,固有的,贵在咀嚼语言文字,深有领悟;教师只有自己真正动情,才能以情感染学生,这种情是真挚的、高尚的。”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在讲解时总是使自己的情感融入课文中,随文中的人物或喜或悲,往往通过生动的课堂语言,以自身的情绪来感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此,教师除了指导学生朗读,还要通过生动的课堂语言讲解分析文本,设身处地努力发掘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足以唤起学生情感的因素,最终用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引领学生体会文中的情思、情怀,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达到教学目的。如为了使学生体会《背影》这篇课文所表现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感受文中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有的教师在讲解时,便用生动低沉的语调、略带忧伤的表情范读父亲攀爬月台的情景,传递了课文应有的情感,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共鸣,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亲切的课堂语言鼓励学生勇于表达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要多表扬,少批评。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不时地流露出对学生的理解、支持、尊重、信任等,就会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其求知欲望,提高其学习积极性,从而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有的学生会对某一问题“打破沙锅问到底”,如果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对学生的疑问草率处理,说他爱钻牛角尖,就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也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会使学生对教师所提出的课堂问题不感兴趣,不愿意或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这种情况,聪明的教师会亲切地说:“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很好。”然后话锋一转,“由于时间关系,你提出的问题咱们课后再讨论,好吗?”这样既不伤学生的自尊心,又不至于在课堂上耽搁太长时间,同时又能使该学生保持对语文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应注重用亲切的语言创建和谐的师生交流平台,使学生从教师亲切的语言中感到一种温馨和鼓励,从而在课堂上勇于表达、大胆陈述。
  五、幽默的课堂语言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记得有一次到学校听课,时值春困季节,和暖的春风吹得一些学生睡意蒙眬,为了唤醒学生,正在上课的语文教师也佯装打瞌睡,并絮絮呓语:“春眠不觉晓,还是睡觉好。”语调抑扬顿挫,充满了幽默风趣,学生立即被逗乐了,教室里笑声一片,大家的朦胧睡意顿时被驱散了,马上集中精神回归课堂。可见,教师幽默的课堂语言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热情,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苏联教育家斯雅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教师幽默的语言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联系师生感情,而且能够使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高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课堂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听课效率。因此,教师一定要注意锤炼自己的课堂语言,让学生随着教师的教学语言展开激情的双翼,在语文的碧海蓝天中自由地翱翔,让语文课堂散发出无穷的魅力。
  [ 参 考 文 献 ]
  [1]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 鲁迅.鲁迅杂文全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 陈剑平)
其他文献
当今的课堂教学正面临着多方面的改革,怎样才能更好而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时间进行高效的教学呢?文章归纳了情感要素、自主学习、教学互动、展示学生四个方面,强调只有抓好这四个
[摘 要]在初中阶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遇到障碍,而微课的运用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跨越这些障碍,同时还可避免传统教学的弊端。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运用微课,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微课;初中;信息技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27-0030-0
[摘 要]文章以如何写好记叙文为主要内容,从叙事完整书写具体、明确中心内容、记叙材料要新颖、写作中表达自身真实情感这几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其目的在于提高记叙文的质量,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记叙文;写作指导;初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33-0024-02  记叙文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
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要求副处级以上官员报告家庭财产。听了多年“楼梯”响,终于见到“人”下来!  不过,真正应了“人上一百,形形色色”的老话。《规定》一公布,明里暗里议论纷纷:有的人持反对态度、有的人持否定态度、有的人持怀疑态度、有的人持观望态度,当然,也有持审慎乐观态度的,如笔者。  持反对态度的,多数是大大小小的部分官员:“为什么要报告?侵犯个人隐私!还讲不讲点
[摘 要]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要求教师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实施活动型课程。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对活动型学科课程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惑和误区。文章先对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加以分析,再探讨高中政治教师如何有效开展活动型学科课程,从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实现立德树人。  [关键词]活动型学科课程;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摘 要】学徒制的工匠精神已经成为了当前培育策略中的重要模式。基于传统的工匠精神继承与发展而来的当代工匠精神在企业的培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会对现代学徒制工匠精神加以阐述,并分析古代学徒制工匠精神中的历史意蕴,并提出提升当代学徒制工匠精神的相应策略,期望能为企业的人才培育提供可借鉴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工匠精神;现代学徒制;培养策略  一、引言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曾在两会上提到培育企业的
【关键词】初中语文 体验式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2A-  0091-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得到了极大的关注,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度与情感体验。体验式教学模式顺应形势被引入课堂,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体验式教学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情境创设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
今天在这里召开“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座谈会”,我想谈几点感想。首先,我觉得我们这代人,也可能包括了我们以后的几代人,对于五四运动的精神和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了解的并不多,或者说很不了解。我们只知道五四运动倡导“科学与民主”,“反帝反封建”,但一遇到具体的问题就说不清楚了。比如“五四”是否导致了全盘西化、导致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科学与民主”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现在存在的一些问题是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