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州市海珠区房屋安全鉴定所 广东广州 510000
摘要:随着3G,4G通信技术的发展,通过对既有房屋进行改造而成的基站数量已日益增多。这类型的改造基站由于配套完善,成站周期短等利好原因,已经成为运营商的建站首选。但因政策监管的缺失,改造的主体先天不足,加上设计过程中一些惯例做法,使得工程前期已形成了一般性隐患。而目前这类基站的基数大,每年建站的数量还在不断爬升。笔者从事多年的机房改造设计工程,从管理和设计的角度提出,促发同行思考。
关键词:通信基站;房屋改造;设计;检测鉴定
1.目前的基站改造概况
目前网络规划需求下,每年的新站需求每家运营商在100个左右(二线地级城市)。当中通过租赁的方式实现组建的比重因规划需求一般在6成以上。这类租赁机房由于建站效益利好,受到运营商的青睐。按照每年增量估算,一个地市基站总量(3家运营商)大约在6000个左右,那么租赁站就会有3600个。而这个数字在4G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还在高速增长。规模不可轻视。
目前各大运营在设计上,一般委托了具备建筑工程设计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把关。但目前形成的突出问题有:
1.1监管缺失
网络的规划,主要为网络覆盖服务。因而选址必然按市场需求运作。同时由于改造规模在15~25m2,造价也在30W以下,自然不需行政报批,因而也不受质量监督体系监督。所有建设程序“参考建筑工程”执行。这样使得设计单位在项目设计上,也是“参照建筑工程”进行,必要环节可省即省。
1.2结构安全问题凸显
机房改造的主体,多为住宅办公楼,活荷载在1.5~2.0KN/m2.。远不能覆盖基站设备的承重要求。从而形成事实上的“改变建筑使用功能”,个别加固改造更是形成事情上的“改变建筑主体和承重结构。”
1.3设计工程侧重设备专业,安全问题容易忽略
建筑类的设计人员往往在行使配套角色的背景下,容易受到各方工程主体的忽视。有些工程甚至在没有结构人员的参与下就贸然上马,安全意识薄弱。
2.目前的基站改造设计工程存在的问题
2.1建筑物质量离散,缺乏基础数据
据经验,通信基站天线挂高要求,选点的基站高度集中在15~25米。房屋主体结构为多层混合和框架结构。这部分建筑多建造在60~90年代。这决定了建筑结构和质量多样性和复杂性。就混合结构而言,有砖混,预制板,砖壁拱;框架有纯框架,底部框架,带转换层,底框抗震墙等。这些房屋结构,有的经过设计单位设计,有的只是施工单位按照经验建造,有的甚至是没有资质的施工队伍实施的,质量离散。
從基础资料的提供上来看,能够提供设计或者竣工资料的单项项目,除了有档案保管体系的公建项目和近年建造的建筑单体外,基本不能提供。
2.2数据采集简单,查勘带主观性
查勘主要的工作内容为:a.机房尺寸的采集b.机房区域的结构尺寸的采集c初步的设备摆放设计。因为机房本身体量小,因而查勘的范围就集中在机房区域。而涉及承重结构的部分,则需要到下层进去采集。而往往由于物权的关系,相关结构层的数据并不能现场获取。这要求我们的结构工程师根据经验进行结构估计来完成数据的采集。这使得基础数据带有一些主观性。
另外查勘范围有限(如住宅,就是一个房间或者一个套间)因而结构整体上,宏观数据不足。这使得基础数据带有片面性。在遇到一些特殊结构,如曾进行拆改的房屋和上下层存在使用功能差异的房屋,在整体结构分析上缺乏原始数据。设计分析就仅限于局部验算。在某些工况下,会考虑不周。
2.3无检测核实,复核假设理想化
如一个住宅偏间房间作为机房,进行承重复核。依据《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对结构板进行评级。简而言之要求R/yoS<0.9。在R的数据的采信上,我们按现行《建筑结构荷载设计规范》的数值进行复核。即如住宅在设计活载为2.0(2001年后房屋),通过结构力学,参考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得出R。第二步骤,根据实际布置的设备,计算出S。然后对R/yoS的数值进行量化,套用可靠度标准进评判。
值得关注的前提,是假设建筑房屋的“符合建造质量标准”。即假设建筑房屋,经过了正规的设计单位设计,建造过程施工单位严格按照图纸施工,通过质量验收并处于使用年限的正常使用状态。这种状态是理想化的。笔者在开篇提及了,目前涉及的改造主体质量离散,尤其在处理有一定年代的建筑时,或者在处理一些城中村和农村自建房屋的时候,实际承载力并不能达到原设计的要求。而在数据采集过程中,我们采用了简单的测量方式。
举一个屋面新增的简易机房的算例:一个25m2d的简易房(彩钢板房,自重约1.8吨),GSM2G设备(250KG,共3台,共750KG),3G设备(300G/台),4G设备(300G/台),传输设备200KG,电池组合计2T,加上零碎架100KG,检修荷载0.3KN/m2,经荷载分析到的实际荷载约2.125KN/m2。最后按照R/yoS<0.9,我们得到等级A的结论。因而项目评估得以实施。而请读者关注,我们目标房屋,系城中村新建的房屋。我们假设其质量达符合相关设计,施工,验收等标准,这自然为所设计的基站埋下了因假设不符合实际的隐患。我们可以想象,农村自主建造的房屋,楼板厚度可能不足,钢筋不足,建造过程偷工减料,或者施工过程钢筋被踩踏,混凝土保养时间不足,温度收缩等等,任何一个假设的成立,都足以使得设计文件只是一个臆想。
3.基站设计工程隐患排除方法建议
3.1关于监管
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引起重视。如笔者在广州某运营商设计的机房复核单项,后期楼板严重开裂,经现场排危,发现房屋楼板厚度不足,内部钢筋锈蚀等隐患;再如屋面拟建的简易舱,建造中期出现渗漏,排查发现楼板存在裂缝。这样的毛病多不胜数。事实上,再小房屋改造也涉及安全问题。通信行业主管部门以建设行业主管部门,城市规划部门应尽早出台相应的政策指引。基站存在的规模已经在量级上越来越可观,选址更是无处不在,就隐匿在普通百姓周边。如引入审批程序,质量监督程序,从政策上引导。
3.2设计单位加强数据采集准确性,引入房屋检测鉴定技术。目前数据采集还限于表面,结构安全的核心数据在停留在假设阶段。引入检测鉴定技术辅以校准,十分必要。而《建筑法》《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上位法,已明确要求对此类工程要求具备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复核,在相关技术规范规程上,也同样要求进行相关核算。那么数据采集的精度上,必然成为设计管理的基础一环。在一般的加建改造加固项目中,检测鉴定程序,已成为设计单位的重要依据。而不是简单粗暴地采用“符合相关质量要求”的假设。实事求是。
3.3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方面,应加强对基础数据的要求进行设计评审,对设计文件的采信上采取严谨的态度。在选点上,对存在质量怀疑的房屋,应会同设计单位进行技术方案评审,必要时委托检测单位进行比对。在程序上完善设计。
3.4房屋产权人应加强法制和安全意识。房屋产权人是房屋安全的责任人。在租赁前,应明确要求租赁方提供安全鉴定报告。
3.5.关于投入使用后,由于改变使用功能处于常态,必要的日常普查,检测鉴定等工作应该成为日常开展的工作之一。如检查基站相关部位的结构情况,是否有开裂迹象等。形成良好维护机制。
4.结语
粗放的,盲目追求效率隐藏的问题必然会受到忽视隐患的报复。谨以本文引
起行业内的思考,使相关负责人在程序上完善有所推动。
参考文献:
[1].《建筑荷载结构设计规范》
[2].《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
[3].《建筑法》
摘要:随着3G,4G通信技术的发展,通过对既有房屋进行改造而成的基站数量已日益增多。这类型的改造基站由于配套完善,成站周期短等利好原因,已经成为运营商的建站首选。但因政策监管的缺失,改造的主体先天不足,加上设计过程中一些惯例做法,使得工程前期已形成了一般性隐患。而目前这类基站的基数大,每年建站的数量还在不断爬升。笔者从事多年的机房改造设计工程,从管理和设计的角度提出,促发同行思考。
关键词:通信基站;房屋改造;设计;检测鉴定
1.目前的基站改造概况
目前网络规划需求下,每年的新站需求每家运营商在100个左右(二线地级城市)。当中通过租赁的方式实现组建的比重因规划需求一般在6成以上。这类租赁机房由于建站效益利好,受到运营商的青睐。按照每年增量估算,一个地市基站总量(3家运营商)大约在6000个左右,那么租赁站就会有3600个。而这个数字在4G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还在高速增长。规模不可轻视。
目前各大运营在设计上,一般委托了具备建筑工程设计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把关。但目前形成的突出问题有:
1.1监管缺失
网络的规划,主要为网络覆盖服务。因而选址必然按市场需求运作。同时由于改造规模在15~25m2,造价也在30W以下,自然不需行政报批,因而也不受质量监督体系监督。所有建设程序“参考建筑工程”执行。这样使得设计单位在项目设计上,也是“参照建筑工程”进行,必要环节可省即省。
1.2结构安全问题凸显
机房改造的主体,多为住宅办公楼,活荷载在1.5~2.0KN/m2.。远不能覆盖基站设备的承重要求。从而形成事实上的“改变建筑使用功能”,个别加固改造更是形成事情上的“改变建筑主体和承重结构。”
1.3设计工程侧重设备专业,安全问题容易忽略
建筑类的设计人员往往在行使配套角色的背景下,容易受到各方工程主体的忽视。有些工程甚至在没有结构人员的参与下就贸然上马,安全意识薄弱。
2.目前的基站改造设计工程存在的问题
2.1建筑物质量离散,缺乏基础数据
据经验,通信基站天线挂高要求,选点的基站高度集中在15~25米。房屋主体结构为多层混合和框架结构。这部分建筑多建造在60~90年代。这决定了建筑结构和质量多样性和复杂性。就混合结构而言,有砖混,预制板,砖壁拱;框架有纯框架,底部框架,带转换层,底框抗震墙等。这些房屋结构,有的经过设计单位设计,有的只是施工单位按照经验建造,有的甚至是没有资质的施工队伍实施的,质量离散。
從基础资料的提供上来看,能够提供设计或者竣工资料的单项项目,除了有档案保管体系的公建项目和近年建造的建筑单体外,基本不能提供。
2.2数据采集简单,查勘带主观性
查勘主要的工作内容为:a.机房尺寸的采集b.机房区域的结构尺寸的采集c初步的设备摆放设计。因为机房本身体量小,因而查勘的范围就集中在机房区域。而涉及承重结构的部分,则需要到下层进去采集。而往往由于物权的关系,相关结构层的数据并不能现场获取。这要求我们的结构工程师根据经验进行结构估计来完成数据的采集。这使得基础数据带有一些主观性。
另外查勘范围有限(如住宅,就是一个房间或者一个套间)因而结构整体上,宏观数据不足。这使得基础数据带有片面性。在遇到一些特殊结构,如曾进行拆改的房屋和上下层存在使用功能差异的房屋,在整体结构分析上缺乏原始数据。设计分析就仅限于局部验算。在某些工况下,会考虑不周。
2.3无检测核实,复核假设理想化
如一个住宅偏间房间作为机房,进行承重复核。依据《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对结构板进行评级。简而言之要求R/yoS<0.9。在R的数据的采信上,我们按现行《建筑结构荷载设计规范》的数值进行复核。即如住宅在设计活载为2.0(2001年后房屋),通过结构力学,参考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得出R。第二步骤,根据实际布置的设备,计算出S。然后对R/yoS的数值进行量化,套用可靠度标准进评判。
值得关注的前提,是假设建筑房屋的“符合建造质量标准”。即假设建筑房屋,经过了正规的设计单位设计,建造过程施工单位严格按照图纸施工,通过质量验收并处于使用年限的正常使用状态。这种状态是理想化的。笔者在开篇提及了,目前涉及的改造主体质量离散,尤其在处理有一定年代的建筑时,或者在处理一些城中村和农村自建房屋的时候,实际承载力并不能达到原设计的要求。而在数据采集过程中,我们采用了简单的测量方式。
举一个屋面新增的简易机房的算例:一个25m2d的简易房(彩钢板房,自重约1.8吨),GSM2G设备(250KG,共3台,共750KG),3G设备(300G/台),4G设备(300G/台),传输设备200KG,电池组合计2T,加上零碎架100KG,检修荷载0.3KN/m2,经荷载分析到的实际荷载约2.125KN/m2。最后按照R/yoS<0.9,我们得到等级A的结论。因而项目评估得以实施。而请读者关注,我们目标房屋,系城中村新建的房屋。我们假设其质量达符合相关设计,施工,验收等标准,这自然为所设计的基站埋下了因假设不符合实际的隐患。我们可以想象,农村自主建造的房屋,楼板厚度可能不足,钢筋不足,建造过程偷工减料,或者施工过程钢筋被踩踏,混凝土保养时间不足,温度收缩等等,任何一个假设的成立,都足以使得设计文件只是一个臆想。
3.基站设计工程隐患排除方法建议
3.1关于监管
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引起重视。如笔者在广州某运营商设计的机房复核单项,后期楼板严重开裂,经现场排危,发现房屋楼板厚度不足,内部钢筋锈蚀等隐患;再如屋面拟建的简易舱,建造中期出现渗漏,排查发现楼板存在裂缝。这样的毛病多不胜数。事实上,再小房屋改造也涉及安全问题。通信行业主管部门以建设行业主管部门,城市规划部门应尽早出台相应的政策指引。基站存在的规模已经在量级上越来越可观,选址更是无处不在,就隐匿在普通百姓周边。如引入审批程序,质量监督程序,从政策上引导。
3.2设计单位加强数据采集准确性,引入房屋检测鉴定技术。目前数据采集还限于表面,结构安全的核心数据在停留在假设阶段。引入检测鉴定技术辅以校准,十分必要。而《建筑法》《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上位法,已明确要求对此类工程要求具备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复核,在相关技术规范规程上,也同样要求进行相关核算。那么数据采集的精度上,必然成为设计管理的基础一环。在一般的加建改造加固项目中,检测鉴定程序,已成为设计单位的重要依据。而不是简单粗暴地采用“符合相关质量要求”的假设。实事求是。
3.3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方面,应加强对基础数据的要求进行设计评审,对设计文件的采信上采取严谨的态度。在选点上,对存在质量怀疑的房屋,应会同设计单位进行技术方案评审,必要时委托检测单位进行比对。在程序上完善设计。
3.4房屋产权人应加强法制和安全意识。房屋产权人是房屋安全的责任人。在租赁前,应明确要求租赁方提供安全鉴定报告。
3.5.关于投入使用后,由于改变使用功能处于常态,必要的日常普查,检测鉴定等工作应该成为日常开展的工作之一。如检查基站相关部位的结构情况,是否有开裂迹象等。形成良好维护机制。
4.结语
粗放的,盲目追求效率隐藏的问题必然会受到忽视隐患的报复。谨以本文引
起行业内的思考,使相关负责人在程序上完善有所推动。
参考文献:
[1].《建筑荷载结构设计规范》
[2].《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
[3].《建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