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台湾已故著名艺术家杨英风和台湾雕塑学会会长杨奉琛“大器·遇合”与“五行再生”父子联展3月6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了,展览共展出雕塑作品、版画作品、景观规划案等130余件。此次展览由中华文化联谊会、中国美术馆主办,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林丰正、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等两岸嘉宾出席了开幕式并参观了展览。这次大规模高规格的为中国台湾艺术家举办的艺术个展是两岸文化交流,共同携手创造中华文化创新时代的有益之举。
杨英风是中国台湾艺坛之重要艺术家,1926年出生于台湾宜兰,1939年到北京求学。古都散发出的古雅气息为杨英风日后的艺术之路潜蕴下了精神内质,他的作品始终贯穿着对中国文化哲学的思考和表达,这种认识观是他追寻天人合一境界的思想基础。
杨英风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主题是“大器·遇合”,这与其子杨奉琛展览的主题“五行再生”是一种上下文关系。在此,孔子所讲的“君子不器”,意为有才德的人应是一位懂得形而上大道的人之观点。在杨英风这里幻化出了大道之器,而此中国传统文化之“大道之器”又遇合于当代的人生观之中,因而,愈发地显示出以有形的空间意识消融于无形空间之间的艺术境界,而“五行再生”当然又是对相生相克的自然之理和艺术灵魂生生不息的传颂。这些便是他们天人合一艺术观形象化的艺术再现。
如果说杨英风的早期作品“水牛群像”所具有的浓郁的本土气息,“佛雕像”所阐发出的魏晋风度;“人体雕塑”凝结的古典美等等,是对事物内在精神的形象性表达,表现出的是一种时尚的古风;那么,在他的“耶稣复活”作品中,又以中国传统雕塑的线性手法把耶稣的形象处理成以身体的受难来拯救世人的献身者。作品中的耶稣一手指天,一手以掌心示人,构成了带有象征意味的教堂尖顶式的三角形结构,这种对耶稣形象表现的新视角,更使人们深切地感受到他代人受过乃至以身殉道的精神价值。杨英风这种以线入形的对形象的结构处理,解构了耶稣固有的外在形象,形成了更深一层的意象体会。而他的“水袖”又是从形象、意象阶段升华到意念阶段的表征。“水袖”是杨英凤“太鲁阁山水系列”作品中的代表之作,此作以简洁的造型使律动在变化中叙述了山势气象,其情态极富传统京剧中气韵生动的飘逸水袖,然而这种飘逸又凝化于厚重的大道之势当中,使视觉感受到一种绵绵不绝的意象,象征着刚柔相济的民族精神,可以说“水袖”甩出了中国式的气的意念,这是艺术中物境到意境的升华,这种意念进而言之又是形成观念的必经之途。就此可以顺理成章地说明杨英风提出的“景观”说,是对心境与情景的互溶,是客观的“景”与主观的“观”的遇合,而不是我们通常所言的狭义的环境艺术,是人生与自然关系之景与观,是中国文化中强调的艺术自然与生活诗性的“景观”。这种观念在他后期以镜面不锈钢这种材料来阐释环境雕塑的公共艺术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他是把这种景与观的互溶引申到人们的心理之中了,他的这种艺术精神进行到杨奉琛这里,又把“天人合一”绵延成了一种场所精神。
中国上古哲学中有一种追求天与人和谐,寻求心灵自由的实践理性,即把理性引导于人生现实之中,并在伦理的社会中得到快乐,而不是把人生导入宗教的神性崇拜当中。所以,中国人更多的是对事态的调和甚至是随遇而安,而不是对立与排斥,始终伴随着儒道之进取与避世两种观念相互影响与转换的心态。所以中国人过多的是不喜欢为物所累,被事物所牵制的,如荀子所言:“重己役物”,然而人们又需要物质,因此,中国人把对物质的需求放置于心灵感受的层面,这样既不偏于物又不失于精神,然后“格物”以求验证,这种观念反映在艺术形态上便是不拘于形而下的超然境界。
杨英风的艺术思想根植于上古时期“天人合一”之思想,并在中西文化差异性中找到了一个内因的链接,这个内因就是存在于中西文化之间的公通的象征性、暗示性的文化内因,杨氏父子由于把握住了人生与自然的形而上之统学,因而,他们的作品从不拘于一种方式、一种材料、一种题材。由此想到了中国的当代艺术,中国的当代艺术在步尘西方之后的今天,出现了一个重大问题,就是中国的文化选择问题,前不久,据有关信启,透露西方的收藏机构要让中国的当代艺术出局,认为,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的当代艺术出现过吸引西方眼球的东西,然而到了今天中国几乎已拿不出什么新鲜的东西。今观杨氏父子的展览从他们具有试验精神的作品中可以体会出的是一种中国艺术家的文化视野和立场,这是潜隐于中国传统文化内质中的对当代观念的有机融合,所谓“外观形下,内观形上”的融合,在他们的作品中可以看出由于对物象外观形态的简化,而体现出了象征与暗示的当代的艺术灵魂。
对于杨氏父子的艺术如果从艺术的社会功能上认识,可以认为是表达了对中国古老文化中具有永恒性精神价值的赞美和肯定,从艺术的社会责任上来审视,他们的艺术又是对当下人们对自然精神的遗忘和对物质的过分追求而导致的生态失衡,所造成的生存危机的一种警示,如果再从艺术的创新角度来思考,他们的艺术表现出的又是中国人的文化自觉和当代艺术立场,这无疑对当下的艺术探索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杨英风是中国台湾艺坛之重要艺术家,1926年出生于台湾宜兰,1939年到北京求学。古都散发出的古雅气息为杨英风日后的艺术之路潜蕴下了精神内质,他的作品始终贯穿着对中国文化哲学的思考和表达,这种认识观是他追寻天人合一境界的思想基础。
杨英风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主题是“大器·遇合”,这与其子杨奉琛展览的主题“五行再生”是一种上下文关系。在此,孔子所讲的“君子不器”,意为有才德的人应是一位懂得形而上大道的人之观点。在杨英风这里幻化出了大道之器,而此中国传统文化之“大道之器”又遇合于当代的人生观之中,因而,愈发地显示出以有形的空间意识消融于无形空间之间的艺术境界,而“五行再生”当然又是对相生相克的自然之理和艺术灵魂生生不息的传颂。这些便是他们天人合一艺术观形象化的艺术再现。
如果说杨英风的早期作品“水牛群像”所具有的浓郁的本土气息,“佛雕像”所阐发出的魏晋风度;“人体雕塑”凝结的古典美等等,是对事物内在精神的形象性表达,表现出的是一种时尚的古风;那么,在他的“耶稣复活”作品中,又以中国传统雕塑的线性手法把耶稣的形象处理成以身体的受难来拯救世人的献身者。作品中的耶稣一手指天,一手以掌心示人,构成了带有象征意味的教堂尖顶式的三角形结构,这种对耶稣形象表现的新视角,更使人们深切地感受到他代人受过乃至以身殉道的精神价值。杨英风这种以线入形的对形象的结构处理,解构了耶稣固有的外在形象,形成了更深一层的意象体会。而他的“水袖”又是从形象、意象阶段升华到意念阶段的表征。“水袖”是杨英凤“太鲁阁山水系列”作品中的代表之作,此作以简洁的造型使律动在变化中叙述了山势气象,其情态极富传统京剧中气韵生动的飘逸水袖,然而这种飘逸又凝化于厚重的大道之势当中,使视觉感受到一种绵绵不绝的意象,象征着刚柔相济的民族精神,可以说“水袖”甩出了中国式的气的意念,这是艺术中物境到意境的升华,这种意念进而言之又是形成观念的必经之途。就此可以顺理成章地说明杨英风提出的“景观”说,是对心境与情景的互溶,是客观的“景”与主观的“观”的遇合,而不是我们通常所言的狭义的环境艺术,是人生与自然关系之景与观,是中国文化中强调的艺术自然与生活诗性的“景观”。这种观念在他后期以镜面不锈钢这种材料来阐释环境雕塑的公共艺术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他是把这种景与观的互溶引申到人们的心理之中了,他的这种艺术精神进行到杨奉琛这里,又把“天人合一”绵延成了一种场所精神。
中国上古哲学中有一种追求天与人和谐,寻求心灵自由的实践理性,即把理性引导于人生现实之中,并在伦理的社会中得到快乐,而不是把人生导入宗教的神性崇拜当中。所以,中国人更多的是对事态的调和甚至是随遇而安,而不是对立与排斥,始终伴随着儒道之进取与避世两种观念相互影响与转换的心态。所以中国人过多的是不喜欢为物所累,被事物所牵制的,如荀子所言:“重己役物”,然而人们又需要物质,因此,中国人把对物质的需求放置于心灵感受的层面,这样既不偏于物又不失于精神,然后“格物”以求验证,这种观念反映在艺术形态上便是不拘于形而下的超然境界。
杨英风的艺术思想根植于上古时期“天人合一”之思想,并在中西文化差异性中找到了一个内因的链接,这个内因就是存在于中西文化之间的公通的象征性、暗示性的文化内因,杨氏父子由于把握住了人生与自然的形而上之统学,因而,他们的作品从不拘于一种方式、一种材料、一种题材。由此想到了中国的当代艺术,中国的当代艺术在步尘西方之后的今天,出现了一个重大问题,就是中国的文化选择问题,前不久,据有关信启,透露西方的收藏机构要让中国的当代艺术出局,认为,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的当代艺术出现过吸引西方眼球的东西,然而到了今天中国几乎已拿不出什么新鲜的东西。今观杨氏父子的展览从他们具有试验精神的作品中可以体会出的是一种中国艺术家的文化视野和立场,这是潜隐于中国传统文化内质中的对当代观念的有机融合,所谓“外观形下,内观形上”的融合,在他们的作品中可以看出由于对物象外观形态的简化,而体现出了象征与暗示的当代的艺术灵魂。
对于杨氏父子的艺术如果从艺术的社会功能上认识,可以认为是表达了对中国古老文化中具有永恒性精神价值的赞美和肯定,从艺术的社会责任上来审视,他们的艺术又是对当下人们对自然精神的遗忘和对物质的过分追求而导致的生态失衡,所造成的生存危机的一种警示,如果再从艺术的创新角度来思考,他们的艺术表现出的又是中国人的文化自觉和当代艺术立场,这无疑对当下的艺术探索有一定的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