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分析:
《钓鱼的启示》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一篇论理型的文章,课文由“钓鱼”和“启示”两部分组成,主要讲述了作者34年前的一天晚上和父亲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大鲈鱼,此时离捕捞鲈鱼开放时间仅差两个小时,父亲竟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生启示。文中的小詹姆斯最终遵守了钓鱼的规则,这是他父亲严格教育的结果。不难设想,假如当时父亲默许甚至赞成小詹姆斯把鱼留下,将会有怎样的后果。詹姆斯的父亲的确是一位遵守规则的好父亲,他不为暂时的利益所动,而是毅然决然地命令孩子把鱼放回水中;他不但自觉遵守规则,而且教子有方。
学情分析:
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围绕文本展开问题对话,关注词句具体含义,在语言揣摩和表达方法的初步领会中体现文本价值。课文的重难点“启示”部分,时间跨度大,三十四年后作者才慢慢悟出的人生哲理,要让小学生去理解,缺少生活的积淀,难度肯定很大;因此,要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会作者得到的启示,并抓住细节描写和关键词句体会其含义及表达效果。促成学生学习方法和能力的进一步形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会认读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结合生活体验多种形式理解词语意思。积累文中描写景色的词句和重点句子。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作者细腻的心理描写。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抓重点词句、设身处地、入情入境地理解课文,读懂课文。
3.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从文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2)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自觉遵守规则是一个好公民应有的品德。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的原因。
2.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引起情感共鸣,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课前谈话: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些人正在做什么?哪些人钓过鱼、哪些人看到过钓鱼?跟大家说说自己钓鱼和看到别人钓鱼的情景。(课件)
师引导学生理解“启示”一词。(出示词义)
二、整体感知,了解文意
1.学生快速的浏览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以及不懂的词语,然后小组合作加深对字的掌握和词的理解。
2.学生再读课文,根据“钓鱼”和“启示”将课文分成两个部分。
3.学生读文并分段。
汇报:说说你这两部分是怎么分的?(课文从哪到哪写的是钓鱼这件事?哪一段写的是我从中获得的启示?)学生汇报,教师在题目中相应标出:(1—10)钓鱼,(11)启示。【多媒体课件】(板书:钓、放、悟。)
三、探究新知,体验情感
1.学生读课文的第八——十自然段。
2.走进“依依不舍”。
师:“我”怀着依依不舍之情把鱼放回了湖中,课文哪一句在直接表达这个意思?
(1)学生找、读: “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湖里。”(课件)
(2)你还从哪些地方可以读到“我”的依依不舍?
“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3)“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
(4)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师: “我”为什么如此的依依不舍?放了这条鱼让“我”觉得做起来难的原因是什么?。
3.请同学们默读3-9自然段,找出理由。
(1)这是一条来之不易的鲈鱼。“过了好长时间”:结合“晚霞辉映”“晚上十点”,大概推断过了三四个小时。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耐着性子地遛鱼也是一个很不容易的过程。
(2)这是一条难得一见的大鱼。“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鱼。”
(3)天知地知。”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
4.虽然“依依不舍”却不得不舍。纵有千般理由,却不得不舍。为什么呢?
这是规则要求,不得不舍。“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夜晚”。
5.读句子,找词语,谈体会。
师:鱼的极大的诱惑,周围的环境,都让我难以下决心把鱼放回湖中,但最终“我”还是作出了“放鱼”的选择。是谁让我作出了这样一个正确的选择?
生:爸爸。
师:父亲如此坚决,难道他不喜欢这条鲈鱼吗?
生:“欣赏”“盯着看了好一会儿”。“一看一盯一转”,包含了复杂的心理斗争。
师:同样喜爱,同样欣赏,同样不舍,但在规则面前,不得不舍。
四、品味“舍得”
师:俗话说:舍得舍得,有舍有得。那么“我”得到了什么?
1.有舍有得,“我”最根本的获得,是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1)“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这段话吗?带着理解再读这句话。
(2)从哪里看出“我”获得了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呢?
“不止一次遇到”、“当我一次次……就会想起……”,
结合“我”和我的生活理解“鱼”。
(3)这些就是道德实践,你能改写这个句子吗?“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五、总结升华
师:儿子当时理解父亲的做法吗?
生:不理解。
师:后来理解了吗?从哪看出来的?
生讀第11自然段,师再次出示11段中的句子。
师:在人生的旅途中,哪些诱惑人的“鱼”会使我心动?当面临道德的抉择时我会做出怎样的决定?
生交流。
总结:是啊,道德只是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实践起来却很难。但父亲的教育却使我获得了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生活就是一本书,善于读它的人,不仅可以从中有所发现,获得启示,还能为这本书增添新的、美丽的篇章。让我们学会用心去品读吧!
最后,老师把一句名言送给大家:“衡量一个人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孟德斯鸠
六、板书设计
13 钓鱼的启示
钓
放 鱼——“鱼”
悟 生活是书
《钓鱼的启示》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一篇论理型的文章,课文由“钓鱼”和“启示”两部分组成,主要讲述了作者34年前的一天晚上和父亲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大鲈鱼,此时离捕捞鲈鱼开放时间仅差两个小时,父亲竟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生启示。文中的小詹姆斯最终遵守了钓鱼的规则,这是他父亲严格教育的结果。不难设想,假如当时父亲默许甚至赞成小詹姆斯把鱼留下,将会有怎样的后果。詹姆斯的父亲的确是一位遵守规则的好父亲,他不为暂时的利益所动,而是毅然决然地命令孩子把鱼放回水中;他不但自觉遵守规则,而且教子有方。
学情分析:
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围绕文本展开问题对话,关注词句具体含义,在语言揣摩和表达方法的初步领会中体现文本价值。课文的重难点“启示”部分,时间跨度大,三十四年后作者才慢慢悟出的人生哲理,要让小学生去理解,缺少生活的积淀,难度肯定很大;因此,要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会作者得到的启示,并抓住细节描写和关键词句体会其含义及表达效果。促成学生学习方法和能力的进一步形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会认读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结合生活体验多种形式理解词语意思。积累文中描写景色的词句和重点句子。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作者细腻的心理描写。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抓重点词句、设身处地、入情入境地理解课文,读懂课文。
3.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从文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2)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自觉遵守规则是一个好公民应有的品德。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的原因。
2.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引起情感共鸣,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课前谈话: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些人正在做什么?哪些人钓过鱼、哪些人看到过钓鱼?跟大家说说自己钓鱼和看到别人钓鱼的情景。(课件)
师引导学生理解“启示”一词。(出示词义)
二、整体感知,了解文意
1.学生快速的浏览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以及不懂的词语,然后小组合作加深对字的掌握和词的理解。
2.学生再读课文,根据“钓鱼”和“启示”将课文分成两个部分。
3.学生读文并分段。
汇报:说说你这两部分是怎么分的?(课文从哪到哪写的是钓鱼这件事?哪一段写的是我从中获得的启示?)学生汇报,教师在题目中相应标出:(1—10)钓鱼,(11)启示。【多媒体课件】(板书:钓、放、悟。)
三、探究新知,体验情感
1.学生读课文的第八——十自然段。
2.走进“依依不舍”。
师:“我”怀着依依不舍之情把鱼放回了湖中,课文哪一句在直接表达这个意思?
(1)学生找、读: “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湖里。”(课件)
(2)你还从哪些地方可以读到“我”的依依不舍?
“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3)“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
(4)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师: “我”为什么如此的依依不舍?放了这条鱼让“我”觉得做起来难的原因是什么?。
3.请同学们默读3-9自然段,找出理由。
(1)这是一条来之不易的鲈鱼。“过了好长时间”:结合“晚霞辉映”“晚上十点”,大概推断过了三四个小时。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耐着性子地遛鱼也是一个很不容易的过程。
(2)这是一条难得一见的大鱼。“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鱼。”
(3)天知地知。”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
4.虽然“依依不舍”却不得不舍。纵有千般理由,却不得不舍。为什么呢?
这是规则要求,不得不舍。“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夜晚”。
5.读句子,找词语,谈体会。
师:鱼的极大的诱惑,周围的环境,都让我难以下决心把鱼放回湖中,但最终“我”还是作出了“放鱼”的选择。是谁让我作出了这样一个正确的选择?
生:爸爸。
师:父亲如此坚决,难道他不喜欢这条鲈鱼吗?
生:“欣赏”“盯着看了好一会儿”。“一看一盯一转”,包含了复杂的心理斗争。
师:同样喜爱,同样欣赏,同样不舍,但在规则面前,不得不舍。
四、品味“舍得”
师:俗话说:舍得舍得,有舍有得。那么“我”得到了什么?
1.有舍有得,“我”最根本的获得,是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1)“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这段话吗?带着理解再读这句话。
(2)从哪里看出“我”获得了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呢?
“不止一次遇到”、“当我一次次……就会想起……”,
结合“我”和我的生活理解“鱼”。
(3)这些就是道德实践,你能改写这个句子吗?“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五、总结升华
师:儿子当时理解父亲的做法吗?
生:不理解。
师:后来理解了吗?从哪看出来的?
生讀第11自然段,师再次出示11段中的句子。
师:在人生的旅途中,哪些诱惑人的“鱼”会使我心动?当面临道德的抉择时我会做出怎样的决定?
生交流。
总结:是啊,道德只是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实践起来却很难。但父亲的教育却使我获得了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生活就是一本书,善于读它的人,不仅可以从中有所发现,获得启示,还能为这本书增添新的、美丽的篇章。让我们学会用心去品读吧!
最后,老师把一句名言送给大家:“衡量一个人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孟德斯鸠
六、板书设计
13 钓鱼的启示
钓
放 鱼——“鱼”
悟 生活是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