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吉林石化传承和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提炼形成了具有吉化特色的“四种精神”,即艰苦创业、爱厂如家的“麻袋毛精神”,求实创新、攻坚克难的“矛盾乐精神”,为国分忧、勇于担当的“背山精神”和敢为人先、忘我奉献的“登天精神”。
吉林石化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四种精神”的典型代表。从创业初期的于德泉、朱宝英、李国才、王芝牛,到后来的李云山、桂纯、张贞泉、李贺,一个个典型,一排排路标,引领着一代又一代吉化人奋勇向前。2010年,在全体员工中开展了评选“四种精神”新时期代表人物活动。经过层层公开推荐、投票评选,共收到员工选票17013张,评选出蔡小平、高彦峰等12名优秀员工。2011年3月,公司召开大会为“四种精神”代表人物颁发奖杯,掀起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再学习,吉化优良传统再教育活动,让“四种精神”成为吉化第五发展阶段的引领旗帜。
麻袋毛精神
“麻袋毛精神”是吉化人勤俭节约、艰苦创业、爱厂如家、从我做起的精神写照,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和恒久的传承价值。
“麻袋毛精神”起源于染料厂老工人于德泉的“于老仓库”。1952年,染料厂老工人于德泉来到厂材料仓库工作。每天到处去捡那些废旧的零件和被人扔掉的破铜烂铁。日复一日地捡,年复一年地修。人们缺啥少啥,都可以在这找到,“麻袋毛精神”在此形成了雏形。
1977年,染料厂工人李云山被分配到麻袋库工作。每天进出的麻袋总在二三千条以上。李云山和他班里的十几个女同志,打起了麻袋毛的主意。几年时间下来,他们回收麻袋毛200多公斤,落地料24吨,回收缝补麻袋90792条,回收的价值可换回4辆解放牌大汽车。1980年,李云山光荣出席了全国物资战线劳模会,领回了“红色管家人”的锦旗。从此,“麻袋毛精神”在吉化生根开花。
1988年末,染料厂14号车间女职工丁占茹受“麻袋毛精神”影响,和她身边的同志开始回收塑料袋里的染料,6年时间回收染料6416公斤,价值73.8万元。被誉为“麻袋毛精神”的女传人。
1990年5月,《人民日报》发表了称赞吉林石化“麻袋毛精神”的专题报道《“麻袋毛”的连锁反应……》,“麻袋毛精神”从此随着“全国学吉化”活动名扬全国。
作为新时期的代表人物,染料厂苯酚丙酮车间化工三班班长刘玉、矿区服务事业部物业公司通潭西区物业站保洁员饶红把“麻袋毛精神”当作传家宝,从点滴做起,节能降耗工作事事走在前面。物业公司员工开展“小发明、小创作”活动,发明、制作和改造工具15个种类,节约价值30多万元。
矛盾乐精神
“矛盾乐精神”是全国劳动模范、技术革新能手、原吉化建设公司直属加工班班长李国才创造的。
李国才和他的管道加工班直面困难,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自力更生,白手起家,先后发明、创造了煨管机、合金钢高压弯头等,成功地实现了189项技术革新,取得10项重大科研成果。《人民日报》发表文章《革命就是解决矛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了李国才的讲话录音,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将他的事迹拍成电影,李国才和他的班组为中国工人阶级树立了一个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怕困难敢想敢干的榜样,从此享有了“矛盾乐”的美誉。
染料厂100号车间技术员侯德武,带领他的伙伴们,刻苦钻研生产技术,积极解决生产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实现技术革新170多项,有4项填补了我国化学工业的空白。吉化公司党委授予他“又红又专的工人工程师”称号,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4次见到毛主席。
高彦峰,是现在的吉林石化建修公司西部检维修二车间“高彦峰班”班长。凭借着过硬的技术,创新的勇气,他大胆向“洋设备”开刀,这几年,经他亲手改进、改造的“洋设备”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有多少。他以解决矛盾为乐趣,成为“矛盾乐精神”新时期的接力手。
有机合成厂“技改大王”苏东江,是新时期“矛盾乐精神”的又一个代表人物。他搞改革到了痴迷的程度,把橡胶后部装置影响连续化生产的各种矛盾研究个遍,采取措施逐一解决,共完成大小技改200多项,攻克重大生产难题3项,提出工艺及设备改造合理化建议136条,为企业节约、创造价值218万元。
背山精神
“背山精神”是吉化人牢记责任、为国分忧、为民解困、敢于担当的精神写照。
1965年末,化工部下达1966年生产计划,把吉化化肥厂年产28万吨合成氨的生产计划调整为30万吨。消息传来,许多人摇着头说:“厂长这是背回了一座大山哪,可惜我们的设备能力不足啊!”厂长王芝牛在“上产”动员大会上斩钉截铁地说:“毛主席号召我们学大庆,我们就要像铁人那样‘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我们厂背30万吨大山有困难,可是我们不背这座大山,国家就更困难。”王芝牛像铁人王进喜那样带领全厂职工“革命加拼命”,先抓“龙头”一造气,又抓“心脏”压缩机,牵住“合成”不撒手,39级楼梯爬上爬下改“造粒”,终于攻下了日产千吨合成氨的难关,提前7天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年产30万吨合成氨任务。
1996年,身为吉化集体企业北方公司工会主席的李贺,为搬掉员工住房和员工子女就业“两座大山”,他东奔西走,盖新平房,建“扶贫楼”,扶持下岗员工建再就业基地,上百户无房员工住上新房,7000多名员工实现了再就业。这位克服了重重困难、一心扑在扶贫路上的工会主席,从此被人们动情地称为“扶贫主席”。
化肥厂丁辛醇车间化工二班班长丛强,带领19个人,熟练操控丁辛醇装置的680台套设备,管理13000米管线、1159套仪表,实现了6年安全生产无事故。丛强班组调优攻关创造价值近千万元,成为中央企业红旗班组标杆,丛强成为新时期“背山精神”的传承者。
登天精神
“登天精神”是吉化工程技术人员敢为人先、不畏艰难、合力攻坚、忘我奉献的精神写照。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朱宝英带领橡胶实验组,用自己研制的产品把祖国的银鹰送上了蓝天,为抗美援朝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是吉化人登天梦想的开始。60年代中期,合成树脂厂女工程师桂纯,经过勤奋努力和实践,生产出国家航天事业急需的“201”、“741”高端产品,为吉化人完成了登天的梦想。化肥厂工程师张志成、白凤春等同志,经过艰苦的努力,生产出了我国国防事业急需的“910”、“901”火箭推进器的氧化剂。
进入新世纪,研究院总工程师兼碳纤维厂厂长、博士蔡小平和他的团队,研究生产出国家航天事业急需的碳纤维产品,并实现了碳纤维产品工业化生产。在碳纤维攻关过程中,要把碳纤维从白色的原丝变成黑丝,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吉林石化人经过四十年探索拼搏,蔡小平团队又经过八年艰苦奋战,埋头实干,终于实现了高性能碳纤维的国产化。
“四种精神”是对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有力地推动着吉林石化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
吉林石化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四种精神”的典型代表。从创业初期的于德泉、朱宝英、李国才、王芝牛,到后来的李云山、桂纯、张贞泉、李贺,一个个典型,一排排路标,引领着一代又一代吉化人奋勇向前。2010年,在全体员工中开展了评选“四种精神”新时期代表人物活动。经过层层公开推荐、投票评选,共收到员工选票17013张,评选出蔡小平、高彦峰等12名优秀员工。2011年3月,公司召开大会为“四种精神”代表人物颁发奖杯,掀起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再学习,吉化优良传统再教育活动,让“四种精神”成为吉化第五发展阶段的引领旗帜。
麻袋毛精神
“麻袋毛精神”是吉化人勤俭节约、艰苦创业、爱厂如家、从我做起的精神写照,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和恒久的传承价值。
“麻袋毛精神”起源于染料厂老工人于德泉的“于老仓库”。1952年,染料厂老工人于德泉来到厂材料仓库工作。每天到处去捡那些废旧的零件和被人扔掉的破铜烂铁。日复一日地捡,年复一年地修。人们缺啥少啥,都可以在这找到,“麻袋毛精神”在此形成了雏形。
1977年,染料厂工人李云山被分配到麻袋库工作。每天进出的麻袋总在二三千条以上。李云山和他班里的十几个女同志,打起了麻袋毛的主意。几年时间下来,他们回收麻袋毛200多公斤,落地料24吨,回收缝补麻袋90792条,回收的价值可换回4辆解放牌大汽车。1980年,李云山光荣出席了全国物资战线劳模会,领回了“红色管家人”的锦旗。从此,“麻袋毛精神”在吉化生根开花。
1988年末,染料厂14号车间女职工丁占茹受“麻袋毛精神”影响,和她身边的同志开始回收塑料袋里的染料,6年时间回收染料6416公斤,价值73.8万元。被誉为“麻袋毛精神”的女传人。
1990年5月,《人民日报》发表了称赞吉林石化“麻袋毛精神”的专题报道《“麻袋毛”的连锁反应……》,“麻袋毛精神”从此随着“全国学吉化”活动名扬全国。
作为新时期的代表人物,染料厂苯酚丙酮车间化工三班班长刘玉、矿区服务事业部物业公司通潭西区物业站保洁员饶红把“麻袋毛精神”当作传家宝,从点滴做起,节能降耗工作事事走在前面。物业公司员工开展“小发明、小创作”活动,发明、制作和改造工具15个种类,节约价值30多万元。
矛盾乐精神
“矛盾乐精神”是全国劳动模范、技术革新能手、原吉化建设公司直属加工班班长李国才创造的。
李国才和他的管道加工班直面困难,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自力更生,白手起家,先后发明、创造了煨管机、合金钢高压弯头等,成功地实现了189项技术革新,取得10项重大科研成果。《人民日报》发表文章《革命就是解决矛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了李国才的讲话录音,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将他的事迹拍成电影,李国才和他的班组为中国工人阶级树立了一个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怕困难敢想敢干的榜样,从此享有了“矛盾乐”的美誉。
染料厂100号车间技术员侯德武,带领他的伙伴们,刻苦钻研生产技术,积极解决生产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实现技术革新170多项,有4项填补了我国化学工业的空白。吉化公司党委授予他“又红又专的工人工程师”称号,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4次见到毛主席。
高彦峰,是现在的吉林石化建修公司西部检维修二车间“高彦峰班”班长。凭借着过硬的技术,创新的勇气,他大胆向“洋设备”开刀,这几年,经他亲手改进、改造的“洋设备”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有多少。他以解决矛盾为乐趣,成为“矛盾乐精神”新时期的接力手。
有机合成厂“技改大王”苏东江,是新时期“矛盾乐精神”的又一个代表人物。他搞改革到了痴迷的程度,把橡胶后部装置影响连续化生产的各种矛盾研究个遍,采取措施逐一解决,共完成大小技改200多项,攻克重大生产难题3项,提出工艺及设备改造合理化建议136条,为企业节约、创造价值218万元。
背山精神
“背山精神”是吉化人牢记责任、为国分忧、为民解困、敢于担当的精神写照。
1965年末,化工部下达1966年生产计划,把吉化化肥厂年产28万吨合成氨的生产计划调整为30万吨。消息传来,许多人摇着头说:“厂长这是背回了一座大山哪,可惜我们的设备能力不足啊!”厂长王芝牛在“上产”动员大会上斩钉截铁地说:“毛主席号召我们学大庆,我们就要像铁人那样‘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我们厂背30万吨大山有困难,可是我们不背这座大山,国家就更困难。”王芝牛像铁人王进喜那样带领全厂职工“革命加拼命”,先抓“龙头”一造气,又抓“心脏”压缩机,牵住“合成”不撒手,39级楼梯爬上爬下改“造粒”,终于攻下了日产千吨合成氨的难关,提前7天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年产30万吨合成氨任务。
1996年,身为吉化集体企业北方公司工会主席的李贺,为搬掉员工住房和员工子女就业“两座大山”,他东奔西走,盖新平房,建“扶贫楼”,扶持下岗员工建再就业基地,上百户无房员工住上新房,7000多名员工实现了再就业。这位克服了重重困难、一心扑在扶贫路上的工会主席,从此被人们动情地称为“扶贫主席”。
化肥厂丁辛醇车间化工二班班长丛强,带领19个人,熟练操控丁辛醇装置的680台套设备,管理13000米管线、1159套仪表,实现了6年安全生产无事故。丛强班组调优攻关创造价值近千万元,成为中央企业红旗班组标杆,丛强成为新时期“背山精神”的传承者。
登天精神
“登天精神”是吉化工程技术人员敢为人先、不畏艰难、合力攻坚、忘我奉献的精神写照。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朱宝英带领橡胶实验组,用自己研制的产品把祖国的银鹰送上了蓝天,为抗美援朝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是吉化人登天梦想的开始。60年代中期,合成树脂厂女工程师桂纯,经过勤奋努力和实践,生产出国家航天事业急需的“201”、“741”高端产品,为吉化人完成了登天的梦想。化肥厂工程师张志成、白凤春等同志,经过艰苦的努力,生产出了我国国防事业急需的“910”、“901”火箭推进器的氧化剂。
进入新世纪,研究院总工程师兼碳纤维厂厂长、博士蔡小平和他的团队,研究生产出国家航天事业急需的碳纤维产品,并实现了碳纤维产品工业化生产。在碳纤维攻关过程中,要把碳纤维从白色的原丝变成黑丝,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吉林石化人经过四十年探索拼搏,蔡小平团队又经过八年艰苦奋战,埋头实干,终于实现了高性能碳纤维的国产化。
“四种精神”是对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有力地推动着吉林石化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