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实教学内容,提升课堂品质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n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拓展资料是学生语文学习材料的一种,它是为课堂教学内容服务的。恰当地使用拓展资料,可以使课堂教学内容厚实起来,从而提升课堂的品质。
  一、 结合文体特点选择适宜的拓展资料
  每一堂课所选择的拓展资料都有不同的要求,不同文体的课要选择不同类型的拓展资料。
  (一) 小说教学可选择“主题补充”型和“背景介绍”型拓展资料
  “主题补充”型和“背景介绍”型拓展资料可以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它们的引用可以帮助我们选择好小说教学内容的突破口,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和新意。
  1. “主题补充”型拓展资料
  新课程选择的文本的主题,有些是多元化的,教师可以寻找一个教学的突破口来分析文本的主题。小说教学中多元解读文本是执教者能着力创新的地方,教师在选择“突破点”时可以抓住文本作者的思想,而这种思想都会在该作者的不同作品中体现。如《社戏》的教学,教师就应抓住“故乡”这个突破点。鲁迅先生的作品中的“故乡”有三种理解,分别是“过去的故乡”“现实中的故乡”“理想中的故乡”,而《社戏》中的故乡属于鲁迅理想中的故乡。据此,教师可以采用《朝花夕拾·小引》和《集外集拾遗补编·戛剑生杂记》中的相关材料作为拓展资料。
  ①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朝花夕拾·小引》)
  ②行人于斜日将堕之时,暝色逼人,四顾满目非故乡之人,细聆满耳皆异乡之语,一念及家乡万里,老亲弱弟必时时相语,谓今当至某处矣,此时真觉柔肠欲断,涕不可抑。(《集外集拾遗补编·戛剑生杂记》)
  鲁迅常常是以理想中故乡的完美来反衬现实中故乡的残破。教学中,教师可以从“理想中的故乡”应突出“景物美”和“人情美”的角度进行教学,并引导学生走进鲁迅的内心,让学生明白:现实中的鲁迅是痛苦的,因为现实中的故乡不再是那般美好了,《社戏》是鲁迅作为一个成年人的精神返乡。这样就能使课堂教学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2. “背景介绍”型拓展资料
  语文教学中的“背景介绍”,就是指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编者所选的很大一部分文本资料,具有较深的历史文化积淀,故事和人物都具有时代性,对今天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很大的难度。所以,课堂教学中引进恰当的背景介绍是十分有必要的,它们能对课文的理解起到补充作用。需要指出的是,背景介绍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如教学《最后一课》时,教师可以介绍1871年发生的“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后被普鲁士割占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背景资料,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最后一课》的主题思想。
  (二) 诗歌教学可以选择“生活经历”型和“作者心得”型的拓展资料
  1. “生活经历”型拓展资料
  诗人的经历是其写诗的动力,课堂中让学生多接触这类资料,可以缩短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使学生走进诗人的生活和情感世界。适当地介绍诗人的生活经历有助于学生解读诗人的情感和心理。如在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补充以下诗人生活经历。
  1279年正月,元军出珠江口,进攻南宋的最后据点厓山(在今广东新会南海中),战败被俘的文天祥被押解同行。船过零丁洋,元军都元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厓山的宋军统帅张世杰,文天祥写下此诗表明以死殉国的决心。
  这一材料的介绍有助于在教学中奠定诗歌情感的基调。
  2. “作者心得”型拓展资料
  作者的创作心得是对文本的一种最直接的解读,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适合课堂教学的内容,来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如教学《乡愁》时,教师可以采用余光中在《乡愁,是一种家国情怀》中的内容。
  对我个人而言,乡愁又是一种家国情怀。家是个人的放大,国又是家的放大。我的乡愁是“大我”所面对的民族的乡愁。
  这些作者的创作随感是对文章主题理解最有权威的解读,也是最原始的解读,原汁原味的思想内容都隐含其中。学生在这些创作心得的提示下,自然就能走进作者的心灵,走进文本的深处。
  二、 结合教学的重、难点选择适宜的拓展资料
  拓展资料的使用还要兼顾课堂教学内容,要结合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来确定。对此,教师可以选择“名家视角”型和“文体知识”型拓展资料来为文本的重、难点突破作铺垫。
  (一) “名家视角”型拓展资料
  “名家”指文学上有一定造诣的作家和评论家。对这些人的观点和思想的解读,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本,并使他们的创新思维进一步得到启发。如《庄子两则》的教学,教学的重、难点是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学生只结合文本内容要真正地理解这种哲学思想是有很大难度的,这时教师可以补充国学大师张岱年所著的《直道而行》和鲍鹏山所著的《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中的资料。
  ①近年来,参照中国思想史上的情况,我的观点改变了。我认为庄子肯定“鱼之乐”是正确的,乃是一个比较深刻的观念。(张岱年《直道而行》)
  ②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鲍鹏山《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这些材料的补充可以引导学生走进庄子的心灵,理解庄子在文中宣扬的思想。
  (二) “文体知识”型拓展资料
  阅读教学应该有“文体意识”。学生通过阅读能知道各种文体的特点、掌握一些文体知识是很有必要的。“文体知识”应该随文而教,教师可以以阅读文本为范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各种文体知识,并在今后的阅读中很好地加以区分。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碰到不同文体的课文,这时文体知识的介绍就能帮助我们直奔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比如《变脸》的教学,教师可以提供有关戏剧的文体知识:
  戏剧是一种以矛盾冲突来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的舞台艺术。可以说,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正是有了一对对矛盾冲突,戏剧才精彩耐看。
  《变脸》这部话剧的教学难点就是故事中矛盾冲突的落实。突破了这个教学难点,“分析戏剧的主题”这个教学重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 结合教学内容的知识点选择适宜的拓展资料
  文本中有很多可选择的知识,教师可以加以选择并传授给学生,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对此,我们以“写作技法”型和“文化知识”型拓展资料的选择为例进行说明。
  (一) “写作技法”型拓展资料
  课文是学生写作的范文,通过课文的学习,教师应该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技法,并熟练运用到写作中去。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文中找总说句,并给学生讲一讲总说句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传授给学生有关“句子在文中的作用”的知识,以便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加以模仿。又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教师可以强调“记叙中详略得当”的知识;《爸爸的花儿落了》的教学,教师可以强调“记叙中的线索”的知识。
  (二) “文化知识”型拓展资料
  文化知识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增长知识,进一步扩大知识面。新课程教材中有很多这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随文而教,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知识。如《范进中举》和《孔乙己》的教学,教师适当介绍“科举制度”会对学生理解范进中举和孔乙己走向死亡的原因有很大帮助。语文知识包罗万象,对于课文中的各种文化知识,教师不能熟视无睹,而应该有选择地让学生去学习、掌握。
其他文献
课例研究是当前教研活动的重要模式,它是基于真实课堂中学生表现的研究。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由具体形象向抽象发展的重要时期,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本研究小组以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科学教材(八年级下册)《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一课的教学为例,通过不断改进教学设计,寻找促进学生高认知水平的教学策略,以期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一、 第一次上课:在尝试中摸索  (一) 观察发现与问题
期刊
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已经养成了观察生活、关注生活的好习惯,并且能从自己的兴趣出发,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学习中有疑难的、生活中观察到的而难以解释的问题。培养学生在众多的问题中对照条件进行分析、甄别、梳理、归纳,培养学生去伪存真、弃虚求实的思想方法和能力,筛选出一个能转化为研究课题的问题,是研究性学习能否顺利开展的首要任务,也被认为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难点。“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
期刊
在一个星期的课例研究活动中,笔者一共三次执教了高二选修教材中的《都江堰》一课。过程是比较痛苦的,但是过后觉得非常充实和快乐,因为感觉自己有了很多不一样的体会和收获。在这里,笔者主要借这次课例研究谈谈有关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 关于教学目标的确定  《都江堰》是《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一粒沙里见世界”中的一篇课文。在确定教学目标时,笔者考虑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1)
期刊
一、 一次课例研究活动的过程描述  2011年4月,安吉县特级教师后备人选培养办班的24名教师,在上海教科院王洁、沈兰、杨玉东、胡庆芳等博士的带领下,共同完成了一次课例研究活动。笔者参与了整个活动,感受到了一次课例研究的过程与课例研究的价值。  (一) 研究前的准备:分组确定研究主题,规划活动方案  1. 成立研究小组,确定研究主题  课例研究是一种集群体智慧的教学行动研究,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集
期刊
选定《〈论语〉选读》作为浙江高中新课程选修教材,确实是眼光独到。因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源头的《论语》,对滋养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心灵的发育意义重大。同时,浙江的会考和高考,将其列入了必考范围,这就意味着《〈论语〉选读》由选修演变成为必修。在《〈论语〉选读》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对一些问题十分纠结。(1) 教材的编排打乱原来的章节,按照一个基本的主题大致排列,章与章间的连接不明显,导致阅读不畅达。(2)
期刊
创新意识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能引发创造性成果,它是人类智慧的核心。要开启学生心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应该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运用各种思维方法解决问题。我们这次课题研究的专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要解决的问题是:以问题为中心和纽带,为整个教学设计合理的思维流程。  这次课例研究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深入课堂教学的过程之中,目的是通过设计课堂教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
期刊
读了张孔义和董承理合著的《语文课程的实践回归——董承理语文教学探索实录评析》(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出版,以下简称《评析》),对其写作教学案例及评析的突出感觉,不是新奇,而是深刻和中肯。近年来,对写作教学现状的批评不绝于耳,各种改革主张纷见于专业杂志,发表的教学案例也不乏新意。但是,林林总总的意见和教学尝试,鲜有从写作教学现状的源头进行反思,少有从现行教学写作方式的本质上系统地寻找问题的根
期刊
在上海教科所王洁博士的带领下,我们理科综合组共9人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课例研究。经组长安排,笔者作为课例的主要实践者执教了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科学教材(八年级下册)中的《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一课,供组内教师研讨。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即将学习的“电和磁”现象的基础,学生能否正确而系统认识磁体及其性质,对今后进一步学习起着重要作用。教材通过3个实验让学生自己去感知磁体的性质(能够吸引含铁、镍的物质;
期刊
现阶段的公开课,往往采用这样的流程:导入—自读—正音(或推出教学目标)—整体感知—重点研讨—品味语言—拓展—小结。名义上多为自主探讨,实质上整堂课对文本的解读往往依赖于教师对文本的挖掘、把握能力。而在拓展这一环节上,有的如蜻蜓点水后迅速盲目扩展;有的往往习惯于大量拓展作家言论、著述及其他人的评述而忽略与文本相关的背景知识,往往以为拓得越多越深效果就越好,其实不然。以下笔者以《荷叶母亲》一文的公开课
期刊
情境教学,是指教师有意识地创设各种相关的情境,让学生的认识在特定情境中互相交流、碰撞,促使其提高认识、思维、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和方法。情境教学具有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学生活动”为途径、以“周围世界”为源泉等鲜明特色,对营造教学氛围、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渗透思想和道德教育有着独特的作用。对农村职业高中学生的政治课而言,情境教学更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意义。因为农村职业高中学生与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