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2014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桂教高教[2014]15号,2014JGB351);“高职生诚信教育创新研究与实践”的研究。院级课题“高职生诚信教育创新与研究”。]
摘要:实现“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诚信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素质的体现,是高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当前,高校大学生中显现了一些诚信缺失的现象,这不仅干系到高校大学生本身的健康成长,也会对社会造成危害。因此,对高校大学生开展诚信教育刻不容缓。本文分析了我国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危害和诚信缺失的因由,提出了强化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一系列具体措施。
关键词:中国梦;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
当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中国梦”,“中国梦”内涵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道德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诚信逐渐成为人们在市场经济交往中必须遵照的经济伦理道德原则,同时诚信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我国当代高校大学生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素质的体现者,其道德品行则在极大程度上反映着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高校大学生诚信素质的提高,将对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和实现“中国梦”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我国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现状分析
(一)在学习方面的诚信缺失
高校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可据笔者调查发现,高校大学生在学习方面就存在严重的诚信缺失,主要体现为:近年,高校大学生因考试作弊而受到严厉处分的层出不穷,据调查显示,有29%的学生曾有作弊行为,男生比例要高过女生,越到低年级作弊的可能性越降低。而且高校近年盛行剽窃之风,学术腐败的阴影一直笼罩校园。[1]
(二)在经济方面的诚信缺失
高校大学生在经济活动中,为了个人利益,不顾他人或社会、集体的利益,弄虚作假,骗取贫困生困难补助。党和政府高度关心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但一些学生利用学校操作的漏洞,弄虚作假,出具家庭经济困难的虚假证明;大多学生恶意拖欠学费,有意不交,将学费挪作他用;有些学生毕业后不按时归还助学贷款,给国家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并严重影响银行的正常工作和学校的声誉。
(三)在就业方面的诚信缺失
求职就业是高校大学生人生道路上非常重要一环。但当前高校大学生的求职履历“掺水”现象严重,临近毕业的高校大学生为了丰富自己的简历内容,虚构在校担任过学生干部经历,欺骗用人单位,填写虚假的社会工作和实践经历,拔高学习成绩,甚至伪造各类等级证书,虚构荣誉和专长,违背基本的道德底线,致使用人单位反感,特别是高校大学生签订就业协议后毁约现象更让用人单位陷入尴尬境地。
二、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危害
高校学习是高校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所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将在其一生中产生深远影响。如果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行为不能得到及时矫正,势必造成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不信任关系,不利于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也不利于高校大学生人格的完善,将危害终身。而且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势必引发“不良示范”效应和负面影响,从教育层面来看,高校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其诚信缺失远比其他人群的影响更明显,其引发的消极影响具有一定的潜在性和隐蔽性,由于在校期间,学生尚未直接步入社会参与经济活动,诚信缺失的负面影响和危害,不会立竿见影,但一旦高校大学生互相影响,诚信缺失的人员就会出现倍增负面效应,有损高校的形象,当这些学生融入社会后,在祖国各行各业,诚信缺失所带来的严重影响就会凸显出来。再者,高校大学生诚信的缺失,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顺利运行和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从而最终影响我国政治、法律制度的实施。因此,在校期间的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
三、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原因分析
当代高校大学生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素质的体现者,他们道德水平的提高将对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分析当代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原因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既有外在的客观因素如社会、学校、家庭等,也有主观因素如高校大学生自身。
(一)社会教育因素
由于市场经济功利性影响,加上价值多元化和各种思潮的冲击激荡,我国某些领域出现信用危机,这对高校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养成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诱发了一些高校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与诚信意识的背离。经济上急功近利,造成了一些人社会责任感弱化,公德观念淡漠,致使诚信规范被物质化、庸俗化、功利化,社会非诚信之风辐射到高校,高校大学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2]对于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社会诚信缺失是个重要的诱发因素。
(二)学校教育因素
当前,高校教育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引导,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高校德育习惯于通过批评、禁止等行政手段规范学生行为,一些高校没有跳出传统说教模式,甚至某些高校还停留在“一根粉笔,一张嘴”水平,落后的德育手段和形式已不能适应诚信教育的现代要求。在评价机制上,存在重知轻德的弊端,内容上存在脱离实际的缺陷,不能达到实际教育效果。
(三)家庭教育因素
家庭品德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到根本性作用,而诚信教育是品德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基础内容。但当代高校大学生中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某些家庭教育往往忽视子女的道德教育,同时,家庭教育仅限于学前和中小学时期,而高校时期则被排斥在外。许多家长认为自己子女上高校有的是知识,而且高校教育问题就是老师的事。有的家长没有做到言传身教,有时为了本身利益,当着子女的面做言而无信或不孝之事,这些行为既破坏了公民道德建设,也对子女诚信品质的培养产生不利影响。
(四)高校大学生本身因素 当代高校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开放思想,但涉世不深,道德心理不够成熟,容易受道德价值多元化的影响,对诚信危害性认识模糊,对诚信道德缺乏判断能力,容易放弃诚信原则,产生失信行为。特别生活中一些诚信者失利,失信者得利的实例,容易使学生形成错误的诚信观,有时为自身利益,违心失信。当代高校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生活环境比较优裕,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和责任担当意识,心理脆弱,行为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要求别人为我做什么,很少考虑我应为家庭、为他人做什么,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个人自私思想使他们在面临“义”和“利”双向选择时,往往为利而舍弃诚信。
(五)制度缺失因素
我国现行诚信教育约定俗成多,制度制约少。诚信教育主要靠传统、习惯和舆论去规范,缺乏严肃性、连续性和系统性,传统的诚信维系手段毕竟有限,由于社会没有建立信用约束机制,势必造成诚信者失利、失信者得利局面。我国高校普遍没有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制度,有些学生因为不诚信,反而得到收益,而有些诚实的人反而没有得到应有好处,即使不诚信的行为被发现,为此付出的成本比较低廉,致使一些学生产生了“老实人吃亏”的思想,使得一些高校大学生信用意识淡化,这是导致高校大学生诚信危机的重要原因。
四、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应对措施
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是在社会大环境下进行的,如果没有一个与教育目标相一致的环境,任何形式的教育都是苍白无力的。高校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高校大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和通力合作。
(一)打造诚信良好的社会环境
各个机关和单位要加强认识,充分认识诚信建设的重要意义,要把诚信重建摆上议事日程,加大宣传力度,全方位多角度开展诚信宣传,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所造就的社会中间组织,如商会、工会、行业协会、慈善机构等民间组织,是促进诚信道德因素生长和强化人们彼此信任的重要环节,这些组织的健全能够为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提供深厚的底蕴。要规范政府诚信行为,政府自身的诚信行为可以很好地带动各行各业的诚信活动,使诚信理念深入人心。大力进行普法教育,加大对不诚信行为的打击力度,增强对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和威慑力。
(二)营造良好的诚信校园环境
高校应积极营造诚信氛围,高度重视诚信教育的重要意义,改变重智轻德现象,从德育课到基础课和专业课,从教学到管理,从日常行为规范到各项校园活动,让诚信意识渗透到方方面面,渗透到每个角落;积极利用校园广播、网络等舆论平台进行诚信宣传教育,树立诚信典型、歌颂诚信者,抨击失信者,把诚信教育贯彻落实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覆盖入学到毕业整个过程。[3]加大教师队伍管理的力度。学校上要坚持诚信办学的理念,排除权、钱交易的干扰,教师要加强师德修养,坚决杜绝不诚信行为,做学生的诚信榜样。对学生的管理上,要利用校纪校规,规范高校大学生诚信行为,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实践诚信行为,将诚信教育的要求由他律向自律转化,依靠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开拓诚信教育渠道,综合利用榜样示范法、视频教育法、社会实践法、心理暗示法、情感熏陶法等,整合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使诚信教育取得真正的实效。
(三)构建诚信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要做好对子女的诚信教育,要养成诚信的家风,遵守“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基本规范。家长要多与学校联系,关注子女在学校情况,家长可以随时通过电话、书信联系、定期看望、假期家庭教育等方式,了解子女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加强与子女的沟通交流。家庭教育要结合学生成长及个性特点采取多种形式,科学合理地引导。避免封建家长式教育方式,在尊重子女人格的前提下,保持相对的平等关系,开展平等的对话与交流。避开家庭教育中的功利主义。教育方式关键要做到言传身教。家庭教育不能停留在某些具体事件的细节上,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担当和责任心,教育孩子做一个善良诚实无私的人。
(四)完善高校诚信体系和奖惩制度
高校应为学生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如实记录学生基本情况、品行、学习成绩、信用记录及奖罚状况,信用档案随学生人事档案交给用人单位,督促学生把诚实守信落实到学习生活之中。要完善诚信评估机制,对高校大学生的诚信状况进行适时评估,并结合评估情况开展各种诚信教育活动。建立和完善诚信奖惩机制,把学生诚信状况作为评奖评优、贷款、入党的参考标准,对失信者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让失信者受到必要的处罚。高校引进诚信制度,可以保障高校诚信机制与社会诚信机制接轨,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统一管理。[4]
【参考文献】
[1]王起友.大学生诚信意识缺失问题实证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06):83-84.
[2]潘懋元.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两个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1996(02):51-52.
[3]许瑞芳.大学生诚信道德状况的调查分析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02(12):24-25.
[4]郑晓燕.从诚信认知及诚信行为的角度审视高校诚信体系建设[J].东岳论丛,2013(05):188-189.
作者简介:刘莹,女,吉林长春人,研究生学历,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实现“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诚信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素质的体现,是高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当前,高校大学生中显现了一些诚信缺失的现象,这不仅干系到高校大学生本身的健康成长,也会对社会造成危害。因此,对高校大学生开展诚信教育刻不容缓。本文分析了我国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危害和诚信缺失的因由,提出了强化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一系列具体措施。
关键词:中国梦;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
当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中国梦”,“中国梦”内涵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道德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诚信逐渐成为人们在市场经济交往中必须遵照的经济伦理道德原则,同时诚信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我国当代高校大学生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素质的体现者,其道德品行则在极大程度上反映着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高校大学生诚信素质的提高,将对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和实现“中国梦”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我国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现状分析
(一)在学习方面的诚信缺失
高校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可据笔者调查发现,高校大学生在学习方面就存在严重的诚信缺失,主要体现为:近年,高校大学生因考试作弊而受到严厉处分的层出不穷,据调查显示,有29%的学生曾有作弊行为,男生比例要高过女生,越到低年级作弊的可能性越降低。而且高校近年盛行剽窃之风,学术腐败的阴影一直笼罩校园。[1]
(二)在经济方面的诚信缺失
高校大学生在经济活动中,为了个人利益,不顾他人或社会、集体的利益,弄虚作假,骗取贫困生困难补助。党和政府高度关心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但一些学生利用学校操作的漏洞,弄虚作假,出具家庭经济困难的虚假证明;大多学生恶意拖欠学费,有意不交,将学费挪作他用;有些学生毕业后不按时归还助学贷款,给国家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并严重影响银行的正常工作和学校的声誉。
(三)在就业方面的诚信缺失
求职就业是高校大学生人生道路上非常重要一环。但当前高校大学生的求职履历“掺水”现象严重,临近毕业的高校大学生为了丰富自己的简历内容,虚构在校担任过学生干部经历,欺骗用人单位,填写虚假的社会工作和实践经历,拔高学习成绩,甚至伪造各类等级证书,虚构荣誉和专长,违背基本的道德底线,致使用人单位反感,特别是高校大学生签订就业协议后毁约现象更让用人单位陷入尴尬境地。
二、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危害
高校学习是高校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所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将在其一生中产生深远影响。如果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行为不能得到及时矫正,势必造成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不信任关系,不利于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也不利于高校大学生人格的完善,将危害终身。而且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势必引发“不良示范”效应和负面影响,从教育层面来看,高校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其诚信缺失远比其他人群的影响更明显,其引发的消极影响具有一定的潜在性和隐蔽性,由于在校期间,学生尚未直接步入社会参与经济活动,诚信缺失的负面影响和危害,不会立竿见影,但一旦高校大学生互相影响,诚信缺失的人员就会出现倍增负面效应,有损高校的形象,当这些学生融入社会后,在祖国各行各业,诚信缺失所带来的严重影响就会凸显出来。再者,高校大学生诚信的缺失,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顺利运行和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从而最终影响我国政治、法律制度的实施。因此,在校期间的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
三、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原因分析
当代高校大学生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素质的体现者,他们道德水平的提高将对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分析当代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原因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既有外在的客观因素如社会、学校、家庭等,也有主观因素如高校大学生自身。
(一)社会教育因素
由于市场经济功利性影响,加上价值多元化和各种思潮的冲击激荡,我国某些领域出现信用危机,这对高校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养成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诱发了一些高校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与诚信意识的背离。经济上急功近利,造成了一些人社会责任感弱化,公德观念淡漠,致使诚信规范被物质化、庸俗化、功利化,社会非诚信之风辐射到高校,高校大学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2]对于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社会诚信缺失是个重要的诱发因素。
(二)学校教育因素
当前,高校教育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引导,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高校德育习惯于通过批评、禁止等行政手段规范学生行为,一些高校没有跳出传统说教模式,甚至某些高校还停留在“一根粉笔,一张嘴”水平,落后的德育手段和形式已不能适应诚信教育的现代要求。在评价机制上,存在重知轻德的弊端,内容上存在脱离实际的缺陷,不能达到实际教育效果。
(三)家庭教育因素
家庭品德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到根本性作用,而诚信教育是品德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基础内容。但当代高校大学生中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某些家庭教育往往忽视子女的道德教育,同时,家庭教育仅限于学前和中小学时期,而高校时期则被排斥在外。许多家长认为自己子女上高校有的是知识,而且高校教育问题就是老师的事。有的家长没有做到言传身教,有时为了本身利益,当着子女的面做言而无信或不孝之事,这些行为既破坏了公民道德建设,也对子女诚信品质的培养产生不利影响。
(四)高校大学生本身因素 当代高校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开放思想,但涉世不深,道德心理不够成熟,容易受道德价值多元化的影响,对诚信危害性认识模糊,对诚信道德缺乏判断能力,容易放弃诚信原则,产生失信行为。特别生活中一些诚信者失利,失信者得利的实例,容易使学生形成错误的诚信观,有时为自身利益,违心失信。当代高校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生活环境比较优裕,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和责任担当意识,心理脆弱,行为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要求别人为我做什么,很少考虑我应为家庭、为他人做什么,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个人自私思想使他们在面临“义”和“利”双向选择时,往往为利而舍弃诚信。
(五)制度缺失因素
我国现行诚信教育约定俗成多,制度制约少。诚信教育主要靠传统、习惯和舆论去规范,缺乏严肃性、连续性和系统性,传统的诚信维系手段毕竟有限,由于社会没有建立信用约束机制,势必造成诚信者失利、失信者得利局面。我国高校普遍没有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制度,有些学生因为不诚信,反而得到收益,而有些诚实的人反而没有得到应有好处,即使不诚信的行为被发现,为此付出的成本比较低廉,致使一些学生产生了“老实人吃亏”的思想,使得一些高校大学生信用意识淡化,这是导致高校大学生诚信危机的重要原因。
四、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应对措施
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是在社会大环境下进行的,如果没有一个与教育目标相一致的环境,任何形式的教育都是苍白无力的。高校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高校大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和通力合作。
(一)打造诚信良好的社会环境
各个机关和单位要加强认识,充分认识诚信建设的重要意义,要把诚信重建摆上议事日程,加大宣传力度,全方位多角度开展诚信宣传,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所造就的社会中间组织,如商会、工会、行业协会、慈善机构等民间组织,是促进诚信道德因素生长和强化人们彼此信任的重要环节,这些组织的健全能够为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提供深厚的底蕴。要规范政府诚信行为,政府自身的诚信行为可以很好地带动各行各业的诚信活动,使诚信理念深入人心。大力进行普法教育,加大对不诚信行为的打击力度,增强对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和威慑力。
(二)营造良好的诚信校园环境
高校应积极营造诚信氛围,高度重视诚信教育的重要意义,改变重智轻德现象,从德育课到基础课和专业课,从教学到管理,从日常行为规范到各项校园活动,让诚信意识渗透到方方面面,渗透到每个角落;积极利用校园广播、网络等舆论平台进行诚信宣传教育,树立诚信典型、歌颂诚信者,抨击失信者,把诚信教育贯彻落实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覆盖入学到毕业整个过程。[3]加大教师队伍管理的力度。学校上要坚持诚信办学的理念,排除权、钱交易的干扰,教师要加强师德修养,坚决杜绝不诚信行为,做学生的诚信榜样。对学生的管理上,要利用校纪校规,规范高校大学生诚信行为,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实践诚信行为,将诚信教育的要求由他律向自律转化,依靠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开拓诚信教育渠道,综合利用榜样示范法、视频教育法、社会实践法、心理暗示法、情感熏陶法等,整合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使诚信教育取得真正的实效。
(三)构建诚信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要做好对子女的诚信教育,要养成诚信的家风,遵守“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基本规范。家长要多与学校联系,关注子女在学校情况,家长可以随时通过电话、书信联系、定期看望、假期家庭教育等方式,了解子女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加强与子女的沟通交流。家庭教育要结合学生成长及个性特点采取多种形式,科学合理地引导。避免封建家长式教育方式,在尊重子女人格的前提下,保持相对的平等关系,开展平等的对话与交流。避开家庭教育中的功利主义。教育方式关键要做到言传身教。家庭教育不能停留在某些具体事件的细节上,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担当和责任心,教育孩子做一个善良诚实无私的人。
(四)完善高校诚信体系和奖惩制度
高校应为学生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如实记录学生基本情况、品行、学习成绩、信用记录及奖罚状况,信用档案随学生人事档案交给用人单位,督促学生把诚实守信落实到学习生活之中。要完善诚信评估机制,对高校大学生的诚信状况进行适时评估,并结合评估情况开展各种诚信教育活动。建立和完善诚信奖惩机制,把学生诚信状况作为评奖评优、贷款、入党的参考标准,对失信者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让失信者受到必要的处罚。高校引进诚信制度,可以保障高校诚信机制与社会诚信机制接轨,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统一管理。[4]
【参考文献】
[1]王起友.大学生诚信意识缺失问题实证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06):83-84.
[2]潘懋元.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两个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1996(02):51-52.
[3]许瑞芳.大学生诚信道德状况的调查分析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02(12):24-25.
[4]郑晓燕.从诚信认知及诚信行为的角度审视高校诚信体系建设[J].东岳论丛,2013(05):188-189.
作者简介:刘莹,女,吉林长春人,研究生学历,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