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五一”节后,湖北枣阳市杨当镇徐寨中学返校的师生奔走相告:“从今天开始,住校生天天都能用太阳能洗上热水澡,衣服也能勤换勤洗了。”
这是枣阳市教育局坚持以人为本,落实“五有”(有安全的学生宿舍、有设施配套的学生食堂、有面积充足的厕所、有符合卫生标准的学生饮用水、有澡堂)配套建设的成果之一。2008年,枣阳市教育局计划投资200多万元,为全市拟长期保留的农村寄宿制学校新(改扩)建4000多平方米的学生澡堂。
有“味”的教育
让所有住校的农村孩子圆了洗澡梦,是枣阳市教育人的一大心愿。长期以来,受地方财力的限制,布局调整后规模扩大的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条件远远不能满足孩子们的实际需求,孩子们在校露天就餐、如厕排队、睡通铺等现实问题亟待解决,“洗澡难、洗衣难,养成教育难”问题一直难以解决。
由于无法洗澡换衣,所以很多寄宿生一星期只能换一次衣服。一些“讲究”的学生只能用湿毛巾简单地擦拭身子,换下的脏衣服大多在周末回家时让家长清洗。由于无法洗澡换衣。所以在夏季,教室、寝室即使通了风,大家也能闻到孩子们的汗臭味。一些调皮的孩子总想溜到校外的堰塘或河沟清爽一把,为了安全,学校只得禁止学生外出游泳。教育的无奈和孩子们的汗臭味,使当地的教育被群众称为有“味”的教育。
这种有缺憾的教育,是枣阳市政府和教育部门的一大心病。他们作出了“先安全,后方便,先改善,后提高”的建设部署,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在为农村寄宿生提供了“安全的宿舍,设施配套的食堂,面积充足的厕所、符合卫生标准的饮用水”后,2008年春,将解决孩子们“洗澡难、洗衣难、养成教育难”的问题列入为民办的实事之一。
沾“光”的孩子
2008年春,枣阳市委、市政府谋划出了一条筹款的良策:由市财政拿一点,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建学生澡堂;学校筹一点,负责配置排水、室内换气、洗澡用拖鞋等配套设施;市直相关部门帮一点,开通“绿色通道”,实行政策扶持等。“三点”集中,巧妇有了下锅米。
有米还要巧炊。2008年2月初,市教育局安排各寄宿制学校对澡堂建设进行自下而上的申报,结果“两种方式、五种争论”摆在了枣阳市教育局局长胡维国的案头:在建设方式上,出现了新建和改扩建的争论;在供热方式上,出现了燃煤、烧电和利用太阳能供热的争论。为切实发挥教育投入的作用,市教育局领导班子迅速召开了专题会议,很快形成了“科学规划、试点先行、总结推广”三步走的策略。
2月下旬,胡维国局长、张用海副局长(分管项目建设)各领一路规划小组,利用近两周的时间,深入18个镇(办、区)的44所寄宿制学校,结合学校长远规划及学生宿舍、食堂、排水等现状,在确保坚固、实用、美观的前提下,决定充分利用闲置校舍进行澡堂建设,确定澡堂改扩建项目学校30所,新建项目学校14所,其中可就近利用食堂锅炉为澡堂供热的项目学校6所。在将复杂的问题条理化之后,3月初,枣阳市教育局制定下发了《关于在寄宿制学校建设学生澡堂的实施方案》,选取5所学校分别利用锅炉燃煤、太阳能集热系统、热泵热水机组(借助电力驱动,从空气中吸收热能,再转移到热水中的装置)作为供热方式,试点新建或改扩建学生澡堂。
经过两个多月的工程招投标、土建施工、设备安装及试用,5所学校的试点工作全部完成,一组组试用数据开始不断汇集到市教育局:用太阳能为6吨的水箱供热的学校,每天可供200名学生洗澡,耗水6.5吨,耗电(照明、换气等)20度,生均成本约0.1元/天,用热泵机组为8吨水箱供热的学校,每天可供150名学生洗澡,耗水9吨,耗电54度,生均成本约0.3元/天;利用锅炉为10吨水箱供热的学校,每天可供360名学生洗澡,耗煤0.75吨,耗水36吨,耗电15度,生均成本约1.4元/天。
事实胜于雄辩。2008年5月27日,张用海副局长在全市寄宿制学校澡堂建设总结推广会上郑重宣布:从今天开始,除食堂、澡堂可相互利用锅炉作为热源的学校外,其余学校的澡堂供热要充分利用清洁环保的太阳能。
一场为圆孩子们的洗澡梦而打响的借“光”行动就这样开始了。
目前,枣阳市已有7所学校建成了环保澡堂,惠及7000多名学生。
有“笑”的启示
我们走进杨当镇徐寨中学,往北沿着笔直的主干道走到尽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道路左侧一排粉刷一新的学生澡堂,平房顶上整齐地架满了集热真空管。在澡堂旁的水箱房里,一个高大的保温水箱矗立中央。管理员介绍说:在太阳能及室内温控设备的作用下,保温水箱与房顶上的集热管间的冷热水互动,若遇阴雨及冷冻天气。还可启动辅助电加热,确保水管不冻裂,学生有热水用,集热系统还设置了避雷及除垢设备,学校每天可让200名孩子安全地享受恒温淋浴。
校长马洋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激动地说:“2007年,市政府和教育局为我校新建了一栋可容纳900多人就餐的规范化学生食堂;2008年,市教育局把我校作为澡堂建设的试点,投资18万元,刚好把这个240多平方米的旧食堂改建成师生们梦寐以求的‘生态’澡堂。如今,孩子们在校不但学得好,吃喝拉撒睡没问题,而且还能洗得好。”
在王城镇中,我们正赶上晚饭后学生洗澡、洗衣的时间。我们拉开了男生澡堂的铁门,掀开黑塑料门帘,进入约12平方米的更衣室,迎面墙上悬挂着《澡堂管理制度》和整容镜。南墙落地安放着4层共28格的新储衣柜,门边挂着一本洗澡情况记载簿。我们侧身向里张望,在约26平方米的房间四周有防水布隔开的20多个小洗澡间,整个房间的水流声、换气扇旋转声、孩子们的欢笑声汇成一片。
管理员笑呵呵地对我们说:“太阳能就是好,不用填煤除渣,不用担心烧电危险,打开水龙头就能进行恒温淋浴,我们的工作非常轻松。”
枣阳市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想学生之所想,解决了困扰孩子们多年的“三难”问题,孩子们笑了,家长笑了,教师也笑了。
启示一:财政支持公益事业,必须标本兼治,才能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政府投资上百万元建设学生环保澡堂,属一次性投资,学校长期受益。这样既节约了财政支出,又彻底解决了“三难”问题,体现了财政支持公益事业的发展方向。
启示二: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太阳能具有储量的无限性、开发利用的清洁性以及逐渐显露出的经济性等优势,是人类理想的替代能源。
启示三:坚持以人为本,从群众关心的小事做起,才能实现局部的小和谐到社会的大和谐。枣阳市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善于倾听学生、教师和家长的呼声,紧盯“三难”问题,舍得投入,真抓实干,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天平上添加了重重的砝码。
(编辑:许丽艳)
这是枣阳市教育局坚持以人为本,落实“五有”(有安全的学生宿舍、有设施配套的学生食堂、有面积充足的厕所、有符合卫生标准的学生饮用水、有澡堂)配套建设的成果之一。2008年,枣阳市教育局计划投资200多万元,为全市拟长期保留的农村寄宿制学校新(改扩)建4000多平方米的学生澡堂。
有“味”的教育
让所有住校的农村孩子圆了洗澡梦,是枣阳市教育人的一大心愿。长期以来,受地方财力的限制,布局调整后规模扩大的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条件远远不能满足孩子们的实际需求,孩子们在校露天就餐、如厕排队、睡通铺等现实问题亟待解决,“洗澡难、洗衣难,养成教育难”问题一直难以解决。
由于无法洗澡换衣,所以很多寄宿生一星期只能换一次衣服。一些“讲究”的学生只能用湿毛巾简单地擦拭身子,换下的脏衣服大多在周末回家时让家长清洗。由于无法洗澡换衣。所以在夏季,教室、寝室即使通了风,大家也能闻到孩子们的汗臭味。一些调皮的孩子总想溜到校外的堰塘或河沟清爽一把,为了安全,学校只得禁止学生外出游泳。教育的无奈和孩子们的汗臭味,使当地的教育被群众称为有“味”的教育。
这种有缺憾的教育,是枣阳市政府和教育部门的一大心病。他们作出了“先安全,后方便,先改善,后提高”的建设部署,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在为农村寄宿生提供了“安全的宿舍,设施配套的食堂,面积充足的厕所、符合卫生标准的饮用水”后,2008年春,将解决孩子们“洗澡难、洗衣难、养成教育难”的问题列入为民办的实事之一。
沾“光”的孩子
2008年春,枣阳市委、市政府谋划出了一条筹款的良策:由市财政拿一点,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建学生澡堂;学校筹一点,负责配置排水、室内换气、洗澡用拖鞋等配套设施;市直相关部门帮一点,开通“绿色通道”,实行政策扶持等。“三点”集中,巧妇有了下锅米。
有米还要巧炊。2008年2月初,市教育局安排各寄宿制学校对澡堂建设进行自下而上的申报,结果“两种方式、五种争论”摆在了枣阳市教育局局长胡维国的案头:在建设方式上,出现了新建和改扩建的争论;在供热方式上,出现了燃煤、烧电和利用太阳能供热的争论。为切实发挥教育投入的作用,市教育局领导班子迅速召开了专题会议,很快形成了“科学规划、试点先行、总结推广”三步走的策略。
2月下旬,胡维国局长、张用海副局长(分管项目建设)各领一路规划小组,利用近两周的时间,深入18个镇(办、区)的44所寄宿制学校,结合学校长远规划及学生宿舍、食堂、排水等现状,在确保坚固、实用、美观的前提下,决定充分利用闲置校舍进行澡堂建设,确定澡堂改扩建项目学校30所,新建项目学校14所,其中可就近利用食堂锅炉为澡堂供热的项目学校6所。在将复杂的问题条理化之后,3月初,枣阳市教育局制定下发了《关于在寄宿制学校建设学生澡堂的实施方案》,选取5所学校分别利用锅炉燃煤、太阳能集热系统、热泵热水机组(借助电力驱动,从空气中吸收热能,再转移到热水中的装置)作为供热方式,试点新建或改扩建学生澡堂。
经过两个多月的工程招投标、土建施工、设备安装及试用,5所学校的试点工作全部完成,一组组试用数据开始不断汇集到市教育局:用太阳能为6吨的水箱供热的学校,每天可供200名学生洗澡,耗水6.5吨,耗电(照明、换气等)20度,生均成本约0.1元/天,用热泵机组为8吨水箱供热的学校,每天可供150名学生洗澡,耗水9吨,耗电54度,生均成本约0.3元/天;利用锅炉为10吨水箱供热的学校,每天可供360名学生洗澡,耗煤0.75吨,耗水36吨,耗电15度,生均成本约1.4元/天。
事实胜于雄辩。2008年5月27日,张用海副局长在全市寄宿制学校澡堂建设总结推广会上郑重宣布:从今天开始,除食堂、澡堂可相互利用锅炉作为热源的学校外,其余学校的澡堂供热要充分利用清洁环保的太阳能。
一场为圆孩子们的洗澡梦而打响的借“光”行动就这样开始了。
目前,枣阳市已有7所学校建成了环保澡堂,惠及7000多名学生。
有“笑”的启示
我们走进杨当镇徐寨中学,往北沿着笔直的主干道走到尽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道路左侧一排粉刷一新的学生澡堂,平房顶上整齐地架满了集热真空管。在澡堂旁的水箱房里,一个高大的保温水箱矗立中央。管理员介绍说:在太阳能及室内温控设备的作用下,保温水箱与房顶上的集热管间的冷热水互动,若遇阴雨及冷冻天气。还可启动辅助电加热,确保水管不冻裂,学生有热水用,集热系统还设置了避雷及除垢设备,学校每天可让200名孩子安全地享受恒温淋浴。
校长马洋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激动地说:“2007年,市政府和教育局为我校新建了一栋可容纳900多人就餐的规范化学生食堂;2008年,市教育局把我校作为澡堂建设的试点,投资18万元,刚好把这个240多平方米的旧食堂改建成师生们梦寐以求的‘生态’澡堂。如今,孩子们在校不但学得好,吃喝拉撒睡没问题,而且还能洗得好。”
在王城镇中,我们正赶上晚饭后学生洗澡、洗衣的时间。我们拉开了男生澡堂的铁门,掀开黑塑料门帘,进入约12平方米的更衣室,迎面墙上悬挂着《澡堂管理制度》和整容镜。南墙落地安放着4层共28格的新储衣柜,门边挂着一本洗澡情况记载簿。我们侧身向里张望,在约26平方米的房间四周有防水布隔开的20多个小洗澡间,整个房间的水流声、换气扇旋转声、孩子们的欢笑声汇成一片。
管理员笑呵呵地对我们说:“太阳能就是好,不用填煤除渣,不用担心烧电危险,打开水龙头就能进行恒温淋浴,我们的工作非常轻松。”
枣阳市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想学生之所想,解决了困扰孩子们多年的“三难”问题,孩子们笑了,家长笑了,教师也笑了。
启示一:财政支持公益事业,必须标本兼治,才能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政府投资上百万元建设学生环保澡堂,属一次性投资,学校长期受益。这样既节约了财政支出,又彻底解决了“三难”问题,体现了财政支持公益事业的发展方向。
启示二: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太阳能具有储量的无限性、开发利用的清洁性以及逐渐显露出的经济性等优势,是人类理想的替代能源。
启示三:坚持以人为本,从群众关心的小事做起,才能实现局部的小和谐到社会的大和谐。枣阳市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善于倾听学生、教师和家长的呼声,紧盯“三难”问题,舍得投入,真抓实干,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天平上添加了重重的砝码。
(编辑:许丽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