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勤劳的水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水族在其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浩瀚灿烂的文化艺术,水族舞蹈就是水族文化宝库中闪亮的明珠,为我国少数民族艺术贡献出巨大的力量。极具艺术表现力的水族舞蹈艺术的传承是一个多方参与、动态创造的过程,它作为水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水族精神的标识、水族民俗中最为生动的部分,已经逐渐成为水族文化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水族;民俗学;水族舞蹈;舞蹈动律
注:本文系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项目(2019zc100)研究成果。
一、水族文化概述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县是全国水族人口最多的县,也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该县的水族人口数量超过全国水族总人口的60%,拥有独特的“三都水族文化”,水族文化在该地区得以完整、集中地体现。水族文化体现在许多方面:水族拥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水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水书则是水族古老文化的传承;水族拥有自己的历法,水历正月建戌,年终十二月和岁首正月,对应夏历八月和九月,属于典型的稻作物候历;水族拥有自己的故事传说,故事传说是水族用水语传播的重要文学内容,题材广泛,充满传奇色彩;水族拥有自己的歌谣民谚,平时用水语演唱传颂,是水族民间文学中的重要内容。除此之外,水族还拥有自己的曲艺(旭早)、雕刻技艺、染织技艺、刺绣技艺、服饰艺术、节庆文化等等。
(一)水族女子着装
水族服饰分为日常服饰和盛装服饰,服饰的材质、款式、色彩、工艺与生产生活方式和地理环境条件密切相关。水族女子的着装因地区不同而形式各异,未婚女子梳独辫盘于头上,外包白底黑杠方格巾或白色、青色头帕,已婚妇女将青丝梳成一把盘在头顶上,再从左边插一把常用梳子,既灵巧又发挥固定作用。下装则着青色土布裤子,为了服装的干净和整洁,围腰也成为水族女子喜爱和必备的服装之一。脚下穿绣青布鞋,为美观和展现绣艺,水族女子会在裤脚处、鞋面及围腰上绣上平时所见动植物和几何图案的花纹作为装饰。水族女子和其近邻苗族一样喜好用银饰装饰自己。
(二)水族民俗
民俗学是一门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传承的生活文化。水族是三都县的土著民族之一,在时代和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扩大和演变,逐渐形成一些水族世代传承、约定俗成的生活模式,这种“共同感”使大家自觉地遵守和守护。水族的传统节日众多,分别有端节、卯节、敬霞节、苏宁喜节等等,水族群众在这些比较重要的节日都会先举行祭祖的仪式,再开始其他活动。
二、水族舞蹈以及水族女子舞蹈动律
(一)水族舞蹈
舞蹈是艺术的一种,舞蹈必须具有艺术性质。水族舞蹈属于水族众多民间艺术的一种,水族舞蹈自身包含一定的水族文化发展规律和特殊的舞蹈动律(图1)。水族舞蹈溯其根源,就像我们可以从人类学角度执着于探讨“我从哪里来”,水族舞蹈也可以从人类学角度去探寻“舞蹈从哪里来”。
三都水族自治县的水族人民主要生活在云贵高原,导致水族民间艺术有着浓厚的高原、高山地区文化特点,这点可从水族民间舞蹈艺术中深刻地感受和体会到。舞蹈本身是一种人体对动作韵律等所表现出来的视觉美的形象艺术,它不同于美术(视觉艺术)和音乐(听觉艺术),它是将水族人民内心的情感通过面部表情、肢体造型、动作的韵律表现出来的视觉语言艺术,是给人以视觉享受的形象艺术,还可以渲染艺术效果、塑造形象,以表情达意,是水族民众托物寄情的艺术手法之一。
(二)水族女子舞蹈动律
吕艺生教授认为“舞蹈艺术是很特别的艺术,它虽是一种实用的感觉层次的艺术,但它与人的思想、情感、情绪甚至观念直接相关,甚至融为一体”。三都县的水族生活在依山傍水的云贵高原特殊的地域环境当中,这就使得水族女子舞蹈在动律上有着区别于其他少数民族舞蹈的特征,水族女子服装饰品的独特性也直接影响着水族女子舞蹈的动律。区别于苗族妇女舞动时随着变化多样的鼓点和节奏出现的“颤”“拐”“歪”等动律,水族女子舞蹈有着较为丰富的动态、动式和动律,具体如下:
第一,一顺边动律。任何艺术形式都直接受人们的聚居环境、生活习惯、思想情感、民族历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水族人民的生产劳动方式筑造了水族舞蹈动律的根基,还因水族人民生活在我国西南高山地区,这就造成了水族舞蹈有着典型的高山地区的一顺边动律。水族女子在跳铜鼓舞时,人们根据铜鼓和木鼓敲击出的节奏,身体稍前倾,沿着逆时针方向同边手脚齐动,这就形成典型的一顺边动律,这种舞蹈步法展现出水族舞蹈的力量美和灵活的肢体语言。
第二,屈伸动律。舞蹈是以人体姿态、表情、造型等为手段,表达人们的主观情感的过程。水族人民在舞蹈时不仅仅是为了舞蹈而舞蹈,人们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舞蹈时上身前倾,动作高雅,动作幅度随鼓点变化而变化,时而曲双膝微颤,时而随重拍重心下沉。舞动过程中多有贴近地面的动作,体现了水族女子虔诚朴实的民族气质。
第三,画圆动律。水族有圈鼓而舞的习俗,音乐节奏平缓,幅度变化较大的舞蹈动作占少数。水族女子舞动时舞步简洁有力,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而变化,在踏步、踱步中前行;舞蹈方向又有前后左右的变化,进而在空间上形成“圆”,舞动中出现的扭臂摆臀的动作当中也有明显的“圆”的运动路线。另外,水族舞蹈在舞動时还带有“圆”的意识形态,除了受水族人民生活条件影响外,更有水族遗存的祭祀文化的因素,因而水族舞蹈动作有独特的画圆的动律。
第四,甩、展动律。在水族女子跳铜鼓舞时常见“甩”和“展”的动律。“甩”动律是根据铜鼓和木鼓的鼓点变化做出慢甩手和快甩手的动作,随着情绪的变化做出平甩手、下甩手动作等;“展”动律具有较强的模仿痕迹,因水族铜鼓舞来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属于武舞,所以在舞蹈动作上大部分属于展开式。
第五,移步、跺步动律。小农经济的模式孕育和推动水族文化的发展,水族舞蹈动作与农耕有着重要的联系。水族的水历属于典型的稻作物候历,说明水族有着深远的稻田文化。水族人民在稻田劳作时的撒秧、栽秧、薅秧、打谷等动作会缓慢地、有节奏地、有方向地移步(不伤害秧苗、不弄乱稻谷),这种步伐被善于模仿的水族人民应用到了自己的舞蹈中,成为水族人民勤劳勇敢、热爱生活的一种表现。在高原、高山为主的地域中,人们的运输大部分靠马,因此水族人民与马有着特殊的情谊。水族人民在节日中还设有专门的赛马活动环节,在与马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善于模仿的水族人民为了感谢马给他们带来的财富,在舞蹈中加入了模仿马的动作,在步伐上逐渐出现了跺步、踢步、跳转步、勾踢步等等。
三、结语
我们常说舞蹈要从生活中来,从民众中来,最后还是要回到生活中去,回到民众中去。水族舞蹈已经成为水族这个民族的重要艺术印记,通过水族舞蹈我们能感受到水族人民的信仰,其也对文化的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挖掘多彩的水族文化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水族文化发展必将越来越好,水族人民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幸福。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2]隆萌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修订版)[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关键词:水族;民俗学;水族舞蹈;舞蹈动律
注:本文系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项目(2019zc100)研究成果。
一、水族文化概述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县是全国水族人口最多的县,也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该县的水族人口数量超过全国水族总人口的60%,拥有独特的“三都水族文化”,水族文化在该地区得以完整、集中地体现。水族文化体现在许多方面:水族拥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水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水书则是水族古老文化的传承;水族拥有自己的历法,水历正月建戌,年终十二月和岁首正月,对应夏历八月和九月,属于典型的稻作物候历;水族拥有自己的故事传说,故事传说是水族用水语传播的重要文学内容,题材广泛,充满传奇色彩;水族拥有自己的歌谣民谚,平时用水语演唱传颂,是水族民间文学中的重要内容。除此之外,水族还拥有自己的曲艺(旭早)、雕刻技艺、染织技艺、刺绣技艺、服饰艺术、节庆文化等等。
(一)水族女子着装
水族服饰分为日常服饰和盛装服饰,服饰的材质、款式、色彩、工艺与生产生活方式和地理环境条件密切相关。水族女子的着装因地区不同而形式各异,未婚女子梳独辫盘于头上,外包白底黑杠方格巾或白色、青色头帕,已婚妇女将青丝梳成一把盘在头顶上,再从左边插一把常用梳子,既灵巧又发挥固定作用。下装则着青色土布裤子,为了服装的干净和整洁,围腰也成为水族女子喜爱和必备的服装之一。脚下穿绣青布鞋,为美观和展现绣艺,水族女子会在裤脚处、鞋面及围腰上绣上平时所见动植物和几何图案的花纹作为装饰。水族女子和其近邻苗族一样喜好用银饰装饰自己。
(二)水族民俗
民俗学是一门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传承的生活文化。水族是三都县的土著民族之一,在时代和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扩大和演变,逐渐形成一些水族世代传承、约定俗成的生活模式,这种“共同感”使大家自觉地遵守和守护。水族的传统节日众多,分别有端节、卯节、敬霞节、苏宁喜节等等,水族群众在这些比较重要的节日都会先举行祭祖的仪式,再开始其他活动。
二、水族舞蹈以及水族女子舞蹈动律
(一)水族舞蹈
舞蹈是艺术的一种,舞蹈必须具有艺术性质。水族舞蹈属于水族众多民间艺术的一种,水族舞蹈自身包含一定的水族文化发展规律和特殊的舞蹈动律(图1)。水族舞蹈溯其根源,就像我们可以从人类学角度执着于探讨“我从哪里来”,水族舞蹈也可以从人类学角度去探寻“舞蹈从哪里来”。
三都水族自治县的水族人民主要生活在云贵高原,导致水族民间艺术有着浓厚的高原、高山地区文化特点,这点可从水族民间舞蹈艺术中深刻地感受和体会到。舞蹈本身是一种人体对动作韵律等所表现出来的视觉美的形象艺术,它不同于美术(视觉艺术)和音乐(听觉艺术),它是将水族人民内心的情感通过面部表情、肢体造型、动作的韵律表现出来的视觉语言艺术,是给人以视觉享受的形象艺术,还可以渲染艺术效果、塑造形象,以表情达意,是水族民众托物寄情的艺术手法之一。
(二)水族女子舞蹈动律
吕艺生教授认为“舞蹈艺术是很特别的艺术,它虽是一种实用的感觉层次的艺术,但它与人的思想、情感、情绪甚至观念直接相关,甚至融为一体”。三都县的水族生活在依山傍水的云贵高原特殊的地域环境当中,这就使得水族女子舞蹈在动律上有着区别于其他少数民族舞蹈的特征,水族女子服装饰品的独特性也直接影响着水族女子舞蹈的动律。区别于苗族妇女舞动时随着变化多样的鼓点和节奏出现的“颤”“拐”“歪”等动律,水族女子舞蹈有着较为丰富的动态、动式和动律,具体如下:
第一,一顺边动律。任何艺术形式都直接受人们的聚居环境、生活习惯、思想情感、民族历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水族人民的生产劳动方式筑造了水族舞蹈动律的根基,还因水族人民生活在我国西南高山地区,这就造成了水族舞蹈有着典型的高山地区的一顺边动律。水族女子在跳铜鼓舞时,人们根据铜鼓和木鼓敲击出的节奏,身体稍前倾,沿着逆时针方向同边手脚齐动,这就形成典型的一顺边动律,这种舞蹈步法展现出水族舞蹈的力量美和灵活的肢体语言。
第二,屈伸动律。舞蹈是以人体姿态、表情、造型等为手段,表达人们的主观情感的过程。水族人民在舞蹈时不仅仅是为了舞蹈而舞蹈,人们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舞蹈时上身前倾,动作高雅,动作幅度随鼓点变化而变化,时而曲双膝微颤,时而随重拍重心下沉。舞动过程中多有贴近地面的动作,体现了水族女子虔诚朴实的民族气质。
第三,画圆动律。水族有圈鼓而舞的习俗,音乐节奏平缓,幅度变化较大的舞蹈动作占少数。水族女子舞动时舞步简洁有力,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而变化,在踏步、踱步中前行;舞蹈方向又有前后左右的变化,进而在空间上形成“圆”,舞动中出现的扭臂摆臀的动作当中也有明显的“圆”的运动路线。另外,水族舞蹈在舞動时还带有“圆”的意识形态,除了受水族人民生活条件影响外,更有水族遗存的祭祀文化的因素,因而水族舞蹈动作有独特的画圆的动律。
第四,甩、展动律。在水族女子跳铜鼓舞时常见“甩”和“展”的动律。“甩”动律是根据铜鼓和木鼓的鼓点变化做出慢甩手和快甩手的动作,随着情绪的变化做出平甩手、下甩手动作等;“展”动律具有较强的模仿痕迹,因水族铜鼓舞来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属于武舞,所以在舞蹈动作上大部分属于展开式。
第五,移步、跺步动律。小农经济的模式孕育和推动水族文化的发展,水族舞蹈动作与农耕有着重要的联系。水族的水历属于典型的稻作物候历,说明水族有着深远的稻田文化。水族人民在稻田劳作时的撒秧、栽秧、薅秧、打谷等动作会缓慢地、有节奏地、有方向地移步(不伤害秧苗、不弄乱稻谷),这种步伐被善于模仿的水族人民应用到了自己的舞蹈中,成为水族人民勤劳勇敢、热爱生活的一种表现。在高原、高山为主的地域中,人们的运输大部分靠马,因此水族人民与马有着特殊的情谊。水族人民在节日中还设有专门的赛马活动环节,在与马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善于模仿的水族人民为了感谢马给他们带来的财富,在舞蹈中加入了模仿马的动作,在步伐上逐渐出现了跺步、踢步、跳转步、勾踢步等等。
三、结语
我们常说舞蹈要从生活中来,从民众中来,最后还是要回到生活中去,回到民众中去。水族舞蹈已经成为水族这个民族的重要艺术印记,通过水族舞蹈我们能感受到水族人民的信仰,其也对文化的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挖掘多彩的水族文化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水族文化发展必将越来越好,水族人民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幸福。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2]隆萌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修订版)[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