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翻译绝非易事,在译文中再现原文的文学风格则更难。本文以杨必先生所译《名利场》为例,探讨了翻译中能否在译文中再现原文的文学风格。杨必的译文传神地再现了原著的风格,所以在译文中可以再现文学作品中的风格。
关键词:文学风格;再现;《名利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207-02
一、引言
一直以来,文学风格翻译都是翻译中颇有争议的问题,很多译者都在纠结能否在译文中再现原文的神韵,怎么在原文中再现原文的神韵。本文将以杨必翻译的《名利场》为例,来探讨能否在译文中再现原文的文学风格。本文的作者认为文学作品的风格是可以在译文中再现的,正如高建所说:“原著者的风格一定会透过两种语言两种文化之间的隔阂,而在相当的程度上顽强地复现于译文之中。”[3]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尽管翻译时存在两种语言表达习惯和两种文化的障碍,只要译者领悟到原文的风格,并能很好地把握原文的风格,原文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可以在译文中得到展现的。
二、风格的再现
茅盾认为:“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4]我们可以看出,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是再现原文的艺术魅力,达到最高艺术境界的目的是为了使译文读者感受到原文读者所感受到的美和意境。所以,为了使译文读者欣赏到原文的意蕴,译者必须得在译文中再现文学作品的风格。杨必翻译的《名利场》语言准确又自然传神,再现了原文的神韵。本文将从人物刻画、场景的描写和叙述三个方面来探讨原文的风格在杨必译文中的再现。
1.人物刻画。在这部作品里,作者逼真生动地塑造了小说中的人物,杨必感受并领会到了原文中所刻画的人物,所以在译文中成功地再现了原文中的人物形象。
“I m here to speak French with the children,”Rebecca said abruptly,“not to teach them music,and save money for you.Give me money,and I will teach them.”[1]
……利蓓加不客气地回答道:“我的责任是给小孩儿说法文,不是教他们音乐給你省钱的。給我钱,我就教。”[2]
利蓓加的个性是尖酸刻薄、自私自利,冷酷无情。“abruptly”译为“不客气的”,可以从中看出利蓓加自私自利的性格特点,为了金钱,她毫不顾惜面子。“Give me money,and I will teach them.”译为“给我钱,我就教”。杨的译文简洁明了,直截了当,成功地刻画了利蓓加尖酸、无情、自私的性格特点。从这段译文中我们完全感受到了利蓓加伶牙俐齿、刻薄狠毒、冷酷无情的人物形象。主要是因为杨必的译文采用了符合人物性格的语言,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人物,再现了人物性格,使译文中的人物和原文中的人物一样活灵活现。译文读者读完,能够轻松地勾勒出人物形象。
2.场景描写。萨克雷以幽默但偶尔又带点讽刺、辛辣的笔触,采用现实主义批判手法,嘲讽了当时英国社会为功名利禄尔虞我诈的芸芸众生。作者轻松幽默的口气中透露出他对社会现实的无情批判和嘲讽,所以原文轻松的语气中夹杂着作者对世情尖酸但不尖锐的讽刺。杨必领会到了原文的这种语气,灵活地再现了原文的这种特点,使译文读者很好地感受到了原文的神韵。
“…as he pulled the bell,at least a score of young heads were seen peering out of the narrow windows of the stately old brick house. Nay,the acute observer might have recognized the little red nose of good-natured Miss Jemima herself,rising over geranium-pots in the window of that lady’s own drawing-room.”[1]
“这所气象森严的旧房子是砖砌的,窗口很窄,黑人一按铃,就有二十来个小姑娘从窗户探出头来。连那好性子的吉米玛·平克顿小姐也给引出来了。眼睛尖点儿的人准能看见她在自己客厅的窗户前面,她的红鼻子恰好凑在那一盆盆的牵牛花上边。”[2]
此段,描写了一个生动形象的场景。杨必抓住原文的神韵,把原文的神韵自如地传达给了读者。原文中的“peering”译为“探”,“rising”译为“凑”,成功地展现出一幅富有动感、富有灵气的画面。“the acute observer”译为“尖点儿的人”,“good-natured”译为“好性子的”,这样的译文生动地勾勒出了一幅很多人从窗口凑出头来看热闹的立体画面,原文的风格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译文中,译文读者也感受到了原文的魅力。
3.叙述。要想在译文中再现原文的神韵,译者必须得充分领会并欣赏到原文的意境美,才能再现原文的风格。杨必完全把握住了原文的神韵,并熟练地在译文中再现了原文的风格。
“It may have shown a want of ”proper pride in Amilia that she chose to accept these money benefits at the hands of her father’s enemy. But proper pride and this poor lady never had much acquaintance together. A disposition naturally simple and demanding protection;a long course of poverty and humility,of daily privations,and hard words,of kind offices and no returns,had been her lot ever since womanhood almost,or since her luckless marriage with George Osborne. [1]
“丽亚竟肯从父亲的仇人手里拿钱,可见她没有骨气。无奈这可怜的女人是向来没有什么骨气的。她心地单纯,需要别人保护。自从她不幸嫁给乔治·奥斯本以后,简直可说自从她成人以来,过的就是贫苦的日子;她老是受气,老是短一样缺一件,听人闲言闲语责备她,做了好事没有好报。”[2]
此段,叙述了爱米丽亚父亲破产和丈夫阵亡后,过着贫苦、悲惨的生活。原文的第一和第三个句子非常长,杨必把原句断开,原句被译成了几个分句,这样的译文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并且有效地再现了原文凄惨的叙事感情。“may have shown”译为“可见”,“but”译为“无奈”,“a long course of”译为“老是”杨必的这种译法传神地译出了叙事者对爱米丽亚的同情怜悯之情,同时译者也完美地把原文的神韵传达给了读者。
三、结语
经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杨必的译文在忠实地再现了原文的内容和信息的同时,还敏锐地洞察到并充分地把握住了原文的意境,灵活自如地展现了原文的风格\神韵和艺术魅力。在杨必译的《名利场》的启示下,本文作者认为,只要译者体会到原文的风格,并能熟练地把握原文的风格,就可以在译文中再现原文的文学的风格。
参考文献:
[1]Thackeray,William.Vanity Fair[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2]杨必(译).名利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3]高健.翻译通讯[J].1982,(5).
[4]南木.翻译理论与翻译技巧论文集[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
作者简介:李亚棋(1981-),女,河南许昌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关键词:文学风格;再现;《名利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207-02
一、引言
一直以来,文学风格翻译都是翻译中颇有争议的问题,很多译者都在纠结能否在译文中再现原文的神韵,怎么在原文中再现原文的神韵。本文将以杨必翻译的《名利场》为例,来探讨能否在译文中再现原文的文学风格。本文的作者认为文学作品的风格是可以在译文中再现的,正如高建所说:“原著者的风格一定会透过两种语言两种文化之间的隔阂,而在相当的程度上顽强地复现于译文之中。”[3]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尽管翻译时存在两种语言表达习惯和两种文化的障碍,只要译者领悟到原文的风格,并能很好地把握原文的风格,原文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可以在译文中得到展现的。
二、风格的再现
茅盾认为:“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4]我们可以看出,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是再现原文的艺术魅力,达到最高艺术境界的目的是为了使译文读者感受到原文读者所感受到的美和意境。所以,为了使译文读者欣赏到原文的意蕴,译者必须得在译文中再现文学作品的风格。杨必翻译的《名利场》语言准确又自然传神,再现了原文的神韵。本文将从人物刻画、场景的描写和叙述三个方面来探讨原文的风格在杨必译文中的再现。
1.人物刻画。在这部作品里,作者逼真生动地塑造了小说中的人物,杨必感受并领会到了原文中所刻画的人物,所以在译文中成功地再现了原文中的人物形象。
“I m here to speak French with the children,”Rebecca said abruptly,“not to teach them music,and save money for you.Give me money,and I will teach them.”[1]
……利蓓加不客气地回答道:“我的责任是给小孩儿说法文,不是教他们音乐給你省钱的。給我钱,我就教。”[2]
利蓓加的个性是尖酸刻薄、自私自利,冷酷无情。“abruptly”译为“不客气的”,可以从中看出利蓓加自私自利的性格特点,为了金钱,她毫不顾惜面子。“Give me money,and I will teach them.”译为“给我钱,我就教”。杨的译文简洁明了,直截了当,成功地刻画了利蓓加尖酸、无情、自私的性格特点。从这段译文中我们完全感受到了利蓓加伶牙俐齿、刻薄狠毒、冷酷无情的人物形象。主要是因为杨必的译文采用了符合人物性格的语言,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人物,再现了人物性格,使译文中的人物和原文中的人物一样活灵活现。译文读者读完,能够轻松地勾勒出人物形象。
2.场景描写。萨克雷以幽默但偶尔又带点讽刺、辛辣的笔触,采用现实主义批判手法,嘲讽了当时英国社会为功名利禄尔虞我诈的芸芸众生。作者轻松幽默的口气中透露出他对社会现实的无情批判和嘲讽,所以原文轻松的语气中夹杂着作者对世情尖酸但不尖锐的讽刺。杨必领会到了原文的这种语气,灵活地再现了原文的这种特点,使译文读者很好地感受到了原文的神韵。
“…as he pulled the bell,at least a score of young heads were seen peering out of the narrow windows of the stately old brick house. Nay,the acute observer might have recognized the little red nose of good-natured Miss Jemima herself,rising over geranium-pots in the window of that lady’s own drawing-room.”[1]
“这所气象森严的旧房子是砖砌的,窗口很窄,黑人一按铃,就有二十来个小姑娘从窗户探出头来。连那好性子的吉米玛·平克顿小姐也给引出来了。眼睛尖点儿的人准能看见她在自己客厅的窗户前面,她的红鼻子恰好凑在那一盆盆的牵牛花上边。”[2]
此段,描写了一个生动形象的场景。杨必抓住原文的神韵,把原文的神韵自如地传达给了读者。原文中的“peering”译为“探”,“rising”译为“凑”,成功地展现出一幅富有动感、富有灵气的画面。“the acute observer”译为“尖点儿的人”,“good-natured”译为“好性子的”,这样的译文生动地勾勒出了一幅很多人从窗口凑出头来看热闹的立体画面,原文的风格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译文中,译文读者也感受到了原文的魅力。
3.叙述。要想在译文中再现原文的神韵,译者必须得充分领会并欣赏到原文的意境美,才能再现原文的风格。杨必完全把握住了原文的神韵,并熟练地在译文中再现了原文的风格。
“It may have shown a want of ”proper pride in Amilia that she chose to accept these money benefits at the hands of her father’s enemy. But proper pride and this poor lady never had much acquaintance together. A disposition naturally simple and demanding protection;a long course of poverty and humility,of daily privations,and hard words,of kind offices and no returns,had been her lot ever since womanhood almost,or since her luckless marriage with George Osborne. [1]
“丽亚竟肯从父亲的仇人手里拿钱,可见她没有骨气。无奈这可怜的女人是向来没有什么骨气的。她心地单纯,需要别人保护。自从她不幸嫁给乔治·奥斯本以后,简直可说自从她成人以来,过的就是贫苦的日子;她老是受气,老是短一样缺一件,听人闲言闲语责备她,做了好事没有好报。”[2]
此段,叙述了爱米丽亚父亲破产和丈夫阵亡后,过着贫苦、悲惨的生活。原文的第一和第三个句子非常长,杨必把原句断开,原句被译成了几个分句,这样的译文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并且有效地再现了原文凄惨的叙事感情。“may have shown”译为“可见”,“but”译为“无奈”,“a long course of”译为“老是”杨必的这种译法传神地译出了叙事者对爱米丽亚的同情怜悯之情,同时译者也完美地把原文的神韵传达给了读者。
三、结语
经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杨必的译文在忠实地再现了原文的内容和信息的同时,还敏锐地洞察到并充分地把握住了原文的意境,灵活自如地展现了原文的风格\神韵和艺术魅力。在杨必译的《名利场》的启示下,本文作者认为,只要译者体会到原文的风格,并能熟练地把握原文的风格,就可以在译文中再现原文的文学的风格。
参考文献:
[1]Thackeray,William.Vanity Fair[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2]杨必(译).名利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3]高健.翻译通讯[J].1982,(5).
[4]南木.翻译理论与翻译技巧论文集[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
作者简介:李亚棋(1981-),女,河南许昌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