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堂教学中,以小组或全班方式经常开展一些讨论,不但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实践证明,合理有效的讨论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学生通过讨论、争辩、思考,掌握的知识会更深刻、更准确,对问题的思考会更全面,对结论的表达会更系统、更有条理。然而当教师们热衷于讨论时,许许多多的负面问题也就出来了。
一、小组讨论存在的问题
1.讨论过多,走过场
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普遍存在效率不高、走形式的倾向。不论什么内容,都要经过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一节课的时间绝大部分时间都在讨论,许多没有讨论价值的问题也讨论,且每个小组相互模仿,讨论过于肤浅,不能深入问题的实质,最后还是在于老师的总结与归纳,学生还是被动地灌输了理论与知识。所以学生在讨论时就会显得漫不经心,甚至会变成讲闲话。
2.讨论的问题难度过大或太简单
在课堂讨论中,由于教师没有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对教材和学生把握得不够到位,在课堂上往往会提出难度过大的问题,这样会使学生感觉到无从下手,起不到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有些问题也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就是太简单,学生一看就会,这样的讨论纯粹是浪费时间,应当坚决避免这种问题。
3.没有前期知识积累的讨论
讨论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之上的。如果在教学中发现了问题立即就让学生进行讨论,并且讨论所用到的知识学生没有掌握,那就很难达到讨论的目的。因此,不论采用哪种方式的讨论,讨论前师生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要向学生提出讨论的话题、指出注意的事项、布置预习或提供阅读参考资料,学生也都应该按照要求做好讨论发言的准备。
4.讨论太自由散漫,没有组织性、目的性
由于学生在准备讨论时,没有现成的思路可循,必须独立地思考、分析、表达,所以往往容易跑题、漫无目的、杂乱无章。同时小组的分工如果不明确,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团体,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另外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体现出来,对课堂失去了掌控,显而易见课堂效率是不高的。
5.讨论的参与率低下
在课堂讨论的时候,根据观察,大部分讨论的参与率比较低下,大部分学生只处于观众的地位,有时甚至就是极少数优秀学生的个人能力展示。而一些能力低的学生则退出讨论,这样,讨论就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提高小组讨论有效性的策略
那么如何尽量避免出现讨论的弊端呢?笔者认为要想充分发挥讨论的积极作用,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就必须对讨论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
1.做好充分的准备
分为两个方面:①学生要充分地预习,知道下一节课所要学的知识是什么,要用到以前的什么知识,自己掌握了没有。通过预习自己学到什么知识,还有什么地方没有想明白的,为课堂讨论埋下伏笔。②教师要备好课,要明确什么是重点、要解决那些难点,要求学生掌握哪些知识,提高哪些能力,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会提出哪些问题,要做一个初步的设想。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从实际出发,兼顾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控制讨论的过程才能做到既能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2.掌握好讨论的契机
问题的讨论不能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那样的讨论对学生来说就兴味索然,参与的积极性就调动不起来。而应当是学生真正投入课堂的时候,大家的对知识的理解不能完全一致时,或遇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时,或遇到某些容易混淆的内容时,尤其是对某一问题学生比较感兴趣,众说纷纭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在这个时候要及时调整课堂的节奏,安排合理的讨论,将学生的思维集中到与教材有关的问题当中去,借助教材和老师的指点使学生形成合理统一的意见,完满解决问题。
3.讨论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讨论的目的性有两个,一是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从而使模糊的认识变得清晰,散乱的知识变得系统,肤浅的认识变得深刻;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讨论过程中,充分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他们各抒己见,引导他们逐步深入到问题的实质并就分歧的意见进行辩论,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4.合理的小组建构
首先,在人数上,一般以4人到8人为最好,人少不易集思广益,人多不易提高效率。并且好中差搭配组合,起到以好带差的作用。其次,小组各个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例如:组长、记录员、发言者等。并且实行轮换制,小组内部人人平等的原则,保证每个成员都有参与的机会,提高小组成员的合作能力。再次,组与组之间也可以进行交流,甚至可以由几个小组合并成一个大组,根据不同的问题进行因地制宜的合理组合,灵活多样。
5.教师要起到灯塔的作用
尽管课堂讨论是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但是仍然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点,为学生的讨论指明方向,提高学生讨论的效率,避免学生走弯路,钻牛角尖。学生的讨论有时可能比较肤浅,适当的点拨能挖掘问题的实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总之,提高课堂效率的方法有很多。地域的差异,城乡的差异,学生个体间的差异,都对小组讨论有一定的影响。根据实际情况,摸索出适合自己的道路,才是上上之策。
一、小组讨论存在的问题
1.讨论过多,走过场
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普遍存在效率不高、走形式的倾向。不论什么内容,都要经过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一节课的时间绝大部分时间都在讨论,许多没有讨论价值的问题也讨论,且每个小组相互模仿,讨论过于肤浅,不能深入问题的实质,最后还是在于老师的总结与归纳,学生还是被动地灌输了理论与知识。所以学生在讨论时就会显得漫不经心,甚至会变成讲闲话。
2.讨论的问题难度过大或太简单
在课堂讨论中,由于教师没有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对教材和学生把握得不够到位,在课堂上往往会提出难度过大的问题,这样会使学生感觉到无从下手,起不到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有些问题也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就是太简单,学生一看就会,这样的讨论纯粹是浪费时间,应当坚决避免这种问题。
3.没有前期知识积累的讨论
讨论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之上的。如果在教学中发现了问题立即就让学生进行讨论,并且讨论所用到的知识学生没有掌握,那就很难达到讨论的目的。因此,不论采用哪种方式的讨论,讨论前师生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要向学生提出讨论的话题、指出注意的事项、布置预习或提供阅读参考资料,学生也都应该按照要求做好讨论发言的准备。
4.讨论太自由散漫,没有组织性、目的性
由于学生在准备讨论时,没有现成的思路可循,必须独立地思考、分析、表达,所以往往容易跑题、漫无目的、杂乱无章。同时小组的分工如果不明确,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团体,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另外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体现出来,对课堂失去了掌控,显而易见课堂效率是不高的。
5.讨论的参与率低下
在课堂讨论的时候,根据观察,大部分讨论的参与率比较低下,大部分学生只处于观众的地位,有时甚至就是极少数优秀学生的个人能力展示。而一些能力低的学生则退出讨论,这样,讨论就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提高小组讨论有效性的策略
那么如何尽量避免出现讨论的弊端呢?笔者认为要想充分发挥讨论的积极作用,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就必须对讨论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
1.做好充分的准备
分为两个方面:①学生要充分地预习,知道下一节课所要学的知识是什么,要用到以前的什么知识,自己掌握了没有。通过预习自己学到什么知识,还有什么地方没有想明白的,为课堂讨论埋下伏笔。②教师要备好课,要明确什么是重点、要解决那些难点,要求学生掌握哪些知识,提高哪些能力,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会提出哪些问题,要做一个初步的设想。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从实际出发,兼顾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控制讨论的过程才能做到既能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2.掌握好讨论的契机
问题的讨论不能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那样的讨论对学生来说就兴味索然,参与的积极性就调动不起来。而应当是学生真正投入课堂的时候,大家的对知识的理解不能完全一致时,或遇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时,或遇到某些容易混淆的内容时,尤其是对某一问题学生比较感兴趣,众说纷纭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在这个时候要及时调整课堂的节奏,安排合理的讨论,将学生的思维集中到与教材有关的问题当中去,借助教材和老师的指点使学生形成合理统一的意见,完满解决问题。
3.讨论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讨论的目的性有两个,一是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从而使模糊的认识变得清晰,散乱的知识变得系统,肤浅的认识变得深刻;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讨论过程中,充分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他们各抒己见,引导他们逐步深入到问题的实质并就分歧的意见进行辩论,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4.合理的小组建构
首先,在人数上,一般以4人到8人为最好,人少不易集思广益,人多不易提高效率。并且好中差搭配组合,起到以好带差的作用。其次,小组各个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例如:组长、记录员、发言者等。并且实行轮换制,小组内部人人平等的原则,保证每个成员都有参与的机会,提高小组成员的合作能力。再次,组与组之间也可以进行交流,甚至可以由几个小组合并成一个大组,根据不同的问题进行因地制宜的合理组合,灵活多样。
5.教师要起到灯塔的作用
尽管课堂讨论是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但是仍然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点,为学生的讨论指明方向,提高学生讨论的效率,避免学生走弯路,钻牛角尖。学生的讨论有时可能比较肤浅,适当的点拨能挖掘问题的实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总之,提高课堂效率的方法有很多。地域的差异,城乡的差异,学生个体间的差异,都对小组讨论有一定的影响。根据实际情况,摸索出适合自己的道路,才是上上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