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婚证书作为男女双方婚姻关系的法律凭证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它也可以说是我国婚姻制度在一定历史阶段中演变过程的一个缩影。所以,从一张张形式各异、充满时代特征的婚书和结婚证中我们不难窥视到时代的巨大变迁。
结婚证书作为男女双方婚姻关系的法律凭证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它也可以说是我国婚姻制度在一定历史阶段中演变过程的一个缩影。
旧时的婚书又称“鸾书”、“八字贴”等。一般用描金鸾凤朱纸书写,依照男左女右的次序分书男女姓名、生辰八字、籍贯、祖宗三代名号;封面则有“天作地合,文定厥祥”、“鸾凤和鸣、珠联璧合”等喜庆和吉祥的祝语,一式两份,择吉日请媒人传送,以为婚据。同时保留下来的还有包有贺金的红纸封(即红包),均由大红纸书写,有些纸的首页上还印有“当朝一品”、“蟾宫折桂”、“广寒宫殿”等吉祥语,贺词中不乏“百年伉俪,永偕琴瑟”、“永结秦晋之好,共偕琴瑟之欢”、“天长地久,天作之合,人之大伦,天配良缘、盟同之人”、“乾健坤顺天地一大夫妇,阳刚阴柔夫妇一小天地”等吉祥语,有些鸾书上还有大月老人的签名。一份婚书是这样写的:“汾郡望族,陶邑芳踪,许以长令郎之伟器,结配次女之簪流,真是蒹蒑依玉,欣得茑萝附松,仰承金诺庆洽三生,俯缔兰盟恩绵百世”。按照世俗,当时一定要“预谋卜筮,谨占佳期”,通过算卦确定“纳彩”和“迎婚”的日期,甚至连何时起身、上轿和下轿方向、何时下轿都有说法。有些人家还保留有贺喜拜礼帐,如光绪5年的一份有将近100人的花名单,贺金由100文至2000文不等。
到了民国时期婚书就有了比较固定的形式,如朱纸粘贴成的婚书封的表面印有刻版的龙凤呈祥图案与“婚书”二字,里面的正式证书扉页也印有龙凤呈祥的图案,书写内容为主婚人和媒人签署的婚书、双方的生辰八字及“缔婚仅备鸾笺长谐凤卜的”祝福语。证书尾页还贴有中华民国印花税票共四角,弥足珍贵的是税票上印有“直隶”字样和双喜字,其下方则是烫金的莲花图案。
1930年之后,婚书已经开始采用统一的印刷格式,上绘站在两侧红双喜字上的代表西方文明的一对天使以手牵绸带系有大红色的双心,证书上有伴侣双方的姓名、籍贯、年龄、生辰,还有新人双方、介绍人、证婚人和主婚人的签名和印章,可贵的是证书背后还有当时登报的剪辑。又如上海大东书店印制的婚书上面就有“红烛催妆,青庐交拜”、“盟定齐眉,欢歌偕老”、“同心同德,合歌昧旦之篇;宜室宜家,预卜周南之端”等等。在解放战争年代的根据地,油印的简陋结婚证或离婚证体现了婚姻自由的主张已经得以实现。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的婚姻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自然也让婚姻证书出现了崭新的形式和内容。有的朴实大方,有的则如文革之前的某些结婚证像奖状一般,正上方是毛主席像或五星和国旗,充满浓重的政治色彩,正下方为大红的双喜字,四周则由牡丹、石榴、白鸽、稻穗、齿轮、镰刀和斧头等组成美丽的图案,象征着幸福美满,吉祥喜庆。“自愿结婚”是新时代的特征,证书底衬“自主自愿”四个字,看似简单的四个字却是封建社会几千年世世代代男女无法实现的一个美梦,只有人民当家作主后的新中国才最终得以实现。一份1957年的结婚证书还附带了一张申请结婚报告表,因为男方是现役军人,所以还要经过政治审查,当时要求还不算严格,女方的父母均在海外,竟然也获得批准。文革的结婚证更是经历了多种变化,具有当时特殊的时代特点。乃至文革后人们不得不去街道办事处更换新版结婚证。1950年代还有“恢复结婚证”,上面填写的内容有离婚原因和恢复结婚原因,更是别有一番意义。1990年代的一份结婚证则变成护照般的小硬皮本,封面为烫金汉字“中华人民共和国结婚证”(外加汉语拼音)和国徽图案,封底也是国徽图案和维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结婚证”。
不同少数民族的结婚证、特别是离婚证(文革期间带有语录、黄色单页)一般较少见到。
从一张张形式各异、充满时代特征的婚书和结婚证中,我们不难窥视到时代的巨大变迁。
(编辑 张静)
结婚证书作为男女双方婚姻关系的法律凭证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它也可以说是我国婚姻制度在一定历史阶段中演变过程的一个缩影。
旧时的婚书又称“鸾书”、“八字贴”等。一般用描金鸾凤朱纸书写,依照男左女右的次序分书男女姓名、生辰八字、籍贯、祖宗三代名号;封面则有“天作地合,文定厥祥”、“鸾凤和鸣、珠联璧合”等喜庆和吉祥的祝语,一式两份,择吉日请媒人传送,以为婚据。同时保留下来的还有包有贺金的红纸封(即红包),均由大红纸书写,有些纸的首页上还印有“当朝一品”、“蟾宫折桂”、“广寒宫殿”等吉祥语,贺词中不乏“百年伉俪,永偕琴瑟”、“永结秦晋之好,共偕琴瑟之欢”、“天长地久,天作之合,人之大伦,天配良缘、盟同之人”、“乾健坤顺天地一大夫妇,阳刚阴柔夫妇一小天地”等吉祥语,有些鸾书上还有大月老人的签名。一份婚书是这样写的:“汾郡望族,陶邑芳踪,许以长令郎之伟器,结配次女之簪流,真是蒹蒑依玉,欣得茑萝附松,仰承金诺庆洽三生,俯缔兰盟恩绵百世”。按照世俗,当时一定要“预谋卜筮,谨占佳期”,通过算卦确定“纳彩”和“迎婚”的日期,甚至连何时起身、上轿和下轿方向、何时下轿都有说法。有些人家还保留有贺喜拜礼帐,如光绪5年的一份有将近100人的花名单,贺金由100文至2000文不等。
到了民国时期婚书就有了比较固定的形式,如朱纸粘贴成的婚书封的表面印有刻版的龙凤呈祥图案与“婚书”二字,里面的正式证书扉页也印有龙凤呈祥的图案,书写内容为主婚人和媒人签署的婚书、双方的生辰八字及“缔婚仅备鸾笺长谐凤卜的”祝福语。证书尾页还贴有中华民国印花税票共四角,弥足珍贵的是税票上印有“直隶”字样和双喜字,其下方则是烫金的莲花图案。
1930年之后,婚书已经开始采用统一的印刷格式,上绘站在两侧红双喜字上的代表西方文明的一对天使以手牵绸带系有大红色的双心,证书上有伴侣双方的姓名、籍贯、年龄、生辰,还有新人双方、介绍人、证婚人和主婚人的签名和印章,可贵的是证书背后还有当时登报的剪辑。又如上海大东书店印制的婚书上面就有“红烛催妆,青庐交拜”、“盟定齐眉,欢歌偕老”、“同心同德,合歌昧旦之篇;宜室宜家,预卜周南之端”等等。在解放战争年代的根据地,油印的简陋结婚证或离婚证体现了婚姻自由的主张已经得以实现。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的婚姻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自然也让婚姻证书出现了崭新的形式和内容。有的朴实大方,有的则如文革之前的某些结婚证像奖状一般,正上方是毛主席像或五星和国旗,充满浓重的政治色彩,正下方为大红的双喜字,四周则由牡丹、石榴、白鸽、稻穗、齿轮、镰刀和斧头等组成美丽的图案,象征着幸福美满,吉祥喜庆。“自愿结婚”是新时代的特征,证书底衬“自主自愿”四个字,看似简单的四个字却是封建社会几千年世世代代男女无法实现的一个美梦,只有人民当家作主后的新中国才最终得以实现。一份1957年的结婚证书还附带了一张申请结婚报告表,因为男方是现役军人,所以还要经过政治审查,当时要求还不算严格,女方的父母均在海外,竟然也获得批准。文革的结婚证更是经历了多种变化,具有当时特殊的时代特点。乃至文革后人们不得不去街道办事处更换新版结婚证。1950年代还有“恢复结婚证”,上面填写的内容有离婚原因和恢复结婚原因,更是别有一番意义。1990年代的一份结婚证则变成护照般的小硬皮本,封面为烫金汉字“中华人民共和国结婚证”(外加汉语拼音)和国徽图案,封底也是国徽图案和维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结婚证”。
不同少数民族的结婚证、特别是离婚证(文革期间带有语录、黄色单页)一般较少见到。
从一张张形式各异、充满时代特征的婚书和结婚证中,我们不难窥视到时代的巨大变迁。
(编辑 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