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语文课堂,目标的确定至关重要,从小处说,恰当的目标关系到一堂语文课的成功与否;从大处说,目标的确定关系到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任务能否完成。经过长期的课堂观察,我们发现,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学目标的确立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现象。
一、小学语文课堂目标定位不合理的四种现象
1.目标定位太低
如果教学目标定位太低,将使教学停留在低层次状态,会造成应该完成的教学任务不能顺利完成。因为教学不在“最近发展区”内,学生没有思维的参与,容易产生厌学情绪。长此以往,学生的言语水平一直在低水平重复。
例如,苏教版教材三上《小露珠》一课的教学中,一位教师让学生学着课文的样子仿写比喻句时,只要求学生完成填空:像 的小蟋蟀;像 的小青蛙……这样的写话练习只要求补充形容词,只是低年段学生的教学目标,明显低于中年段的目标要求。由于教师目标定位低,课堂上学生完成的比喻句也与《小露珠》这篇课文中的比喻句相差甚远,整个环节的教学因为降低了教学要求,所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言语水平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
2.目标无限拔高
课堂实践表明,如果教师不顾学生学情,根据自己的意愿把教学目标无限地拔高,会让学生如同置身于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不知如何应对。学生不能接受掌握不说,还会使既定的教学目标得不到落实。
例如,苏教版二上课文《美丽的丹顶鹤》第二自然段有这么一段话:丹顶鹤有一身洁白的羽毛,而脖子和翅膀边儿却是黑的。它的头顶就像嵌着一颗红宝石,鲜红鲜红的,怪不得人们都叫它丹顶鹤。
一位老师教学时,把辨析“嵌”和“戴”这两个字的区别作为了教学的重点,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这段文字中不用“戴”,而用“嵌”呢?下面是学生的回答:
学生1:“戴”在上面是要掉下来的,只有“嵌”在上面才不会掉下来。
学生2:“戴”在上面也不会掉下来,只需要用一根带系好。
学生3:用“戴”也可以的,丹顶鹤就像“戴”了一顶帽子一样。
……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辨析文章的用词效果是小学高年段的教学要求,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让学生理解“嵌”字的含义,体会“嵌”字的作用,进而理解“丹顶鹤外形的美”才是本环节教学应该确定的教学目标。拔苗助长般地让学生辨析用词的不同效果,就把学生心中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原本清晰的概念搞糊涂了,结果是费时又吃力,应该完成的教学目标却没有完成。
3.目标没有层次
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课堂上的目标缺乏层次性:所定的目标不分基础性目标、提高性目标和生成性目标,每一种目标应该有多少学生达成?班级中哪些学生可以达成?教师心中也没底,这就造成了教学满足不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生字新词的教学应该是基础性目标,要求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能够当堂掌握;给课文划分层次,运用方法概括层意及中心思想就是提高性目标,在各个年段的达标要求也应该有所区别;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恰当地运用词语造句或是运用句式写话,运用章法写作文等则应该设计成生成性目标,教师要通过教学不断生成,不断地提高目标的达成度。
教师确定目标时如果没有层次性,教学也就失去了侧重点。课堂上时间分配不合理,就影响了整体目标的达成。
4.目标一直重复
教材的编写者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教学目标做了适当的分解,同一个知识点,在不同的地方出现,要达成的目标是循序渐进的。第一次呈现时往往是初步地感知,当第二次出现时则已经是要求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灵活地运用了。
例如,同样是“比喻句”这一知识点的教学,在不同的年段就体现出了目标的层次性。三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西湖》一课以后,课后练习题的目标是让学生明白比喻句在文章中的作用,进而理解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到了四年级下学期,《三顾茅庐》一课中比喻句的练习,则要求学生说说句子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关系,体会比喻的准确形象:(1)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2)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3)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教学时就应让学生体会到比喻句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关系,体会这样打比方的贴切与恰当,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学法的指导。
具体的教学中,有的教师不明白同一知识点的教学目标是不一样的,采用的教学方法也应该有所不同,而是见到什么就教什么,目标设计没有坡度,没有做到步步深入,螺旋上升,教学方法一直重复,使得教学在同一层面不断地重复,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小学语文课堂目标定位不准的归因分析
细细分析,影响教师课堂目标定位不准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师确定目标时没有把握住学生学习的基点和原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阶段目标不熟悉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每个年段的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的基点。可现实中有不少教师对本年段的教学目标不是很熟悉,类似的教学内容,在各年段应该达成的目标心中不清楚,就造成了平时教学中的简单重复现象。单说简单的复述课文练习,小学三个年段都有相关的练习,但教学中确立的目标应该是不一样的。低年段侧重于字词的运用,中年段则需要学生学习构段方式,高年段就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作为重点了,如果不熟悉这一目标,教学就只能永远重复昨天的故事。
2.教材钻研不到位
教材钻研到怎样的程度,教师的教学就到怎样的程度。钻研教材,有利于教师把握教学的基点和原点。教师钻研教材时,应该从学生的角度、教师的角度、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教材,细细地思考这篇教材可以让学生学点什么?哪些知识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言语水平?这些知识点如何进行整合,成为一个融会贯通的整体?相反,如果钻研教材不到位,只是找来一些相关的资料看一下,或是按照参考教案到课堂上走一遍,不是从教学的实际来确定教学目标,学生是很难有真正收获的。
一、小学语文课堂目标定位不合理的四种现象
1.目标定位太低
如果教学目标定位太低,将使教学停留在低层次状态,会造成应该完成的教学任务不能顺利完成。因为教学不在“最近发展区”内,学生没有思维的参与,容易产生厌学情绪。长此以往,学生的言语水平一直在低水平重复。
例如,苏教版教材三上《小露珠》一课的教学中,一位教师让学生学着课文的样子仿写比喻句时,只要求学生完成填空:像 的小蟋蟀;像 的小青蛙……这样的写话练习只要求补充形容词,只是低年段学生的教学目标,明显低于中年段的目标要求。由于教师目标定位低,课堂上学生完成的比喻句也与《小露珠》这篇课文中的比喻句相差甚远,整个环节的教学因为降低了教学要求,所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言语水平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
2.目标无限拔高
课堂实践表明,如果教师不顾学生学情,根据自己的意愿把教学目标无限地拔高,会让学生如同置身于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不知如何应对。学生不能接受掌握不说,还会使既定的教学目标得不到落实。
例如,苏教版二上课文《美丽的丹顶鹤》第二自然段有这么一段话:丹顶鹤有一身洁白的羽毛,而脖子和翅膀边儿却是黑的。它的头顶就像嵌着一颗红宝石,鲜红鲜红的,怪不得人们都叫它丹顶鹤。
一位老师教学时,把辨析“嵌”和“戴”这两个字的区别作为了教学的重点,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这段文字中不用“戴”,而用“嵌”呢?下面是学生的回答:
学生1:“戴”在上面是要掉下来的,只有“嵌”在上面才不会掉下来。
学生2:“戴”在上面也不会掉下来,只需要用一根带系好。
学生3:用“戴”也可以的,丹顶鹤就像“戴”了一顶帽子一样。
……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辨析文章的用词效果是小学高年段的教学要求,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让学生理解“嵌”字的含义,体会“嵌”字的作用,进而理解“丹顶鹤外形的美”才是本环节教学应该确定的教学目标。拔苗助长般地让学生辨析用词的不同效果,就把学生心中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原本清晰的概念搞糊涂了,结果是费时又吃力,应该完成的教学目标却没有完成。
3.目标没有层次
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课堂上的目标缺乏层次性:所定的目标不分基础性目标、提高性目标和生成性目标,每一种目标应该有多少学生达成?班级中哪些学生可以达成?教师心中也没底,这就造成了教学满足不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生字新词的教学应该是基础性目标,要求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能够当堂掌握;给课文划分层次,运用方法概括层意及中心思想就是提高性目标,在各个年段的达标要求也应该有所区别;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恰当地运用词语造句或是运用句式写话,运用章法写作文等则应该设计成生成性目标,教师要通过教学不断生成,不断地提高目标的达成度。
教师确定目标时如果没有层次性,教学也就失去了侧重点。课堂上时间分配不合理,就影响了整体目标的达成。
4.目标一直重复
教材的编写者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教学目标做了适当的分解,同一个知识点,在不同的地方出现,要达成的目标是循序渐进的。第一次呈现时往往是初步地感知,当第二次出现时则已经是要求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灵活地运用了。
例如,同样是“比喻句”这一知识点的教学,在不同的年段就体现出了目标的层次性。三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西湖》一课以后,课后练习题的目标是让学生明白比喻句在文章中的作用,进而理解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到了四年级下学期,《三顾茅庐》一课中比喻句的练习,则要求学生说说句子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关系,体会比喻的准确形象:(1)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2)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3)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教学时就应让学生体会到比喻句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关系,体会这样打比方的贴切与恰当,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学法的指导。
具体的教学中,有的教师不明白同一知识点的教学目标是不一样的,采用的教学方法也应该有所不同,而是见到什么就教什么,目标设计没有坡度,没有做到步步深入,螺旋上升,教学方法一直重复,使得教学在同一层面不断地重复,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小学语文课堂目标定位不准的归因分析
细细分析,影响教师课堂目标定位不准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师确定目标时没有把握住学生学习的基点和原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阶段目标不熟悉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每个年段的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的基点。可现实中有不少教师对本年段的教学目标不是很熟悉,类似的教学内容,在各年段应该达成的目标心中不清楚,就造成了平时教学中的简单重复现象。单说简单的复述课文练习,小学三个年段都有相关的练习,但教学中确立的目标应该是不一样的。低年段侧重于字词的运用,中年段则需要学生学习构段方式,高年段就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作为重点了,如果不熟悉这一目标,教学就只能永远重复昨天的故事。
2.教材钻研不到位
教材钻研到怎样的程度,教师的教学就到怎样的程度。钻研教材,有利于教师把握教学的基点和原点。教师钻研教材时,应该从学生的角度、教师的角度、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教材,细细地思考这篇教材可以让学生学点什么?哪些知识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言语水平?这些知识点如何进行整合,成为一个融会贯通的整体?相反,如果钻研教材不到位,只是找来一些相关的资料看一下,或是按照参考教案到课堂上走一遍,不是从教学的实际来确定教学目标,学生是很难有真正收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