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服装产业转型升级,企业对中职学校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从目前企业对中职学校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毕业生的用人反馈看,学生普遍存在理论强技能弱的现象,与行业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本文意在通过对“现代学徒制”在中职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中的实践与探索,寻求有效策略,真正培养出行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中职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现代学徒制;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5C-0015-03
随着服装产业转型升级,企业岗位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中职学校在进行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时,应根据行业、企业需求,更侧重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如何实现中职学校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招生即招工”“就学即就业”的培养目标,引入“现代学徒制”这一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认清现代学徒制对于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的积极意义,找出当前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无疑会有力促进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发展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一、现代学徒制对中职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的积极影响
“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实现学生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对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的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现代学徒制立足于校企合作,需要服装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课程标准中合理融入服装企业用工标准,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适用性。在实施过程中,学校学生即企业员工,这种双重身份的融合也必将有力提高学生设计与制作的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
二是完善了现代服装企业劳动用工制度。现代学徒制教学需要协议签订学习与就业两个合同,学生学习即企业生产,教室即工作室、生产车间,职业认同教育得以提前介入,稳定了学生职业信念。而服装企业则通过协议的签订,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招工难、用工不稳定等问题,增强了企业人才竞争力,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建立了服装行业技术技能积累制度。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突出了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也将获得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双证融通”达到学习目标与生产标准的统一,进而为推动建立行业技术技能积累制度奠定基础。
另外,在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推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还有助于推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并在创新职业教育招生制度、管理制度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二、中职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现代学徒制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推行现代学徒制教学实践,一定程度上扭转了职业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生产所需人才脱节的现象,提高了人才的适用性。同时,也有力转变了职业学校教师的教学观与育人观,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但由于我国现代学徒制目前仍处于起步试点阶段,现代学徒制在中职服装专业的教学实践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行业、企业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认同度不够
调研发现,部分企业对于中职学校现代学徒制这一教学模式认同不够。其主要原因是这些企业认为企业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对学生进行了培养,但学生在学会相关技能后不一定会选择留在企业工作。因此,企业共同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即便有部分企业愿意合作,但过分强调学生作为企业员工的生产能力与生产效率,过度涉足生产的后果是弱化了学生全面职业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后续职业生涯的发展。
(二)校企合作培养制度不健全
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就是职业教育办学方向,这是校企合作的动力与基石所在。但在当前体制下,“教育为公”与“企业为私”之间存在矛盾。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途径与使用上虽能达成一致,但在关键的环节如生产经营中因合作产生的效益分配上就会出现矛盾,有的校企合作项目甚至因此被搁置。如何实现有效的校企合作,需要政府部门、中职学校、生产行业及管理部门的共同智慧。
(三)专业教师实践技能不够完备
现代学徒制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做学合一”,这对教师与技师的身份融通提出了新的要求。中职教师不仅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具备丰富的企业生产经验和娴熟的专业技能。但目前中职学校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的教师除少数直接外聘自企业,大部分师资来源于各类纺织服装院校,教师基本没有从事过企业的实际生产。因此,专业教师生产经验不足及实践技能的不够,使学生的学习仍处于与实际生产操作需求相脱节的窘境。
(四)职校师生角色转换不够充分
现代学徒制首先要解决好师生的身份认同,教师是师傅,学生是学徒,新型师生关系的转换服从于学习角色定位,需要教师和学生在学习时空、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等方面发生变革。部分教师在车间里被几十个学生包围,仍然上着传统的语言传授课,专业设备只是学习环境的一部分,换汤不换药,现代学徒制在实际运用中出现走形。
三、中职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现代学徒制的实践策略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结合现代学徒制的内涵,提出以下解决策略。
(一)坚持一个原则: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素养
中职学校教育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素养,以适应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生产服务一线人才的需求,这是中职学校的生命力之所在。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同样需要据此目标,能够比以往更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进而解决行业、企业发展中的人才需求问题。
(二)转变两个观念:师徒再定位;方法再探讨
观念一:师徒角色再定位。现代学徒制不只是身份的变化,师傅之于教师,学徒之于学生,更多还是体现了学习关系向生产关系的变化。所以,教师要有生产服务的管理意识,在做中教,提高学生生产技能;学生也要有现场生产服务意识,在做中学,专注于专业技能与素养的提升。 观念二:学习(生产)方法再探讨。现代学徒制必然带来教与学的深刻变革。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都应该围绕生产流程来探讨,教学设计也应该契合生产需要,体现市场思维。学生上课在车间,作业就是产品的生产,而考核将是生产的合格产品在市场上的认可度。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尚未形成,或者说中职教师尚未掌握,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深入探讨并固化。
(三)抓住三个环节:开放的教学环境;完善的考核制度;双证融通
环节一: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搭建生产式学习平台。
现代学徒制要求在车间现场开展生产式学习活动,这需要中职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学生按照生产流程中的原料预算(采购)、款式与板型设计、生产加工、市场销售(评价)等生产环节组成各个小组,并按照一定规律形成轮岗机制。所谓“开放”,这里主要指生产车间对于学生学习的全方位开放。在开放的教学环境学习和生产,有利于学生在生产实践中直接获得专业技能,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专业课上,教师在进行面料认知教学时,就可以将“课堂”安排在合作企业的面料库房或者是面料市场,以直观认知触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相较于传统课堂的纸上谈兵,这更有助于学生形成直接的专业经验,提高专业素养。[1]
环节二: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展现生产学习的真正成果。
现代学徒制突出了小班化教学,同一专业方向在合作企业的不同班组,或者是不同的合作企业里从事生产学习活动,对考核标准的统一带来了新的课题。尽可能地统一学生学业考核标准,做好如下几个环节是关键:一是做好企业与学生的双向选择,让学生清楚地知晓自己学习的阶段目标及实施步骤;二是制订好人才培养方案,统一同一专业所有学生的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三是选择好师傅,学校与企业要对师傅进行专业技能的考核,选择思想品德好、专业技能强的技师担任师傅;四是做好分工,老师进行培养方案及实践课程的安排,跟踪学生学习情况,企业师傅教导学生相关实践技能;五是开展好考核工作,坚持每学期举办两次现场技能测试;六是展示成果,由校企共同举办,让成果成为学生成绩评定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节三:实现双证的真正融通。
这里主要是指学生的学历证书与相关职业资格证书配套。就我国目前的职业资格建设而言,中职学校的学历证书与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是相互脱节的,这严重影响到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要重视这内容的研究,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中也应该尝试建立职业资格框架,向英国和德国学习,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在同一框架下完成。[2]
【参考文献】
[1]何浩,陈梦,张梦园.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现代学徒制”与“工作室制”相结合[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7).
[2]刘慧婧,张建荣.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探析——以德国“双元制”为例[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5(1).
(责任编辑:冯志军)
关键词:中职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现代学徒制;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5C-0015-03
随着服装产业转型升级,企业岗位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中职学校在进行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时,应根据行业、企业需求,更侧重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如何实现中职学校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招生即招工”“就学即就业”的培养目标,引入“现代学徒制”这一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认清现代学徒制对于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的积极意义,找出当前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无疑会有力促进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发展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一、现代学徒制对中职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的积极影响
“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实现学生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对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的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现代学徒制立足于校企合作,需要服装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课程标准中合理融入服装企业用工标准,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适用性。在实施过程中,学校学生即企业员工,这种双重身份的融合也必将有力提高学生设计与制作的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
二是完善了现代服装企业劳动用工制度。现代学徒制教学需要协议签订学习与就业两个合同,学生学习即企业生产,教室即工作室、生产车间,职业认同教育得以提前介入,稳定了学生职业信念。而服装企业则通过协议的签订,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招工难、用工不稳定等问题,增强了企业人才竞争力,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建立了服装行业技术技能积累制度。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突出了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也将获得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双证融通”达到学习目标与生产标准的统一,进而为推动建立行业技术技能积累制度奠定基础。
另外,在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推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还有助于推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并在创新职业教育招生制度、管理制度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二、中职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现代学徒制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推行现代学徒制教学实践,一定程度上扭转了职业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生产所需人才脱节的现象,提高了人才的适用性。同时,也有力转变了职业学校教师的教学观与育人观,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但由于我国现代学徒制目前仍处于起步试点阶段,现代学徒制在中职服装专业的教学实践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行业、企业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认同度不够
调研发现,部分企业对于中职学校现代学徒制这一教学模式认同不够。其主要原因是这些企业认为企业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对学生进行了培养,但学生在学会相关技能后不一定会选择留在企业工作。因此,企业共同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即便有部分企业愿意合作,但过分强调学生作为企业员工的生产能力与生产效率,过度涉足生产的后果是弱化了学生全面职业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后续职业生涯的发展。
(二)校企合作培养制度不健全
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就是职业教育办学方向,这是校企合作的动力与基石所在。但在当前体制下,“教育为公”与“企业为私”之间存在矛盾。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途径与使用上虽能达成一致,但在关键的环节如生产经营中因合作产生的效益分配上就会出现矛盾,有的校企合作项目甚至因此被搁置。如何实现有效的校企合作,需要政府部门、中职学校、生产行业及管理部门的共同智慧。
(三)专业教师实践技能不够完备
现代学徒制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做学合一”,这对教师与技师的身份融通提出了新的要求。中职教师不仅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具备丰富的企业生产经验和娴熟的专业技能。但目前中职学校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的教师除少数直接外聘自企业,大部分师资来源于各类纺织服装院校,教师基本没有从事过企业的实际生产。因此,专业教师生产经验不足及实践技能的不够,使学生的学习仍处于与实际生产操作需求相脱节的窘境。
(四)职校师生角色转换不够充分
现代学徒制首先要解决好师生的身份认同,教师是师傅,学生是学徒,新型师生关系的转换服从于学习角色定位,需要教师和学生在学习时空、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等方面发生变革。部分教师在车间里被几十个学生包围,仍然上着传统的语言传授课,专业设备只是学习环境的一部分,换汤不换药,现代学徒制在实际运用中出现走形。
三、中职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现代学徒制的实践策略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结合现代学徒制的内涵,提出以下解决策略。
(一)坚持一个原则: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素养
中职学校教育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素养,以适应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生产服务一线人才的需求,这是中职学校的生命力之所在。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同样需要据此目标,能够比以往更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进而解决行业、企业发展中的人才需求问题。
(二)转变两个观念:师徒再定位;方法再探讨
观念一:师徒角色再定位。现代学徒制不只是身份的变化,师傅之于教师,学徒之于学生,更多还是体现了学习关系向生产关系的变化。所以,教师要有生产服务的管理意识,在做中教,提高学生生产技能;学生也要有现场生产服务意识,在做中学,专注于专业技能与素养的提升。 观念二:学习(生产)方法再探讨。现代学徒制必然带来教与学的深刻变革。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都应该围绕生产流程来探讨,教学设计也应该契合生产需要,体现市场思维。学生上课在车间,作业就是产品的生产,而考核将是生产的合格产品在市场上的认可度。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尚未形成,或者说中职教师尚未掌握,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深入探讨并固化。
(三)抓住三个环节:开放的教学环境;完善的考核制度;双证融通
环节一: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搭建生产式学习平台。
现代学徒制要求在车间现场开展生产式学习活动,这需要中职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学生按照生产流程中的原料预算(采购)、款式与板型设计、生产加工、市场销售(评价)等生产环节组成各个小组,并按照一定规律形成轮岗机制。所谓“开放”,这里主要指生产车间对于学生学习的全方位开放。在开放的教学环境学习和生产,有利于学生在生产实践中直接获得专业技能,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专业课上,教师在进行面料认知教学时,就可以将“课堂”安排在合作企业的面料库房或者是面料市场,以直观认知触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相较于传统课堂的纸上谈兵,这更有助于学生形成直接的专业经验,提高专业素养。[1]
环节二: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展现生产学习的真正成果。
现代学徒制突出了小班化教学,同一专业方向在合作企业的不同班组,或者是不同的合作企业里从事生产学习活动,对考核标准的统一带来了新的课题。尽可能地统一学生学业考核标准,做好如下几个环节是关键:一是做好企业与学生的双向选择,让学生清楚地知晓自己学习的阶段目标及实施步骤;二是制订好人才培养方案,统一同一专业所有学生的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三是选择好师傅,学校与企业要对师傅进行专业技能的考核,选择思想品德好、专业技能强的技师担任师傅;四是做好分工,老师进行培养方案及实践课程的安排,跟踪学生学习情况,企业师傅教导学生相关实践技能;五是开展好考核工作,坚持每学期举办两次现场技能测试;六是展示成果,由校企共同举办,让成果成为学生成绩评定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节三:实现双证的真正融通。
这里主要是指学生的学历证书与相关职业资格证书配套。就我国目前的职业资格建设而言,中职学校的学历证书与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是相互脱节的,这严重影响到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要重视这内容的研究,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中也应该尝试建立职业资格框架,向英国和德国学习,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在同一框架下完成。[2]
【参考文献】
[1]何浩,陈梦,张梦园.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现代学徒制”与“工作室制”相结合[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7).
[2]刘慧婧,张建荣.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探析——以德国“双元制”为例[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5(1).
(责任编辑:冯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