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吉:用“赤子仁心”践行生命价值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X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部好电影的标准是什么?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位观众针对同一部电影都会产生不同的观影感受,但無论标准怎样众说纷纭,有一点极为重要,那就是必须要含有一定的审美价值。这种审美价值要能够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使其与影片达到一种高度的契合与强烈的情感共鸣,这样才能经得起时间的长期考验。1987年美国迪士尼发行的电影《丛林赤子心》中就具备这样的审美价值,这也难怪它虽历经30年的时间洗礼,但仍是一部众人追捧的经典力作的缘由。
  《丛林赤子心》是由美国导演乔·坎普(Joe Camp)执导的儿童电影,这是乔·坎普的班吉系列电影中的其中一部,此片再次以灵犬班吉(Benji)为主要叙事对象,讲述了它流落野外历经危险保卫小豹的感人故事。全片凭着独特大胆的叙事风格、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以及恰如其分的音乐伴奏,淋漓尽致地突显了明星狗班吉的“赤子仁心”,从而为该片铺上了一层浓厚的人文情怀。因而,本文打算从叙事技巧和对险象迭生的丛林之行的具体描绘来揭示班吉的赤诚之心以及所赋予人类的现实意义。
  一、 班吉形象的基本定型:风格迥异的叙事技巧
  罗兰·巴特说过:“叙事是与人类历史本身共同产生的;任何地方都不存在、也从来不曾存在过没有叙事的民族;所有阶级、所有人类集团,都有自己的叙事作品。”[1]这足以可见,叙事无处不在,它存在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何谓叙事?顾名思义,叙事从最简单的层面来讲,就是对于故事的描述,在文学、符号学等其他领域,更多的是倾向对纸质文本的研究,而电影的叙事,则更多地体现在银幕上,由导演和编剧通过整合影片的各种要素进行故事的讲述。电影《丛林赤子心》的叙事是以动物班吉的命运际遇为主要牵引线的,虽说这是一种常规稳重型的单线叙事模式,但它与其他风格迥异的叙事技巧相结合,不仅强化了影片紧凑的张力,而且直接促成了班吉形象真实性的生成。
  (一)电影大胆启用动物作为主演。其实以动物作为主演的电影数不胜数,如上文所述,乔·坎普之前就执导过以班吉为主角的一系列儿童电影,但此影片的新颖与大胆之处就在于除了电影开头记者对班吉制片人的采访以及后来制片人和猎人寥寥几句无关紧要的独白外,大部分的故事情节都是完全依靠班吉与其他动物的倾心演出建构的。导演没有运用电脑特效的刻意修饰,没有借用动物口型的配音,没有使用任何字幕加以解释说明,只靠动物到位的动作、表情和眼神以及恰如其分的背景音乐来烘托或感人或紧张的气氛,这种“外部聚焦”的拍摄方式,纯客观地叙述了班吉丛林冒险的故事,不仅加大了班吉这个动物形象的真实性,而且没有纯语言的干扰会更促使用心的观众更耐心地去聆听、去感受、去理解其中真情的各种流露,这既拉近了观众与动物之间的距离,又加强了影片内容的深刻性。
  (二)该片选取了危机四伏且独立闭塞的丛林作为其叙事空间,这成为了塑造班吉形象基本元素之一。《丛林赤子心》故事的全部情节几乎都是在这片偏僻的荒野丛林中展开的。在这片丛林里,有枪杀动物的猎人、有狡猾奸诈的豺狼、有力大无穷的大熊,有威武盘旋的雄鹰,导演将班吉放在了这个不属于它的弱肉强食的大环境里,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渲染了其紧张、恐惧的气氛,激化了内容的冲突与张力,而且是展现班吉聪明英勇、善良纯真的最佳场地。此外,将这片丛林描绘的如此独立闭塞,也是为接下来的情节做铺垫。班吉在这种危机重重的地方,随时会有丧命的危险,可当制片人坐着直升飞机前来寻找班吉时,为了心中的道义与责任,班吉最终放弃了被营救的唯一机会,继续在死亡暴力的气息里恪守职责。一个人在生死的边界最容易显露本性中的自私与盲点,可班吉作出的选择,将其本性中最为单纯善良的一面推到了至高点,一个高大的英雄形象就此定型。足以可见,导演为突出电影主题,在叙事风格建构上的用心良苦。
  二、 班吉性格的具体表现:险象迭生的丛林之行
  风格迥异的叙事技巧,对班吉基本形象的生成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接下来导演就通过具体的故事细节生动形象地刻画了班吉的“赤子仁心”的本性。
  可谓是养尊处优的明星狗班吉,在一个狂风暴雨的夜晚意外被海浪冲到了一片荒野丛林中,当它醒来首先看到的是一只还处在哺乳期的母豹,短暂的和谐突然被一阵不和谐的枪声打破,母豹应声倒地。班吉亲眼目睹了母豹被猎人残忍杀害的场景,它奔过去舔舐母豹的伤口,用自己弱小的身躯拖拉与自己体型相差巨大的母豹,虽然母豹最终还是避免不了惨死的结局,但班吉的恻隐之心已初露头角。
  紧接着在一次丛林闲逛中,班吉意外发现了四只小豹,母豹惨死的场景已经让它深深嗅到了血腥与冷酷的气息,因而出于对母豹的同情以及对小豹的怜惜与担心,班吉义无反顾地主动承担了照顾它们的责任。为了给小豹觅食,为了不伤害比自己弱小的野兔,它险些被猎人所困,被豺狼所伤;为了小豹们的安危,它不辞辛苦地衔着一块块石头遮蔽他们的小窝,在面临极度危险的时刻时,它以身犯险,用自己的生命与豺狼、秃鹰和野熊殊死搏斗以确保小豹的安全,自己甚至于错过了一次次被制片人营救的机会。但班吉与小豹们毕竟不属于同一个物种,尤其在其中一只小豹被秃鹰叼走后,班吉眼中的失落自责更让他进一步确定了自己在照顾小豹上的无能为力,更坚定了要为小豹们寻找合适归宿的决心。于是,只带着一个孩子的母豹成为了班吉要寻找的目标。
  但母豹的警惕性很强,总是不等班吉靠近,就杀气腾腾地将其赶走,而且还经常转移阵地。为了能寻到母豹的踪迹,班吉疯狂奔跑寻找其出行路线,其中不仅经常遭受到各种大型动物的侵凌,自己还差点坠崖身亡,危机四伏的环境,看得观众心惊肉跳,同时也被它的聪明勇敢与坚持执着所深深感动。尤其是影片最后班吉竭尽全力要将小豹们送上陡峭山峰的画面,那叼小豹子的小心翼翼、那步履蹒跚的步伐、那登上山峰后的疲惫不堪,都一点一点撞破了观众的心墙,那底温暖与感动的气流在灵魂最深处慢慢蔓延开散去。最终,班吉靠自己的真诚与坚持,打动了母豹,成功为小豹们找到了安全可靠的家,在班吉完成任务安静地要离开时,正好与小豹们张望留恋的目光相遇,那眼角的湿润、那对视的深情,将动物的真情展现地一览无余,这是任何语言都无法抵达的感人境界。   一次与被猎杀的母豹意外的短暂邂逅,班吉凭靠着自己的一颗赤诚之心实践了其生命的价值,弱小的体型与异常艰难的生存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不仅生动地确立了班吉的高大英雄形象,同时也深深嵌入了一个主题:原来美丽纯洁的赤子真情是真实存在的,它可以超越国界,跨越物种。
  三、“赤子仁心”的深度表达:电影蕴藏的双重内涵
  在这部以动物为题材的儿童电影《丛林赤子心》中,乔·坎普导演通过大胆独特的拍摄和精心细致的剪辑,将这部没有语言、没有对白的影片成功地呈现在了大银幕当中,使观众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小狗班吉用自己的聪明勇敢和纯真善良的品性,在危机四伏的荒野丛林中尽情地将“赤子仁心”的本性演绎得淋漓尽致。
  可首先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主要导火线却还是丛林中猎人的那致命一枪。母豹的被枪杀,致使四只可爱的小生命失去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再加丛林中弱肉强食的激烈竞争,小豹们的生命可谓是危在旦夕,这才激化了班吉内心的担当与责任意识。随之班吉面临着危机重重的丛林冒险,不管是来自豺狼、秃鹰的迫害还是野熊的袭击,我们沿着故事的发展模式从后往前推,才发现直接的凶手其实正是出镜率并不多的猎人。众所周知,自从工业社会以来,地球物种灭绝的速度已经远远超出了自然灭绝率的1000倍,保护动物已经成为了刻不容缓的举措,全世界都在号召保护动物,禁止虐待、残害、猎杀或捕食,可一些人依旧明知故犯。乔·坎普导演没有采用宣讲的形式直接表达这样的主题,而是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细节,把血腥融合在温情的路线当中,将动物的危险与真情客观呈现,让观众在担心与感动之余更深刻地认识与领悟生命的内涵与价值,这样逐渐拉出了善待动物、善待生命的主题这条暗线。
  其次,导演将明星狗班吉作为整部电影的主角,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它的赤子之心,这是因为在小狗的身上,闪烁着许多连人类都望尘莫及的光辉,从它的落难到奇迹生还,从它在丛林里的各种奇遇到成功完成使命,它俨然已经成了爱与责任的化身。在丛林中,体型较小的班吉与豺狼野熊作对比,突显了它勇敢聪明的特征;在社会里,它虽身为动物,却有着人性当中最本真最原始的情感,而好多人类,随着物质的逐步发展,贪欲的逐渐增加,人性当中的兽性种子也开始慢慢萌芽。因而導演借用班吉来执导这部动物题材的电影,不仅仅是给儿童传播一种爱心的正能量,而更多是隐含着一种社会意味,是想通过小狗的“赤子仁心”来重新呼唤人类心中的善良本性,以引起一种真情的回归,唤起人类自我的重新评判与取舍——要坚持做人本性,勿忘初心。
  综上所述,《丛林赤子心》的上映虽然已时隔30年,但它仍具有极大的表现空间与价值意义,导演用客观的呈现方式、高超的拍摄技术、天然的情感交流、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安静感人的影片画面,生动地介绍了这只神奇灵犬班吉如何用一腔热血实践生命价值的,这不仅仅只是以真情的流露来传播正能量,而是巧妙地借用班吉来引发对人性的思考,来呼唤真情的回归。可见,《丛林赤子心》虽说是书写动物,却蕴藏着深刻的人文关怀思想。在《丛林赤子心》上映后,各国陆续出现了很多以狗为题材的电影,像韩国的《人狗奇缘》,美国的《忠犬八公的故事》、澳大利亚的《红犬历险记》,日本的《导盲犬小Q》等,毋庸置疑,这些影片都具有各自的特点与意义,但1987年的《丛林赤子心》仍旧有着无法超越的经典地位。
其他文献
摘 要: “美国梦”是美国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主题之一,它体现了人们希望通过自我奋斗而实现理想的一种希望与信仰。然而残酷的现实将许多人的“美国梦”击得粉碎,他们对现实逐渐感到失望。这种状况在美国的很多文学作品中都能体现出来。本文以《嘉莉妹妹》为例,通过嘉莉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来分析这部作品中反映的“美国梦”的虚无及幻灭。  关键词: “美国梦” 小说《嘉莉妹妹》 嘉莉    1.“美国梦”的起源与发展
摘 要: 为落实新的《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要求,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开展反思与探索,以切实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如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克服形式主义,注重德育效果;赋予德育新的时代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注重教学的灵活性等,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适应新世纪发展要求的人才。  关键词: 思想政治课 德育 创新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和社
《天才捕手》主要讲述的是美国著名编辑麦克斯威尔·珀金斯和作家托马斯·沃尔夫之间在编辑出版《天使·望故乡》《时间与河流》等书之间发生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两位天才是怎样进行合作、留下出版界一段佳话的。天才编辑麦克斯威尔·珀金斯是如何发现一位天才作家托马斯·沃尔夫,麦克斯威尔·珀金斯的编辑理念,对从事出版行业的编辑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 提升职业使命感  (一)热爱编辑行业  麦克斯威尔·珀金
摘 要: 自1998年中国高等教育扩招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已逐步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大众化教育时代也需要精英教育,高校学生干部就是高校学生中的精英,“今天的学生干部,明天的社会栋梁”, 以精英教育的方式和态度加强学生干部的培养,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培养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众教育型高校学生干部的培养过程就应是精英教育的过程。  关键词: 高校学生干部 精英教育 培养    根据美国马丁·特罗关
摘 要: 本文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其特点,论述了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具体措施。  关键词: 当代大学生 思想道德素质 培养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调查  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总体道德素质呈滑坡趋势,我们必须正视这个现实。社会对大学生的道德水平总体评价不高,部分学生缺乏尊老爱幼、救死扶伤等传统美德,缺乏诚信为本的意识,遇事明哲保身,缺乏冲破枷锁的勇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广大影人的努力下,中国影视业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然而,在繁荣表象的背后,中国影视业也存在着盛世危机,恰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所指出的,我国影视作品数量庞大,但质量堪忧,亟待提升。[1]究其根源,在于影视人才,在于影视教育。目前,我国影视市场上存在着一种人才结构性失衡,一方面,大量一般性平庸影视人才充斥市场,难以就业;另一方面,高端复合型、创造型、经营型影视精英
摘 要: 教师作为研究者是新课程赋予教师角色的新内涵。把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培养成研究型教师是现代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我们应该积极探索教师教育培养模式,通过在校师范生的学习与实践,逐步培养学生的教育科研能力,最终实现为基础教育培养适应新课程的研究型教师的目标。  关键词: 研究型教师 培养模式 新课程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当好“教书匠”,而且要自觉成为教育教学
摘 要: 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过程中,以湖南省供销社为行业依托,针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创立“941”、“以需定课”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一定的行业与专业特色。  关键词: 连锁经营管理 专业建设 专业特色    连锁经营这一现代经营方式在我国呈现出了迅猛发展的态势,尤其是在中小城市及广大的农村市场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面对这一机遇,我院依托湖南省供销社这一行业背景在2
摘 要: 恰当使用幽默艺术,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提高教学效率。语文教师在挖掘教学中的趣味因素时,应注意遵循规律,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旁征博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等,以使学生乐学、会学、爱学。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幽默艺术 快乐课堂    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追求的最高目标就是实现师生之间充分的情感交融,但目前的局面不容乐观:课堂教学面面俱到,千篇一律;课文不同,但
摘 要: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但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教学者过于强调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缺乏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与审美能力的培养。美术教育要面向着未来,培养世纪新人,就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和需要,为此,本文针对现实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  关键词: 高考美术教育 机械教学 “虚热”现象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