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部好电影的标准是什么?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位观众针对同一部电影都会产生不同的观影感受,但無论标准怎样众说纷纭,有一点极为重要,那就是必须要含有一定的审美价值。这种审美价值要能够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使其与影片达到一种高度的契合与强烈的情感共鸣,这样才能经得起时间的长期考验。1987年美国迪士尼发行的电影《丛林赤子心》中就具备这样的审美价值,这也难怪它虽历经30年的时间洗礼,但仍是一部众人追捧的经典力作的缘由。
《丛林赤子心》是由美国导演乔·坎普(Joe Camp)执导的儿童电影,这是乔·坎普的班吉系列电影中的其中一部,此片再次以灵犬班吉(Benji)为主要叙事对象,讲述了它流落野外历经危险保卫小豹的感人故事。全片凭着独特大胆的叙事风格、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以及恰如其分的音乐伴奏,淋漓尽致地突显了明星狗班吉的“赤子仁心”,从而为该片铺上了一层浓厚的人文情怀。因而,本文打算从叙事技巧和对险象迭生的丛林之行的具体描绘来揭示班吉的赤诚之心以及所赋予人类的现实意义。
一、 班吉形象的基本定型:风格迥异的叙事技巧
罗兰·巴特说过:“叙事是与人类历史本身共同产生的;任何地方都不存在、也从来不曾存在过没有叙事的民族;所有阶级、所有人类集团,都有自己的叙事作品。”[1]这足以可见,叙事无处不在,它存在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何谓叙事?顾名思义,叙事从最简单的层面来讲,就是对于故事的描述,在文学、符号学等其他领域,更多的是倾向对纸质文本的研究,而电影的叙事,则更多地体现在银幕上,由导演和编剧通过整合影片的各种要素进行故事的讲述。电影《丛林赤子心》的叙事是以动物班吉的命运际遇为主要牵引线的,虽说这是一种常规稳重型的单线叙事模式,但它与其他风格迥异的叙事技巧相结合,不仅强化了影片紧凑的张力,而且直接促成了班吉形象真实性的生成。
(一)电影大胆启用动物作为主演。其实以动物作为主演的电影数不胜数,如上文所述,乔·坎普之前就执导过以班吉为主角的一系列儿童电影,但此影片的新颖与大胆之处就在于除了电影开头记者对班吉制片人的采访以及后来制片人和猎人寥寥几句无关紧要的独白外,大部分的故事情节都是完全依靠班吉与其他动物的倾心演出建构的。导演没有运用电脑特效的刻意修饰,没有借用动物口型的配音,没有使用任何字幕加以解释说明,只靠动物到位的动作、表情和眼神以及恰如其分的背景音乐来烘托或感人或紧张的气氛,这种“外部聚焦”的拍摄方式,纯客观地叙述了班吉丛林冒险的故事,不仅加大了班吉这个动物形象的真实性,而且没有纯语言的干扰会更促使用心的观众更耐心地去聆听、去感受、去理解其中真情的各种流露,这既拉近了观众与动物之间的距离,又加强了影片内容的深刻性。
(二)该片选取了危机四伏且独立闭塞的丛林作为其叙事空间,这成为了塑造班吉形象基本元素之一。《丛林赤子心》故事的全部情节几乎都是在这片偏僻的荒野丛林中展开的。在这片丛林里,有枪杀动物的猎人、有狡猾奸诈的豺狼、有力大无穷的大熊,有威武盘旋的雄鹰,导演将班吉放在了这个不属于它的弱肉强食的大环境里,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渲染了其紧张、恐惧的气氛,激化了内容的冲突与张力,而且是展现班吉聪明英勇、善良纯真的最佳场地。此外,将这片丛林描绘的如此独立闭塞,也是为接下来的情节做铺垫。班吉在这种危机重重的地方,随时会有丧命的危险,可当制片人坐着直升飞机前来寻找班吉时,为了心中的道义与责任,班吉最终放弃了被营救的唯一机会,继续在死亡暴力的气息里恪守职责。一个人在生死的边界最容易显露本性中的自私与盲点,可班吉作出的选择,将其本性中最为单纯善良的一面推到了至高点,一个高大的英雄形象就此定型。足以可见,导演为突出电影主题,在叙事风格建构上的用心良苦。
二、 班吉性格的具体表现:险象迭生的丛林之行
风格迥异的叙事技巧,对班吉基本形象的生成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接下来导演就通过具体的故事细节生动形象地刻画了班吉的“赤子仁心”的本性。
可谓是养尊处优的明星狗班吉,在一个狂风暴雨的夜晚意外被海浪冲到了一片荒野丛林中,当它醒来首先看到的是一只还处在哺乳期的母豹,短暂的和谐突然被一阵不和谐的枪声打破,母豹应声倒地。班吉亲眼目睹了母豹被猎人残忍杀害的场景,它奔过去舔舐母豹的伤口,用自己弱小的身躯拖拉与自己体型相差巨大的母豹,虽然母豹最终还是避免不了惨死的结局,但班吉的恻隐之心已初露头角。
紧接着在一次丛林闲逛中,班吉意外发现了四只小豹,母豹惨死的场景已经让它深深嗅到了血腥与冷酷的气息,因而出于对母豹的同情以及对小豹的怜惜与担心,班吉义无反顾地主动承担了照顾它们的责任。为了给小豹觅食,为了不伤害比自己弱小的野兔,它险些被猎人所困,被豺狼所伤;为了小豹们的安危,它不辞辛苦地衔着一块块石头遮蔽他们的小窝,在面临极度危险的时刻时,它以身犯险,用自己的生命与豺狼、秃鹰和野熊殊死搏斗以确保小豹的安全,自己甚至于错过了一次次被制片人营救的机会。但班吉与小豹们毕竟不属于同一个物种,尤其在其中一只小豹被秃鹰叼走后,班吉眼中的失落自责更让他进一步确定了自己在照顾小豹上的无能为力,更坚定了要为小豹们寻找合适归宿的决心。于是,只带着一个孩子的母豹成为了班吉要寻找的目标。
但母豹的警惕性很强,总是不等班吉靠近,就杀气腾腾地将其赶走,而且还经常转移阵地。为了能寻到母豹的踪迹,班吉疯狂奔跑寻找其出行路线,其中不仅经常遭受到各种大型动物的侵凌,自己还差点坠崖身亡,危机四伏的环境,看得观众心惊肉跳,同时也被它的聪明勇敢与坚持执着所深深感动。尤其是影片最后班吉竭尽全力要将小豹们送上陡峭山峰的画面,那叼小豹子的小心翼翼、那步履蹒跚的步伐、那登上山峰后的疲惫不堪,都一点一点撞破了观众的心墙,那底温暖与感动的气流在灵魂最深处慢慢蔓延开散去。最终,班吉靠自己的真诚与坚持,打动了母豹,成功为小豹们找到了安全可靠的家,在班吉完成任务安静地要离开时,正好与小豹们张望留恋的目光相遇,那眼角的湿润、那对视的深情,将动物的真情展现地一览无余,这是任何语言都无法抵达的感人境界。 一次与被猎杀的母豹意外的短暂邂逅,班吉凭靠着自己的一颗赤诚之心实践了其生命的价值,弱小的体型与异常艰难的生存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不仅生动地确立了班吉的高大英雄形象,同时也深深嵌入了一个主题:原来美丽纯洁的赤子真情是真实存在的,它可以超越国界,跨越物种。
三、“赤子仁心”的深度表达:电影蕴藏的双重内涵
在这部以动物为题材的儿童电影《丛林赤子心》中,乔·坎普导演通过大胆独特的拍摄和精心细致的剪辑,将这部没有语言、没有对白的影片成功地呈现在了大银幕当中,使观众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小狗班吉用自己的聪明勇敢和纯真善良的品性,在危机四伏的荒野丛林中尽情地将“赤子仁心”的本性演绎得淋漓尽致。
可首先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主要导火线却还是丛林中猎人的那致命一枪。母豹的被枪杀,致使四只可爱的小生命失去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再加丛林中弱肉强食的激烈竞争,小豹们的生命可谓是危在旦夕,这才激化了班吉内心的担当与责任意识。随之班吉面临着危机重重的丛林冒险,不管是来自豺狼、秃鹰的迫害还是野熊的袭击,我们沿着故事的发展模式从后往前推,才发现直接的凶手其实正是出镜率并不多的猎人。众所周知,自从工业社会以来,地球物种灭绝的速度已经远远超出了自然灭绝率的1000倍,保护动物已经成为了刻不容缓的举措,全世界都在号召保护动物,禁止虐待、残害、猎杀或捕食,可一些人依旧明知故犯。乔·坎普导演没有采用宣讲的形式直接表达这样的主题,而是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细节,把血腥融合在温情的路线当中,将动物的危险与真情客观呈现,让观众在担心与感动之余更深刻地认识与领悟生命的内涵与价值,这样逐渐拉出了善待动物、善待生命的主题这条暗线。
其次,导演将明星狗班吉作为整部电影的主角,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它的赤子之心,这是因为在小狗的身上,闪烁着许多连人类都望尘莫及的光辉,从它的落难到奇迹生还,从它在丛林里的各种奇遇到成功完成使命,它俨然已经成了爱与责任的化身。在丛林中,体型较小的班吉与豺狼野熊作对比,突显了它勇敢聪明的特征;在社会里,它虽身为动物,却有着人性当中最本真最原始的情感,而好多人类,随着物质的逐步发展,贪欲的逐渐增加,人性当中的兽性种子也开始慢慢萌芽。因而導演借用班吉来执导这部动物题材的电影,不仅仅是给儿童传播一种爱心的正能量,而更多是隐含着一种社会意味,是想通过小狗的“赤子仁心”来重新呼唤人类心中的善良本性,以引起一种真情的回归,唤起人类自我的重新评判与取舍——要坚持做人本性,勿忘初心。
综上所述,《丛林赤子心》的上映虽然已时隔30年,但它仍具有极大的表现空间与价值意义,导演用客观的呈现方式、高超的拍摄技术、天然的情感交流、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安静感人的影片画面,生动地介绍了这只神奇灵犬班吉如何用一腔热血实践生命价值的,这不仅仅只是以真情的流露来传播正能量,而是巧妙地借用班吉来引发对人性的思考,来呼唤真情的回归。可见,《丛林赤子心》虽说是书写动物,却蕴藏着深刻的人文关怀思想。在《丛林赤子心》上映后,各国陆续出现了很多以狗为题材的电影,像韩国的《人狗奇缘》,美国的《忠犬八公的故事》、澳大利亚的《红犬历险记》,日本的《导盲犬小Q》等,毋庸置疑,这些影片都具有各自的特点与意义,但1987年的《丛林赤子心》仍旧有着无法超越的经典地位。
《丛林赤子心》是由美国导演乔·坎普(Joe Camp)执导的儿童电影,这是乔·坎普的班吉系列电影中的其中一部,此片再次以灵犬班吉(Benji)为主要叙事对象,讲述了它流落野外历经危险保卫小豹的感人故事。全片凭着独特大胆的叙事风格、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以及恰如其分的音乐伴奏,淋漓尽致地突显了明星狗班吉的“赤子仁心”,从而为该片铺上了一层浓厚的人文情怀。因而,本文打算从叙事技巧和对险象迭生的丛林之行的具体描绘来揭示班吉的赤诚之心以及所赋予人类的现实意义。
一、 班吉形象的基本定型:风格迥异的叙事技巧
罗兰·巴特说过:“叙事是与人类历史本身共同产生的;任何地方都不存在、也从来不曾存在过没有叙事的民族;所有阶级、所有人类集团,都有自己的叙事作品。”[1]这足以可见,叙事无处不在,它存在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何谓叙事?顾名思义,叙事从最简单的层面来讲,就是对于故事的描述,在文学、符号学等其他领域,更多的是倾向对纸质文本的研究,而电影的叙事,则更多地体现在银幕上,由导演和编剧通过整合影片的各种要素进行故事的讲述。电影《丛林赤子心》的叙事是以动物班吉的命运际遇为主要牵引线的,虽说这是一种常规稳重型的单线叙事模式,但它与其他风格迥异的叙事技巧相结合,不仅强化了影片紧凑的张力,而且直接促成了班吉形象真实性的生成。
(一)电影大胆启用动物作为主演。其实以动物作为主演的电影数不胜数,如上文所述,乔·坎普之前就执导过以班吉为主角的一系列儿童电影,但此影片的新颖与大胆之处就在于除了电影开头记者对班吉制片人的采访以及后来制片人和猎人寥寥几句无关紧要的独白外,大部分的故事情节都是完全依靠班吉与其他动物的倾心演出建构的。导演没有运用电脑特效的刻意修饰,没有借用动物口型的配音,没有使用任何字幕加以解释说明,只靠动物到位的动作、表情和眼神以及恰如其分的背景音乐来烘托或感人或紧张的气氛,这种“外部聚焦”的拍摄方式,纯客观地叙述了班吉丛林冒险的故事,不仅加大了班吉这个动物形象的真实性,而且没有纯语言的干扰会更促使用心的观众更耐心地去聆听、去感受、去理解其中真情的各种流露,这既拉近了观众与动物之间的距离,又加强了影片内容的深刻性。
(二)该片选取了危机四伏且独立闭塞的丛林作为其叙事空间,这成为了塑造班吉形象基本元素之一。《丛林赤子心》故事的全部情节几乎都是在这片偏僻的荒野丛林中展开的。在这片丛林里,有枪杀动物的猎人、有狡猾奸诈的豺狼、有力大无穷的大熊,有威武盘旋的雄鹰,导演将班吉放在了这个不属于它的弱肉强食的大环境里,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渲染了其紧张、恐惧的气氛,激化了内容的冲突与张力,而且是展现班吉聪明英勇、善良纯真的最佳场地。此外,将这片丛林描绘的如此独立闭塞,也是为接下来的情节做铺垫。班吉在这种危机重重的地方,随时会有丧命的危险,可当制片人坐着直升飞机前来寻找班吉时,为了心中的道义与责任,班吉最终放弃了被营救的唯一机会,继续在死亡暴力的气息里恪守职责。一个人在生死的边界最容易显露本性中的自私与盲点,可班吉作出的选择,将其本性中最为单纯善良的一面推到了至高点,一个高大的英雄形象就此定型。足以可见,导演为突出电影主题,在叙事风格建构上的用心良苦。
二、 班吉性格的具体表现:险象迭生的丛林之行
风格迥异的叙事技巧,对班吉基本形象的生成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接下来导演就通过具体的故事细节生动形象地刻画了班吉的“赤子仁心”的本性。
可谓是养尊处优的明星狗班吉,在一个狂风暴雨的夜晚意外被海浪冲到了一片荒野丛林中,当它醒来首先看到的是一只还处在哺乳期的母豹,短暂的和谐突然被一阵不和谐的枪声打破,母豹应声倒地。班吉亲眼目睹了母豹被猎人残忍杀害的场景,它奔过去舔舐母豹的伤口,用自己弱小的身躯拖拉与自己体型相差巨大的母豹,虽然母豹最终还是避免不了惨死的结局,但班吉的恻隐之心已初露头角。
紧接着在一次丛林闲逛中,班吉意外发现了四只小豹,母豹惨死的场景已经让它深深嗅到了血腥与冷酷的气息,因而出于对母豹的同情以及对小豹的怜惜与担心,班吉义无反顾地主动承担了照顾它们的责任。为了给小豹觅食,为了不伤害比自己弱小的野兔,它险些被猎人所困,被豺狼所伤;为了小豹们的安危,它不辞辛苦地衔着一块块石头遮蔽他们的小窝,在面临极度危险的时刻时,它以身犯险,用自己的生命与豺狼、秃鹰和野熊殊死搏斗以确保小豹的安全,自己甚至于错过了一次次被制片人营救的机会。但班吉与小豹们毕竟不属于同一个物种,尤其在其中一只小豹被秃鹰叼走后,班吉眼中的失落自责更让他进一步确定了自己在照顾小豹上的无能为力,更坚定了要为小豹们寻找合适归宿的决心。于是,只带着一个孩子的母豹成为了班吉要寻找的目标。
但母豹的警惕性很强,总是不等班吉靠近,就杀气腾腾地将其赶走,而且还经常转移阵地。为了能寻到母豹的踪迹,班吉疯狂奔跑寻找其出行路线,其中不仅经常遭受到各种大型动物的侵凌,自己还差点坠崖身亡,危机四伏的环境,看得观众心惊肉跳,同时也被它的聪明勇敢与坚持执着所深深感动。尤其是影片最后班吉竭尽全力要将小豹们送上陡峭山峰的画面,那叼小豹子的小心翼翼、那步履蹒跚的步伐、那登上山峰后的疲惫不堪,都一点一点撞破了观众的心墙,那底温暖与感动的气流在灵魂最深处慢慢蔓延开散去。最终,班吉靠自己的真诚与坚持,打动了母豹,成功为小豹们找到了安全可靠的家,在班吉完成任务安静地要离开时,正好与小豹们张望留恋的目光相遇,那眼角的湿润、那对视的深情,将动物的真情展现地一览无余,这是任何语言都无法抵达的感人境界。 一次与被猎杀的母豹意外的短暂邂逅,班吉凭靠着自己的一颗赤诚之心实践了其生命的价值,弱小的体型与异常艰难的生存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不仅生动地确立了班吉的高大英雄形象,同时也深深嵌入了一个主题:原来美丽纯洁的赤子真情是真实存在的,它可以超越国界,跨越物种。
三、“赤子仁心”的深度表达:电影蕴藏的双重内涵
在这部以动物为题材的儿童电影《丛林赤子心》中,乔·坎普导演通过大胆独特的拍摄和精心细致的剪辑,将这部没有语言、没有对白的影片成功地呈现在了大银幕当中,使观众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小狗班吉用自己的聪明勇敢和纯真善良的品性,在危机四伏的荒野丛林中尽情地将“赤子仁心”的本性演绎得淋漓尽致。
可首先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主要导火线却还是丛林中猎人的那致命一枪。母豹的被枪杀,致使四只可爱的小生命失去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再加丛林中弱肉强食的激烈竞争,小豹们的生命可谓是危在旦夕,这才激化了班吉内心的担当与责任意识。随之班吉面临着危机重重的丛林冒险,不管是来自豺狼、秃鹰的迫害还是野熊的袭击,我们沿着故事的发展模式从后往前推,才发现直接的凶手其实正是出镜率并不多的猎人。众所周知,自从工业社会以来,地球物种灭绝的速度已经远远超出了自然灭绝率的1000倍,保护动物已经成为了刻不容缓的举措,全世界都在号召保护动物,禁止虐待、残害、猎杀或捕食,可一些人依旧明知故犯。乔·坎普导演没有采用宣讲的形式直接表达这样的主题,而是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细节,把血腥融合在温情的路线当中,将动物的危险与真情客观呈现,让观众在担心与感动之余更深刻地认识与领悟生命的内涵与价值,这样逐渐拉出了善待动物、善待生命的主题这条暗线。
其次,导演将明星狗班吉作为整部电影的主角,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它的赤子之心,这是因为在小狗的身上,闪烁着许多连人类都望尘莫及的光辉,从它的落难到奇迹生还,从它在丛林里的各种奇遇到成功完成使命,它俨然已经成了爱与责任的化身。在丛林中,体型较小的班吉与豺狼野熊作对比,突显了它勇敢聪明的特征;在社会里,它虽身为动物,却有着人性当中最本真最原始的情感,而好多人类,随着物质的逐步发展,贪欲的逐渐增加,人性当中的兽性种子也开始慢慢萌芽。因而導演借用班吉来执导这部动物题材的电影,不仅仅是给儿童传播一种爱心的正能量,而更多是隐含着一种社会意味,是想通过小狗的“赤子仁心”来重新呼唤人类心中的善良本性,以引起一种真情的回归,唤起人类自我的重新评判与取舍——要坚持做人本性,勿忘初心。
综上所述,《丛林赤子心》的上映虽然已时隔30年,但它仍具有极大的表现空间与价值意义,导演用客观的呈现方式、高超的拍摄技术、天然的情感交流、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安静感人的影片画面,生动地介绍了这只神奇灵犬班吉如何用一腔热血实践生命价值的,这不仅仅只是以真情的流露来传播正能量,而是巧妙地借用班吉来引发对人性的思考,来呼唤真情的回归。可见,《丛林赤子心》虽说是书写动物,却蕴藏着深刻的人文关怀思想。在《丛林赤子心》上映后,各国陆续出现了很多以狗为题材的电影,像韩国的《人狗奇缘》,美国的《忠犬八公的故事》、澳大利亚的《红犬历险记》,日本的《导盲犬小Q》等,毋庸置疑,这些影片都具有各自的特点与意义,但1987年的《丛林赤子心》仍旧有着无法超越的经典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