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审美教育,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儿童初步的审美能力,达到“陶冶爱美的情趣”的目的,使儿童“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
一、沟通情感,欣赏景物的形象美
人的感知是通过各种感受器官的相互联系与沟通来认识事物,这种通感作用能使人的心理产生喜、怒、哀、乐的共鸣,而愉快的情感最能使学生感受美、在寓教于美的形象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如教《桂林山水》一课我让学生全身心参与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栩栩。
如生的桂林山水图,通过娓娓动听的导语,按由近及远顺序,抓住观察的重点,把学生带进那“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图中。如近处的绿水,小舟;江底的沙石,水中的倒影;远处千奇百怪的峰峦,山间的绿树红花,空中迷蒙的云雾。这样使学生的情感逐步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如身临其境,感受到呈现于眼前的不是单纯的山水画面,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迷人境界,激发学生强烈的审美感受和情操。
二、剖析鉴赏,领会祖国语言文字美
美的欣赏是情感的操练,如果没有情感的体验,就没有美的鉴别。鉴赏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能使他们接受别审美理想的熏陶。如《桂林山水》,课文中作者特意把漓江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安排在两个结构相同而人严谨的自然段里,而各自集中表现在一个排比句中。这是引导学生掌握读段学文之法,领会祖国语言文字生动优美,表情达意,准确细腻的好范例。教学中,我先让学生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性。作者写漓江水用了“静、清、绿”三个字。我适时引导学生鉴赏:流动的漓江水为什么是“静”的呢?使学生意识到“感觉”一词之重要。文中的三个“真”字,如果把它换成“很、太、十分”等词又怎样呢?让学生领悟到“真”是“的确”的意思。然后我引导学生领悟作者形象的比喻,引导学生体会漓江的水“真绿”时,我让学生明白“翡翠”是什么?作者用“无瑕的翡翠”来比喻什么?说明什么?使学生逐步领会作者遣词用语的精妙——漓江水的“绿”用“翡翠”来比喻;漓江水的“清”用“无瑕”来形容。教学桂林山“奇、秀、险”,这些特点时,我通过多媒体课件、挂图进一步理解作者所描述的景物形象逼真,用语准确。
三、读中品味,感受文章的情感美
审美教育也是一种情感教育,语文教学渗透着美育,教学中可以充分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获得美感。如《桂林山水》这篇课文,语言优美,简练形象,抒发的感情纯真。如何使这种情感进入学生的心灵,使学生产生共鸣,这就要通过有感情读去揣摩品味语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跟配乐朗诵轻读,教师范读、引读,全班齐读,个别朗读等,让学生先领悟每个特点朗读时的声调和语气。如“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一句要用轻缓、低声调朗读,给人以幽静的感觉;又如“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一句要用高亢、充满激情的声调来朗读,给人以一种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感觉。读后,师生共同评仪,反复诵读,绘声绘声,声情并茂,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意境,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四、引导想象,感受自然景观的动态美
文章所描述的意境,往往是动静结合,如《桂林山水》所描述的是“山青、水秀、人怡”的优美意境。意境之美,除朗读感受外,更重要的是联想,再现形象化的意境图像,让学生陶醉于迷人景色中,达到最高境界——人在画中游。学完本文后,教师引发学生遐想,游览桂林山水,伴随优美的乐曲,观赏多媒体课件,教师边以满怀赞美之情旁白:“小船慢慢地行驶着……哇!这里的水真清啊,可爱的小鱼儿快活地在水里游来游去……”游览中,学生看、想、问、说,把观察、复述、描绘、质疑熔为一炉,化静为动,借景生情,创造了愉悦的环境,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相得益彰。
五、品析词句,领略内涵的意蕴美
课文语言大多意蕴深厚,无穷的内涵寓于平实的词句中,这些深厚的意蕴能对读者的思想起潜移默化,春风化雨般的滋润作用,使其人格得到升华,获得精神上的审美感受,这就是意蕴的浸润功能。教学中要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品析词句,借助美的艺术形象的魅力,去感悟语言文字中蕴藏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进入更高的审美境界。如教《月光曲》一课中,我紧扣住盲姑娘为安慰哥哥而说的“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一句,先让学生默读,感受兄妹说出“随便”一词的意思,接着联系上下文,点拨启发,让学生理解这里的“随便”一词实际上揭示了盲姑娘微妙、复杂的心理活动:
一方面,因为内心深处对音乐的挚爱脱口而出;
二方面,为了安慰哥哥而故意轻描淡写。这表面上说的“随便”与内心的“不随便”的矛盾恰恰表现了盲姑娘对哥哥真诚美好的感情。最后,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让学生通过课文语言体会深刻的内涵,感悟蕴含其中的深厚意味,使学生在审美阅读中,心灵得到了滋润,精神获得了升华。
六、整体感知,揉合美感
美感是人在感受到美的事物以后,在感情上得到的满足和愉悦。因为美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强烈的感染性,所以获得美感的过程也必然是审美的过程,更是熏陶的过程。若能揉合审美心理的“感知、表象、想象、情感”四要素于一体,抓住契合点,就能洒脱实施美育。如教古诗《游园不值》,我先让学生通过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欣赏诗歌的韵律美,然后引导儿童仔细观察课文主题图,形象感受诗人怕高雅和境中浓情,感受淡雅、清幽的春景美。最后根据审美客体的形象,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陶醉于“满月春色”之中。
一、沟通情感,欣赏景物的形象美
人的感知是通过各种感受器官的相互联系与沟通来认识事物,这种通感作用能使人的心理产生喜、怒、哀、乐的共鸣,而愉快的情感最能使学生感受美、在寓教于美的形象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如教《桂林山水》一课我让学生全身心参与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栩栩。
如生的桂林山水图,通过娓娓动听的导语,按由近及远顺序,抓住观察的重点,把学生带进那“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图中。如近处的绿水,小舟;江底的沙石,水中的倒影;远处千奇百怪的峰峦,山间的绿树红花,空中迷蒙的云雾。这样使学生的情感逐步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如身临其境,感受到呈现于眼前的不是单纯的山水画面,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迷人境界,激发学生强烈的审美感受和情操。
二、剖析鉴赏,领会祖国语言文字美
美的欣赏是情感的操练,如果没有情感的体验,就没有美的鉴别。鉴赏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能使他们接受别审美理想的熏陶。如《桂林山水》,课文中作者特意把漓江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安排在两个结构相同而人严谨的自然段里,而各自集中表现在一个排比句中。这是引导学生掌握读段学文之法,领会祖国语言文字生动优美,表情达意,准确细腻的好范例。教学中,我先让学生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性。作者写漓江水用了“静、清、绿”三个字。我适时引导学生鉴赏:流动的漓江水为什么是“静”的呢?使学生意识到“感觉”一词之重要。文中的三个“真”字,如果把它换成“很、太、十分”等词又怎样呢?让学生领悟到“真”是“的确”的意思。然后我引导学生领悟作者形象的比喻,引导学生体会漓江的水“真绿”时,我让学生明白“翡翠”是什么?作者用“无瑕的翡翠”来比喻什么?说明什么?使学生逐步领会作者遣词用语的精妙——漓江水的“绿”用“翡翠”来比喻;漓江水的“清”用“无瑕”来形容。教学桂林山“奇、秀、险”,这些特点时,我通过多媒体课件、挂图进一步理解作者所描述的景物形象逼真,用语准确。
三、读中品味,感受文章的情感美
审美教育也是一种情感教育,语文教学渗透着美育,教学中可以充分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获得美感。如《桂林山水》这篇课文,语言优美,简练形象,抒发的感情纯真。如何使这种情感进入学生的心灵,使学生产生共鸣,这就要通过有感情读去揣摩品味语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跟配乐朗诵轻读,教师范读、引读,全班齐读,个别朗读等,让学生先领悟每个特点朗读时的声调和语气。如“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一句要用轻缓、低声调朗读,给人以幽静的感觉;又如“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一句要用高亢、充满激情的声调来朗读,给人以一种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感觉。读后,师生共同评仪,反复诵读,绘声绘声,声情并茂,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意境,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四、引导想象,感受自然景观的动态美
文章所描述的意境,往往是动静结合,如《桂林山水》所描述的是“山青、水秀、人怡”的优美意境。意境之美,除朗读感受外,更重要的是联想,再现形象化的意境图像,让学生陶醉于迷人景色中,达到最高境界——人在画中游。学完本文后,教师引发学生遐想,游览桂林山水,伴随优美的乐曲,观赏多媒体课件,教师边以满怀赞美之情旁白:“小船慢慢地行驶着……哇!这里的水真清啊,可爱的小鱼儿快活地在水里游来游去……”游览中,学生看、想、问、说,把观察、复述、描绘、质疑熔为一炉,化静为动,借景生情,创造了愉悦的环境,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相得益彰。
五、品析词句,领略内涵的意蕴美
课文语言大多意蕴深厚,无穷的内涵寓于平实的词句中,这些深厚的意蕴能对读者的思想起潜移默化,春风化雨般的滋润作用,使其人格得到升华,获得精神上的审美感受,这就是意蕴的浸润功能。教学中要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品析词句,借助美的艺术形象的魅力,去感悟语言文字中蕴藏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进入更高的审美境界。如教《月光曲》一课中,我紧扣住盲姑娘为安慰哥哥而说的“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一句,先让学生默读,感受兄妹说出“随便”一词的意思,接着联系上下文,点拨启发,让学生理解这里的“随便”一词实际上揭示了盲姑娘微妙、复杂的心理活动:
一方面,因为内心深处对音乐的挚爱脱口而出;
二方面,为了安慰哥哥而故意轻描淡写。这表面上说的“随便”与内心的“不随便”的矛盾恰恰表现了盲姑娘对哥哥真诚美好的感情。最后,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让学生通过课文语言体会深刻的内涵,感悟蕴含其中的深厚意味,使学生在审美阅读中,心灵得到了滋润,精神获得了升华。
六、整体感知,揉合美感
美感是人在感受到美的事物以后,在感情上得到的满足和愉悦。因为美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强烈的感染性,所以获得美感的过程也必然是审美的过程,更是熏陶的过程。若能揉合审美心理的“感知、表象、想象、情感”四要素于一体,抓住契合点,就能洒脱实施美育。如教古诗《游园不值》,我先让学生通过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欣赏诗歌的韵律美,然后引导儿童仔细观察课文主题图,形象感受诗人怕高雅和境中浓情,感受淡雅、清幽的春景美。最后根据审美客体的形象,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陶醉于“满月春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