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阶段,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正确认识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寻求对大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的有效途径,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课题。本文基于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能力状况的调查报告,通过对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状况调查报告的统计分析来阐述目前高等教育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立足点,提出了改善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实践创新;环境;教师
一、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内涵
实践创新能力是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着力点之一,是能力与素质、创新与创造、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等多个概念在新时期高等教育理论上的重构,从而具有新的内涵。其构成要素包含实践创新品质、实践创新技能和实践创新环境三个部分。
综上所述,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就是指大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通过一定条件下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形成的有可能创造新价值成果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是大学生最终形成创新能力的心理和行为准备。
二、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现状及原因分析
据统计,现阶段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呈上升趋势,但是总体水平偏低。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知识来源方面,高达44%的学生表示其知识来源兼顾教师讲授和自学,但以自学为主。
(2)专业知识素养方面,有61%的毕业生表示对专业知识有所了解,但还没形成体系。仅有29%的毕业生表示对数学、工程原理等基础知识有较深的了解。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将其对专业知识及其他基础知识的认知定位在一般的状态。
(3)综合知识素养方面,超过一半的毕业生对专业知识以外的其他学科知识知之甚少。在同用人单位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到,当前企业最需要的就是复合型人才。在很多情况下,企业找不到理想的人才与大批毕业生找不着工作的情况同时存在,值得深思。
(4)教学方式方面,超过55%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存在不满。
(5)实践安排方面,有将近7成的学生对学校实践安排表示出或多或少的看法。高达72%的毕业生表示目前的实践安排对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用有限。他们希望增加实践环节的课时,完善实践环节的设置以满足实践对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
根据对调查结果的分析,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个方面:
(1)应试教育导致科技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科技人才创新能力不强,有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浮躁思想等因素的影响,但也反映了我国科技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误区。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体制属于应试教育,这种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科技人才往往存在着“知识有余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
(2)人才评价标准不完善。现有人才评价模式以定性为主,定量为辅,虽然简便易行,但也存在着评审标准不统一、主观随意性大、不易操作、能力与业绩难以准确衡量等问题。同时,又过于强调学历、资历、论文、外语、计算机等因素,特别是学历导向严重。在人才评价特别是职称评审过程中,按资排辈、靠印象、凭人缘现象普遍存在,致使职称名不符实失去意义,成为待遇的象征。
(3)物质激励政策没有充分体现出公平原则。大学生实践创新激励政策能否充分体现、保证公平直接决定了创新能力培养的质量及实施效果,目前的物质激励政策体系还没有充分体现出这种公平性。
三、改善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1)构建知识体系,增强适应能力
大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应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专业知识体系;其二,综合知识体系。前者是大学生为了掌握专业技能所必需学习的,是其将来立足于社会的基本保障。后者是在大学生专业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它对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原因很简单,企业喜欢综合型人才,多掌握了一门技能或知识便增加了驾驭相关工作的砝码。项目组认为,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人文素养对大学生将来适应社会也有很大的能动作用。
(2)树立创新理念,改革教学模式
创新是实践的灵魂,在提升实践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它将驱使学生的实践活动沿着更加合理的方向走下去。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第一步应当是创新人格的建构,这主要包括意志力、观察力、乐观、独立、幽默、富于社会责任感等人格品质的培养。耶鲁大学心理学家斯坦伯格(R.Sternberg)发现,个性中的兴趣和动机是使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驱动力。受此思想的影响,项目组将启发式教学模式应用到了课堂教学当中,提出了“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这一全新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重点在于实现从封闭的教学过程向开放的教学过程转化。它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把学生看作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使他们不仅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更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者和创造者。
(3)加大教学实践投入,增强实践能力
实践性教学主要是指按本专业课程的教材章节体系由浅入深地对学生所学的理论、原理、知识、技能等进行验证性教育和训练,如实验操作、课堂讨论、课上或课后作业、课堂与课后的技术操作训练等等。若干次由浅入深的教育和训练的叠加,则是学生的实践能力由低到高的养成过程;与此同时,在完成某一门课程或几门课程教学之后,以社会生产、生活的实践为依托对学生所学的理论、原理、知识、技能等进行综合性教育和训练。
(4)加强社会实践,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性实践是学校为克服教育脱离社会实际而力求同社会发展相联系,使人才培养具有时代气息和时代特征而选择的育人育才途径,是学校发展的本质要求。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是学校创新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开放式教育的重要方面。参与社会实践过程,一方面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是调动了他们创新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刘美.《长沙大学学报》.2011年3月第25卷第2期.
[2]王养冲.西方近代社会学思想的演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3]高桂云,孙义兰.注重人文关怀――“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特点[J].社会纵横,2008(12).
[4]胡颖杰,孙国庆.“90后”大学生群体特征剖析及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探索[J].法制与社会,2010(01).
[5]杨亚萍,李坡.“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与高校共青团工作创新[J].教育与职业,2009(33).
[6]肖玉梅,刘艳.普通高校经管类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凯里学院学报,2008,26(5).
【关键词】:实践创新;环境;教师
一、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内涵
实践创新能力是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着力点之一,是能力与素质、创新与创造、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等多个概念在新时期高等教育理论上的重构,从而具有新的内涵。其构成要素包含实践创新品质、实践创新技能和实践创新环境三个部分。
综上所述,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就是指大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通过一定条件下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形成的有可能创造新价值成果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是大学生最终形成创新能力的心理和行为准备。
二、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现状及原因分析
据统计,现阶段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呈上升趋势,但是总体水平偏低。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知识来源方面,高达44%的学生表示其知识来源兼顾教师讲授和自学,但以自学为主。
(2)专业知识素养方面,有61%的毕业生表示对专业知识有所了解,但还没形成体系。仅有29%的毕业生表示对数学、工程原理等基础知识有较深的了解。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将其对专业知识及其他基础知识的认知定位在一般的状态。
(3)综合知识素养方面,超过一半的毕业生对专业知识以外的其他学科知识知之甚少。在同用人单位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到,当前企业最需要的就是复合型人才。在很多情况下,企业找不到理想的人才与大批毕业生找不着工作的情况同时存在,值得深思。
(4)教学方式方面,超过55%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存在不满。
(5)实践安排方面,有将近7成的学生对学校实践安排表示出或多或少的看法。高达72%的毕业生表示目前的实践安排对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用有限。他们希望增加实践环节的课时,完善实践环节的设置以满足实践对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
根据对调查结果的分析,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个方面:
(1)应试教育导致科技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科技人才创新能力不强,有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浮躁思想等因素的影响,但也反映了我国科技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误区。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体制属于应试教育,这种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科技人才往往存在着“知识有余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
(2)人才评价标准不完善。现有人才评价模式以定性为主,定量为辅,虽然简便易行,但也存在着评审标准不统一、主观随意性大、不易操作、能力与业绩难以准确衡量等问题。同时,又过于强调学历、资历、论文、外语、计算机等因素,特别是学历导向严重。在人才评价特别是职称评审过程中,按资排辈、靠印象、凭人缘现象普遍存在,致使职称名不符实失去意义,成为待遇的象征。
(3)物质激励政策没有充分体现出公平原则。大学生实践创新激励政策能否充分体现、保证公平直接决定了创新能力培养的质量及实施效果,目前的物质激励政策体系还没有充分体现出这种公平性。
三、改善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1)构建知识体系,增强适应能力
大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应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专业知识体系;其二,综合知识体系。前者是大学生为了掌握专业技能所必需学习的,是其将来立足于社会的基本保障。后者是在大学生专业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它对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原因很简单,企业喜欢综合型人才,多掌握了一门技能或知识便增加了驾驭相关工作的砝码。项目组认为,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人文素养对大学生将来适应社会也有很大的能动作用。
(2)树立创新理念,改革教学模式
创新是实践的灵魂,在提升实践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它将驱使学生的实践活动沿着更加合理的方向走下去。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第一步应当是创新人格的建构,这主要包括意志力、观察力、乐观、独立、幽默、富于社会责任感等人格品质的培养。耶鲁大学心理学家斯坦伯格(R.Sternberg)发现,个性中的兴趣和动机是使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驱动力。受此思想的影响,项目组将启发式教学模式应用到了课堂教学当中,提出了“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这一全新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重点在于实现从封闭的教学过程向开放的教学过程转化。它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把学生看作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使他们不仅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更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者和创造者。
(3)加大教学实践投入,增强实践能力
实践性教学主要是指按本专业课程的教材章节体系由浅入深地对学生所学的理论、原理、知识、技能等进行验证性教育和训练,如实验操作、课堂讨论、课上或课后作业、课堂与课后的技术操作训练等等。若干次由浅入深的教育和训练的叠加,则是学生的实践能力由低到高的养成过程;与此同时,在完成某一门课程或几门课程教学之后,以社会生产、生活的实践为依托对学生所学的理论、原理、知识、技能等进行综合性教育和训练。
(4)加强社会实践,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性实践是学校为克服教育脱离社会实际而力求同社会发展相联系,使人才培养具有时代气息和时代特征而选择的育人育才途径,是学校发展的本质要求。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是学校创新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开放式教育的重要方面。参与社会实践过程,一方面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是调动了他们创新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刘美.《长沙大学学报》.2011年3月第25卷第2期.
[2]王养冲.西方近代社会学思想的演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3]高桂云,孙义兰.注重人文关怀――“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特点[J].社会纵横,2008(12).
[4]胡颖杰,孙国庆.“90后”大学生群体特征剖析及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探索[J].法制与社会,2010(01).
[5]杨亚萍,李坡.“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与高校共青团工作创新[J].教育与职业,2009(33).
[6]肖玉梅,刘艳.普通高校经管类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凯里学院学报,2008,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