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力教学中非语言知识学习的意义及策略

来源 :教育界·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mos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从非语言知识学习与听力理解过程的关系入手,分析了非语言知识对听力理解过程的影响,探讨了非语言知识在听力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学习策略。
  【关键词】听力教学;非语言知识;意义;策略
  在各级英语听力教学和测试中,阻碍听力理解的障碍除了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外,文化背景知识、心理因素等非语言知识对听力水平提高的影响与制约也越来越明显,尤其当学习者步入高级阶段的听力训练层次后,非语言知识更成了一种显性的影响因素。
  一、听力教学中的非语言知识概念及分类
  听力理解所需要的知识主要分为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语言知识主要包括语音知识、韵律特征知识、词汇知识、语法知识以及语篇知识,除了这些语言知识以外的其他知识都可以笼统地概括为非语言知识,包括语境知识(情境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语用知识(语用学知识和社会语言学知识)、其他学科知识、生活常识、心理学知识和听力微技能知识等,这些知识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准确理解并运用语言的能力知识”。
  现代观念认为听力是一种为了实现交际目标而具备的能力之一,而语言的交际功能更多要依赖于非语言知识的应用。为了更好地理解并运用语言,各类教学中的非语言知识的学习就不可忽视,听力教学也是如此。
  二、听力教学中学习非语言知识的原因及意义
  (一)不断发展的语言学习观日益凸显出听力教学中非语言知识学习的重要性
  早期环境论的观点认为听力就是学习者通过重复练习音、调、节奏等信息,不断模仿,建立语言习惯并强化习惯的过程,多听、多练、多重复、多强化就能促进对输入的语言信息的理解,提高听力水平。但是实践证明,语言学习并非是一个机械地建立语言习惯的过程,比如“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红楼梦”,造成这种理解不同的原因显然已不再局限于语言知识本身了,而是读者在理解过程中注入了自身的心理认知和知识建构。
  内在论视角下的听力教学观认为,以意义为基础的听力活动是语言能力发展的充要条件;互动论的观点也认为听的重心不再是孤立的单词、短语或语句,而是整个篇章,是对内容意义的构建。对此,图式理论也证明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生活经验等作为已有的知识即图式储存在大脑中,有助于促进学生对听力语篇的理解,并且即使学习者缺乏对语言知识系统的全面把握,只要能够意识到语篇中的语用信息,仍然有可能理解谈话者要表达的交际意图。
  (二)非语言知识体现语言精髓
  语言早已是文化的一部分,不同民族的语言不仅承载着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还体现着该民族的文化习俗、风土人情,蕴涵着该民族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听,作为重要的语言输入途径,在输入语言知识的同时,必然也会输入这些语言所承载的更多历史文化等内隐含义,包括各种非语言知识和行为。如果学习者不了解这些不同非语言知识之间的差异,而总是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去理解谈话者的话语,就会阻碍交流,形成“鸡同鸭讲”的局面。
  英语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语言,也没有所谓的标准语,因此世界各个英语国家和地区的英语语言表达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不同。英语语言学家Widdowson指出,英语的广泛传播导致了英语的适应性和非一致性,意指英语日益多元化,并不再顺从某些无可争辩的内圈规范。英语语言发展的这些特点进一步表明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更要充分学习掌握英语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及社会风俗习惯等非语言知识,才能真正掌握这种语言的精髓,才能真正理解和运用这种语言。文化背景知识越丰富,学习者的联想能力越强,越能增强大脑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对听力材料的理解和产生共鸣。因此,加强对听力材料中的非语言知识的学习对促进听力语篇的准确理解是十分重要的。
  (三)不断更新的听力教学资源和理念也对非语言知识的学习提出更多要求
  在传统的听力教学中,教师侧重于听力材料中的语言知识的讲解和练习。但是随着英语课程改革的推行,教育理念的更新,听力教学模式和教材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听力材料中的语境更真实,内容更时代化,题材更多样化,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这些材料的理解都需要非语言知识的支撑。比如具有一定指向意义的英语四六级考试近几年也一直在調整听力考试题型,2017年的最新调整重点在于去掉了短对话,增加了短篇新闻(四级)和讲座讲话(六级)。新闻类和讲座类素材不仅语境更为真实,还涉及很多英语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体育、科技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等隐性的非语言知识点。
  这些改变所透露出的信息表明英语听力越来越讲究“原汁原味”和“多样化”,所听内容不仅涉及语言知识的学习,还涉及很多非语言知识的学习,并且比重还在逐渐加大,这需引起教学双方的共同重视。因为换个角度来看,非语言知识的缺失会制约听力训练的效果。正如有时候学习者听懂了语言,却做错了答案,原因不一定在语言本身,有可能是不熟悉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或是知识面过窄而导致的理解性错误。因为语言是融入背景知识中的,相关的背景知识能帮助学习者预测、推断听力内容及谈话者的更多信息。另外,不同于传统听力教学侧重于语言知识的学习,现代更多的听力教学观念认为听力首先是一种技能,在语言学习的基础上还应针对听细节、听主旨、推论、选听和预测等微技能进行学习和训练,这些语言运用能力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读写水平差不多的学习者在听力上存在某些差异,很有可能并不是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水平上的差异,而是技能技巧方面的问题。
  (四)心理学知识对听力理解的重要性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早已证明,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对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起着积极和消极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听力理解过程首先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是对通过听觉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相较于英语读写译等其他的能力学习来说,学习者的心理活动变化对听力理解的影响更明显、更突出。因为不同于白纸黑字的书面阅读材料,听力材料的语音、语速、语气、内容、清晰度等信息都不受听者的控制,这种由于客观原因造成的被动输入方式会极大地阻碍学习者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听力过程中还包含了很多不确定因素,例如谈话者的性格、文化背景、语调变化,甚至物理环境的变化都有可能增加听力理解的变数,带来学习者心理上的波动和变化,产生诸如怕遗漏信息所导致的紧张恐惧感,受制于语篇较长、词汇较难导致的畏难感,主题不熟悉带来的焦虑感等等。面对不能随意停止或重播的听力会话,学习者很难自如掌控自己的情绪变化,在这些负面情绪的影响下,学习者大脑的皮质层活动处于抑制状态,思维反应也会变得迟钝,情感屏障也更强,获得的有效输入更少,最后陷入越听不懂越着急、越着急越听不懂的恶性循环,影响听力理解的效果。因此,心理因素在听力教学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学会调节心理活动、情绪状态对听力理解是有重要促进作用的。   成功的听力理解取决于语言知识与非语言知识的相互作用。这样,学习者才能在听力过程中通篇理解材料,并借助内在逻辑关系记住有用信息,而不是孤立的几百个词或句子。
  三、听力教学中非语言知识的学习策略
  (一)英语语境知识和语用知识的学习和了解
  语境知识包括情境知识(包含物理环境和上下文语境)和文化语境知识(分为反应人类文明和人们行为准则的知识),语用知识则包含语用和社会语言学知识。以环境知识为例,环境可以决定会话主题,不同环境下的人们会谈论不同的话题;环境还能决定谈话者的语体(正式与非正式),环境知识的缺乏会影响对会话主题信息的判断。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习者学会迅速分辨识别会话发生的各种特定环境,并据此环境信息对会话者身份、会话内容等信息做出一定推测。又如上下文语境对于理解单词或片语很有帮助,教师在教学中可选取典型词引导学习者如何结合词的构成特征展开联想记忆,激活与之相关的其他内容,进而构成一个复杂的语义网络,帮助理解单词或片语的含义。再比如语境中的声音因素,说话者会随着说话的内容、目的、态度等的转变而改变语音、语调、语气等,这种变化体现出了说话者的情感意义和真实意图,不可忽略。针对声音因素,教师可选用不同地区、不同口音、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场景的音视频材料创造真实语境,向学习者展示、分析说话者的声音变化,帮助学习者体会其内在的情感意义,从而把握话语的真实含义。至于文化语境知识的学习,教师要指导学习者扩大课外阅读量,通过阅读文学艺术作品、报刊,观看反映文化风俗的电视电台节目等多种渠道和方式,增加具有文化内涵的词汇及习语的储备,及时更新国内外时事消息,扩大并积累涉及英语国家和地区的社会、文化、宗教、历史、地理、经济、教育、体育、科技、人物及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还要加强对教学内容中的文化词汇、习语等的讲解分析,引导学习者体会此类词语中包含的民族文化内涵,帮助学习者在听力理解中正确把握其深层含义。
  同样的,语用知识也会促进对听力内容的理解,教师要配合教材增加一定的语用学和社会语言学知识的讲解,指导学习者掌握一定的会话规则、话语结构模式等知识,帮助学习者充分理解话语的字面含义和隐含意义。
  (二)听力微技能的训练策略
  在听力理解过程中,有时即使学习者掌握了准确的发音、丰富的词汇、正确的语法也不能很好地理解材料,更无法进行有效的听力活动并完成听力任务,这种情况多半是因为学习者缺乏相应的技能去筛选、整理、加工所听到的信息。因此,教师要加强学习者的微技能训练,培养学习者预测、推理、听细节、听主旨、记笔记等听力微技能。在各种针对技能训练的教学模式中,任务型教学法比较有特色。这种教学法以具体的学习任务为学习动力或动机,以完成既定任务的过程为学习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效果,强调以语言运用能力为目的,在学习者完成任务的学习过程中综合培养其运用语言的各项能力。在任务型听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听前、听中、听后各个环节配合材料及既定听力任务,通过建立语境、预听、精听、泛听、讲解、重复等各种方式导入微技能的学习和训练。比如,教师可使用不同特定语境中的会话材料结合会话标题或练习任务,引导学习者在听前、听中各个阶段对会话者个人信息或语义内容进行一定预测能力的训练。因为预测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习者集中注意力,并激发学习者的想象力,能更有效地监听即将来临的信息并进一步建立新的预测。再如推理判断能力,教师可采用逻辑性、故事性强的材料,指导学习者根据不同的语言特点,抓住各种语言线索,经过一系列的推理步骤从话语的字面含义推导出说话者的真正意图。再如记笔记的能力,由于大脑在短时间内的记忆容量是有限的,并且口语的冗余度很高,大量重复的信息对听力理解会造成一定干扰,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训练学习者根据自身习惯采用多种简单易辨认的符号、字母、数字等记号记录下关键信息,形成自身独有的速记方式。边听边记能够帮助学习者跟上说话者的思路及语速,实现说与听同步,不仅有助于记忆有效信息,而且有助于归纳整理听力任务的答案。
  (三)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和心理活动的调节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教师首先要让学习者明白,听力理解就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是听觉器官和大脑的认知活动,是一个运用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和各种非语言知识,把感知到的听觉信号转化为信息的过程,是一个对意义进行建构的认知过程和创造性思维过程。因此,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学习者产生各种心理活动变化是正常的,也是可控可调节的。明白了这一点,有助于学习者以平和的心态接受各种心理情绪变化,并能与之共处,才有控制调节的可能性。
  其次,教师还要结合心理学知识引导学习者了解大脑对信息加工、存贮的模式和规律等,帮助学习者认识参与听力理解过程的每个心理环节和工作原理。比如学生一旦了解到世界知识是以图式的形式存储在大脑中,而且这些图式能促进对听力语篇的理解,那么学生就会主动有意识地收集、存储各种图式,图式的存储量越丰富,听力理解行为越迅速越准确,有利于增强听力理解的流畅性,也有利于建立新的图式,为以后的听力理解打基础。学习者一旦了解了听力理解的心理发生过程,就能根据这些心理特点有效地组织各种听力学习和训练,并能帮助学习者在遇到困难时进行自我诊断,找出症结,并解决问题。
  听力是一个费时低效的学习过程,一旦达不到预期效果会给学习者带来如疲劳感、紧张感、恐惧感、焦虑感、挫败感等各种不良情绪。针对此类心理问题的调节,也有很多方法。比如教师可以根据学习者的实际学习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一定的增减或对授课顺序重新编排;还可以补充一些生动有趣的课外资料吸引并保持学习者的注意力;或者充分利用多媒体、语音室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及手段经常变换一下训练方法,保持学习者的新鲜感;或者在备课时就充分预见学习者在听力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并通过听前的预备活动,以简要介绍背景知识、导入部分关键词句等方式提前扫除部分听力障碍,消除学习者的紧张感;听中,教师还应多留心观察学习者的反应,及时发现学习者的困难并给予解惑答疑,缓解焦虑感;听后的训练设计要符合学习者的能力要求,并给予耐心的指导。在整个听力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训练时间,注意劳逸结合,对学习者的进步要适时地提出表扬和鼓励,激发学习者的动机,增强其信心,共同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习者保持平和、稳定、轻松愉快的良好心态完成整个听力理解过程。
  由此可见,随着听力训练的进阶,非语言知识对听力理解效果的促进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因此,在学习者已具备一定语言知识的基础上,需加强非语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以提高听力理解的效果,将听力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任庆梅.英语听力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6-14,72-87,118.
  [2]Jim Scrivener.学习教学:英语教师指南[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146.
  [3]马秀芹,薛瑞莉.跨文化与语言和非语言交际[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青年工作论坛),2004(06):114-116.
  [4]顾唯琳.非语言因素对英语听力理解的影响[J].外语电化教学,1997(04):8-9,29.
  [5]Christine C.M.Goh.语言课堂中的听力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4.
  [6]Paul Davies.英语教学成功之道[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75.
  [7]劉丽珠.在听力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几种听力技能[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01):96-99.
其他文献
1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过程整合的好处1.1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化学概念和原理针对化学概念和化学原理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和掌握的特点,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也可以
对于现今而言,核心素养教育赋予“智”的素质新的内涵.理性审视,现实却面临着“智”的素质的异化——学生知识理解浅表化和学习能力机械化等的“伪智”表征.剖析“伪智”背后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68~69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实例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之间
2013年5月16~17日,由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主办的“2013年江苏省小学数学优秀课评比暨课堂教学观摩会”在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隆重举行。来自全省各地的小学
1 前言    从学生的健康成长、人材的培养、民族的前途、国家的发展需要出发,地理课起着其它学科不能替代的作用,不仅不能取消,还要必须加强。关于这一点,古今中外都有共识。从实际情况看,在教学中普遍表现出的是教师难教,学生厌学,教学情况用“挣扎着前进”来形容一点不会过分。从效果来看也不能令人满意,学习中学生普遍存在着:重视的学生,只重视分数,为分数而学习,知行脱节;不重视的公开喊出60分万岁,甚至出
【摘要】大学英语教学是以英语文化作为介质实现对于学生英语技能和相关理论知识的教育。在文化软实力的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应当承担传递中国文化的任务,将中国文化、思想融入英语教学中,实现以文化促进英语语言的教育和学习,促进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从而能够更好地解决大学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失语问题。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大学英语;母语文化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彰显中国文化的文化软实力,是将中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通过对量体数据库、销售数据库的数据挖掘,研究服装投产的号型规格配比决策模型和决策方法。运用数据挖掘的K-Means方法处理表征顾客量体体型大小的数据库,引导并简化区域化
19辆印有联合国维和部队标志的方舱车威风凛凛、整装待发,将于近日走出国门,出口孟加拉。这批重型卡车是德仕公司最新推出的新产品SX2150、SX2110两款方舱车。本批产品是由陕重
英语阅读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就是通过教学让学生能主动学习和掌握阅读信息,互动教学是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文章首先介绍了交互式教学的定义及现状,阐述了交互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