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繁就简学语文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bingzha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有着十多年教龄的初中语文教师,体验了不少教学思想的变化,参与了很多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尝试了各种学习方法的变革。随着各种纷繁复杂的变化和改革,我们似乎无法跟上改革的步伐,但我想知识的本身应该比教学手法和各种学习方法更重要。所以,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关注教学内容的本身应该比关注其他内容更有效,笔者在这里只是谈谈对语文的观感,以示爱语文的那个不变初心。
  一、删除多余的辅助工具
  近些年,似乎没有PPT的使用,你就是一个落伍的教师。诚然,有些时候,对于背景资料的呈现,老师的口头表达肯定没有用幻灯片呈现给学生印象更深刻;一个知识点的介绍和总结,幻灯片的效果也會比老师当场板书要更便捷和高效。再比如,试卷上一道问答题的错误回答,将答案用幻灯片直接呈现给孩子们,让他们找出错误点并进行修改,这个也会效果显著。不否认PPT的呈现会给我们带来视觉的享受,似乎更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有其优势。
  在很多公开课上,PPT的作用仅仅为了展示几个夺人眼球的画面,是呈现问题的工具,是呈现标准答案的手段,作为布置作业的界面,这样的PPT是不是该思考一下他的作用。我认为还是舍弃好,用你的语言魅力,用你的教学艺术和你的授课内容吸引学生,这不是更厉害吗?
  黄厚江老师讲座、上课几乎不用幻灯片,可是我们却总是听得意犹未尽,有茅塞顿开之感,原来还可以这么去解读课文,即使不配合的学生也能在他的引导下表达,这不是最好的示范吗?有些幻灯片做得精美绝伦,却像花落无痕,什么也没留下。关键要和学生一起互动,PPT应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孔子和学生咏而归,应该是生活中的PPT。
  二、删掉不必要的环节
  都说教无定法。语文教学相对其他学科而言,内容丰富,内涵更丰富,手段也是多变的,“听说读写议疑释”是基本,唱画各种手段、十八般武艺,有人恨不得都用上。我认为一节精彩的语文课应干净利落。
  比如,在听《明天不封阳台》时,一位教师在最后结束的时候,增加了一个合唱的环节:《美丽的草原》。我思来想去没明白这首歌放在这儿目的何在。如果是为了激发兴趣,已经快下课了,此时激发兴趣好像为时已晚;如果是总结课文,那么这首歌与课文似乎关联不大。
  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必须要有。可以听范读,可以同学自由读,可以分角色朗读,可以各种情感读,这些都可以,只要根据文章的内容选择好方式就行。可是,很多时候,教师喜欢增加一个环节:评价。
  比如,《雨的四季》授课,一学生在读完第三段时,教师立即喊出另一位:“你来说说,他读得怎样?”让一个学生去评价另一个学生的朗读是老师常做的事。如果朗读的人是一个优秀的朗读者,那么这个评价毋庸置疑,不必让学生回答,我们用掌声致意岂不是更好;如果读得稍有欠缺,也不必着急,不是每个孩子都是朗读者,不是每个人都擅长朗读,你也觉得他(她)读得不好,他也觉得读得不行,有时难免伤害了一颗敢于表现的心。教师可以适当地点拨,何况每个人对一段文字的朗读处理本就存在差异。
  三、删除假大空的学习方法
  杜郎口中学撤掉讲台,在四面都挂小黑板,让学生满教室流动的时候,我们的领导一
  声令下:“向杜郎口学习,让学生自己动起来。”于是,一些学校开始四个墙壁挂黑板;在即墨二十八中开始“五步十环节”的时候,我们又开始组织各级领导、各类教师前往即墨二十八中取经,于是大规模的师徒结对式的学习模式拉开序幕。不知道为什么我们总是如此热衷于向别人学习,向别人取经?我们不否认应该多学习,多取经。可是需要如此的劳师动众吗?需要如此的整齐划一吗?作为教育者,不是应该更冷静,更理智吗?不是更应该明白“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道理吗?
  首先,对于教育,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有朝令夕改之嫌。姑且不问这个方式对或错,一种模式的学习,是别人经过长时间的摸索探究之后形成的。我们去听一天课,参观一下校园就能学到吗?即墨中学的师徒结对是从初一刚进校园就开始,经过大半学期的观察、学习、考试,之后才能慢慢形成“一师一徒”形式,而且每个学科的师徒是不一样的。对于一些学生而言,可能语文是强项,可是数学却学得艰难;也有人数学优秀,却看见英语单词就发懵;所以形成师徒关系就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更不要谈教师之后去引导学生如何做小老师。 我们不能只看到别人的师徒结对,回来就依葫芦画瓢,开始一帮一,却忽视了背后所付出的时间和心血。
  其实,我们知道没有一种药能治百病,也没有一种方式能适合所有的学生和学科。孔子几千年之前就提出“因材施教”,而今天的我们却还在“大一统”,奢望用一种方式管所有人,这本身就是一种错误。不管何种方式都不应该用行政的方式去推广,而是应该在自我理解、自我磨合、自我实践中被加以运用。
  学语文,就让语文有独一无二的味道,不需要调和,不需要妥协,只需要协同,协同学生的学习最近发展区,协同学生的那颗纯真的心。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开发区实验学校(226600)
其他文献
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于是,不少的语文阅读课爱上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美其名曰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可事实上仅仅是流于形式,教者只放不收,课堂中既没有教者适时的启发引导,又不知引领学生对文本内涵和本质进行探求、挖掘,这样的课虽是流畅热闹,实则肤浅低效。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那怎样才能在阅读教学中
在初中語文教学中,文言文一直是一个让教师和学生都感觉很困难的内容,教师不知道如何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学生不知道如何学好文言文。但是文言文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教师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要提升学生的兴趣,加强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教学中感受到我国古代语言的魅力,这样学生对文言文才会有一个更好的理解。  一、師生互动,激发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对于学生来说,只要对文言文有了极大的
指导初中生写记叙文,其关键点是用实用的方法训练细节描写。我们所指的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 景物、场面中的某些具有典型特征的细小环节进行具体、生动而又细腻的描绘, 以达到“一描见神韵”的写作效果。而训练方法,用一句话概括就是“雕琢神韵从细处开始”。  为什么用这种方法?因为细节描写需要从细处开始进行雕琢,这样我们在记叙文中的描写才具神韵。一是人物细节描写能够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致入微的描写
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挖掘其中蕴含的价值,在美感的熏陶下引导学生逐渐形成约定俗成的体悟。一方面,让学生从知识层面和情感层面掌握文言知识,为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养成良好的文言文语感,传承古典文化,有助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充分体验中华文化的魅力。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所获得的经验越丰富,语感就越强,这对于学生学习其他的知识有着较大的帮助,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激发学生对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对空间数据信息管理与研究的新兴技术,其作用是将一些信息以图像、数据的形式形象的表现出来,同时它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结合。将GIS技术应用在
我们为认识到在洞证完的稠密的编码建议一个计划。计划与一个洞模式基于二个原子的反响的相互作用。计划可能与在微波洞证完安装的一会儿可得到的技术是可实现的。这个想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