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形成良好规则意识与社会行为习惯,是幼儿能够较好地适应小学学习与生活、有效地开展各种活动的重要保障,是做好幼小衔接的重要任务。幼儿在园遵守日常规则的现状究竟如何,笔者研究发现幼儿园的常规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以管理为目的;2.研究不够;3.对常规的把持不够;4.常规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单一。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要让每个幼儿都自觉地遵守日常规则,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 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建立;2.避免过多的限制和统一的管理;3.利用环境指引幼儿的行为;4.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5.树立榜样, 多给孩子以正面的引导。以期为教师进一步有针对性地、有效地培养幼儿遵守日常规则提供依据。
关键词:幼儿;常规;理解;执行;现状调查
一、问题的提出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学前期是幼儿社会—自我中心化阶段,其主要表现为一种在行为或观念上的完全以个人为主而不考虑他人的倾向,如自私、任性、霸道、自满等倾向。自我中心化是个体发展的必经阶段,幼儿期的这种特性影响幼儿自我社会化,若能较早地对幼儿进行“去中心化”引导,并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模仿对象,才能让幼儿意识到正确的行为方式,并控制自己的行为。简而言之,形成良好规则意识与社会行为习惯,是幼儿能够较好地适应小学学习与生活、有效地开展各种活动的重要保障,是做好幼小衔接的重要任务。
然而对于刚刚萌生规则意识的幼儿来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还不能自觉地遵守规则,在他们身上经常出现思想与行为脱节的现象。而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必须要了解幼儿对常规的理解与执行现状,找出根源所在。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W园小三班全体幼儿
2.研究方法:观察法;访谈法
3.研究内容
(1)幼儿园应建立哪些日常规则。
(2)目前幼儿在园遵守日常规则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3)调查幼儿不能遵守某些规则的原因, 为进一步有针对性地、有效地培养幼儿遵守日常规则提供依据。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项目\&序号\&内容\&能遵守人数\&基本遵守人数\&不能遵守人数\&入园(离园)\&1\&注视教师,主动向教师大声问好(道别)\&30\&3\&0\&桌面游戲\&2\&游戏时不无故离开座位\&18\&9\&5\&3\&游戏时轻声进行\&14\&13\&5\&4\&游戏时不争夺玩具\&10\&14\&8\&5\&游戏时不乱丢玩具\&25\&3\&4\&6\&游戏时听到信号,能及时结束游戏\&26\&4\&2\&7\&游戏后把玩具放回原处\&29\&1\&2\&上课\&8\&上课时保持正确坐姿\&11\&10\&11\&9\&上课时不随便与同伴交谈\&16\&11\&6\&10\&上课时要发言能先举手\&21\&4\&7\&11\&上课时能安静听教师讲话\&26\&2\&4\&12\&上课时能安静听同伴讲话\&19\&5\&8\&盥洗\&13\&如厕后,及时将衣服塞入裤内,整理好衣服\&22\&8\&2\&14\&小便、洗手时不争先恐后、拖拖拉拉\&22\&2\&8\&15\&洗好手后不玩水\&28\&0\&4\&行进\&16\&走路时不推人\&26\&3\&3\&17\&排队时不拖拖拉拉影响队伍\&26\&2\&4\&18\&教室、走廊内不奔跑\&24\&2\&6\&进餐(点心)\&19\&安静进餐(点心、喝水)\&18\&6\&8\&20\&接饮用水时要排队\&26\&0\&6\&21\&将饮用水拿到座位上后再饮用\&15\&8\&9\&22\&按时吃完自己的饭菜(点心、饮用水)\&24\&2\&6\&23\&保持桌面、地面的洁净\&10\&12\&8\&午睡\&24\&午睡时衣服鞋帽放在指定位置\&25\&0\&7\&25\&午睡时保持安静\&15\&11\&6\&26\&午睡时保持良好睡姿\&17\&9\&6\&]
我们可以看出, 目前幼儿在园遵守集体规则比较好的项目依次为: 第1.6.7.13.16 项; 较差的依次为第8.21.4.12.14.19.23项。通过比较可以发现, 凡是遵守得较好的集体规则都是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教育和提醒的。
1.要怎样才能让每个幼儿都自觉地遵守日常规则呢? 幼儿园的常规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以管理为目的。一提到“常规教育”,有些教师总是将它和“严格遵守规矩或纪律”、“如何管好孩子”等挂上钩。于是, 常规教育便成为了对幼儿的行为进行控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充当着至高无上的管理者的角色, 似乎教师让怎么干就怎么干,就是成功的常规教育。 (2)研究不够。许多幼儿园教师由于教育观念的滞后, 还固守着传统常规教育和所谓的经验,使幼儿园常規教育的内容、要求, 甚至是方法等都不合时宜地、刻板地保留着以前僵化的、过时的传统。
(3)对常规的把持不够。有些教师一味地让幼儿“自由”活动, 而没有提出任何要求。这样过于放纵幼儿的教育也不是成功的常规教育。
(4)常规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单一。当教师发现幼儿在常规中出现错误时,只会运用批评、命令、说教, 甚至是惩罚的方式。
2.针对以上几个问题, 要让每个幼儿都自觉地遵守日常规则, 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 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建立。教师应让幼儿理解常规。在制定常规时, 教师应和幼儿一起讨论: 哪些行为是班级所接受和赞赏的; 那些行为是班级所不允许的, 应该被禁止的; 违反班规的结果将会怎样等。在执行这些规则的过程中, 教师要多鼓励、少惩罚, 鼓励幼儿多为集体做好事。如帮助教师在开饭时搬桌子等, 让他们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成为教师在集体活动中的小帮手。
(2)避免过多的限制和统一的管理。在常规建立时, 教师应给孩子平等、公平、合理的受教育环境。在向幼儿提出要求之前,必须先想一想这项要求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是否站在幼儿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如在解决班级幼儿乱扔玩具的问题时, 不是对孩子们机械地提出要求, 而是创设情境, 引导他们讨论。首先教师对孩子说: “今天早上老师进教室时有哭声, 老师到处找发现是许多玩具宝宝在哭。玩具宝宝为什么会哭呢? ”“它们饿了想吃饭。”一个孩子回答道。另一些孩子却懂事地回答: “不对, 是一些小朋友把玩具扔在了地上, 所以玩具宝宝才会哭。”这时, 一些扔玩具的小朋友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教师再拿起几块放在积木筐中的玩具问小朋友: “这些玩具没有被扔在地上, 为什么也在哭呢? ”“是小朋友弄错了, 把玩具送到积木的家里去了。”一个孩子立刻回答道。教师紧接着问: “那我们应该怎样帮助这些玩具宝宝呢? ”“送玩具宝宝回自己的家。”孩子们齐刷刷地回答道。从这以后, 每次游戏结束后, 孩子都能主动地将玩具分门别类地放好。通过这种方式, 充分地调动了幼儿的自主性, 使幼儿园的常规教育由传统的“要孩子们怎么做”, 转化成孩子们自主的“我要怎么做”。
(3)利用环境指引幼儿的行为。优美的环境对人的行为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教师在班级物品放置的设计上要充分体现其教育性。如在美术活动时, 教师可在每张桌子上放一只空的小篓子, 让幼儿把废纸放在蒌中,这样乱丢废纸的现象就会大大减少。幼儿在进行自主游戏或其他活动时, 也会自觉地把垃圾放入一旁的废纸篓中。在每个活动区的入口处贴上各自的标记( 如脚印、头像等) , 可以有效地控制各活动区的人数, 避免活动区人数过多而引起种种纠纷。每天放学前, 教师和幼儿一起整理教室, 把无用的东西统统丢掉, 把有用的东西分门别类地放在固定位置上, 以便第二天能够顺利开展活动。物品有明确的、标准的位置, 这样对教师和幼儿来说存取各种物品就是一件轻松的事, 遵守班级规则自然也就成了大家的一种习惯。
(4)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如在幼儿园中, 通常幼儿的被子、水杯、毛巾等都是一模一样的。其实, 这些生活用品完全可以让幼儿自己选择, 把自主权还给他们。
(5)树立榜样, 多给孩子以正面的引导。幼儿的模仿性强、思维具体形象, 教师、家长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都是他们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孩子感受着周围所发生的一切, 他们不仅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还会像镜子一样在行动上一板一眼地表现出来。因此,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必须时时、事事、处处规范自己的言行。同时, 同伴间的影响力对孩子的发展也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要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 把握好教育时机, 让孩子向孩子学习、孩子教育孩子。在常规教育中, 教师也应多从正面引导幼儿, 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 对孩子正确、良好的行为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久而久之, 使之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任慧娟.蒙台梭利纪律教育思想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启示.教育导刊,2006.2
[2]邹琼瑶.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研究和思考.学前教育研究,2007(08)
[3]向琴、陈世联.审视幼儿规则教育——基于天性和社会性的视角.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0.9
[4]龚燕、刘娟.幼儿规则意识与行为的培养.学前教育研究,2009(01)
[5]赵琳、旦菲.幼儿规则意识培养中的问题及对策思考.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1
关键词:幼儿;常规;理解;执行;现状调查
一、问题的提出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学前期是幼儿社会—自我中心化阶段,其主要表现为一种在行为或观念上的完全以个人为主而不考虑他人的倾向,如自私、任性、霸道、自满等倾向。自我中心化是个体发展的必经阶段,幼儿期的这种特性影响幼儿自我社会化,若能较早地对幼儿进行“去中心化”引导,并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模仿对象,才能让幼儿意识到正确的行为方式,并控制自己的行为。简而言之,形成良好规则意识与社会行为习惯,是幼儿能够较好地适应小学学习与生活、有效地开展各种活动的重要保障,是做好幼小衔接的重要任务。
然而对于刚刚萌生规则意识的幼儿来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还不能自觉地遵守规则,在他们身上经常出现思想与行为脱节的现象。而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必须要了解幼儿对常规的理解与执行现状,找出根源所在。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W园小三班全体幼儿
2.研究方法:观察法;访谈法
3.研究内容
(1)幼儿园应建立哪些日常规则。
(2)目前幼儿在园遵守日常规则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3)调查幼儿不能遵守某些规则的原因, 为进一步有针对性地、有效地培养幼儿遵守日常规则提供依据。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项目\&序号\&内容\&能遵守人数\&基本遵守人数\&不能遵守人数\&入园(离园)\&1\&注视教师,主动向教师大声问好(道别)\&30\&3\&0\&桌面游戲\&2\&游戏时不无故离开座位\&18\&9\&5\&3\&游戏时轻声进行\&14\&13\&5\&4\&游戏时不争夺玩具\&10\&14\&8\&5\&游戏时不乱丢玩具\&25\&3\&4\&6\&游戏时听到信号,能及时结束游戏\&26\&4\&2\&7\&游戏后把玩具放回原处\&29\&1\&2\&上课\&8\&上课时保持正确坐姿\&11\&10\&11\&9\&上课时不随便与同伴交谈\&16\&11\&6\&10\&上课时要发言能先举手\&21\&4\&7\&11\&上课时能安静听教师讲话\&26\&2\&4\&12\&上课时能安静听同伴讲话\&19\&5\&8\&盥洗\&13\&如厕后,及时将衣服塞入裤内,整理好衣服\&22\&8\&2\&14\&小便、洗手时不争先恐后、拖拖拉拉\&22\&2\&8\&15\&洗好手后不玩水\&28\&0\&4\&行进\&16\&走路时不推人\&26\&3\&3\&17\&排队时不拖拖拉拉影响队伍\&26\&2\&4\&18\&教室、走廊内不奔跑\&24\&2\&6\&进餐(点心)\&19\&安静进餐(点心、喝水)\&18\&6\&8\&20\&接饮用水时要排队\&26\&0\&6\&21\&将饮用水拿到座位上后再饮用\&15\&8\&9\&22\&按时吃完自己的饭菜(点心、饮用水)\&24\&2\&6\&23\&保持桌面、地面的洁净\&10\&12\&8\&午睡\&24\&午睡时衣服鞋帽放在指定位置\&25\&0\&7\&25\&午睡时保持安静\&15\&11\&6\&26\&午睡时保持良好睡姿\&17\&9\&6\&]
我们可以看出, 目前幼儿在园遵守集体规则比较好的项目依次为: 第1.6.7.13.16 项; 较差的依次为第8.21.4.12.14.19.23项。通过比较可以发现, 凡是遵守得较好的集体规则都是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教育和提醒的。
1.要怎样才能让每个幼儿都自觉地遵守日常规则呢? 幼儿园的常规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以管理为目的。一提到“常规教育”,有些教师总是将它和“严格遵守规矩或纪律”、“如何管好孩子”等挂上钩。于是, 常规教育便成为了对幼儿的行为进行控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充当着至高无上的管理者的角色, 似乎教师让怎么干就怎么干,就是成功的常规教育。 (2)研究不够。许多幼儿园教师由于教育观念的滞后, 还固守着传统常规教育和所谓的经验,使幼儿园常規教育的内容、要求, 甚至是方法等都不合时宜地、刻板地保留着以前僵化的、过时的传统。
(3)对常规的把持不够。有些教师一味地让幼儿“自由”活动, 而没有提出任何要求。这样过于放纵幼儿的教育也不是成功的常规教育。
(4)常规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单一。当教师发现幼儿在常规中出现错误时,只会运用批评、命令、说教, 甚至是惩罚的方式。
2.针对以上几个问题, 要让每个幼儿都自觉地遵守日常规则, 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 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建立。教师应让幼儿理解常规。在制定常规时, 教师应和幼儿一起讨论: 哪些行为是班级所接受和赞赏的; 那些行为是班级所不允许的, 应该被禁止的; 违反班规的结果将会怎样等。在执行这些规则的过程中, 教师要多鼓励、少惩罚, 鼓励幼儿多为集体做好事。如帮助教师在开饭时搬桌子等, 让他们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成为教师在集体活动中的小帮手。
(2)避免过多的限制和统一的管理。在常规建立时, 教师应给孩子平等、公平、合理的受教育环境。在向幼儿提出要求之前,必须先想一想这项要求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是否站在幼儿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如在解决班级幼儿乱扔玩具的问题时, 不是对孩子们机械地提出要求, 而是创设情境, 引导他们讨论。首先教师对孩子说: “今天早上老师进教室时有哭声, 老师到处找发现是许多玩具宝宝在哭。玩具宝宝为什么会哭呢? ”“它们饿了想吃饭。”一个孩子回答道。另一些孩子却懂事地回答: “不对, 是一些小朋友把玩具扔在了地上, 所以玩具宝宝才会哭。”这时, 一些扔玩具的小朋友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教师再拿起几块放在积木筐中的玩具问小朋友: “这些玩具没有被扔在地上, 为什么也在哭呢? ”“是小朋友弄错了, 把玩具送到积木的家里去了。”一个孩子立刻回答道。教师紧接着问: “那我们应该怎样帮助这些玩具宝宝呢? ”“送玩具宝宝回自己的家。”孩子们齐刷刷地回答道。从这以后, 每次游戏结束后, 孩子都能主动地将玩具分门别类地放好。通过这种方式, 充分地调动了幼儿的自主性, 使幼儿园的常规教育由传统的“要孩子们怎么做”, 转化成孩子们自主的“我要怎么做”。
(3)利用环境指引幼儿的行为。优美的环境对人的行为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教师在班级物品放置的设计上要充分体现其教育性。如在美术活动时, 教师可在每张桌子上放一只空的小篓子, 让幼儿把废纸放在蒌中,这样乱丢废纸的现象就会大大减少。幼儿在进行自主游戏或其他活动时, 也会自觉地把垃圾放入一旁的废纸篓中。在每个活动区的入口处贴上各自的标记( 如脚印、头像等) , 可以有效地控制各活动区的人数, 避免活动区人数过多而引起种种纠纷。每天放学前, 教师和幼儿一起整理教室, 把无用的东西统统丢掉, 把有用的东西分门别类地放在固定位置上, 以便第二天能够顺利开展活动。物品有明确的、标准的位置, 这样对教师和幼儿来说存取各种物品就是一件轻松的事, 遵守班级规则自然也就成了大家的一种习惯。
(4)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如在幼儿园中, 通常幼儿的被子、水杯、毛巾等都是一模一样的。其实, 这些生活用品完全可以让幼儿自己选择, 把自主权还给他们。
(5)树立榜样, 多给孩子以正面的引导。幼儿的模仿性强、思维具体形象, 教师、家长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都是他们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孩子感受着周围所发生的一切, 他们不仅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还会像镜子一样在行动上一板一眼地表现出来。因此,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必须时时、事事、处处规范自己的言行。同时, 同伴间的影响力对孩子的发展也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要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 把握好教育时机, 让孩子向孩子学习、孩子教育孩子。在常规教育中, 教师也应多从正面引导幼儿, 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 对孩子正确、良好的行为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久而久之, 使之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任慧娟.蒙台梭利纪律教育思想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启示.教育导刊,2006.2
[2]邹琼瑶.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研究和思考.学前教育研究,2007(08)
[3]向琴、陈世联.审视幼儿规则教育——基于天性和社会性的视角.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0.9
[4]龚燕、刘娟.幼儿规则意识与行为的培养.学前教育研究,2009(01)
[5]赵琳、旦菲.幼儿规则意识培养中的问题及对策思考.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