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常听到一些高段数学老师抱怨“学生的计算能力一届不如一届”、“学生计算正确率下降、口算速度降低”、“学生低年级时计算基础不扎实”,我查阅了一些教辅书,进一步从理论高度上认识了口算教学的重要意义。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发展思维和培养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口算是小学数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需要更多的往往是口算和估算。良好的口算能力不仅是学习任何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而且,计算的合理、简捷、迅速、正确是反映一个人数学素养高低的表现之一。
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如下经验:
一. 注重學具操作,渗透算理教学
1. 数的认识和10以内的加减法——注重学具操作
刚入学的儿童,对课堂充满好奇心。教具对学生视觉和听觉发生冲击,学具是学生动手操作的工具,它们是相辅相成的。著名心理学家皮尔亚杰认为:“儿童的认识是通过活动并在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可见,学具操作在数学教学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直接感知实物过渡到表象的运算,是低年级口算的重要形式。比如,一年级第一单元的“数一数、比一比”开始,我就始终注重直观教学。课前我们共同准备精美的课件、大量学生喜爱的图片、简单实用的小棒等。课堂上让学生数一数图片、小棒,感知数的多少,强化数感训练。
2. 20以内的进位加法——注重理解算理
口算方法都是从实际运算中总结出来的,要想达到口算正确与迅速,不仅要掌握口算方法,还必须懂得算理和思路。口算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探究计算方法时,总是进行着详尽的、展开式的思维过程,从算法多样化走向算法最优化。到最后,由于计算技能的熟练,实现计算思维活动的“自动化”——脱口而出。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例如“9+3”,不要急于把现成的“凑十法”灌输给学生,而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审视问题。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学生思维得到解放,众说纷纭:生1说是摆小棒数出来的;生2说我先记住9,再用手指数3个就是12;生3说我是将3中的1个先给9,组成10,再加2就是12,等等。只要是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得到的方法,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但作为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参与者,我们应引导学生将多样算法进行比较,进行优化。在充分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进位加法的法则:看大数,拆小数(或看小数,拆大数),凑成十再加几。学生掌握了计算方法,加深了对算理的理解,口算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3. 20以内的不进位加减法——学具操作和理解算理并重
学具操作和理解算理这两种方法不是孤立的,两者相辅相成,才能相得益彰,这在学习20以内的不进位加减上有很好的体现。在学习这块知识时,离不开重要的学具——计数器,刚入学的儿童,对于“个位”和“十位”的认识和理解是非常抽象的。计数器解决了这个燃眉之急,它帮助学生建立数位这个表象,让孩子们意识到加几个一,应加在个位上;减去10,应从十位上去掉,从而掌握这方面的口算技能。
二. 丰富口算形式,激发口算兴趣
1. 鼓励学生自制口算卡片练习,经常性地组织学生互相出题,相互考查,主动参与。
2. 视算、听算结合训练。课堂上采用“对口令”、“找朋友”、“开火车”等方式进行口算;看卡片、看投影、做手势进行视算,将视算和口算相互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口算的兴趣,调动学生保持积极的求知状态。
3. 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包。人教版教材每册都配有一套数学学习资源包(光盘),有专门练习口算的“砸金蛋”游戏,学生每算对一题,金花四溅,并响起鼓励的掌声,答错也会有刺耳的噪音,提醒你仔细计算。该光盘简单易行,集趣味性、益智性于一体,深受学生的欢迎。
4. 一题多变、正反训练。本册教材多次出现“一图四式”的题型,如:5+3=8、3+5=8、8-3=5、8-5=3,同一幅图,由于理解思考的方式不同,列出的算式也不同。合适的3个数可以变换出4种不同的式子,既培养了学生的数感,也积累学生的题量,提升了口算速度。同时也渗透了逆向思维,为后续教学奠定基础。
三. 发挥家长效能,家中辅助训练
大教育家苏霍姆斯林基的名言:“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教会家长怎样教育孩子。”
虽然口算能力培养的主渠道是课堂练习,但平时数学课课时有限,使得口算的训练时间相对减少,难以达到熟练所要求的练习次数。因而发挥家长效能,自主协助老师督促孩子在家练口算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开学初,家长会时,我就与家长沟通关于本学期的口算能力培养计划,家长很支持我们的工作,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纷纷表示绝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当然在提倡“减负高效”的教育背景下,我们教师应提醒家长,自主给孩子布置家庭口算作业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口算练习的内容与教学同步,家长可自行选购资料或复印口算纸;二是口算练习题的数量要适量,每天时间控制在5——10分钟,不让孩子反感,家长疲劳;三是由家长统计正确率及计算速度,经常与老师沟通,有困难与老师联系。练口算是长期的、枯燥的,家长也需要鼓劲,我积极发挥校讯通的功能,经常给他们留言,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心是与他们在一起的。当然有什么比赛,或要求,或喜讯,也及时告知家长,让家长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孩子们在期末口算达标测试中的精彩表现,是对辛苦付出的家长们的最好安慰。
总之,培养低年级小学生的口算能力,是我们数学教师长期、细致而又十分重要的工作,我们必须掌握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材施教,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他们想练、爱练、乐练。
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如下经验:
一. 注重學具操作,渗透算理教学
1. 数的认识和10以内的加减法——注重学具操作
刚入学的儿童,对课堂充满好奇心。教具对学生视觉和听觉发生冲击,学具是学生动手操作的工具,它们是相辅相成的。著名心理学家皮尔亚杰认为:“儿童的认识是通过活动并在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可见,学具操作在数学教学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直接感知实物过渡到表象的运算,是低年级口算的重要形式。比如,一年级第一单元的“数一数、比一比”开始,我就始终注重直观教学。课前我们共同准备精美的课件、大量学生喜爱的图片、简单实用的小棒等。课堂上让学生数一数图片、小棒,感知数的多少,强化数感训练。
2. 20以内的进位加法——注重理解算理
口算方法都是从实际运算中总结出来的,要想达到口算正确与迅速,不仅要掌握口算方法,还必须懂得算理和思路。口算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探究计算方法时,总是进行着详尽的、展开式的思维过程,从算法多样化走向算法最优化。到最后,由于计算技能的熟练,实现计算思维活动的“自动化”——脱口而出。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例如“9+3”,不要急于把现成的“凑十法”灌输给学生,而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审视问题。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学生思维得到解放,众说纷纭:生1说是摆小棒数出来的;生2说我先记住9,再用手指数3个就是12;生3说我是将3中的1个先给9,组成10,再加2就是12,等等。只要是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得到的方法,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但作为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参与者,我们应引导学生将多样算法进行比较,进行优化。在充分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进位加法的法则:看大数,拆小数(或看小数,拆大数),凑成十再加几。学生掌握了计算方法,加深了对算理的理解,口算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3. 20以内的不进位加减法——学具操作和理解算理并重
学具操作和理解算理这两种方法不是孤立的,两者相辅相成,才能相得益彰,这在学习20以内的不进位加减上有很好的体现。在学习这块知识时,离不开重要的学具——计数器,刚入学的儿童,对于“个位”和“十位”的认识和理解是非常抽象的。计数器解决了这个燃眉之急,它帮助学生建立数位这个表象,让孩子们意识到加几个一,应加在个位上;减去10,应从十位上去掉,从而掌握这方面的口算技能。
二. 丰富口算形式,激发口算兴趣
1. 鼓励学生自制口算卡片练习,经常性地组织学生互相出题,相互考查,主动参与。
2. 视算、听算结合训练。课堂上采用“对口令”、“找朋友”、“开火车”等方式进行口算;看卡片、看投影、做手势进行视算,将视算和口算相互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口算的兴趣,调动学生保持积极的求知状态。
3. 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包。人教版教材每册都配有一套数学学习资源包(光盘),有专门练习口算的“砸金蛋”游戏,学生每算对一题,金花四溅,并响起鼓励的掌声,答错也会有刺耳的噪音,提醒你仔细计算。该光盘简单易行,集趣味性、益智性于一体,深受学生的欢迎。
4. 一题多变、正反训练。本册教材多次出现“一图四式”的题型,如:5+3=8、3+5=8、8-3=5、8-5=3,同一幅图,由于理解思考的方式不同,列出的算式也不同。合适的3个数可以变换出4种不同的式子,既培养了学生的数感,也积累学生的题量,提升了口算速度。同时也渗透了逆向思维,为后续教学奠定基础。
三. 发挥家长效能,家中辅助训练
大教育家苏霍姆斯林基的名言:“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教会家长怎样教育孩子。”
虽然口算能力培养的主渠道是课堂练习,但平时数学课课时有限,使得口算的训练时间相对减少,难以达到熟练所要求的练习次数。因而发挥家长效能,自主协助老师督促孩子在家练口算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开学初,家长会时,我就与家长沟通关于本学期的口算能力培养计划,家长很支持我们的工作,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纷纷表示绝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当然在提倡“减负高效”的教育背景下,我们教师应提醒家长,自主给孩子布置家庭口算作业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口算练习的内容与教学同步,家长可自行选购资料或复印口算纸;二是口算练习题的数量要适量,每天时间控制在5——10分钟,不让孩子反感,家长疲劳;三是由家长统计正确率及计算速度,经常与老师沟通,有困难与老师联系。练口算是长期的、枯燥的,家长也需要鼓劲,我积极发挥校讯通的功能,经常给他们留言,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心是与他们在一起的。当然有什么比赛,或要求,或喜讯,也及时告知家长,让家长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孩子们在期末口算达标测试中的精彩表现,是对辛苦付出的家长们的最好安慰。
总之,培养低年级小学生的口算能力,是我们数学教师长期、细致而又十分重要的工作,我们必须掌握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材施教,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他们想练、爱练、乐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