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手术复位与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对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12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入院肱骨髁上骨折病人的资料,按患者治疗方法分为:50例研究组(接受手术复位治疗)和50例对照组(接受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对比(1)两组术后患侧屈伸度、术后携带角减少度数及肘内翻发生率。(2)研究组和对照组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疗效。结果:(1) 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患侧屈伸度、术后携带角减少度数及肘内翻发生率分别为(134.4±3.8°、2.5±0.4°、0例)、(135.7±3.5°、6.4±2.1°、3例)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2)研究组和对照组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8%、84%,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肱骨髁上骨折后无明显禁忌症的患者应首选手术复位,以提高治疗疗效,减少肘内翻的发生率。
关键词: 肱骨髁;骨折;肘内翻
肱骨髁上骨折是指肱骨远端内外髁上方2~3cm处的骨折。本次研究拟收集2010年12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入院肱骨髁上骨折病人的资料,探讨手术复位与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对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收集2010年12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入院肱骨髁上骨折病人的资料,按患者治疗方法分为:50例研究组(接受手术复位治疗)和50例对照组(接受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研究组男性27人,女性23人;对照组男性25人,女性25人;2组人员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入选标准 (1)年龄18~60周岁。(2)参考《实用外科学》所制定肱骨髁上骨折的诊断标准[1](3)自愿参加试验,签订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1)纳入研究时脑、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2)恶性心律失常者。(2)患有恶性肿瘤者。(3)精神病或不能正确表达自己主述者,入组前3个月参加过其他研究者。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 ①患肢外展,前臂旋后位,屈肘30°~ 50°,行牵引。②双手4指握骨折近端,拇指向侧方推挤。矫正尺偏或桡偏移位。③术前如为尺偏移位则使前臂旋前,术前如为桡偏移位则使前臂旋后。④用双手4指紧扣骨折近端向后拉,两拇指顶住尺骨鹰嘴用力向前推,另一医生屈曲患儿肘关节80°~90°。手法复位后曲肘、石膏固定,4周后拆除石膏。
1.4.2 研究组 麻醉显效后,术区常规消毒铺无菌巾单,取肘后正中切口,经肱三头肌两侧进入,显露骨折断端。复位后,维持和固定骨折端,选用直径1.5-2mm克氏针2~3根分别向内外上髁交叉固定远端,交叉穿至对侧骨皮质,针尾留皮下,拍摄肘关节正侧位片,满意后,逐层关闭切口。肘关节功能位石膏外固定。石膏固定2-3周后,指导功能锻炼。骨折愈合后拔除可氏针。
1.5 评价标准 对比(1)两组术后患侧屈伸度、术后携带角减少度数及肘内翻发生率。(2)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疗效。
1.5.1 治疗疗效 参照文献标准,治疗疗效分为:优、良、一般。优:丢失携带角和丢失伸屈功能在 0~5°;良:丢失携带角和丢失伸屈功能在 6~10°;一般:丢失携带角和丢失伸屈功能在10°以上。治疗有效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
1.6 统计分析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s描述,使用t检验。两样本率用χ2检验法,当P<0.05时,判断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患侧屈伸度、术后携带角减少度数及肘内翻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患侧屈伸度、术后携带角减少度数及肘内翻发生率分别为(134.4±3.8°、2.5±0.4°、0例)、(135.7±3.5°、6.4±2.1°、3例)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患侧屈伸度、术后携带角减少度数及肘内翻发生率比较
2.2 研究组和对照组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疗效对比 研究组和对照组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8%、84%,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见表2。
表2 研究组和对照组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疗效对比
3 讨论
肱骨髁上部为松质骨和皮质骨交界处,为应力点的薄弱点,因此发生肘外伤时,多导致骨折。目前治疗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方法多样,如非手术治疗有手法整复、骨牵引;手术有闭合复位穿针内固定和切开复位穿针内固定。
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接受手术复位治疗,对照组接受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在治疗接受时研究组和对照组患侧屈伸度、术后携带角减少度数及肘内翻发生率分别为(134.4±3.8°、2.5±0.4°、0例)、(135.7±3.5°、6.4±2.1°、3例),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8%、84%,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即与切口复位法相比,闭合复位法难以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本次研究发现接受非手术治疗的对照组在术后肘内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我们分析非手术治疗外固定时易导致组织肿胀,而且影响早期肘关节功能锻炼,因此患者非常容易发现肘关节功能异常。
而手术复位时可以清理淤血肿块,将骨折断端暴露清楚,使骨折断端获得解剖复位,且手术中考虑到经肱三头肌舌型瓣入路,虽然能较好显露骨折断端,但需斜行切断肌腹,从而造成肌纤维断裂,出血多,术后肌肉肿胀,纤维化,影响肱三头肌肌力和关节活动度,因此手术采用经肱三头肌两侧进入,不破坏肱三头肌的完整性,手术中仅小范围分离骨折近端,术后局部渗血引起的粘连、机化比切断肱三头肌腱入路要小,对肘关节囊破坏少,术后关节囊挛缩及瘢痕增生也少,不影响肱三头肌肌力,而且手术在穿针时避免医源性尺神经损伤的发生,防止了骨折断端发生滑移和再移位。但是手术医生在进行手术时要注意保护骨折远端的软组织,保护骨折端血运,保证术后骨折端有充分的血供[2]。此外治疗后也要进行功能锻炼,以预防肘内翻的发生[3]。
综上所述,肱骨髁上骨折后无明显禁忌症的患者应首选手术复位,以提高治疗疗效,减少肘内翻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421
[2]曾庆强,许瑞明.伸直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方法探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15(2):174-175
[3]魏世隽,陈庄洪,韩芳,等.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疗中预防肘内翻的探讨[J].中国骨伤,2012,19(1):6-8
[4]杨建平,刘宝琨,张质彬,等.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完全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J].中华骨科杂志,2013,19(11):659-661
[5] 王光忠,高明忠,刘德,王建堂.外张力带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与肘内翻[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5(8):16-18
[6]王旭东.后侧入路治疗肱骨髁上骨折[J]. 中華骨科杂志,2003;16(6):65-66.
[7]张建和.前外侧入路治疗肱骨髁上骨折30例分析[J]. 中国骨伤,2001;12(7):55-56.
[8]武进华.前外侧入路治疗肱骨髁上骨折67例分析[J]. 实用骨科杂志,2003;9(6):20-22.
[9]安康,洪笃开,李文锐等.肘部联合切口张力带治疗复杂性儿童肱骨髁上骨折[J]. 中国骨伤,2005;18(9):550.
关键词: 肱骨髁;骨折;肘内翻
肱骨髁上骨折是指肱骨远端内外髁上方2~3cm处的骨折。本次研究拟收集2010年12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入院肱骨髁上骨折病人的资料,探讨手术复位与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对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收集2010年12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入院肱骨髁上骨折病人的资料,按患者治疗方法分为:50例研究组(接受手术复位治疗)和50例对照组(接受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研究组男性27人,女性23人;对照组男性25人,女性25人;2组人员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入选标准 (1)年龄18~60周岁。(2)参考《实用外科学》所制定肱骨髁上骨折的诊断标准[1](3)自愿参加试验,签订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1)纳入研究时脑、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2)恶性心律失常者。(2)患有恶性肿瘤者。(3)精神病或不能正确表达自己主述者,入组前3个月参加过其他研究者。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 ①患肢外展,前臂旋后位,屈肘30°~ 50°,行牵引。②双手4指握骨折近端,拇指向侧方推挤。矫正尺偏或桡偏移位。③术前如为尺偏移位则使前臂旋前,术前如为桡偏移位则使前臂旋后。④用双手4指紧扣骨折近端向后拉,两拇指顶住尺骨鹰嘴用力向前推,另一医生屈曲患儿肘关节80°~90°。手法复位后曲肘、石膏固定,4周后拆除石膏。
1.4.2 研究组 麻醉显效后,术区常规消毒铺无菌巾单,取肘后正中切口,经肱三头肌两侧进入,显露骨折断端。复位后,维持和固定骨折端,选用直径1.5-2mm克氏针2~3根分别向内外上髁交叉固定远端,交叉穿至对侧骨皮质,针尾留皮下,拍摄肘关节正侧位片,满意后,逐层关闭切口。肘关节功能位石膏外固定。石膏固定2-3周后,指导功能锻炼。骨折愈合后拔除可氏针。
1.5 评价标准 对比(1)两组术后患侧屈伸度、术后携带角减少度数及肘内翻发生率。(2)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疗效。
1.5.1 治疗疗效 参照文献标准,治疗疗效分为:优、良、一般。优:丢失携带角和丢失伸屈功能在 0~5°;良:丢失携带角和丢失伸屈功能在 6~10°;一般:丢失携带角和丢失伸屈功能在10°以上。治疗有效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
1.6 统计分析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s描述,使用t检验。两样本率用χ2检验法,当P<0.05时,判断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患侧屈伸度、术后携带角减少度数及肘内翻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患侧屈伸度、术后携带角减少度数及肘内翻发生率分别为(134.4±3.8°、2.5±0.4°、0例)、(135.7±3.5°、6.4±2.1°、3例)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患侧屈伸度、术后携带角减少度数及肘内翻发生率比较
2.2 研究组和对照组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疗效对比 研究组和对照组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8%、84%,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见表2。
表2 研究组和对照组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疗效对比
3 讨论
肱骨髁上部为松质骨和皮质骨交界处,为应力点的薄弱点,因此发生肘外伤时,多导致骨折。目前治疗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方法多样,如非手术治疗有手法整复、骨牵引;手术有闭合复位穿针内固定和切开复位穿针内固定。
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接受手术复位治疗,对照组接受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在治疗接受时研究组和对照组患侧屈伸度、术后携带角减少度数及肘内翻发生率分别为(134.4±3.8°、2.5±0.4°、0例)、(135.7±3.5°、6.4±2.1°、3例),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8%、84%,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即与切口复位法相比,闭合复位法难以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本次研究发现接受非手术治疗的对照组在术后肘内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我们分析非手术治疗外固定时易导致组织肿胀,而且影响早期肘关节功能锻炼,因此患者非常容易发现肘关节功能异常。
而手术复位时可以清理淤血肿块,将骨折断端暴露清楚,使骨折断端获得解剖复位,且手术中考虑到经肱三头肌舌型瓣入路,虽然能较好显露骨折断端,但需斜行切断肌腹,从而造成肌纤维断裂,出血多,术后肌肉肿胀,纤维化,影响肱三头肌肌力和关节活动度,因此手术采用经肱三头肌两侧进入,不破坏肱三头肌的完整性,手术中仅小范围分离骨折近端,术后局部渗血引起的粘连、机化比切断肱三头肌腱入路要小,对肘关节囊破坏少,术后关节囊挛缩及瘢痕增生也少,不影响肱三头肌肌力,而且手术在穿针时避免医源性尺神经损伤的发生,防止了骨折断端发生滑移和再移位。但是手术医生在进行手术时要注意保护骨折远端的软组织,保护骨折端血运,保证术后骨折端有充分的血供[2]。此外治疗后也要进行功能锻炼,以预防肘内翻的发生[3]。
综上所述,肱骨髁上骨折后无明显禁忌症的患者应首选手术复位,以提高治疗疗效,减少肘内翻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421
[2]曾庆强,许瑞明.伸直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方法探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15(2):174-175
[3]魏世隽,陈庄洪,韩芳,等.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疗中预防肘内翻的探讨[J].中国骨伤,2012,19(1):6-8
[4]杨建平,刘宝琨,张质彬,等.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完全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J].中华骨科杂志,2013,19(11):659-661
[5] 王光忠,高明忠,刘德,王建堂.外张力带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与肘内翻[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5(8):16-18
[6]王旭东.后侧入路治疗肱骨髁上骨折[J]. 中華骨科杂志,2003;16(6):65-66.
[7]张建和.前外侧入路治疗肱骨髁上骨折30例分析[J]. 中国骨伤,2001;12(7):55-56.
[8]武进华.前外侧入路治疗肱骨髁上骨折67例分析[J]. 实用骨科杂志,2003;9(6):20-22.
[9]安康,洪笃开,李文锐等.肘部联合切口张力带治疗复杂性儿童肱骨髁上骨折[J]. 中国骨伤,2005;18(9):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