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主学习模式的探究,主要是在考虑实际教学有效性的同时,对其进行适当的改进,注重当前教学与新课程理念的有效结合。
关键词:自主学习;物理教学;教学模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如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是当前教师们所思量的。创设一种怎样的课堂教学,才能既符合教学的要求,又能更好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也是我们要探讨的。本文主要研究自主学习模式在物理教学中的实施。
自主学习(Self-regulated Learning),顾名思义,就是主动、自觉、独立的学习,它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美国学者齐莫曼(B.J.Zimmerman)认为,当学生在元认识、动机、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我国学者庞维国将“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建立在社会性物质性基础上的“可以学”。因此,自主学习主要是由学习目标的自我确定、学习内容的自我选择、学习策略的自我调整、学习时间的自我计划和管理、学习结果的自我评价这几方面组成。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在中学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均已确定的情况下,我们所研究的自主学习不可能按这样的结构来实施。它不可能这样的自主,并且在实际教学中还要考虑到学生实际的自我调控能力的不足。
本模式注重自主学习的思想与中学实际教学的有机结合,是基于当前教学与新课程的一种整合。研究的是在学生认同学习目标,并进行具体的学习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创设合适的环境,并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想学、爱学,最终达到会学的目的。物理学科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为实施自主学习创设了一定的条件和环境。因此,自主学习在物理教学模式中的一般流程为:对物理中的概念、定理(定律)、习题等以问题的形式向学生提出,给学生营造一个自我发现、自主学习的氛围。若有些问题是学生能自行解决的,则以自学辅导并加以讨论来完成;若有些问题是学生不能完全独立完成的,则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对问题“剥茧抽丝”,逐步发现,探究进而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学生是积极的自主探索者。学生从创设的问题与情境中主动地运用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方法去研究、探索,在讨论、交流和研究中发现新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解决问题,加深对概念的认识与理解。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这一步比较关键,问题提出的方式方法、展现的情景以及问题的深度都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一些学生已有的知识,在知识结构上是有承上启下作用的,我们可以直接提出,这样有助于构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如在万有引力这块内容中,教师可以介绍第谷、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等人对万有引力的认识以及相关典故,进而提出牛顿到底是怎样思考和研究的。当然有些问题的提出需要我们创设具体的情境,可以通过联系社会生产、生活现象,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实验的演示,鼓励学生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提出问题,让学生学会用物理学家的眼光看待世界,进而激起他们了解世界的愿望。如在楞次定律这块内容中,教师通过条形磁铁的N极和S极在进入和离开与电流计相连的线圈的演示实验,根据电流计指针的不同偏向,让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
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把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为学生下面的发现、探索做好铺垫。一般来讲,这部分(除由演示实验来展现物理问题以外)所花的时间不能太多。
二、自学讨论,主动探索
这一步是自主学习的实施过程,在这中间教师主要是要起好指导和辅助的作用。在问题提出的前提之下,让学生思考和讨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进行具体的实践。
布鲁纳提出的发现学习就是给学生提供有关的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探索、操作和思考,自行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布鲁纳论述道:“教学生学习任何科目,绝不是对学生心灵中灌输些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去求取知识与组织知识。教师不能把学生教成一个活动的书橱,而是教学生学习如何思维,教他学习如何像历史学家研究分析史料那样,从求知的过程中去组织属于他自己的知识。”而自学讨论、主动探索这一环节就以发现学习为依据,“启发学生主动去求取知识与组织知识,这个求知过程是自主性的活动历程”。在物理学习中,针对教师所给材料中蕴含的物理问题,启发学生运用猜想、类比、归纳、概括、实验等思维形式逐渐发现其内在的含义及规律,使学生亲身经历发现、探究的过程,自主建构知识体系,体会再发现、再创造的乐趣。
例如,在讲质点这个概念时,作为高中阶段第一个理想模型,物体在怎样的情况下可以看作是质点,怎样的情况下不可以看作是质点,很多学生往往很难把握。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思考在地球绕太阳转动的过程中与月球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地球能否视为质点;火车过隧道与车头过隧道的过程中,火车能否视为质点进行类比。让学生从中明白,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研究过程中起次要作用或可忽略时,物体可视为质点,反之则不能。
再如,在探索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之间的定量关系时,也是运用了类比猜想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是否遇到过相似的问题,当时又是如何研究的。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本研究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进而得出研究的结论。
自学讨论、主动探索的教学环节必然会激发学生的智慧潜力和协作、分享精神,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会发现探索的方法积累经验并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这是每个学生一生的财富。
三、分析评价,应用拓展
这一步主要通过对学生研究过程的回顾和总结,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首先,让学生对自己在第二阶段中的研究进行简单回顾,并对研究的方法及结论进行自我评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要是要让学生能准确地评价自己的研究,并找出自己研究方法中的不足。教师可以直接进行纠正,也可采用示范或同学间、小组间就其研究方法进行讨论和交流的式实现对学生的指导。通过交流,在共同发展思维的基础上,每位学生相互启发,利用集体智慧增进对问题的理解,加强对方法的把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相互协商、相互合作的能力。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自主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方法。从这一点来讲,第三阶段是改善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的关键。通过学生对学习方法的自我评价、教师的指导和同学间的交流,学生往往能获得一些新的学习方法。但这只是陈述性的,不经过练习,学生很快会忘记。为此,教师要及时地提供适当的、结构化的情景,鼓励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使用新的方法,并要给予持续的练习机会,以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每一步都获得清晰的反馈,使学生无须花费太多的精力也能逐渐学会如何执行选定的策略。等学生学会了新的学习方法之后,教师应帮助学生回顾学习中的每个一步骤,使他们在脱离这种结构化的情境之后,仍然会使用该学习方法。并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评价新方法,让学生自己决定方法的有效性。
自主学习在物理教学中的开展符合物理教学的特点和新课程的理念。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学生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培养了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化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充分挖掘思维潜能,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孟进,张鹏.新课程教学设计——物理[M].沈阳: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蔡铁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3]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庞维国.论学生的自主学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72(02).
关键词:自主学习;物理教学;教学模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如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是当前教师们所思量的。创设一种怎样的课堂教学,才能既符合教学的要求,又能更好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也是我们要探讨的。本文主要研究自主学习模式在物理教学中的实施。
自主学习(Self-regulated Learning),顾名思义,就是主动、自觉、独立的学习,它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美国学者齐莫曼(B.J.Zimmerman)认为,当学生在元认识、动机、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我国学者庞维国将“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建立在社会性物质性基础上的“可以学”。因此,自主学习主要是由学习目标的自我确定、学习内容的自我选择、学习策略的自我调整、学习时间的自我计划和管理、学习结果的自我评价这几方面组成。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在中学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均已确定的情况下,我们所研究的自主学习不可能按这样的结构来实施。它不可能这样的自主,并且在实际教学中还要考虑到学生实际的自我调控能力的不足。
本模式注重自主学习的思想与中学实际教学的有机结合,是基于当前教学与新课程的一种整合。研究的是在学生认同学习目标,并进行具体的学习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创设合适的环境,并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想学、爱学,最终达到会学的目的。物理学科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为实施自主学习创设了一定的条件和环境。因此,自主学习在物理教学模式中的一般流程为:对物理中的概念、定理(定律)、习题等以问题的形式向学生提出,给学生营造一个自我发现、自主学习的氛围。若有些问题是学生能自行解决的,则以自学辅导并加以讨论来完成;若有些问题是学生不能完全独立完成的,则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对问题“剥茧抽丝”,逐步发现,探究进而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学生是积极的自主探索者。学生从创设的问题与情境中主动地运用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方法去研究、探索,在讨论、交流和研究中发现新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解决问题,加深对概念的认识与理解。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这一步比较关键,问题提出的方式方法、展现的情景以及问题的深度都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一些学生已有的知识,在知识结构上是有承上启下作用的,我们可以直接提出,这样有助于构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如在万有引力这块内容中,教师可以介绍第谷、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等人对万有引力的认识以及相关典故,进而提出牛顿到底是怎样思考和研究的。当然有些问题的提出需要我们创设具体的情境,可以通过联系社会生产、生活现象,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实验的演示,鼓励学生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提出问题,让学生学会用物理学家的眼光看待世界,进而激起他们了解世界的愿望。如在楞次定律这块内容中,教师通过条形磁铁的N极和S极在进入和离开与电流计相连的线圈的演示实验,根据电流计指针的不同偏向,让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
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把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为学生下面的发现、探索做好铺垫。一般来讲,这部分(除由演示实验来展现物理问题以外)所花的时间不能太多。
二、自学讨论,主动探索
这一步是自主学习的实施过程,在这中间教师主要是要起好指导和辅助的作用。在问题提出的前提之下,让学生思考和讨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进行具体的实践。
布鲁纳提出的发现学习就是给学生提供有关的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探索、操作和思考,自行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布鲁纳论述道:“教学生学习任何科目,绝不是对学生心灵中灌输些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去求取知识与组织知识。教师不能把学生教成一个活动的书橱,而是教学生学习如何思维,教他学习如何像历史学家研究分析史料那样,从求知的过程中去组织属于他自己的知识。”而自学讨论、主动探索这一环节就以发现学习为依据,“启发学生主动去求取知识与组织知识,这个求知过程是自主性的活动历程”。在物理学习中,针对教师所给材料中蕴含的物理问题,启发学生运用猜想、类比、归纳、概括、实验等思维形式逐渐发现其内在的含义及规律,使学生亲身经历发现、探究的过程,自主建构知识体系,体会再发现、再创造的乐趣。
例如,在讲质点这个概念时,作为高中阶段第一个理想模型,物体在怎样的情况下可以看作是质点,怎样的情况下不可以看作是质点,很多学生往往很难把握。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思考在地球绕太阳转动的过程中与月球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地球能否视为质点;火车过隧道与车头过隧道的过程中,火车能否视为质点进行类比。让学生从中明白,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研究过程中起次要作用或可忽略时,物体可视为质点,反之则不能。
再如,在探索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之间的定量关系时,也是运用了类比猜想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是否遇到过相似的问题,当时又是如何研究的。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本研究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进而得出研究的结论。
自学讨论、主动探索的教学环节必然会激发学生的智慧潜力和协作、分享精神,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会发现探索的方法积累经验并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这是每个学生一生的财富。
三、分析评价,应用拓展
这一步主要通过对学生研究过程的回顾和总结,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首先,让学生对自己在第二阶段中的研究进行简单回顾,并对研究的方法及结论进行自我评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要是要让学生能准确地评价自己的研究,并找出自己研究方法中的不足。教师可以直接进行纠正,也可采用示范或同学间、小组间就其研究方法进行讨论和交流的式实现对学生的指导。通过交流,在共同发展思维的基础上,每位学生相互启发,利用集体智慧增进对问题的理解,加强对方法的把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相互协商、相互合作的能力。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自主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方法。从这一点来讲,第三阶段是改善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的关键。通过学生对学习方法的自我评价、教师的指导和同学间的交流,学生往往能获得一些新的学习方法。但这只是陈述性的,不经过练习,学生很快会忘记。为此,教师要及时地提供适当的、结构化的情景,鼓励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使用新的方法,并要给予持续的练习机会,以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每一步都获得清晰的反馈,使学生无须花费太多的精力也能逐渐学会如何执行选定的策略。等学生学会了新的学习方法之后,教师应帮助学生回顾学习中的每个一步骤,使他们在脱离这种结构化的情境之后,仍然会使用该学习方法。并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评价新方法,让学生自己决定方法的有效性。
自主学习在物理教学中的开展符合物理教学的特点和新课程的理念。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学生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培养了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化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充分挖掘思维潜能,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孟进,张鹏.新课程教学设计——物理[M].沈阳: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蔡铁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3]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庞维国.论学生的自主学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7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