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元结(719-772),唐著名文学家。字次山,号漫叟、聱叟,曾避难入猗于洞,因号猗于子。鲜卑族后裔,原姓拓跋,北魏孝文帝改革时始易姓为元。祖上居太原,父辈时迁居河南鲁山商余山。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元结也是一位富于正义感、关心国家安危与人民疾苦的政治家,元结是一代为官清廉,业绩显著的地方名臣。元结广德元年(763年)被授为道州刺史,广德二年(764年)五月到达道州任上。从此,便与道州结下不解之缘,人生品格在道州的升华。他的人生品格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
【关键词】元结;人生品格;道州;升华
元结(719-772),唐著名文学家。字次山,号漫叟、聱叟,曾避难入猗于洞,因号猗于子。鲜卑族后裔,原姓拓跋,北魏孝文帝改革时始易姓为元。祖上居太原,父辈时迁居河南鲁山商余山。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元结是一位富于正义感、关心国家安危与人民疾苦的政治家,元结是一代为官清廉,业绩显著的地方名臣。元结广德元年(763年)被授为道州刺史,广德二年(764年)五月到达道州任上。从此,便与道州结下不解之缘,人生品格在道州的升华,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吕温在其《道州刺史厅壁后记》序中道:“列贤不肖以训于后,庶中人以上得化其心焉。二千石者河南元结字次山,自作道州刺史厅壁记,既彰善而不尝,亦指恶而不诬,直举胸臆,申为鉴戒,昭昭吏师,长在屋壁,后之贪虐放肆生人为戏者,独不愧于心乎?予自幼时读《汉书》循吏传,慕其为人,以为士大夫立名于代,无以高此。”可以说,这是吕温对元结为人为官最客观的评价,表达了吕温对元结无限崇敬之情,也显示了自己为人为官要以元结为榜样的决心。元结的为官实践对后人起到了垂范作用,因此才有韩愈、柳宗元、阳城、寇准、周敦颐、何凌汉、何绍基等诸多浩然正气之辈后继无穷。他们为人谨言慎行,为官两袖清风、刚直不阿,为文清丽明快、了元污垢、满纸乾坤。如元结作的《菊圃记》,中有“贤人君子自植其身,不可不慎择所处,一旦遭人不重爱,如此菊也,悲伤奈何?”周敦颐有《爱莲说》,赞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元结以菊喻人,强调自觉修身,戒之在德,否则便会迷失方向,遭人唾弃;周敦颐则以莲喻人,指出人的高贵品质不仅来源于先天而且更注重养成。我认为,元、周二人都是“清廉肃下,明惠公直”的代表,二文有异曲同工之妙。时值今日,社会文明进一步推进,元结人生品格为建设文明社会起到积极作用。
一、元结在道州升华了民本思想
中国古代的文学家大都受到秦儒家民本思想的深刻影响,屈原在《离骚》 中发出感叹“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种关注民生,同情民众,体恤民情的思想在生产力长期不发达的中国封建社会里一直是每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文学家共同表现的主题。当然也是主张“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开新乐府运动之先声的元结一生追求的目标。但他的爱民思想与其它文人却有着截然不同,可以说,元结的爱民思想与其它文人却有着截然不同,可以说,元结的爱民思想,不是一般文人赶时髦的哗众取宠,而是他发自内心的一种感同身受的自然流露;不是一种仅仅停留在诗歌本体上的呻吟,而是一种带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呐喊;不是对一般社会现象的简单归纳和概括,而是上升到危及国家稳定的根本意义上的对统治阶级的警告。
元结在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受命于道州刺史之职,第二年五月到任后,对道州进行民情调查分析,原有四万多户人家的繁华道州,几经兵荒马乱,只剩下不到十分之一。满目苍凉,生灵涂炭,而官府的横征暴敛却有增无减,困苦不堪的百姓哪里还有活路!诗人在他的《舂陵行》 中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州小经乱亡,遗人实困疲。大乡无十家,大族命单赢。朝餐是草根,暮食仍木皮。”诗人选取了“大乡”、“大族”他们尚且只能以木皮草根为食,小乡小户的困苦境况就更不言自明了。“出言气欲绝,意速行步迟”两句,活画出被统治阶级苛剥殆尽的百姓奄奄一息的赢弱形象,舂陵行使诗人看到了民不聊生的惨状,感受了路有尸骨的悲凉,也表达了他对百姓疾苦的深切怜悯和同情。同时,舂陵行又使诗人深刻感到了一个地方官吏肩上的重任。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当官应爱民,不能让老百姓贫穷如洗,不能让老百姓缺衣少食,更不能让老百姓流离失所!
二、元结在道州升了华仁爱思想
早在先秦时代,孔子就提出“仁者爱人”和“节用而爱人”,后来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仁政”理想,他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要以“民为本”,在孔孟的基础上,历朝历代的官员和文人,在各自不同的社会生活中,从改良主义的愿望出发,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了这种仁政思想和理论。但是在封建社会的现实中,这种虚幻的仁政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统治阶级的挥霍无度和生产力相对滞后的尖锐矛盾,是那个时代无法解决的问题,官吏们的横征暴敛,搜括民财便是每一个封建朝代司空见惯的事情。元结所处的中唐时代,经安史之乱的折腾之后,盛唐时期的繁华景象已经一去不复存在,要满足日益增长的皇室和官场需求,已经是当时那个社会中百姓无力承受的重负,因而“官凶于贼”的政治现实就日益明显地凸现出来。此时的元结任道州刺史所见到的官吏对老百姓财物的征敛,则更是如狼似虎,令人发指。作为一个正直廉明的地方官员,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文学家,作為一个世代受仁政思想熏陶,深切同情怜惜百姓的元氏子孙,怎么能不感到愤慨和痛惜呢!他在《贼退示官吏》中写道:“今被征敛者,迫之如火煎。”斥责这类官员“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官吏比盗贼还凶狠,老百姓在水深火热之中怎么活下去呢!他要求统治阶级必须施行仁政,他在这首诗的开头提出“井税有长期,日晏犹得眠”,轻徭薄赋是百姓安居乐业的重要原因,也是元结“仁政”的基本思想,他认为不超过百姓的承受能力,老百姓没有额外负担,就是年岁太平的重要标志。一句话,施行仁政,就是要让老百姓休养生息;施行仁政,就是要让老百姓安居乐业;施行仁政,就是要让老百姓丰衣足食。
三、元结在道州升华了为官思想
唐代吕温认为元结的“厅壁记”是“吏师”,是为官的“教科书”,他还说“昭昭吏师,长在屋壁,后之贪虐放肆,以生人为戏者,独不愧于心乎?”这句话,至今还对社会文明的建设有着深远的意义。元结作为一个封建官吏,能把老百姓的疾苦时时挂在心上,这已经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了。然而作为一代老百姓有口皆碑的贤臣,他除了严格要求自己之外,还敢于挺身而出为老百姓请命,这就更是令人敬仰了。他在《贼退示官吏》中写道:“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怎么能断绝老百姓的生路,去做一个统治者满意的贤臣能吏呢?公开表明自己不愿“绝人命”也不愿作“时世贤”的决绝态度,并以此作为对其它官吏的一种告诫。
元结对统治阶级的抵制,本身就有身陷囹圄的危险,但他却置之度外,坚持为民请命。他在诗的最后表明“思欲委符节,引竿自刺船。将家就鱼麦,归老江湖边。”宁愿弃官,归隐江湖,也绝不做那种残害百胜,取媚于上的事情,这是对统治阶级征敛无期的抗议,也是他认为为官者必须具有的品行。
元结在《道州刺史厅壁记》中写道:“凡刺史若无文武才略,若不清廉肃下,若不明惠公直,则一州生类,皆受其害。”在元结看来“不能救人患,不合食天粟。”不能救民于水火,就不该吃上天所赐的食物,一个地方官除了要具备当官的一般才能之外,还要有明辨是非的眼光和造福一方的本领,更要有敢于为民请命,负险扭争的胆略和勇气,当上司的要求与百姓的承受能力发生矛盾的时候,就要敢于挺身而出,宁可得罪上司,也不能残害百姓。为官者必须爱百姓,为官者必须安百姓,同时为官者还必须富百姓。元结的这种为官理念,超越了那个时代,他把自己的人生追求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同时,也把传统意义上的民本思想提高到了一个完全崭新的理论高度。元结所处的时代离我们现在虽然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但元结的民本思想,对于我们今天,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镜鉴意义。
【关键词】元结;人生品格;道州;升华
元结(719-772),唐著名文学家。字次山,号漫叟、聱叟,曾避难入猗于洞,因号猗于子。鲜卑族后裔,原姓拓跋,北魏孝文帝改革时始易姓为元。祖上居太原,父辈时迁居河南鲁山商余山。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元结是一位富于正义感、关心国家安危与人民疾苦的政治家,元结是一代为官清廉,业绩显著的地方名臣。元结广德元年(763年)被授为道州刺史,广德二年(764年)五月到达道州任上。从此,便与道州结下不解之缘,人生品格在道州的升华,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吕温在其《道州刺史厅壁后记》序中道:“列贤不肖以训于后,庶中人以上得化其心焉。二千石者河南元结字次山,自作道州刺史厅壁记,既彰善而不尝,亦指恶而不诬,直举胸臆,申为鉴戒,昭昭吏师,长在屋壁,后之贪虐放肆生人为戏者,独不愧于心乎?予自幼时读《汉书》循吏传,慕其为人,以为士大夫立名于代,无以高此。”可以说,这是吕温对元结为人为官最客观的评价,表达了吕温对元结无限崇敬之情,也显示了自己为人为官要以元结为榜样的决心。元结的为官实践对后人起到了垂范作用,因此才有韩愈、柳宗元、阳城、寇准、周敦颐、何凌汉、何绍基等诸多浩然正气之辈后继无穷。他们为人谨言慎行,为官两袖清风、刚直不阿,为文清丽明快、了元污垢、满纸乾坤。如元结作的《菊圃记》,中有“贤人君子自植其身,不可不慎择所处,一旦遭人不重爱,如此菊也,悲伤奈何?”周敦颐有《爱莲说》,赞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元结以菊喻人,强调自觉修身,戒之在德,否则便会迷失方向,遭人唾弃;周敦颐则以莲喻人,指出人的高贵品质不仅来源于先天而且更注重养成。我认为,元、周二人都是“清廉肃下,明惠公直”的代表,二文有异曲同工之妙。时值今日,社会文明进一步推进,元结人生品格为建设文明社会起到积极作用。
一、元结在道州升华了民本思想
中国古代的文学家大都受到秦儒家民本思想的深刻影响,屈原在《离骚》 中发出感叹“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种关注民生,同情民众,体恤民情的思想在生产力长期不发达的中国封建社会里一直是每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文学家共同表现的主题。当然也是主张“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开新乐府运动之先声的元结一生追求的目标。但他的爱民思想与其它文人却有着截然不同,可以说,元结的爱民思想与其它文人却有着截然不同,可以说,元结的爱民思想,不是一般文人赶时髦的哗众取宠,而是他发自内心的一种感同身受的自然流露;不是一种仅仅停留在诗歌本体上的呻吟,而是一种带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呐喊;不是对一般社会现象的简单归纳和概括,而是上升到危及国家稳定的根本意义上的对统治阶级的警告。
元结在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受命于道州刺史之职,第二年五月到任后,对道州进行民情调查分析,原有四万多户人家的繁华道州,几经兵荒马乱,只剩下不到十分之一。满目苍凉,生灵涂炭,而官府的横征暴敛却有增无减,困苦不堪的百姓哪里还有活路!诗人在他的《舂陵行》 中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州小经乱亡,遗人实困疲。大乡无十家,大族命单赢。朝餐是草根,暮食仍木皮。”诗人选取了“大乡”、“大族”他们尚且只能以木皮草根为食,小乡小户的困苦境况就更不言自明了。“出言气欲绝,意速行步迟”两句,活画出被统治阶级苛剥殆尽的百姓奄奄一息的赢弱形象,舂陵行使诗人看到了民不聊生的惨状,感受了路有尸骨的悲凉,也表达了他对百姓疾苦的深切怜悯和同情。同时,舂陵行又使诗人深刻感到了一个地方官吏肩上的重任。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当官应爱民,不能让老百姓贫穷如洗,不能让老百姓缺衣少食,更不能让老百姓流离失所!
二、元结在道州升了华仁爱思想
早在先秦时代,孔子就提出“仁者爱人”和“节用而爱人”,后来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仁政”理想,他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要以“民为本”,在孔孟的基础上,历朝历代的官员和文人,在各自不同的社会生活中,从改良主义的愿望出发,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了这种仁政思想和理论。但是在封建社会的现实中,这种虚幻的仁政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统治阶级的挥霍无度和生产力相对滞后的尖锐矛盾,是那个时代无法解决的问题,官吏们的横征暴敛,搜括民财便是每一个封建朝代司空见惯的事情。元结所处的中唐时代,经安史之乱的折腾之后,盛唐时期的繁华景象已经一去不复存在,要满足日益增长的皇室和官场需求,已经是当时那个社会中百姓无力承受的重负,因而“官凶于贼”的政治现实就日益明显地凸现出来。此时的元结任道州刺史所见到的官吏对老百姓财物的征敛,则更是如狼似虎,令人发指。作为一个正直廉明的地方官员,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文学家,作為一个世代受仁政思想熏陶,深切同情怜惜百姓的元氏子孙,怎么能不感到愤慨和痛惜呢!他在《贼退示官吏》中写道:“今被征敛者,迫之如火煎。”斥责这类官员“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官吏比盗贼还凶狠,老百姓在水深火热之中怎么活下去呢!他要求统治阶级必须施行仁政,他在这首诗的开头提出“井税有长期,日晏犹得眠”,轻徭薄赋是百姓安居乐业的重要原因,也是元结“仁政”的基本思想,他认为不超过百姓的承受能力,老百姓没有额外负担,就是年岁太平的重要标志。一句话,施行仁政,就是要让老百姓休养生息;施行仁政,就是要让老百姓安居乐业;施行仁政,就是要让老百姓丰衣足食。
三、元结在道州升华了为官思想
唐代吕温认为元结的“厅壁记”是“吏师”,是为官的“教科书”,他还说“昭昭吏师,长在屋壁,后之贪虐放肆,以生人为戏者,独不愧于心乎?”这句话,至今还对社会文明的建设有着深远的意义。元结作为一个封建官吏,能把老百姓的疾苦时时挂在心上,这已经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了。然而作为一代老百姓有口皆碑的贤臣,他除了严格要求自己之外,还敢于挺身而出为老百姓请命,这就更是令人敬仰了。他在《贼退示官吏》中写道:“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怎么能断绝老百姓的生路,去做一个统治者满意的贤臣能吏呢?公开表明自己不愿“绝人命”也不愿作“时世贤”的决绝态度,并以此作为对其它官吏的一种告诫。
元结对统治阶级的抵制,本身就有身陷囹圄的危险,但他却置之度外,坚持为民请命。他在诗的最后表明“思欲委符节,引竿自刺船。将家就鱼麦,归老江湖边。”宁愿弃官,归隐江湖,也绝不做那种残害百胜,取媚于上的事情,这是对统治阶级征敛无期的抗议,也是他认为为官者必须具有的品行。
元结在《道州刺史厅壁记》中写道:“凡刺史若无文武才略,若不清廉肃下,若不明惠公直,则一州生类,皆受其害。”在元结看来“不能救人患,不合食天粟。”不能救民于水火,就不该吃上天所赐的食物,一个地方官除了要具备当官的一般才能之外,还要有明辨是非的眼光和造福一方的本领,更要有敢于为民请命,负险扭争的胆略和勇气,当上司的要求与百姓的承受能力发生矛盾的时候,就要敢于挺身而出,宁可得罪上司,也不能残害百姓。为官者必须爱百姓,为官者必须安百姓,同时为官者还必须富百姓。元结的这种为官理念,超越了那个时代,他把自己的人生追求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同时,也把传统意义上的民本思想提高到了一个完全崭新的理论高度。元结所处的时代离我们现在虽然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但元结的民本思想,对于我们今天,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镜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