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编制必须把握五个“度”

来源 :文化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iu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我区大力推行以导学案为主要载体的高效课堂模式。但推进的过程中,问题不少。特别是在导学案的编制上存在许多的问题。笔者就以《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的导学案为例,从“角度”、“维度”、“程度”、“梯度”、“广度”五方面,结合具体实例,简单阐述在导学案编制过程中所需要注意的问题,力求使“导学案”逐步走向高效。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导学案 编制
  一、缘起:基于时代所需的选择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强调:“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为了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变“教师讲”为“学生学”的课堂教学中绞尽脑汁。
  浙教办基〔2010〕145号文件关于深入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减负”文件和视频会议精神的通知,强调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得学生习得知识,形成能力。
  如何才能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如何才能切实减轻学业负担呢?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区以“导学案”为主要载体的高效课堂孕育而生。“导”是引导,“学”是目的,“案”是设计,它主张服务于学,它的最终追求是让学生“会学”和“创学”,变传统的教师课堂为学生课堂,变传统的“惟教”为“惟学”,“惟师”为“惟生”。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突出先学后教,强化能力培养,培养自主的学习能力,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
  二、现状:导学案编制问题多
  当下我区小学语文导学案编制问题层出不穷,主要表现在:
  (一)导学案“题海化”
  拿起一张导学案,如果将题目和学习目标去掉,俨然就是一张测试卷。以往我们的学生逢考试战“题海”,而如今变成了天天战“题海”。一面喊着减负,一面给学生增加学业负担,一边打着培养学生的兴趣的旗幡,一边用这种无形的毒药,致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
  (二)板块“机械化”
  由于导学案是一种存在于摸索阶段的事物,许多教师还未能完全接受,在编制导学案的过程中存在明显的拿来主义。就语文而言,无论课型,无论题材,导学案中的环节基本相同。这种机械化、模式化的导学案,天长日久,势必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动力。
  (三)目标“模糊化”
  学生个体不同,学习需求也不同。而时下的很多导学案往往都是“一刀切”,无论层次、无论学情,统统要接受。这样就导致合作学习时假讨论的产生,一些学习能力偏弱的学生,由于能力水平的不行,只能采取拿来主义。
  (四)导学“虚无化”
  导学案中对“学什么”的设计重视,而对“怎么学”普遍有所忽视。学习方法指导的忽视,“导”的功能无从谈起。作为教师设身处地地从学的角度,与学生分享学习方法的少之又少。
  以上这些只不过是一些导学案存在的主要问题,这样的导学案,不但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降低了学习的实效性,影响了高效课堂的有效性,不利于学生语文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笃行:把握“五度”求高效
  下面笔者以《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的导学案为例,从“角度”、“维度”、“程度”、“梯度”、“广度”五方面简单阐述在导学案编制过程中所需要注意的问题,力求实现“导学案”真正意义上的有效,逐步走向高效。
  (一)角度:以生为主是根本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学的主体,更是学习的主体。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学生客体地位根深蒂固,以致教师在观念、思想、组织形式等方面存在着阻碍学生主体发展的流弊。课堂上不能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势必得不到有效地落实。教师在编写导学案的过程中,往往还是围绕“教师”为中心,“知识传授”为宗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穿着新鞋走的还是老路。所以在导学案编制的过程中,必须立足于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来进行设计,严格把握“诚心诚意把学生当主人,严肃严格地进行基本训练”的原则。
  在语言的表述上尽量由“请你”转为“我会”、“我能”一类的词,使得学生在基本的感官上认识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在问题的设计上,站在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起点来进行编制,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提供帮助。
  (二)程度:以学定教需重视
  为师者应该确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就要做到尊重学生,从了解学生入手,以学生的实际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来确定学习目标,安排学习内容,制定学习策略。
  1.学生已有的知识程度
  学生的学习永远不是零起点。编制导学案之前,必须了解学习者的现有状况。而我们的教师很少研究学生,不了解学生的学情,不管三七二十一,凭自己的主观意识来设计导学案,严重违背了“以学定教”的思想。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曾有句名言:“假如让我把全部的心理学仅仅归纳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蔽之,影响学生学习新知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教学。”古人云:“圣人施教,各因其材”“以其知之,喻其不知”,这就告诉我们导学案的设计起点应该回归到“学情的调查”上来,调查学生的“已知”、“未知”、“能知”、“想知”。既要了解学生静态的知识储备,又要分析学生对该学习内容的实际需要、学生的认知倾向,学生的起点能力以及可能的发展能力水平,还要分析学生情感因素的影响,投入新的学习任务的心理准备以及长期以来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2.学生学习能力的程度
  在导学案的编制时,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考虑个体差异。因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所以,在编制导学案之时,要根据学生能力水平的不同,依照“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原则制定有层次的学习目标,从简单到复杂,从了解到运用,逐渐升级的原则来安排学习内容,从而真正适合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三)维度:三维目标要科学
  在对学生学情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学生不同的个体差异来制定三维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教师设计导学案的基本前提,是一堂课、一篇课文学习的灵魂所在。它在指导教师“教什么”、“怎么教”上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也是评测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依据。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学习,什么样的结果。它既要符合学生的学情,又要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例如: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正确读写“毡帽”、“卸煤”、“咀嚼”、“幼稚”、“寂寞”、“驼绒”、“袍子”等词语,并能借助插图或查字典的方法理解“毡帽”、“咀嚼”等词语的意思。
  2.进一步学习搜集提炼文中信息,概括童年生活的四个场景,说出课文主要内容,感受作者童年时代的纯真和美好,体会作者对童年逝去的淡淡伤感。(重点)
  3.初步体会能体会重复句式所表达的语言效果,感受作者朴实纯真的语言风格。(难点)
  4.通过读资料袋,了解本文是一篇序言。
  由于四年级下册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给画面命名,以及利用画面的串联感感知课文内容的方法,对此项内容并不陌生,但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能力,因此,在这篇课文中,应该继续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这种方法,增强认识,形成能力,这是本堂课的重点。而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提出,学会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所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文中的重复句式所表达的语言效果,也只需要初步的体会即可。包括序言,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不需要做过深的研读,只需要了解即可,作为本堂课的难点目标,不需要人人都能落实。“上不封顶”,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学习能力,开展学习。
  纵观四个目标,目标的设置是按照知识的难易程度,从易到难,逐渐提升的。对于学困生来说,第一和第二个目标是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而第三和第四个目标则是学有余力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需求,所要达到的更高要求。
  这些目标的制定都是立足于学生的学情出发,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制定的,三个维度交织在一起,相互贯通,也是更加务实有效。
  (四)梯度:层次设计有体现
  导学案在编制内容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个体不同,学情不同的特点,充分体现出“问题梯度化”的要求。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小台阶,低梯度,让大多数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获取知识,体验成功的喜悦。有一位老师针对这一课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
  “我站在骆驼面前,看它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地态度。他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这段话生动细致的描写了骆驼咀嚼时的样子和“我”情不自禁地模仿骆驼咀嚼的情态,读起来令人忍俊不禁。
  你是否也想起了一些有趣的经历,请尝试用生动的语言把它写下来,并说给同桌听。
  我们不妨来看看这个问题的提出的终极目标是——用生动的语言写自己有趣的经历。那怎么写?什么才是生动的语言?仅仅靠出示一段文字,学生就能习得语言的精妙?没有理解,没有感悟,没有积累,学生是不可能将这个学习目标达成的。我想问题在于缺少给予学生登高的台阶,可以在这个问题的中间穿插以下两个问题:
  (1)这段文字描写的是骆驼咀嚼的句子,想想作者抓住骆驼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写的。把有关的词语用“………”出来。
  (2)读读下面两个句子,看看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
  我站在骆驼的前面,看他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我站在骆驼的前面,看他们咀嚼的样子:它们的脸很丑,嘴里长着长长的牙,态度挺安静的。
  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引领学生体会这段文字之所以生动的原因,懂得作者是抓住了骆驼的外形、动作、神态,运用反复句式将骆驼咀嚼的情态写得如此生动。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有了这样的“法”,再写自己的有趣经历就不是那么难了。
  再如整体感知环节的设计:
  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回忆了童年时候的哪些事?用简洁的语句概括成小标题,写在下面的方框中。
  第( )自然段
  童年往事 第( )自然段
  第( )自然段
  第( )自然段
  我能借助上面概括的小标题,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林海音在文中回忆了童年在北京城南经的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四件有趣的事。
  这个片段中,不难看出编者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课堂上,如果我们不给予学生任何台阶,学生是很难对这篇课文进行整体感知,这也是很多一线教师遇到的困惑。本案整体感知部分的设计,站在学生认知的角度,先进行板块的概括,引导学生进行层次性的探究,再到整体感知的把握,由易到难,层层推进。
  当然在搭建楼梯的基础上,在难度稍大,学生需要帮助的地方,给学生搭建一个扶手。比如在整体感知的环节,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在学生概括画面小标题的过程中,给予如下的方法指导,会事半功倍。
  导学案有了这样的台阶,有了这样的指导,才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帮手”,遇到困难时的“助手”,合作学习的“扶手”,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获得也就水到渠成。
  (五)广度:用教材教得加强
  导学案的编制在内容上要体现开放性,要从单一的教材内容走向立体的知识结构。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我们需要依照这个例子,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举一反三。以本课为例:
  例一:
  1.读了课题,我能发现和平时所见的课题在形式上的不同。
  2.我会根据小贴士来选择间隔号的用法。
  《冬阳·童年·骆驼队》_________________ 10·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达·芬奇_________________ 《清平乐·村居》___________________
  例二:
  课后我还要读一读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读完后,再来读读这篇课文,想想序言和小说之间的关系。也许,我还能为我上学期的“周记”或“作文”写一篇序言呢。
  利用教材中的有关间隔号的知识点,既复习巩固旧知,又落实了本课的学习任务;依托本文的体裁形式,从课内迁移到课外,让学有余力的同学有进一步学习的空间,我想这些拓展性的广度,是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总之,导学案应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遵循“以学定教”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确立学习目标,制定学习任务,设计学习方法、学习过程的导学要点,准确把握“角度”、“程度”、“维度”、“梯度”、“广度”、充分体现对“学”的关注,力求真正服务于学生,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小贴士
  概括小标题时,先可以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然后模仿第一个小标题进行概括。
  小贴士
  间隔号基本用法有三种:1.表示姓名中各部分的分界;
  2.表示书名与篇(章、卷)名之间、词牌名或词的标题之间、构成作品标题的并列词语之间的分界;3.隔开月份和日期。
其他文献
窗外干燥了的玉米秸躺在土黄的田野里,绿油油的小麦间隔夹杂其中。有了它们,乡村便有了灵性。这片土地面积已经十分狭小了。就在它们周围布满了房顶铺满了棉絮的厂房,动也不动,时常会传出机器的轰鸣。  这里已经不再有我上学 时的情景了。那时,站在高三折桂那座老楼的教室里,往东一看,能望见大片大片的原野,又四季的风光。秋来,疾风吹过原野:大树便欢呼,秸秆便跳舞,小麦也在歌唱。阡陌之间,偶然出现一个农人,骑着自
期刊
[摘 要] 研究性学习课程已成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也是全面推进跨世纪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本文主要是从天文研究行学习产生的背景、研究内容的选择以及出现的问题及措施等角度对天文研究性学习进行了初步探讨。让学生体验天文研究性学习带来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关键词] 天文 研究性学习 探讨  天文作为兴趣让很多学生自孩童时期就对浩瀚的宇宙带来了无限的遐想
期刊
[摘要] 新课标指出,当今教育我们应当把目光更多的投向学生本身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教师主宰课堂。而在课堂上学生的“说”的能力与权利更是我们需要特别关注的,本文浅谈了创设儿童诉说空间,起步于原汁原味的话,将“说”落实于真实生活,宽容对待儿童的说几个方面内容。  [关键词] 诉说空间 原汁原味 真实生活 宽容  儿童的生活是真实可感的现场,是儿童随意就能调动身心感受的。其中儿童的生活风貌,生活秩序和文
期刊
[摘 要] 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如何既让学生张扬个性,又能把这个班级凝聚在一起,让他们能够和谐、安心地学习和生活,就成了班主任工作的关键。高一年级我们班主任应该把握的重点有三:一是入学适应性辅导,这主要是指自我定位的调整,使其“各适其性、各安其所”;二是引导学生在一个新的、充满竞争的人际关系中,学会与人合作、和谐共处,处理好因学习竞争、自尊水平降低带来的种种人际矛盾问题;三是要处理好团体与个体行为
期刊
[摘 要] 没有爱的世界像沙漠一样荒芜。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是学生人格的唤醒者。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更能感到自己身上肩负的重担。学生不应是汲取知识的机器,而是需要教师用爱去呵护的花朵。爱是沟通师生的桥梁,有爱的教育将会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充实无比。本文将论述师爱在教育中的作用,从公正平等、善用赏识、宽容理解、耐心倾听、严爱和谐等五个方面来论证让师爱唤醒学生的心灵,缩短班主任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使德育工作产生
期刊
自从新课改以来,小学语文课堂的确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是有目共睹的,也是令人欣喜的。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地域差别,城乡差别还相当大,尤其是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还很不尽人意。经调研,农村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还迷失在凝重的理性和空洞的说教里,忽视了语文教学自身的特性和功能,失却了语文教学的本色,语文课也因此远离了感性和激情。语文教学的出路在哪里?我认为,“语文味”的提倡,正是呼唤语文教学本色的回归。  一
期刊
当前思想品德教育普遍存在着实效性差,工作难做。尤其在中考、高考升学率的竞争下,社会、家长、学校、老师都更多地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对学生错误的行为和思想,要么是睁一眼闭一眼,要么就是粗暴地斥责。在家长和老师的眼里,你只要考上大学就是优秀的,也只有考上大学才能为父母、学校争光。作为一名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肩负着教育学生、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重任。如果不能很好地重视提高思想教育时效性和实效性,将是我们教育的最
期刊
[摘 要] 现代教育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学校教育改革,语文教育应抓住学科特点,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构成语言能力的核心问题也就是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问题。教师应该想方设法使自己的阅读教学跟上时代步伐,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  [关键词] 语文阅读 阅读与欣赏 多媒体与阅读教学 发展性阅读能力 研究性阅读  语文是一门语言艺术的学科,它不像其它学科侧重于理性分析,而是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构成
期刊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的科学。学习或研究化学都是以实验观察为基础的,化学中有非常丰富的内容和广泛的途径适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例如:物质的颜色、气味、状态、密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以及动态的化学变化过程所产生的物质能量、质量、颜色变化,沉淀或气体的生成等,都是可以观察的。而且必须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过程中的这些现象的感性观察,才能获得关于物质组成、性质及其变化的理
期刊
新课程轰轰烈烈,示范课此起彼伏。你是否发现公开课中普遍存在这一个奇怪的现象:教师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在教学中总有这么一段事先设计好的讨论环节,使“鸦雀无声”的课堂立刻变得“畅所欲言”,前一刻还是“正襟危坐”“亦步亦趋”而后一刻则是“自由活动”“自主探索”。这表面的热热闹闹使笔者不得不担心是否会掩盖了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课堂的有效性还省多少。  新课程渴望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