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我区大力推行以导学案为主要载体的高效课堂模式。但推进的过程中,问题不少。特别是在导学案的编制上存在许多的问题。笔者就以《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的导学案为例,从“角度”、“维度”、“程度”、“梯度”、“广度”五方面,结合具体实例,简单阐述在导学案编制过程中所需要注意的问题,力求使“导学案”逐步走向高效。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导学案 编制
一、缘起:基于时代所需的选择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强调:“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为了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变“教师讲”为“学生学”的课堂教学中绞尽脑汁。
浙教办基〔2010〕145号文件关于深入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减负”文件和视频会议精神的通知,强调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得学生习得知识,形成能力。
如何才能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如何才能切实减轻学业负担呢?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区以“导学案”为主要载体的高效课堂孕育而生。“导”是引导,“学”是目的,“案”是设计,它主张服务于学,它的最终追求是让学生“会学”和“创学”,变传统的教师课堂为学生课堂,变传统的“惟教”为“惟学”,“惟师”为“惟生”。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突出先学后教,强化能力培养,培养自主的学习能力,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
二、现状:导学案编制问题多
当下我区小学语文导学案编制问题层出不穷,主要表现在:
(一)导学案“题海化”
拿起一张导学案,如果将题目和学习目标去掉,俨然就是一张测试卷。以往我们的学生逢考试战“题海”,而如今变成了天天战“题海”。一面喊着减负,一面给学生增加学业负担,一边打着培养学生的兴趣的旗幡,一边用这种无形的毒药,致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
(二)板块“机械化”
由于导学案是一种存在于摸索阶段的事物,许多教师还未能完全接受,在编制导学案的过程中存在明显的拿来主义。就语文而言,无论课型,无论题材,导学案中的环节基本相同。这种机械化、模式化的导学案,天长日久,势必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动力。
(三)目标“模糊化”
学生个体不同,学习需求也不同。而时下的很多导学案往往都是“一刀切”,无论层次、无论学情,统统要接受。这样就导致合作学习时假讨论的产生,一些学习能力偏弱的学生,由于能力水平的不行,只能采取拿来主义。
(四)导学“虚无化”
导学案中对“学什么”的设计重视,而对“怎么学”普遍有所忽视。学习方法指导的忽视,“导”的功能无从谈起。作为教师设身处地地从学的角度,与学生分享学习方法的少之又少。
以上这些只不过是一些导学案存在的主要问题,这样的导学案,不但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降低了学习的实效性,影响了高效课堂的有效性,不利于学生语文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笃行:把握“五度”求高效
下面笔者以《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的导学案为例,从“角度”、“维度”、“程度”、“梯度”、“广度”五方面简单阐述在导学案编制过程中所需要注意的问题,力求实现“导学案”真正意义上的有效,逐步走向高效。
(一)角度:以生为主是根本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学的主体,更是学习的主体。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学生客体地位根深蒂固,以致教师在观念、思想、组织形式等方面存在着阻碍学生主体发展的流弊。课堂上不能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势必得不到有效地落实。教师在编写导学案的过程中,往往还是围绕“教师”为中心,“知识传授”为宗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穿着新鞋走的还是老路。所以在导学案编制的过程中,必须立足于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来进行设计,严格把握“诚心诚意把学生当主人,严肃严格地进行基本训练”的原则。
在语言的表述上尽量由“请你”转为“我会”、“我能”一类的词,使得学生在基本的感官上认识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在问题的设计上,站在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起点来进行编制,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提供帮助。
(二)程度:以学定教需重视
为师者应该确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就要做到尊重学生,从了解学生入手,以学生的实际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来确定学习目标,安排学习内容,制定学习策略。
1.学生已有的知识程度
学生的学习永远不是零起点。编制导学案之前,必须了解学习者的现有状况。而我们的教师很少研究学生,不了解学生的学情,不管三七二十一,凭自己的主观意识来设计导学案,严重违背了“以学定教”的思想。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曾有句名言:“假如让我把全部的心理学仅仅归纳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蔽之,影响学生学习新知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教学。”古人云:“圣人施教,各因其材”“以其知之,喻其不知”,这就告诉我们导学案的设计起点应该回归到“学情的调查”上来,调查学生的“已知”、“未知”、“能知”、“想知”。既要了解学生静态的知识储备,又要分析学生对该学习内容的实际需要、学生的认知倾向,学生的起点能力以及可能的发展能力水平,还要分析学生情感因素的影响,投入新的学习任务的心理准备以及长期以来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2.学生学习能力的程度
在导学案的编制时,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考虑个体差异。因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所以,在编制导学案之时,要根据学生能力水平的不同,依照“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原则制定有层次的学习目标,从简单到复杂,从了解到运用,逐渐升级的原则来安排学习内容,从而真正适合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三)维度:三维目标要科学
在对学生学情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学生不同的个体差异来制定三维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教师设计导学案的基本前提,是一堂课、一篇课文学习的灵魂所在。它在指导教师“教什么”、“怎么教”上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也是评测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依据。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学习,什么样的结果。它既要符合学生的学情,又要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例如: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正确读写“毡帽”、“卸煤”、“咀嚼”、“幼稚”、“寂寞”、“驼绒”、“袍子”等词语,并能借助插图或查字典的方法理解“毡帽”、“咀嚼”等词语的意思。
2.进一步学习搜集提炼文中信息,概括童年生活的四个场景,说出课文主要内容,感受作者童年时代的纯真和美好,体会作者对童年逝去的淡淡伤感。(重点)
3.初步体会能体会重复句式所表达的语言效果,感受作者朴实纯真的语言风格。(难点)
4.通过读资料袋,了解本文是一篇序言。
由于四年级下册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给画面命名,以及利用画面的串联感感知课文内容的方法,对此项内容并不陌生,但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能力,因此,在这篇课文中,应该继续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这种方法,增强认识,形成能力,这是本堂课的重点。而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提出,学会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所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文中的重复句式所表达的语言效果,也只需要初步的体会即可。包括序言,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不需要做过深的研读,只需要了解即可,作为本堂课的难点目标,不需要人人都能落实。“上不封顶”,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学习能力,开展学习。
纵观四个目标,目标的设置是按照知识的难易程度,从易到难,逐渐提升的。对于学困生来说,第一和第二个目标是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而第三和第四个目标则是学有余力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需求,所要达到的更高要求。
这些目标的制定都是立足于学生的学情出发,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制定的,三个维度交织在一起,相互贯通,也是更加务实有效。
(四)梯度:层次设计有体现
导学案在编制内容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个体不同,学情不同的特点,充分体现出“问题梯度化”的要求。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小台阶,低梯度,让大多数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获取知识,体验成功的喜悦。有一位老师针对这一课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
“我站在骆驼面前,看它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地态度。他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这段话生动细致的描写了骆驼咀嚼时的样子和“我”情不自禁地模仿骆驼咀嚼的情态,读起来令人忍俊不禁。
你是否也想起了一些有趣的经历,请尝试用生动的语言把它写下来,并说给同桌听。
我们不妨来看看这个问题的提出的终极目标是——用生动的语言写自己有趣的经历。那怎么写?什么才是生动的语言?仅仅靠出示一段文字,学生就能习得语言的精妙?没有理解,没有感悟,没有积累,学生是不可能将这个学习目标达成的。我想问题在于缺少给予学生登高的台阶,可以在这个问题的中间穿插以下两个问题:
(1)这段文字描写的是骆驼咀嚼的句子,想想作者抓住骆驼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写的。把有关的词语用“………”出来。
(2)读读下面两个句子,看看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
我站在骆驼的前面,看他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我站在骆驼的前面,看他们咀嚼的样子:它们的脸很丑,嘴里长着长长的牙,态度挺安静的。
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引领学生体会这段文字之所以生动的原因,懂得作者是抓住了骆驼的外形、动作、神态,运用反复句式将骆驼咀嚼的情态写得如此生动。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有了这样的“法”,再写自己的有趣经历就不是那么难了。
再如整体感知环节的设计:
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回忆了童年时候的哪些事?用简洁的语句概括成小标题,写在下面的方框中。
第( )自然段
童年往事 第( )自然段
第( )自然段
第( )自然段
我能借助上面概括的小标题,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林海音在文中回忆了童年在北京城南经的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四件有趣的事。
这个片段中,不难看出编者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课堂上,如果我们不给予学生任何台阶,学生是很难对这篇课文进行整体感知,这也是很多一线教师遇到的困惑。本案整体感知部分的设计,站在学生认知的角度,先进行板块的概括,引导学生进行层次性的探究,再到整体感知的把握,由易到难,层层推进。
当然在搭建楼梯的基础上,在难度稍大,学生需要帮助的地方,给学生搭建一个扶手。比如在整体感知的环节,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在学生概括画面小标题的过程中,给予如下的方法指导,会事半功倍。
导学案有了这样的台阶,有了这样的指导,才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帮手”,遇到困难时的“助手”,合作学习的“扶手”,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获得也就水到渠成。
(五)广度:用教材教得加强
导学案的编制在内容上要体现开放性,要从单一的教材内容走向立体的知识结构。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我们需要依照这个例子,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举一反三。以本课为例:
例一:
1.读了课题,我能发现和平时所见的课题在形式上的不同。
2.我会根据小贴士来选择间隔号的用法。
《冬阳·童年·骆驼队》_________________ 10·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达·芬奇_________________ 《清平乐·村居》___________________
例二:
课后我还要读一读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读完后,再来读读这篇课文,想想序言和小说之间的关系。也许,我还能为我上学期的“周记”或“作文”写一篇序言呢。
利用教材中的有关间隔号的知识点,既复习巩固旧知,又落实了本课的学习任务;依托本文的体裁形式,从课内迁移到课外,让学有余力的同学有进一步学习的空间,我想这些拓展性的广度,是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总之,导学案应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遵循“以学定教”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确立学习目标,制定学习任务,设计学习方法、学习过程的导学要点,准确把握“角度”、“程度”、“维度”、“梯度”、“广度”、充分体现对“学”的关注,力求真正服务于学生,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小贴士
概括小标题时,先可以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然后模仿第一个小标题进行概括。
小贴士
间隔号基本用法有三种:1.表示姓名中各部分的分界;
2.表示书名与篇(章、卷)名之间、词牌名或词的标题之间、构成作品标题的并列词语之间的分界;3.隔开月份和日期。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导学案 编制
一、缘起:基于时代所需的选择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强调:“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为了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变“教师讲”为“学生学”的课堂教学中绞尽脑汁。
浙教办基〔2010〕145号文件关于深入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减负”文件和视频会议精神的通知,强调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得学生习得知识,形成能力。
如何才能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如何才能切实减轻学业负担呢?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区以“导学案”为主要载体的高效课堂孕育而生。“导”是引导,“学”是目的,“案”是设计,它主张服务于学,它的最终追求是让学生“会学”和“创学”,变传统的教师课堂为学生课堂,变传统的“惟教”为“惟学”,“惟师”为“惟生”。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突出先学后教,强化能力培养,培养自主的学习能力,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
二、现状:导学案编制问题多
当下我区小学语文导学案编制问题层出不穷,主要表现在:
(一)导学案“题海化”
拿起一张导学案,如果将题目和学习目标去掉,俨然就是一张测试卷。以往我们的学生逢考试战“题海”,而如今变成了天天战“题海”。一面喊着减负,一面给学生增加学业负担,一边打着培养学生的兴趣的旗幡,一边用这种无形的毒药,致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
(二)板块“机械化”
由于导学案是一种存在于摸索阶段的事物,许多教师还未能完全接受,在编制导学案的过程中存在明显的拿来主义。就语文而言,无论课型,无论题材,导学案中的环节基本相同。这种机械化、模式化的导学案,天长日久,势必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动力。
(三)目标“模糊化”
学生个体不同,学习需求也不同。而时下的很多导学案往往都是“一刀切”,无论层次、无论学情,统统要接受。这样就导致合作学习时假讨论的产生,一些学习能力偏弱的学生,由于能力水平的不行,只能采取拿来主义。
(四)导学“虚无化”
导学案中对“学什么”的设计重视,而对“怎么学”普遍有所忽视。学习方法指导的忽视,“导”的功能无从谈起。作为教师设身处地地从学的角度,与学生分享学习方法的少之又少。
以上这些只不过是一些导学案存在的主要问题,这样的导学案,不但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降低了学习的实效性,影响了高效课堂的有效性,不利于学生语文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笃行:把握“五度”求高效
下面笔者以《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的导学案为例,从“角度”、“维度”、“程度”、“梯度”、“广度”五方面简单阐述在导学案编制过程中所需要注意的问题,力求实现“导学案”真正意义上的有效,逐步走向高效。
(一)角度:以生为主是根本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学的主体,更是学习的主体。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学生客体地位根深蒂固,以致教师在观念、思想、组织形式等方面存在着阻碍学生主体发展的流弊。课堂上不能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势必得不到有效地落实。教师在编写导学案的过程中,往往还是围绕“教师”为中心,“知识传授”为宗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穿着新鞋走的还是老路。所以在导学案编制的过程中,必须立足于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来进行设计,严格把握“诚心诚意把学生当主人,严肃严格地进行基本训练”的原则。
在语言的表述上尽量由“请你”转为“我会”、“我能”一类的词,使得学生在基本的感官上认识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在问题的设计上,站在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起点来进行编制,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提供帮助。
(二)程度:以学定教需重视
为师者应该确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就要做到尊重学生,从了解学生入手,以学生的实际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来确定学习目标,安排学习内容,制定学习策略。
1.学生已有的知识程度
学生的学习永远不是零起点。编制导学案之前,必须了解学习者的现有状况。而我们的教师很少研究学生,不了解学生的学情,不管三七二十一,凭自己的主观意识来设计导学案,严重违背了“以学定教”的思想。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曾有句名言:“假如让我把全部的心理学仅仅归纳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蔽之,影响学生学习新知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教学。”古人云:“圣人施教,各因其材”“以其知之,喻其不知”,这就告诉我们导学案的设计起点应该回归到“学情的调查”上来,调查学生的“已知”、“未知”、“能知”、“想知”。既要了解学生静态的知识储备,又要分析学生对该学习内容的实际需要、学生的认知倾向,学生的起点能力以及可能的发展能力水平,还要分析学生情感因素的影响,投入新的学习任务的心理准备以及长期以来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2.学生学习能力的程度
在导学案的编制时,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考虑个体差异。因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所以,在编制导学案之时,要根据学生能力水平的不同,依照“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原则制定有层次的学习目标,从简单到复杂,从了解到运用,逐渐升级的原则来安排学习内容,从而真正适合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三)维度:三维目标要科学
在对学生学情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学生不同的个体差异来制定三维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教师设计导学案的基本前提,是一堂课、一篇课文学习的灵魂所在。它在指导教师“教什么”、“怎么教”上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也是评测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依据。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学习,什么样的结果。它既要符合学生的学情,又要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例如: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正确读写“毡帽”、“卸煤”、“咀嚼”、“幼稚”、“寂寞”、“驼绒”、“袍子”等词语,并能借助插图或查字典的方法理解“毡帽”、“咀嚼”等词语的意思。
2.进一步学习搜集提炼文中信息,概括童年生活的四个场景,说出课文主要内容,感受作者童年时代的纯真和美好,体会作者对童年逝去的淡淡伤感。(重点)
3.初步体会能体会重复句式所表达的语言效果,感受作者朴实纯真的语言风格。(难点)
4.通过读资料袋,了解本文是一篇序言。
由于四年级下册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给画面命名,以及利用画面的串联感感知课文内容的方法,对此项内容并不陌生,但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能力,因此,在这篇课文中,应该继续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这种方法,增强认识,形成能力,这是本堂课的重点。而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提出,学会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所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文中的重复句式所表达的语言效果,也只需要初步的体会即可。包括序言,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不需要做过深的研读,只需要了解即可,作为本堂课的难点目标,不需要人人都能落实。“上不封顶”,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学习能力,开展学习。
纵观四个目标,目标的设置是按照知识的难易程度,从易到难,逐渐提升的。对于学困生来说,第一和第二个目标是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而第三和第四个目标则是学有余力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需求,所要达到的更高要求。
这些目标的制定都是立足于学生的学情出发,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制定的,三个维度交织在一起,相互贯通,也是更加务实有效。
(四)梯度:层次设计有体现
导学案在编制内容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个体不同,学情不同的特点,充分体现出“问题梯度化”的要求。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小台阶,低梯度,让大多数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获取知识,体验成功的喜悦。有一位老师针对这一课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
“我站在骆驼面前,看它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地态度。他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这段话生动细致的描写了骆驼咀嚼时的样子和“我”情不自禁地模仿骆驼咀嚼的情态,读起来令人忍俊不禁。
你是否也想起了一些有趣的经历,请尝试用生动的语言把它写下来,并说给同桌听。
我们不妨来看看这个问题的提出的终极目标是——用生动的语言写自己有趣的经历。那怎么写?什么才是生动的语言?仅仅靠出示一段文字,学生就能习得语言的精妙?没有理解,没有感悟,没有积累,学生是不可能将这个学习目标达成的。我想问题在于缺少给予学生登高的台阶,可以在这个问题的中间穿插以下两个问题:
(1)这段文字描写的是骆驼咀嚼的句子,想想作者抓住骆驼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写的。把有关的词语用“………”出来。
(2)读读下面两个句子,看看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
我站在骆驼的前面,看他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我站在骆驼的前面,看他们咀嚼的样子:它们的脸很丑,嘴里长着长长的牙,态度挺安静的。
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引领学生体会这段文字之所以生动的原因,懂得作者是抓住了骆驼的外形、动作、神态,运用反复句式将骆驼咀嚼的情态写得如此生动。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有了这样的“法”,再写自己的有趣经历就不是那么难了。
再如整体感知环节的设计:
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回忆了童年时候的哪些事?用简洁的语句概括成小标题,写在下面的方框中。
第( )自然段
童年往事 第( )自然段
第( )自然段
第( )自然段
我能借助上面概括的小标题,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林海音在文中回忆了童年在北京城南经的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四件有趣的事。
这个片段中,不难看出编者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课堂上,如果我们不给予学生任何台阶,学生是很难对这篇课文进行整体感知,这也是很多一线教师遇到的困惑。本案整体感知部分的设计,站在学生认知的角度,先进行板块的概括,引导学生进行层次性的探究,再到整体感知的把握,由易到难,层层推进。
当然在搭建楼梯的基础上,在难度稍大,学生需要帮助的地方,给学生搭建一个扶手。比如在整体感知的环节,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在学生概括画面小标题的过程中,给予如下的方法指导,会事半功倍。
导学案有了这样的台阶,有了这样的指导,才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帮手”,遇到困难时的“助手”,合作学习的“扶手”,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获得也就水到渠成。
(五)广度:用教材教得加强
导学案的编制在内容上要体现开放性,要从单一的教材内容走向立体的知识结构。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我们需要依照这个例子,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举一反三。以本课为例:
例一:
1.读了课题,我能发现和平时所见的课题在形式上的不同。
2.我会根据小贴士来选择间隔号的用法。
《冬阳·童年·骆驼队》_________________ 10·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达·芬奇_________________ 《清平乐·村居》___________________
例二:
课后我还要读一读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读完后,再来读读这篇课文,想想序言和小说之间的关系。也许,我还能为我上学期的“周记”或“作文”写一篇序言呢。
利用教材中的有关间隔号的知识点,既复习巩固旧知,又落实了本课的学习任务;依托本文的体裁形式,从课内迁移到课外,让学有余力的同学有进一步学习的空间,我想这些拓展性的广度,是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总之,导学案应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遵循“以学定教”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确立学习目标,制定学习任务,设计学习方法、学习过程的导学要点,准确把握“角度”、“程度”、“维度”、“梯度”、“广度”、充分体现对“学”的关注,力求真正服务于学生,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小贴士
概括小标题时,先可以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然后模仿第一个小标题进行概括。
小贴士
间隔号基本用法有三种:1.表示姓名中各部分的分界;
2.表示书名与篇(章、卷)名之间、词牌名或词的标题之间、构成作品标题的并列词语之间的分界;3.隔开月份和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