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新课改以来,小学语文课堂的确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是有目共睹的,也是令人欣喜的。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地域差别,城乡差别还相当大,尤其是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还很不尽人意。经调研,农村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还迷失在凝重的理性和空洞的说教里,忽视了语文教学自身的特性和功能,失却了语文教学的本色,语文课也因此远离了感性和激情。语文教学的出路在哪里?我认为,“语文味”的提倡,正是呼唤语文教学本色的回归。
一、语文课堂的走向
(一)教学本清源,返朴求实。回归本色语文的口号唱响,级别越高的课越是朴实、扎实、真实,这是我欣赏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课后的最大感受。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况,教学内容要简约,教学环节要简化,教学方法要简便。只有有了真实的课堂,学生才能有真正的成长。
(二)重视字词教学、写字教学。中国的文字的根在汉字,识字教学不只是低年级的教学任务,好的课都能安排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写字,教师认真范写,这是一个可喜的重要的转变。
(三)诵读为本,“读”占鳌头。读是我国语文教学宝贵的传统经验之一,是汉语学习的不一二法门。读是根本,没有读,就没有感悟和理解,就没有语感的生成、情感的熏陶、语言的积累和运用。“诵读为本”是对汉语特点和学习方式在规律的一种认同。
(四)加强基本练习,落实语言训练。语言是工具,如何把语言这个工具变成自己的工具,唯一的途径就是训练。好的课无不是精选训练内容,突出训练重点,改进训练方式,追求训练实效,坚持精讲多练,一课一得,课课有得,得得相联。
二、语文教学本色的回归
(一)净化课堂,让“语文味”回归课堂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杨再隋先生曾在《呼唤本色语文》中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的教学现状作了准确、精辟的分析,概括出"虚、闹、杂、偏"四个问题,同时也提出了"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扎扎实实、轻轻松松"的本色语文教学观。虽然近几年语文课堂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观,但是我们又不能不看到语文教学陷入另一种误区——本意在于提高学生素质,或者为了丰富课堂内容,大量的非语文元素源源不断地涌进课堂,只要课文内容稍有牵连,天文地理都可扯进去,语文课仿佛成了综合课。在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的今天,我们发自心底呼吁:不仅要给学生减负,还要给语文课减负,就应该净化语文课堂,将非语文元素请出去。让“语文味”回归课堂,让语文教学成为真正能体现自身特性和功能,拥有自身追求目标的严谨科学的人文学科。
(二)充满激荡情感,让“语文味”课堂更浓
把握文学特性,注重情感的激发与感染,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提倡“语文味”,就是强调语文课富有情感,要让丰富的情感激荡于课堂。
这激荡的情感一方面来自老师的内涵。一个老师文化底蕴越深厚,语文素养越高,他的语言感染力越强,越会评价、鼓励学生,越能激起童真,他的课堂越有语文味。激荡的情感另一方面则来自于课文感人的故事。它需要教师在教之前,先要走进课文,在课文中尽情地领悟语文味,然后有方法地引导学生将“读”、“品”、“写”有机结合起来,溶于一体,那么,就能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悟人物独特的个性和美好的情操、作者深邃的思想,这样语文味就最浓了。
(三)美的震撼,让“语文味”课堂更深远
提倡“语文味”,就是要求教师馈赠给学生更多的美的享受。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应是驾驭语言的高手,能自觉铸炼教学语言,对美的教学文本,要积极深入地研究、理解和挖掘,体会作品的韵味,感受作品的氛围和意境。只有这样,讲授的时候,才能把遥远的内容讲得亲切而生动,把深奥的道理讲得浅显而易懂,把枯燥的东西讲得有趣而有味。这样的表达,这样的教学语言,才能产生美,才能具有美的震撼。
1、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细腻品位和冷静分析,使情感体验达到升华,由此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如十二册《马踏飞燕》所介绍的马踏飞燕就蕴涵了丰富的形式美。首先让学说看图理解“奔马”的外形与科学原理,再让学生体会马踏飞燕之所以名闻天下,受到人们的称赞与它的形式分不开的,进一步引导学生品味形式美,这样图文结合,最后从整体上看,更是体现了多样统一的美。
2、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培养小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审美创造力,是指小学生按照“语言文字的规律”再现美的事物的能力。它是在感知美、鉴赏每眉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完善和发展。
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教师要引导学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生,进行创造性的思维训练,掌握创造性的技能、技巧,大胆运用到现实实践之中,由此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例如学习《火烧云》一课时,学生通过品词析局和感情朗读,了解火烧云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你还看到什么颜色,什么样子的火烧云?它是怎么变化的?学生们纷纷举手,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这样结合自己实际生活中所了解的事物从模仿到创造,更丰富了课文的内容。是他们内心美的情感得以自然地流露和表达,达到了美育的目的。
总之,“语文味”应该是语文课程本质属性的自然外显和形象演绎,是贯彻“新课标”理念的集中体现,一堂语文课就必然应当有“语文味”。
一、语文课堂的走向
(一)教学本清源,返朴求实。回归本色语文的口号唱响,级别越高的课越是朴实、扎实、真实,这是我欣赏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课后的最大感受。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况,教学内容要简约,教学环节要简化,教学方法要简便。只有有了真实的课堂,学生才能有真正的成长。
(二)重视字词教学、写字教学。中国的文字的根在汉字,识字教学不只是低年级的教学任务,好的课都能安排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写字,教师认真范写,这是一个可喜的重要的转变。
(三)诵读为本,“读”占鳌头。读是我国语文教学宝贵的传统经验之一,是汉语学习的不一二法门。读是根本,没有读,就没有感悟和理解,就没有语感的生成、情感的熏陶、语言的积累和运用。“诵读为本”是对汉语特点和学习方式在规律的一种认同。
(四)加强基本练习,落实语言训练。语言是工具,如何把语言这个工具变成自己的工具,唯一的途径就是训练。好的课无不是精选训练内容,突出训练重点,改进训练方式,追求训练实效,坚持精讲多练,一课一得,课课有得,得得相联。
二、语文教学本色的回归
(一)净化课堂,让“语文味”回归课堂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杨再隋先生曾在《呼唤本色语文》中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的教学现状作了准确、精辟的分析,概括出"虚、闹、杂、偏"四个问题,同时也提出了"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扎扎实实、轻轻松松"的本色语文教学观。虽然近几年语文课堂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观,但是我们又不能不看到语文教学陷入另一种误区——本意在于提高学生素质,或者为了丰富课堂内容,大量的非语文元素源源不断地涌进课堂,只要课文内容稍有牵连,天文地理都可扯进去,语文课仿佛成了综合课。在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的今天,我们发自心底呼吁:不仅要给学生减负,还要给语文课减负,就应该净化语文课堂,将非语文元素请出去。让“语文味”回归课堂,让语文教学成为真正能体现自身特性和功能,拥有自身追求目标的严谨科学的人文学科。
(二)充满激荡情感,让“语文味”课堂更浓
把握文学特性,注重情感的激发与感染,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提倡“语文味”,就是强调语文课富有情感,要让丰富的情感激荡于课堂。
这激荡的情感一方面来自老师的内涵。一个老师文化底蕴越深厚,语文素养越高,他的语言感染力越强,越会评价、鼓励学生,越能激起童真,他的课堂越有语文味。激荡的情感另一方面则来自于课文感人的故事。它需要教师在教之前,先要走进课文,在课文中尽情地领悟语文味,然后有方法地引导学生将“读”、“品”、“写”有机结合起来,溶于一体,那么,就能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悟人物独特的个性和美好的情操、作者深邃的思想,这样语文味就最浓了。
(三)美的震撼,让“语文味”课堂更深远
提倡“语文味”,就是要求教师馈赠给学生更多的美的享受。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应是驾驭语言的高手,能自觉铸炼教学语言,对美的教学文本,要积极深入地研究、理解和挖掘,体会作品的韵味,感受作品的氛围和意境。只有这样,讲授的时候,才能把遥远的内容讲得亲切而生动,把深奥的道理讲得浅显而易懂,把枯燥的东西讲得有趣而有味。这样的表达,这样的教学语言,才能产生美,才能具有美的震撼。
1、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细腻品位和冷静分析,使情感体验达到升华,由此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如十二册《马踏飞燕》所介绍的马踏飞燕就蕴涵了丰富的形式美。首先让学说看图理解“奔马”的外形与科学原理,再让学生体会马踏飞燕之所以名闻天下,受到人们的称赞与它的形式分不开的,进一步引导学生品味形式美,这样图文结合,最后从整体上看,更是体现了多样统一的美。
2、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培养小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审美创造力,是指小学生按照“语言文字的规律”再现美的事物的能力。它是在感知美、鉴赏每眉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完善和发展。
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教师要引导学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生,进行创造性的思维训练,掌握创造性的技能、技巧,大胆运用到现实实践之中,由此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例如学习《火烧云》一课时,学生通过品词析局和感情朗读,了解火烧云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你还看到什么颜色,什么样子的火烧云?它是怎么变化的?学生们纷纷举手,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这样结合自己实际生活中所了解的事物从模仿到创造,更丰富了课文的内容。是他们内心美的情感得以自然地流露和表达,达到了美育的目的。
总之,“语文味”应该是语文课程本质属性的自然外显和形象演绎,是贯彻“新课标”理念的集中体现,一堂语文课就必然应当有“语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