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现实思考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chen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祝福》主要讲述一个叫祥林嫂的女人一步步走向死亡的故事。祥林嫂是一个命运悲苦的女人,二十六七岁死了丈夫,出来给鲁四老爷家做工,又被婆家的人抓去卖给贺家墺的贺老六,本以为会过上好日子,结果贺老六又断送在伤寒上,儿子阿毛不久也被狼叼走,她自己更被本家人赶了出来,只好再求助鲁四老爷,而再进鲁家的祥林嫂却受到鲁镇人的鄙弃,最后被逐出鲁家,讨乞为生,在一个“旧历的年底”终被“无常”从这“百无聊赖”的人间打扫了去。
  教学之前,研读文章发现,鲁迅先生有意识地将祥林嫂的几次悲惨遭遇安排在春天,可以说,祥林嫂的生命里没有春天。于是教学时,我以“是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品读之后小组讨论,学生迅速地得出了是封建礼教和吃人的宗法制度害死了祥林嫂,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的结论。
  有的学生说鲁四老爷是封建礼教及其宗法制度的代表,是封建政权的一种反映,是他一次次驱逐了祥林嫂;有的学生说柳妈这个小人物充當了封建礼教的帮凶,她的话语使祥林嫂在精神上备受折磨、倍感痛苦,一直到死都想弄清究竟有没有阴世;而“阿毛的故事”的那一帮听众则是中国“第一流”的看客,她们的冷漠对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来说无疑雪上加霜……
  进过充分讨论和我的指导,学生最后还得出了是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政权、以祥林嫂的婆家为代表的族权、夫死要守寡的夫权、寡妇不得参与祭祀的神权害死了祥林嫂的结论。她被迫改嫁是族权的唆使;她的再嫁被认为“败坏风俗”,是夫权的影响;而她这“耻辱”到“阴司”还洗不掉,是神权的控制;鲁四老爷对她的歧视和侮辱,依靠的又是封建政权。作者将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安排在春天里,有深刻的用意,他是想让人物的命运与环境造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更有力的揭示出封建制度的罪恶。
  到此,对《祝福》的教学可以说非常圆满了。既创新式地完成了对课文内容的讲授,又很成功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心里不免感到一丝轻松,但总感觉有些东西被遗落了。
  课后不禁反思,《祝福》是鲁迅的经典之作,有无数前辈对它进行过研读。难道教参上所编的资料还不全面,还有遗漏?我教的和那些专家学者们的理解难道不一致?掩书沉思,恍惚间若有所悟:就是因为我教的和他们一样——也许数十年来教学者的解读都是如此,没有变化,才让我感觉到有些和时代不合节拍了,我教的不完全是触动心灵的东西。
  真正有价值的作品是经得起时间淘洗的。
  一部文学作品“它要在自己那个时期里感动读者,必须与当时的‘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相适应,这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与“人类本性”内容相适应,应该是衡量一部文学作品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重要标尺。
  《祝福》无疑是一部具有“永久的人性”的作品。我们应该从文本中读出一种经过时间淘洗永不变色的东西,并将它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悟人性,从而建立自己健全的世界观和认知观。
  仔细分析《祝福》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就会发现他们与祥林嫂之间的关系并不是那种高度对立的阶级与阶级间的关系,即使是鲁四老爷一家也并未像黄世仁对杨白劳那样对祥林嫂进行盘剥、人身侮辱;柳妈讲故事也并非有意折磨,为其想办法还足见其对祥林嫂的关心……。
  所以将祥林嫂的悲剧归结为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封建礼教和宗法制度对其迫害的结果,这虽有道理也有必要,但以现时视角看来未免概念、空泛。时代变迁也让学生无法对封建礼教与宗法制度感同身受。我们除了教育学生反封建反宗法之外是不是还有其他更有意义的内容?
  再看,鲁镇上人,我们不能笼统的称之为坏人,但他们却都认为祥林嫂作为寡妇是一种晦气,都认为有阴司的存在,而且阴司道德标准还和人间的一样。也就是说他们潜意识里就认同这些标准。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生活包含两个主要部分:“意识的部分和无意识的部分。意识部分小而不重要,只代表人格的外表方面,而广阔有力的无意识部分则包含着隐藏的种种力量,这些力量乃是在人类行为背后的内力”。
  若是如此,生活在鲁镇的人们便形成了一种集体的无意识的力量,这种力量促成祥林嫂的悲剧遭遇一再发生。
  一番思考后,我深刻感悟到,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不应停留在历史观和阶级观的认识上,应该多角度(比如社会观)解读文本,应该勇于读出自己的东西,应该拓宽视野,用先进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这样,语文教学才能做到与时俱进。
  按照这个思路对文本进行深挖掘:镇上的人何以形成这种集体的无意识?作为被害者的祥林嫂有没有对自己的命运进行过反抗?
  千百年来,封建礼教在历朝历代统治者的强化下,已经成为一种神圣的标准、公理的化身,并化为血肉成为人们身体的一部分,因此,它被所有的人接受、维护、遵守。而在表象上,它不是以一种凶恶的被我们反感、对抗的形式吞噬、残害人们,而是以一种人们自觉奉为神圣、公理、正确的形式让我们自觉地彼此吞噬、残害。而且人们又在这种吞噬、残害中获得一种维护正义的快意,这才正是封建礼教吃人的可怕之处。”更可怕的是,被残害者本人对这种残害也是认同的,甚至他们的看上去有着反抗特征的举动、行为也仍然是对这种残害的认同与信奉。还有什么比这种精神、心灵的毒害、阉割更让人感到痛心的呢?
  由此可见,封建礼教与宗法制度,他们最大的罪恶在于对“人的本性”的侵蚀。这种侵蚀产生了巨大的无意识的力量摧残人们的观念和生活。所以,从祥林嫂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可得”的形象,鲁镇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则构成了一个为封建伦理及其宗法制度毒害得失去本性的群体。
  那么,在当今社会,“人的本性”是否被一些新的东西侵蚀?科学文明的氛围之下,是否也存在着诸多的集体的“无意识的力量”迫害我们的生活?作为新时期的青年如何有效的抵制形形色色的侵蚀?这些似乎应该是我们在课堂里更应探讨的问题。
  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我们这个民族有很多骄傲,也有更多的沧桑血泪需要我们反思。从永久的人性这个角度来解读《祝福》无疑是挖掘出了我们民族文化的劣根之一,这与鲁迅先生的思想无疑是合节拍的,这样解读,我想九泉之下的鲁迅先生恐怕也会欣慰。
  反思《祝福》教学,深切体会到语文教学者,应注重对文本的解读。教学的形式和手段无论怎样变化,都离不开文本,离不开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这个特征。
  回归人文,是每一个语文教学工作者的必修课。
其他文献
说句心里话,在我的兄弟姊妹中,我最看不起的人就是大哥。大哥在叶场镇当副镇长,却以镇长自居。谁要当面喊他一声副镇长,他的脸立马拉得比驴脸还长,仿佛人家向他讨债似的;要是
一栩栩没想到这个月的那点儿事儿,提前了一天。她坐在炕上看电视就觉得不对,腹部一热,她想,坏了,连忙回自己的屋,从抽屉里找出卫生巾,揣在兜里,就出去了。陈瑶琴抬眼看了一下
This paper provides stability analysis results for discretised time delay control (TDC) as implemented in a sampled data system with the standard form of zero-o
新课程标准提倡的是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任务学习、合作学习及其能力的培养.我认为不论在哪一学科都需要我们广大教师们的共同努力,在教学中,实现新课程标准的推广与变革.这
在每一个学科的教学中,都有一部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我们称之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英语因其非母语的特殊性,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所以,如何提高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英语成绩是摆在所有英语教师面前的一大问题。作为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努力
期刊
那孩子,是个小男孩儿,7岁了。一看那张脏兮兮的脸,就让人很不爽。孩子还爱吵爱闹,平时看起来也挺倒霉的。这里的街坊都叫他倒霉孩子。一个休息日的早上,倒霉孩子的哭喊声,就
如何才能提高中学生英语书面表达能力,写好作文, 从而在中考书面表达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我想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我认为应遵循“单句→复合句→篇章”的顺序,从遣词造句入手训练,循序渐进。在这个过程中,除了掌握基本的句法、词汇以外,重要的是多练习,在练习中熟悉词汇的用法、掌握基本句型。在此基础上,教师应以课文为蓝本,多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训练各种题材的写作,促使学生在不断的练习中逐步提高
期刊
【摘要】阅读从本质上说是读者和作者、文本之间的情感交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读者对文本失去了兴趣,如果只是在狭隘的个人空间内打转,如果不能举一反三,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一种负担。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组织讨论、交流,阅读后拓展延伸是必要的三个步骤。本文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就阅读教学做简单讨论。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兴趣 讨论 拓展  阅读教
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占据着重要地位,情感教育不仅可以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也有利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品德和修养,促进其长远发展.在分析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旨在探讨如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成绩,可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培养兴趣。  好奇,是中学生共同的心理特征。好奇能诱发求知欲,,激发学生兴趣。所以,老师在课堂的开始,要利用新奇有趣的课堂引入,在几分钟之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给学生创造一个新鲜好奇的情境,使学生随着老师的授课内容自觉自愿的进入思考分析境地,象生动有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