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设计过程的解析,从立意构思到平面布局、功能布置、立面设计、空间造景的全程考虑。文章阐释了建筑设计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形式与功能,两者该如何通过一个立足点相互结合,形成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形神兼备的作品。
关键词:宁波保税区;海港通关;设计方案
海港作纽带,服务暖宾朋——以“纽带”作为方案构思的立足点。一条柔顺的纽带,连接海内外。动感、平滑,使人舒服。体现通关中心的服务意识。一座阳刚的雕塑,聚集众宾朋。现代、挺拔,矗立于广场的尽头。体现通关中心的时代气息。
一、项目概况
宁波保税区海港通关服务中心项目位于宁波保税区太河以东,兴业大道以西,骆霞公路以北,保税区商务大厦(13F)以南地块。用地面积20239m2。项目地上总建筑面积为30262m2,主楼十层,裙房以四层为主,地下两层,为汽车库及设备用房,其中地下二层为平站结合的人防二等人员掩蔽所。地下总建筑面积为15612m2。
二、方案构思
海港作纽带,服务暖宾朋。宁波港是响誉国内外的国际深水港。宁波保税区海港通关服务中心是口岸服务的窗口,更是联系境内外客商的重要纽带。作为进出口贸易的重要纽带,全面的服务是我们永远的追求。于是我们将“纽带”这一形式作为构思引入到建筑设计中来。她隐喻着我们宁波保税区海港通关服务中心永远的服务意识。
三、设计理念
1.顺应地形,就势而为。保税区大厦与商务大厦在朝向中心广场一侧,其主楼界面是一条连续的自由曲线,结合地块北侧沿河的折线型轮廓,于是,由商务大厦为起点,顺势的一笔,勾勒出了本地块建筑沿河的走势,既顺应了地形,又与原有建筑形成了延续的曲线形的城市界面。近似一条纽带。在空间形态上,对于通关中心主楼的位置,设计之初,我们进行了几个方案的对比与推敲。当把建筑放到环境当中的时候,结论便呼之欲出了。主楼置于地块的西南侧,面朝东,几乎是正对着城市广场的主轴线,更与保税区大厦及商务大厦形成了均衡的三足鼎立的空间态势,携手环抱开阔的城市广场。
2.利用“田”字型的功能布局,来诠释几大功能区块之间“分”与“合”的关系,并形成人车分流的外部空间。沿地块外围设置环形的机动车道(兼消防车道),环形车道内是以“田”字型布局的四个功能区块。分——田字型布局的中间一横一纵两条步行道将四个功能区块分离,各自独立的交通体系、独立的出入口避免了各个功能区块相互间的干扰。合——田字的中央,是四层的开敞平台,亦是建筑的内广场空间。这些开放的平台作为联系几个功能区块之间的纽带,将四个功能区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来随着功能的变化及发展,各层的服务大厅还可相互串联,灵活划分。人群经过步行入口通过室外的自动扶梯可直接到达2~4层各服务大厅。
3.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出发,在建筑设计中妥善处理河岸、建筑及城市广场的关系。通关中心位于广场的尽头,设计中其造型取意为“一组用纽带相连的城市现代雕塑”,建筑是广场的一部分。建筑内2~4层的开敞平台即是城市广场的延伸,形成立体的城市广场空间,人们在办事之余,在平台上东可拥抱开阔的城市广场,西可欣赏静静的太河之水。
4.充分体现人性化的设计理念。我们将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充分体现到建筑设计的各个角落,以表达政府服务、口岸服务的服务意识,表达亲民、便民、利民的人本位思想,充分体现通关服务中心的纽带作用。
5.引入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充分考虑建筑的节能减排及绿色环保要求,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1)在环境上选用少维护、耐候性强、病虫害少、对人体无害的乡土植物。在树种搭配上,做到常年有绿色。在三处屋顶平台上设有屋顶绿化;(2)屋顶设计太阳能电板,既节能,又可以丰富建筑的第五立面;(3)空调采用节能的地源热泵系统;(4)宁波是一个缺少淡水的城市,设计中将雨水进行收集与沉淀(地下二层设有雨水收集池与沉淀池),用于绿化灌溉及冲洗地面等。
四、总体规划布局
(一)功能结构
建筑呈“田”字布局。10层的主楼位于地块的西南角,裙房主体为4层,裙房东首的餐厅设计为2层的圆形建筑,与商务中心的凹弧相呼应。裙房内设计了一纵一横两条步行道。将1至4层分为4个部分,容纳了通关中心服务大厅、金融服务中心、行政服务中心以及行政办公的门厅。
(二)交通流线
地块沿兴业大道设计出入口。其中南侧的为步行出入口,北侧的是车行出入口,车行出入口与北侧的商务中心公用,以避免短距离内道路开口较多的弊端。地下两层,为汽车库及设备用房,其中地下二层为平站结合的人防二等人员掩蔽所,沿建筑的东侧和西侧各设一个地下汽车库出入口。地面沿环形通道设有机动车停车位,用以解决部分临时停车。在入口附近设有非机动车停车位,满足停车需要。商务中心的交通流线与本地块整体考虑,共用一个车行出入口,通过入口广场分流各功能区块的人流及车流,并沿商务中心周围设计环形消防车道,满足规范要求。
五、建筑单体设计
(一)平面功能
建筑一至四层为对外的服务大厅,分别是:通关服务中心大厅的综合服务区,通关服务中心大厅的出入境报检报验、危险品申报区,通关服务中心大厅的报关区以及行政服务中心。各服务大厅的出入口均开向步行道内,分区明确,且联系紧密。主楼的一层除了通关服务中心大厅的综合服务区外,还有金融服务中心及办公部分和档案馆的门厅。为使用方便,我们在行政服务中心旁也设计了部分金融服務,从而完善功能布局。一条通向内部的步行道(源自城市广场的轴线),将金融服务中心与行政服务中心在底层分开,进一步将城市广场空间引入到建筑内部,使建筑与环境互融。东北角的2层圆形建筑为餐厅,其中底层的西北侧为厨房部分,设计单独的出入口通向地块内的道路,与就餐的流线完全分开。裙房部分均通过开敞平台相连,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裙房顶层设计部分屋顶花园,再通过一条带状的折板,将所有功能大厅加以串联,使之成为联系各大功能区块的纽带。主楼五至六层为档案馆,七至十层为口岸办通关服务办公区。
(二)建筑造型
运用“纽带”做为立面基本框架,再结合体块完成建筑的造型设计。主楼的设计中,我们将建筑层层的轮廓加以错动,形似一条纽带,有韵律的迎风舞动,而串联着各服务大厅的带状折板正是这条纽带的收尾,轻摆摇曳。建筑本身极富雕塑感的体块赋予建筑刚性、力量的一面。沿着骆霞公路由西向东慢慢走进,就似一艘扬帆远航的万吨巨轮行驶在汪洋之中。通过虚实结合,刚柔并济的设计手法,将灵动的纽带与阳刚的城市现代雕塑进行结合,形成建筑的外部造型。建筑以浅灰色颇具现代感的夹芯复合金属板为主墙面,深色铝合金穿孔板加以点缀,再通过大面积玻璃的运用,使建筑即有阳刚、稳重的性格又不失动感、灵气的一面。
(三)景观设计
在景观设计的处理上,将建筑尽可能的沿西侧的太河及东侧的城市广场展开,以获得景观视野的最大化,南侧通过乔木及间距来减小骆霞公路上的噪音对建筑的干扰。由于场地较小,建筑周边的环境景观主要以点状及带状分布,重点是西侧沿太河的景观带。设计中将太河驳岸做成木栈道加绿化的形式。既能看也能走。以满足人们亲水的心理。地块内部及平台的景观设计延续了建筑造型的特点。通过不同颜色的灌木在平面上用折线形相分,既丰富了形式又与建筑造型相呼应。
六、结语
形式与功能是建筑永恒的主题,这里通过从立意构思到平面布局、功能布置、立面设计、空间造景的设计过程表达了设计者对形式与功能的理解,在此与建筑同仁共同探析。
关键词:宁波保税区;海港通关;设计方案
海港作纽带,服务暖宾朋——以“纽带”作为方案构思的立足点。一条柔顺的纽带,连接海内外。动感、平滑,使人舒服。体现通关中心的服务意识。一座阳刚的雕塑,聚集众宾朋。现代、挺拔,矗立于广场的尽头。体现通关中心的时代气息。
一、项目概况
宁波保税区海港通关服务中心项目位于宁波保税区太河以东,兴业大道以西,骆霞公路以北,保税区商务大厦(13F)以南地块。用地面积20239m2。项目地上总建筑面积为30262m2,主楼十层,裙房以四层为主,地下两层,为汽车库及设备用房,其中地下二层为平站结合的人防二等人员掩蔽所。地下总建筑面积为15612m2。
二、方案构思
海港作纽带,服务暖宾朋。宁波港是响誉国内外的国际深水港。宁波保税区海港通关服务中心是口岸服务的窗口,更是联系境内外客商的重要纽带。作为进出口贸易的重要纽带,全面的服务是我们永远的追求。于是我们将“纽带”这一形式作为构思引入到建筑设计中来。她隐喻着我们宁波保税区海港通关服务中心永远的服务意识。
三、设计理念
1.顺应地形,就势而为。保税区大厦与商务大厦在朝向中心广场一侧,其主楼界面是一条连续的自由曲线,结合地块北侧沿河的折线型轮廓,于是,由商务大厦为起点,顺势的一笔,勾勒出了本地块建筑沿河的走势,既顺应了地形,又与原有建筑形成了延续的曲线形的城市界面。近似一条纽带。在空间形态上,对于通关中心主楼的位置,设计之初,我们进行了几个方案的对比与推敲。当把建筑放到环境当中的时候,结论便呼之欲出了。主楼置于地块的西南侧,面朝东,几乎是正对着城市广场的主轴线,更与保税区大厦及商务大厦形成了均衡的三足鼎立的空间态势,携手环抱开阔的城市广场。
2.利用“田”字型的功能布局,来诠释几大功能区块之间“分”与“合”的关系,并形成人车分流的外部空间。沿地块外围设置环形的机动车道(兼消防车道),环形车道内是以“田”字型布局的四个功能区块。分——田字型布局的中间一横一纵两条步行道将四个功能区块分离,各自独立的交通体系、独立的出入口避免了各个功能区块相互间的干扰。合——田字的中央,是四层的开敞平台,亦是建筑的内广场空间。这些开放的平台作为联系几个功能区块之间的纽带,将四个功能区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来随着功能的变化及发展,各层的服务大厅还可相互串联,灵活划分。人群经过步行入口通过室外的自动扶梯可直接到达2~4层各服务大厅。
3.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出发,在建筑设计中妥善处理河岸、建筑及城市广场的关系。通关中心位于广场的尽头,设计中其造型取意为“一组用纽带相连的城市现代雕塑”,建筑是广场的一部分。建筑内2~4层的开敞平台即是城市广场的延伸,形成立体的城市广场空间,人们在办事之余,在平台上东可拥抱开阔的城市广场,西可欣赏静静的太河之水。
4.充分体现人性化的设计理念。我们将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充分体现到建筑设计的各个角落,以表达政府服务、口岸服务的服务意识,表达亲民、便民、利民的人本位思想,充分体现通关服务中心的纽带作用。
5.引入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充分考虑建筑的节能减排及绿色环保要求,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1)在环境上选用少维护、耐候性强、病虫害少、对人体无害的乡土植物。在树种搭配上,做到常年有绿色。在三处屋顶平台上设有屋顶绿化;(2)屋顶设计太阳能电板,既节能,又可以丰富建筑的第五立面;(3)空调采用节能的地源热泵系统;(4)宁波是一个缺少淡水的城市,设计中将雨水进行收集与沉淀(地下二层设有雨水收集池与沉淀池),用于绿化灌溉及冲洗地面等。
四、总体规划布局
(一)功能结构
建筑呈“田”字布局。10层的主楼位于地块的西南角,裙房主体为4层,裙房东首的餐厅设计为2层的圆形建筑,与商务中心的凹弧相呼应。裙房内设计了一纵一横两条步行道。将1至4层分为4个部分,容纳了通关中心服务大厅、金融服务中心、行政服务中心以及行政办公的门厅。
(二)交通流线
地块沿兴业大道设计出入口。其中南侧的为步行出入口,北侧的是车行出入口,车行出入口与北侧的商务中心公用,以避免短距离内道路开口较多的弊端。地下两层,为汽车库及设备用房,其中地下二层为平站结合的人防二等人员掩蔽所,沿建筑的东侧和西侧各设一个地下汽车库出入口。地面沿环形通道设有机动车停车位,用以解决部分临时停车。在入口附近设有非机动车停车位,满足停车需要。商务中心的交通流线与本地块整体考虑,共用一个车行出入口,通过入口广场分流各功能区块的人流及车流,并沿商务中心周围设计环形消防车道,满足规范要求。
五、建筑单体设计
(一)平面功能
建筑一至四层为对外的服务大厅,分别是:通关服务中心大厅的综合服务区,通关服务中心大厅的出入境报检报验、危险品申报区,通关服务中心大厅的报关区以及行政服务中心。各服务大厅的出入口均开向步行道内,分区明确,且联系紧密。主楼的一层除了通关服务中心大厅的综合服务区外,还有金融服务中心及办公部分和档案馆的门厅。为使用方便,我们在行政服务中心旁也设计了部分金融服務,从而完善功能布局。一条通向内部的步行道(源自城市广场的轴线),将金融服务中心与行政服务中心在底层分开,进一步将城市广场空间引入到建筑内部,使建筑与环境互融。东北角的2层圆形建筑为餐厅,其中底层的西北侧为厨房部分,设计单独的出入口通向地块内的道路,与就餐的流线完全分开。裙房部分均通过开敞平台相连,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裙房顶层设计部分屋顶花园,再通过一条带状的折板,将所有功能大厅加以串联,使之成为联系各大功能区块的纽带。主楼五至六层为档案馆,七至十层为口岸办通关服务办公区。
(二)建筑造型
运用“纽带”做为立面基本框架,再结合体块完成建筑的造型设计。主楼的设计中,我们将建筑层层的轮廓加以错动,形似一条纽带,有韵律的迎风舞动,而串联着各服务大厅的带状折板正是这条纽带的收尾,轻摆摇曳。建筑本身极富雕塑感的体块赋予建筑刚性、力量的一面。沿着骆霞公路由西向东慢慢走进,就似一艘扬帆远航的万吨巨轮行驶在汪洋之中。通过虚实结合,刚柔并济的设计手法,将灵动的纽带与阳刚的城市现代雕塑进行结合,形成建筑的外部造型。建筑以浅灰色颇具现代感的夹芯复合金属板为主墙面,深色铝合金穿孔板加以点缀,再通过大面积玻璃的运用,使建筑即有阳刚、稳重的性格又不失动感、灵气的一面。
(三)景观设计
在景观设计的处理上,将建筑尽可能的沿西侧的太河及东侧的城市广场展开,以获得景观视野的最大化,南侧通过乔木及间距来减小骆霞公路上的噪音对建筑的干扰。由于场地较小,建筑周边的环境景观主要以点状及带状分布,重点是西侧沿太河的景观带。设计中将太河驳岸做成木栈道加绿化的形式。既能看也能走。以满足人们亲水的心理。地块内部及平台的景观设计延续了建筑造型的特点。通过不同颜色的灌木在平面上用折线形相分,既丰富了形式又与建筑造型相呼应。
六、结语
形式与功能是建筑永恒的主题,这里通过从立意构思到平面布局、功能布置、立面设计、空间造景的设计过程表达了设计者对形式与功能的理解,在此与建筑同仁共同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