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会文本,提升心灵感受力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dujian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中,我们时常发觉学生对于“有情有义”的文字很冷漠,在笔者看来,这源于学生对文字缺乏应有的心灵感受力。对于提升学生心灵感受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能做到有意识的引导和有方法的实施,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学建议”中“关于阅读教学”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段话中提到的“情感活动”“体验”“感悟”“审美”,其实就是要求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灵感受力”。苏教版第十册第五单元主题为“亲情依依”,安排了《爱如茉莉》《月光启蒙》和《我和祖父的园子》等课文。这组文章着重写了父母之间的爱,母子之间的爱,祖孙之间的爱,为提高学生的心灵感受力提供了较好的文字准备。所以在这一单元的阅读教学中,我有意将“提升学生的心灵感受力”作为训练重点,努力通过适宜的教学方式达成这一目标。
  一、 以诗化的语言丰盈学生心灵
  《爱如茉莉》这篇文章用清新、朴实的语言记叙了妈妈生病住院,爸爸去医院照顾妈妈这件小事,其中作者着力描写和渲染的是爸爸妈妈执手而眠的情景,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温馨而又美好的画面。课文学习结束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片断:学完全文,我们知道这篇课文里有很多细节的描写,很多生动的场景描写。下面大家同样以爱如茉莉为题写一首小诗,把学完全文在你脑海中留下的那些细节写下来,于是课堂上有了这样的诗篇。
  爱如茉莉
  倪承旭
  爱是妈妈生病时的默默叮嘱
  爱是爸爸直奔医院匆忙的脚步
  爱是妈妈嘴角恬静的微笑
  爱是爸爸蹑手蹑脚地走出门外
  爱是弥漫在病房里的茉莉花香
  爱是妈妈一双清醒含笑的眸子
  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
  爱如茉莉
  黄磊
  爱是妈妈嘴角边恬静的微笑
  爱是妈妈一双清醒含笑的眸子
  爱是妈妈一动不动的手脚
  爱是爸爸直奔医院的脚步
  爱是爸爸布满血丝的眼睛
  爱是爸爸紧握妈妈的手
  爱是那簇茉莉的缕缕幽香
  爱是那簇茉莉的洁白纯净
  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
  【反思】诗化的过程中学生对文字逐渐敏感起来,细节随之生动起来,画面渐渐清晰明朗开来,并且诗化的语言也丰盈了学生的心灵。
  二、让“芳香”的音韵浸润童心
  《月光启蒙》是一篇内蕴丰富的散文,作者回忆自己的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唱民歌、民谣和讲故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为提高学生心灵感受力提供了较好的教材依据。在教学过程中有了如下片断。
  1.师:作者成年以后,回忆起自己童年的夏夜,总是充满深情地说:“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投影,生朗读)是什么让作者对童年的夏夜念念不忘,觉得那样的夜晚永远是“美妙”的呢?
  2.生自由朗读课文,用笔圈画,师巡视,相机点拨。
  3.重点品读“唱歌谣”。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那芳香的音韵。
  1)读一读,从中你体会到什么美?(嗓音甜甜,深情的。)
  2)轻轻地读出这种感受。
  3)读完后你觉得哪个词显得很特别,特别的亮眼?(芳香)引出并理解“芳香”:芳香是鼻子闻,而这儿指的是什么?
  4)是啊,这是听了歌谣时让作者的内心充满了芳香。这里“芳香”意思是:对世界、对人生怀有一种美好的情感。不是吗?不然哪有这样的诗句: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5)读歌谣。自由读,指名读。(读出柔和,轻轻的,甜甜的音)
  6)引读:“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反思】母亲那甜甜的嗓音,令人舒心而陶醉,犹如花的“芳香”使人迷醉一样。学生感受到了这“芳香”的韵味,也就感受到了那一首首动听的歌谣,也就感受到了像一尊玉石雕像般的母亲。
  三、用自由的文字烛照孩童心灵
  《我和祖父的园子》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这篇散文语言质朴清新,感情真挚热烈,意境美好清纯,语言文字透露出祖父与孙女间的亲情与深情、童年的快乐与美好。文中的描述令孩子们心生向往,于是教学第13节时,我紧扣文本,让学生的心灵在文中放飞,便生成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1.文中除了第二节,有一节重点写了园中之景的,你找到了吗?(生自读课文。)
  2.交流。直接导入课文的第13节。
  3.这一节的中心句是什么?生交流,答出后出示中心句“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4.指导学生读好这一节的中心句,读出自由的感觉。
  5.一切都活了,哪些事物活了?(花、鸟、虫子)
  具体交流: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
  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
  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6.在园子里,还有哪些事物也是自由的呢?(倭瓜、黄瓜、玉米)
  具体交流: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7.指名读,让学生体会句式的重复,让学生体会特别的写法往往蕴含了特别的情感,萧红反反复复写,我们也来反反复复读一读。不过我们读得快一点。倭瓜愿意爬上架—— (生接)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生接)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生接)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 (生接)就结一个瓜。玉米愿意长多高——(生接)就长多高,蝴蝶愿意飞到哪儿——(生接)就飞到哪儿。
  8.特别的写法有特别的心情。读这段内容有些“重复”的话,你有什么感受?(让学生体会其中的自由由在、随心所欲、无忧无虑。)
  9.同学们,这就是一个——自由自在的园子啊!(指名说)
  师:你们知道为什么这园中的一切在萧红的眼里都是自由的呢? 其实,在园子里谁才是最自由的?(萧红)对呀!因为萧红是自由的,所以看到的景物都是自由的!在萧红的眼里,园子是自由的,园中的花是自由的,鸟是自由的,虫子是—— 倭瓜是—— 黄瓜—— 玉米是—— 蝴蝶更是——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架子上长的,在作者的眼里,一切都是——自由的。
  【反思】此时,讲解是多余的,你只要领着孩子有情有趣的读,读着读着就有了画面,读着读着孩子们仿佛也走进了这个自由的园子。有时心灵感受就是让孩子们随心地去读,去想。
  管建刚老师指出:“一个人的‘写作力’主要有三部分组成:语言驾驭力、心灵感受力和现象思辨力。”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砥砺那颗细腻敏感的心,从而有效提升学生阅读过程中心灵的感受力,让孩子对外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世界)和内在(人的内心)世界变得敏感起来,让孩子成为一个内心丰富的人,学生的阅读力和写作力必然得到提升。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新课标指引下,语文教学更加开放地向课外拓展延伸已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语文教师教学时应适当的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如《水乡歌》的教学可增加量词的训练,构建课文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练习表达等,以扩充语文课堂教学的容量。  [关键词]语文教学 拓展 延伸 学习空间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1-08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
[摘 要]阅读教学应将重心聚焦在典型语段和语言句式上,引领学生积累表达策略,从而内化语言。课堂中要重揣摩,在自主发现中获得言语经验;重复述,在组织调配中促进语言积累;重历练,在实践运用中生成智慧,从而促进学生言语智慧的生长。  [关键词]言语智慧 生成 经验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7-073  《恐龙》是苏教版语文教材的第
[摘 要]课堂教学实践就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实施途径。只有在课堂上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以《生命桥》为例,浅谈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质疑能力;提出问题;激活思维;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1-0075-02、  【案例
[摘 要]要更好地把握学情,以学定教,就要在微课和前置性学习单上下功夫 。翻转课堂,针对学生的先学,分析取样,制定学习目标,让学生的学更有针对性。在实践中,我感受到翻转课堂的好处。  [关键词]把握学情;以学定教;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4-0068-02  如何让课堂更加高效呢?课程整合是个关键。而在整合的过程中
《观书有感》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古诗两首中的一首。此诗为理学家朱熹的名作,借半亩方塘的清澈如明镜,比喻读书获得的体验,揭示出读书有得时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的境界。这首诗借景寓理,内涵丰富,引发许多人生的思考。  古诗教学是重在情还是重在理,这一直是语文课堂教学比较有争议的话题。就《观书有感》而言,景物为情理所在,也是理趣的根基,为此我抓住情理,学用结合,进行了巧妙的引导和设计。  “一疑”:巧悟内
《姥姥的剪纸》是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材上册中的一篇课文,文章以散文化的手法描述了“我”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说她普通,她实在又不普通 ,一手高超的剪纸技艺,让所有的人都赞不绝口。她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我”的心,让祖孙之间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说她不普通,她实在又太普通,每天洗衣、择菜、淘米、喂猪,与所有的姥姥一样,朴实平凡,日夜操劳,与外孙相濡以沫,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训练要把握好读写结合的联结点。教师从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花瓣飘香》一课中的对话入手,引导学生写提示语,以读导写,从而达到了高效读写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源点 读写结合 以读导写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7-075  【设计理念】  读写结合旨在通过练笔活动促进言语形式与写作方法的迁移。在练笔前
[摘 要]清代诗人袁枚《所见》一诗描绘了一位天真烂漫的儿童形象,诗作的语言浅显易懂,却被安排在了五年级。如果还一直沿用既有的教学模式,读古诗、解诗意、品意境、广积累,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其收获必定有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依据五年级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和原始经验,重新研制适切的教学内容,在少教多学理念的浸润下,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提出要少教诗歌大意,多学拓展想象;少教无效感知,多學练笔实践;少教诗
[摘 要]阅读教学要求逐渐向表达式本位迁移。结合课文《第八次》“如何号召臣民”演讲稿撰写的教学,教师可引导学生辨析体悟,在扎实复述中奠定表达认知;整合串联,在言语实践中提升表达能力;渲染激情,在演讲指导中夯实表达效果,从而实现教学难点的突破。  [关键词]撰写 演讲稿 难点 突破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7-072  苏教版
[摘 要]“不学诗,无以言。”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直是教师关注的焦点,也是阅读教学的难点。白居易曾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确实,真情挚意构成诗词歌赋灵韵的生命,成为课堂教学中“感人心”的点、“入情境”的线、“晓以怀”的面。  [关键词]教学案例 以情串课 评析 欣赏 朗读 感悟 拓展 延伸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