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的语言一般要求简洁、流畅,追求言简意赅。但是在有些特定的条件下,故意重复却会达到出色的表达效果。
重复手法可用于记叙、描写和抒情,可用于作诗,也可用于作文,只要精心设计,运用巧妙,就能使你的文章熠熠生辉。下面我们一起来对运用重复手法的精妙例子进行赏析。
古人作诗,历来把重复当作大忌。然而,文无定法,世界上任何事都是辩证的,就拿作诗来说吧,有人却认为,只要重复得体也会产生无限情趣。
崔颢的《黄鹤楼》诗,开篇连用了三个“黄鹤”:“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这岂不是犯了作诗的禁忌吗?可这首诗却被李白认为是千古绝唱。如此重复一个词,实为突出诗的主旨,表现作者看到美好风景而思念家乡,从而引出许多感慨。
王安石的《游钟山》:“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少间。山花落尽山长在,山空流水山自闲。”作者在28字中竟有7次重复了一个“山”字,真可谓“胆大妄为”了。耐人寻味的是此诗为什么竟能流传八百多年?谁又能说这犯了重复之忌?你看他志行高洁,以山显见悠然自得的心境,多么独具一格。他重复的妙笔就在于把景、情、意融入了字里行间。
古人作文,十分讲究行文贵简、惜墨如金。然而,古文中也常常能发现些“越轨”的大手笔。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全文四百个字,开篇第一句是“环滁皆山也”,以下通篇用了二十一个“也”字。后代有人说虚字太多,显得重复啰嗦。而更多的人,却认为还可以再多写几个“也”字。其实前一种意见有失偏颇。《醉翁亭记》被许多后辈学者认为是一篇散文诗。欧阳修一反旧式古文形式,改变了排句对偶的传统写法。他不仅交错使用对偶的句子,而且在抒情、咏物、写景中巧妙运用虚字“也”“而”等,把珠玉般的佳句联结起来。这种新奇的写法,使读者看不到雕琢的痕迹,读来朴素自然、清新流畅。
清人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三回写林之洋、唐敖、多九公三人来到酒店,叫酒保上酒,酒保却错拿了醋,三人正要闹将起来,这时隔桌的一位老者连忙打拱作揖,进行调解:“先生听者,今以酒醋论之,酒价贱之,醋价贵之。为何贱之?因甚贵之?其所分之,在其味之。酒味淡之,故而贱之。醋味厚之,所以贵之。人皆买之,谁不知之。他今错之,必无心之,先生得之,乐何如之!……”这真是一段绝妙的“之”字文,读来令人忍俊不禁,为之喷饭。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强烈的艺术效果呢?关键是数十个“之”字的运用。一个普通的“之”字,重复出现数十次,惟妙惟肖地描绘出淑士国里酸头醋脑的书呆子形象,深刻地嘲弄了那些满口之乎者也、胸无实学的腐儒,真可谓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现代作品中也有刻意重复的例子。作者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为了强调某种意思或突出某种情感,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从而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
比如有人曾做了一首《扯皮谣》,其中写道:“扯皮,扯皮,扯皮,无休无止。多少事,从不急;你推我,我推你……”这首讽刺一些人办事扯皮的歌谣,一开头“扯皮”一词三次重复,不仅突出了现实生活中扯皮的事很多,也表现了作者对这种官僚作风的愤懑之情。
又如《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中,作者柯岩把“你在哪里呵,你在哪里?”一句进行间隔反复,突出人民对总理的无限思念之情。
看来,文学大家的重复往往是有意为之。多种多样的重复之妙,妙在作家们都是为了表达诗文主旨之需,妙在得体。
因此,我们说:重复,有时也需要;重复,有时更精彩。
重复手法可用于记叙、描写和抒情,可用于作诗,也可用于作文,只要精心设计,运用巧妙,就能使你的文章熠熠生辉。下面我们一起来对运用重复手法的精妙例子进行赏析。
古人作诗,历来把重复当作大忌。然而,文无定法,世界上任何事都是辩证的,就拿作诗来说吧,有人却认为,只要重复得体也会产生无限情趣。
崔颢的《黄鹤楼》诗,开篇连用了三个“黄鹤”:“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这岂不是犯了作诗的禁忌吗?可这首诗却被李白认为是千古绝唱。如此重复一个词,实为突出诗的主旨,表现作者看到美好风景而思念家乡,从而引出许多感慨。
王安石的《游钟山》:“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少间。山花落尽山长在,山空流水山自闲。”作者在28字中竟有7次重复了一个“山”字,真可谓“胆大妄为”了。耐人寻味的是此诗为什么竟能流传八百多年?谁又能说这犯了重复之忌?你看他志行高洁,以山显见悠然自得的心境,多么独具一格。他重复的妙笔就在于把景、情、意融入了字里行间。
古人作文,十分讲究行文贵简、惜墨如金。然而,古文中也常常能发现些“越轨”的大手笔。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全文四百个字,开篇第一句是“环滁皆山也”,以下通篇用了二十一个“也”字。后代有人说虚字太多,显得重复啰嗦。而更多的人,却认为还可以再多写几个“也”字。其实前一种意见有失偏颇。《醉翁亭记》被许多后辈学者认为是一篇散文诗。欧阳修一反旧式古文形式,改变了排句对偶的传统写法。他不仅交错使用对偶的句子,而且在抒情、咏物、写景中巧妙运用虚字“也”“而”等,把珠玉般的佳句联结起来。这种新奇的写法,使读者看不到雕琢的痕迹,读来朴素自然、清新流畅。
清人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三回写林之洋、唐敖、多九公三人来到酒店,叫酒保上酒,酒保却错拿了醋,三人正要闹将起来,这时隔桌的一位老者连忙打拱作揖,进行调解:“先生听者,今以酒醋论之,酒价贱之,醋价贵之。为何贱之?因甚贵之?其所分之,在其味之。酒味淡之,故而贱之。醋味厚之,所以贵之。人皆买之,谁不知之。他今错之,必无心之,先生得之,乐何如之!……”这真是一段绝妙的“之”字文,读来令人忍俊不禁,为之喷饭。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强烈的艺术效果呢?关键是数十个“之”字的运用。一个普通的“之”字,重复出现数十次,惟妙惟肖地描绘出淑士国里酸头醋脑的书呆子形象,深刻地嘲弄了那些满口之乎者也、胸无实学的腐儒,真可谓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现代作品中也有刻意重复的例子。作者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为了强调某种意思或突出某种情感,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从而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
比如有人曾做了一首《扯皮谣》,其中写道:“扯皮,扯皮,扯皮,无休无止。多少事,从不急;你推我,我推你……”这首讽刺一些人办事扯皮的歌谣,一开头“扯皮”一词三次重复,不仅突出了现实生活中扯皮的事很多,也表现了作者对这种官僚作风的愤懑之情。
又如《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中,作者柯岩把“你在哪里呵,你在哪里?”一句进行间隔反复,突出人民对总理的无限思念之情。
看来,文学大家的重复往往是有意为之。多种多样的重复之妙,妙在作家们都是为了表达诗文主旨之需,妙在得体。
因此,我们说:重复,有时也需要;重复,有时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