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海涅在1840年出版的断片《巴哈拉赫的拉比》被视为研究海涅与犹太教关系的重要材料。海涅作为改宗的犹太人,对基督和犹太两教的历史有着自己独特的体验。欧洲有久远的反犹传统,罗马教廷历史上一直致力于反犹,世俗的传统势力也往往把对犹太人的宗教迫害与经济掠夺结合起来,这一现象在德国十分突出。本文以海涅的小说《巴哈拉赫的拉比》为蓝本,从文中描写的犹太人的苦难遭遇为出发点,结合当时社会境况及历史背景,试通过文本展示从中世纪到近代以来的犹太人遭受歧视、迫害的社会面貌。
关键词:海涅;《巴哈拉赫的哈比》;犹太迫害
海涅的断片《巴哈拉赫的拉比》一文以犹太人的苦难史为主题。“小说的历史背景是1287年发生在巴哈拉赫的对犹太人的一场屠杀。洪斯吕克的一个十四岁的男孩子维尔纳在地窖中被杀,几个修女把他的尸体运往美因茨,途中船在巴哈拉赫搁浅,修女把孩子的尸体埋在那里。后来传言当地犹太人在除酵节前夕为祭神而把这个男孩放血三天然后杀死。接着是一场屠杀,两天多名犹太人死于非命,幸存者被迫付出高额的罚金。天主教会封维尔纳为圣徒,修建了以维尔纳命名的教堂。”①在这篇小说里,海涅以巴哈拉赫城和法兰克福犹太人的命运为例,展示了那一时期犹太人的普遍悲惨遭遇。“早在1824年,海涅就有了写小说的想法。这年1月,他第二次在哥廷根大学注册,埋头攻读法律,不问文艺之事。5月,他到柏林为今后的工作找门路,失望而归。新的痛苦需要新的形式,他着手写历史小说《巴哈拉赫的拉比》。”②海涅作品中塑造的殉难的犹太人形象,并不旨在将现实苍白地逐一罗列,而在于通过对历史真相的直接体验,寻求体现历史意志的方法,使诗人和艺术家,而不再仅仅是是那些使人乏味的历史学家,也能够有权利向世人还原历史、发出自己的声音。
小说一开篇就以巴哈拉赫城为例,从外部展示了中世纪基督教社会中犹太人聚居地的形貌:“一个最松散无力,慢慢被剥夺了公民权利的团体就是那个小小的犹太社团。”③在莱茵地区的对犹太人的迫害始于十字军东征开始时,约在“十四世纪中叶大瘟疫结束时”⑤达到了最高峰,“像所有公众的不幸一样,大瘟疫也被认为是由于犹太人才发生的。”在此期间,犹太人聚居地巴哈拉赫的人民建起了自己的辖区,并收留遭到迫害的同宗兄弟。除了莱茵地区犹太人的痛苦遭遇,海涅还大量讲述了如对犹太人在井中投毒的诬陷、由鞭笞派引起的、甚至以基督教堂的名义发起的针对犹太人的迫害:“愤怒的群众,尤其是那些成群结队的自鞭教徒,半裸的男男女女,一边用鞭子鞭打自己,表示忏悔,一边如醉如狂地高唱圣母之歌,他们走过莱茵地区和南德的其他地方,这些人当时杀死了成千上万的犹太人,要不就拷打他们,强迫他们行基督教的洗礼。”
虽然巴哈拉赫的犹太人并没有受到十字军东征的直接迫害,但在1287年,由于被指控因宗教仪式的目的杀害了一名名叫维尔纳(Werner)的男孩,巴哈拉赫的犹太教徒还是感受到了来自周围的基督徒的强烈敌意,他们其中的大部分也成为了巴哈拉赫地区最大规模犹太屠杀之一的殉难者。直到两百年后,“他们没有受到愤怒的民众这样的袭击了”。虽然如此,他们在这段时期还是不断受到迫害和威胁,这一时期仅仅意味着相对较少的危险,而绝非犹太教徒和基督教徒能够和平相处。来自基督教方面对犹太人无休无止的迫害和威胁,使得“基督徒和犹太教徒的共同生活成为一种从根本上依然无法解决的问题,每一段短暂的和平都预示着紧接着将要到来的风暴。”
即便是通过启蒙来帮助被压抑的心智冲破其囚狱、解脱世代捆绑在他们身上的信仰的束缚,对犹太人的迫害仍然在继续,只是其动机在根本上已经发生了转变。此外,对犹太人的憎恨不只在下层民众中传播,在大学中也开始蔓延起来。
海涅在上文中提到的啤酒馆里的有关犹太迫害的言论被看作是一种对犹太解放运动反对者的影射。这场犹太解放运动的提案在1827年被提交,海涅对这一事件一度密切关注。
这项提案的反对者声称,他们反对内容包括允许犹太人自由通商的法律条款,主要是考虑到“国家经济安全问题。这项条款大多数的反对者绝不会承认,他们的恐惧其实是由“犹太人带来的竞争所引起的”,与之相反,这成为了反对者指责犹太人滥用法律赋予他们的权利只为自己牟利,而不为国家作出贡献的借口:“请您仔细想想,我们这一代及后世的人都得为这项法律负责,如果这项尝试落空了,他们的咒骂声将一直跟随着我们,我们美丽的祖国可能会沦落成波兰的样子!但在那之前,我们却要尽力保卫这片天空!”
尽管这条在符腾堡通过的法律已经意味着巨大的进步,支持这项条款的声音还是没有能够达到他们所期望的,能够废除一切在商业领域为犹太人设置的障碍的目的:“当回看这条屡经更改的法律,我们会发现它有着和历史上教育相关的法律有着相似的发展痕迹,都应时代的需求而生。虽然它仍是不够完善的,比如对零售商和移民的一些限制。”
在近代以经济理由为动机引起犹太迫害,继而在符腾堡通过了反对对犹太人进行迫害的法律条款的历史背景下,海涅指出,是基督徒逼迫犹太人不得不从事经商有关的工作,犹太人在商业领域对他们造成了冲击,其责任也应由基督徒自己来承担:“那么犹太人如此急切地发展他们地经商才能,这是他们应负地罪责吗?这项罪责其实根植于中世纪时人们对社会各行各业认知地谬误。那时人们将经商视为一种十分低贱的、可耻的行业,因此将这一行业交到犹太人手里,所以这些被所有其他行业所排挤的犹太人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最狡猾的商人。基督教徒迫使他们变得富裕,又因为他们地富裕仇视他们。现在,虽然基督教徒已经改变了他们对这一行业的偏见,基督徒在商业领域也和犹太人一样变得内行且富裕,但这种流传已久的民族仇恨还是保留了下来,犹太人依然被视为占有大量财富的人并因此遭受憎恨。”⑤
海涅所叙述的的从中世纪直到近代以来的犹太迫害的发展展示了,虽然那时因经济原因引起的反犹主义在某种程度上压制了历史上由宗教因素引起的犹太迫害,但并没能将其完全化解。犹太人的境遇要得到真正的转变,要等到他们不必再担忧会“引起人民的怒火”,基督社会能够完全给予他们平等权利的那一天。
【注释】
①海涅.海涅全集(第七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1.
②同上。
③海涅.海涅全集第七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136.
④同上。
⑤Regina Grundmann, Rabbi Faibisch, Was auf Hochdeutsch hei?t Apollo, S. 310.
【参考文献】
[1]Zunz, Die synagogale Poesie des Mittelalters, Bd, I. Kessinger Publishing, 2010.
[2]Stephans, Von Schwellen und deren ?berschreitung.
[3]海涅.海涅全集(第七卷)[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陶金沙(1992-),女,汉,四川达州人,硕士,西南交通大学。研究方向:德语语言文学。
关键词:海涅;《巴哈拉赫的哈比》;犹太迫害
海涅的断片《巴哈拉赫的拉比》一文以犹太人的苦难史为主题。“小说的历史背景是1287年发生在巴哈拉赫的对犹太人的一场屠杀。洪斯吕克的一个十四岁的男孩子维尔纳在地窖中被杀,几个修女把他的尸体运往美因茨,途中船在巴哈拉赫搁浅,修女把孩子的尸体埋在那里。后来传言当地犹太人在除酵节前夕为祭神而把这个男孩放血三天然后杀死。接着是一场屠杀,两天多名犹太人死于非命,幸存者被迫付出高额的罚金。天主教会封维尔纳为圣徒,修建了以维尔纳命名的教堂。”①在这篇小说里,海涅以巴哈拉赫城和法兰克福犹太人的命运为例,展示了那一时期犹太人的普遍悲惨遭遇。“早在1824年,海涅就有了写小说的想法。这年1月,他第二次在哥廷根大学注册,埋头攻读法律,不问文艺之事。5月,他到柏林为今后的工作找门路,失望而归。新的痛苦需要新的形式,他着手写历史小说《巴哈拉赫的拉比》。”②海涅作品中塑造的殉难的犹太人形象,并不旨在将现实苍白地逐一罗列,而在于通过对历史真相的直接体验,寻求体现历史意志的方法,使诗人和艺术家,而不再仅仅是是那些使人乏味的历史学家,也能够有权利向世人还原历史、发出自己的声音。
小说一开篇就以巴哈拉赫城为例,从外部展示了中世纪基督教社会中犹太人聚居地的形貌:“一个最松散无力,慢慢被剥夺了公民权利的团体就是那个小小的犹太社团。”③在莱茵地区的对犹太人的迫害始于十字军东征开始时,约在“十四世纪中叶大瘟疫结束时”⑤达到了最高峰,“像所有公众的不幸一样,大瘟疫也被认为是由于犹太人才发生的。”在此期间,犹太人聚居地巴哈拉赫的人民建起了自己的辖区,并收留遭到迫害的同宗兄弟。除了莱茵地区犹太人的痛苦遭遇,海涅还大量讲述了如对犹太人在井中投毒的诬陷、由鞭笞派引起的、甚至以基督教堂的名义发起的针对犹太人的迫害:“愤怒的群众,尤其是那些成群结队的自鞭教徒,半裸的男男女女,一边用鞭子鞭打自己,表示忏悔,一边如醉如狂地高唱圣母之歌,他们走过莱茵地区和南德的其他地方,这些人当时杀死了成千上万的犹太人,要不就拷打他们,强迫他们行基督教的洗礼。”
虽然巴哈拉赫的犹太人并没有受到十字军东征的直接迫害,但在1287年,由于被指控因宗教仪式的目的杀害了一名名叫维尔纳(Werner)的男孩,巴哈拉赫的犹太教徒还是感受到了来自周围的基督徒的强烈敌意,他们其中的大部分也成为了巴哈拉赫地区最大规模犹太屠杀之一的殉难者。直到两百年后,“他们没有受到愤怒的民众这样的袭击了”。虽然如此,他们在这段时期还是不断受到迫害和威胁,这一时期仅仅意味着相对较少的危险,而绝非犹太教徒和基督教徒能够和平相处。来自基督教方面对犹太人无休无止的迫害和威胁,使得“基督徒和犹太教徒的共同生活成为一种从根本上依然无法解决的问题,每一段短暂的和平都预示着紧接着将要到来的风暴。”
即便是通过启蒙来帮助被压抑的心智冲破其囚狱、解脱世代捆绑在他们身上的信仰的束缚,对犹太人的迫害仍然在继续,只是其动机在根本上已经发生了转变。此外,对犹太人的憎恨不只在下层民众中传播,在大学中也开始蔓延起来。
海涅在上文中提到的啤酒馆里的有关犹太迫害的言论被看作是一种对犹太解放运动反对者的影射。这场犹太解放运动的提案在1827年被提交,海涅对这一事件一度密切关注。
这项提案的反对者声称,他们反对内容包括允许犹太人自由通商的法律条款,主要是考虑到“国家经济安全问题。这项条款大多数的反对者绝不会承认,他们的恐惧其实是由“犹太人带来的竞争所引起的”,与之相反,这成为了反对者指责犹太人滥用法律赋予他们的权利只为自己牟利,而不为国家作出贡献的借口:“请您仔细想想,我们这一代及后世的人都得为这项法律负责,如果这项尝试落空了,他们的咒骂声将一直跟随着我们,我们美丽的祖国可能会沦落成波兰的样子!但在那之前,我们却要尽力保卫这片天空!”
尽管这条在符腾堡通过的法律已经意味着巨大的进步,支持这项条款的声音还是没有能够达到他们所期望的,能够废除一切在商业领域为犹太人设置的障碍的目的:“当回看这条屡经更改的法律,我们会发现它有着和历史上教育相关的法律有着相似的发展痕迹,都应时代的需求而生。虽然它仍是不够完善的,比如对零售商和移民的一些限制。”
在近代以经济理由为动机引起犹太迫害,继而在符腾堡通过了反对对犹太人进行迫害的法律条款的历史背景下,海涅指出,是基督徒逼迫犹太人不得不从事经商有关的工作,犹太人在商业领域对他们造成了冲击,其责任也应由基督徒自己来承担:“那么犹太人如此急切地发展他们地经商才能,这是他们应负地罪责吗?这项罪责其实根植于中世纪时人们对社会各行各业认知地谬误。那时人们将经商视为一种十分低贱的、可耻的行业,因此将这一行业交到犹太人手里,所以这些被所有其他行业所排挤的犹太人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最狡猾的商人。基督教徒迫使他们变得富裕,又因为他们地富裕仇视他们。现在,虽然基督教徒已经改变了他们对这一行业的偏见,基督徒在商业领域也和犹太人一样变得内行且富裕,但这种流传已久的民族仇恨还是保留了下来,犹太人依然被视为占有大量财富的人并因此遭受憎恨。”⑤
海涅所叙述的的从中世纪直到近代以来的犹太迫害的发展展示了,虽然那时因经济原因引起的反犹主义在某种程度上压制了历史上由宗教因素引起的犹太迫害,但并没能将其完全化解。犹太人的境遇要得到真正的转变,要等到他们不必再担忧会“引起人民的怒火”,基督社会能够完全给予他们平等权利的那一天。
【注释】
①海涅.海涅全集(第七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1.
②同上。
③海涅.海涅全集第七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136.
④同上。
⑤Regina Grundmann, Rabbi Faibisch, Was auf Hochdeutsch hei?t Apollo, S. 310.
【参考文献】
[1]Zunz, Die synagogale Poesie des Mittelalters, Bd, I. Kessinger Publishing, 2010.
[2]Stephans, Von Schwellen und deren ?berschreitung.
[3]海涅.海涅全集(第七卷)[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陶金沙(1992-),女,汉,四川达州人,硕士,西南交通大学。研究方向:德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