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逐年升高,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房颤可使各年龄段脑卒中的危险增加4~5倍[1]。在我国部分地区房颤住院病例回归调查资料中,房颤患者脑卒中的患病率为17.5%。因此房颤的主要治疗目标之一就是减少脑卒中的发生率。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治疗房颤的长效口服抗凝药物,虽然抗凝疗效确切,但该药剂量-效应多变,半衰期长[2],治疗窗狭窄,药物间相互作用大,需要频繁监测凝血机制,且有出血事件发生的可能,给临床上应用带来种种明显的局限性,其在房颤患者中的利用率仅为65%左右[3]。因此替代华法林新的抗凝药物研究成为该领域最具期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