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幅难得一见的历史照片,是抗战胜利后接收清华园时升国旗的照片。图中,二校门外日本人修建的碉堡还未拆除,门口挂的“第百五十二兵站医院”牌子仍未摘除;二校门当年挂的谭延闿题写的“国立清华大学”校牌被日本人损毁,此时的校牌显然是临时制作悬挂上去的,没有落款,书写者待考。
抗战胜利后困难重重的接收
1928年,清华学校改为国立清华大学。罗家伦校长请国民政府主席谭延闿以颜体题写了校牌,刻好后挂在二校门。校牌“长丈余,宽尺余,字大径尺,仿佛颜鲁公晚年的书法,方正嵚奇,字如其人”。
北平沦陷期间,清华园遭受了严重劫掠。1939年起,日本陆军野战医院152病院进驻清华园,直到1946年4月底全部遣返为止。战争使得清华园的美丽景色,以及清华大学优良的设备与建筑、丰富的藏书等,都遭到严重破坏。
校内图书馆、各院系馆、教授住宅以及学生宿舍均受严重毁坏。图书馆书库做了外科手术室,阅览室做了病房,钢书架被拆,图书被洗劫一空。前体育馆被用作马厩和食物储藏室,嵌木地板全被拆毁。更有甚者,新南院竟成了日军随军妓馆。据统计,图书馆、体育馆、大礼堂、化学馆、生物学馆、气象台、电机工程馆、土木工程馆、
机械工程馆、水利工程馆、航空研究所、第一院、第二院、工字厅、古月堂、医院等建筑损失40%,第三院损失75%,甲乙丙三所、北院、南院(西式住宅)、新南院、新西院损失50%,南院(中式住宅)、西院、新职员住宅损失80%,春润庐一处更是损失殆尽。
清华极为重视图书馆建设,在戴志骞、袁同礼、洪有丰、王文山、朱自清等著名学者主持下,至抗战前夕,馆藏书刊已极为丰富,达36万余册,其中有名人专
著、中外文图书、中外文期刊等,不少为各大学图书馆中所仅见。
当时的国立清华大学图书馆已成为国内高等学校中馆舍较大、藏书丰富、管理较为健全的图书馆之一。
学校南迁后,清华图书馆运抵昆明书刊2.3万余册。在运抵过程中,暂存重庆北碚的1万余册图书遭日军轰炸,损失惨重,仅烬余3000余册。沦陷期间,日
军以图书馆为外科病房,书库为手术室及药库。抗战期间,清华图书馆馆藏损失达17.5万余册,这还不包括1937年后自海外运来中国途中的损失。
后在伪北大及其他机关搜求,找回图书约为原数一半。即是收回书刊,也往往残缺,配补困难,因此,实际损失在一半以上。
日军将各系馆全部改为伤病住房,馆内器物或被占用,或挟出变卖,或肆意摧毁,或付之一炬,各实验室之设备全部被拆除,机械设备被运至南口修理厂供日军修理军械之用。复员后,未来得及运出的仪器全部荡然无存。战前生物学系从各地采集的真菌标本4000余种也不翼而飞。
梅贻琦校长曾言,遭受创伤的清华园经整理后,“冀于初春花发之际,园林整洁,溪池清澈,一复水木清华之旧观,我校友一时重返校园,第一印象,将有风景无殊之感,然而内在之创痕,固深且钜,则非以数年之人力财力不易恢复矣”。
清华园的遭遇,是中国沦陷区的一个缩影。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不仅对中国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更是一场文化的浩劫。
1946年5月4日,梅贻琦在昆明宣布西南联合大学结束。5月至8月,三校学生分批北返,三校教职工亦自6月起分陆路或航运经湖南、上海或重庆北返,一部分教职工等西南聯大事务全部结束及三校物品迁运结束,9月底才全部离开昆明。梅贻琦本人9月6日离开昆明,11日到达北平。10月10日上午10点,复员后的清华大学在大礼堂举行开学典礼。清华大学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毛泽东电报指示保护清华
1948年12月上旬,解放军逼近北平城郊。13日拂晓,东北野战军攻克沙河车站,为了切断平津联系,又奉命向北平西南前进以强占丰台。中午,部队进入万寿山和圆明园之间的平川地带,突然遭到圆明园附近国民党部队猛烈炮击。国民党军队意图依托周围的名胜古迹和清华、燕京等著名高校进行抵抗。追击敌军的解放军团政治处主任李乐之是清华1940届校友,他了解到前面就是母校清华时,立即报告上级,司令部果断命令部队火速避开名胜古迹和学校区,绕道前进,并于14日下午5时占领了丰台。
13日晚,国民党军强行开进清华园并占据化学馆南面球场架设炮位,遭到清华师生的抵制,由于解放军迅速插入圆明园一带,迫使他们于14日晚连夜撤出清华园。
当时,炮击的消息传到毛泽东那里。13日晚10时,太原前线野战军徐向前、周士第、陈漫远将截获的阎锡山北平办事处给阎锡山的一份谍报上报中央军委。谍报称:“今(元)午北平外围情况急转直下,傅军主力集结,调集城郊。清河、南口镇即有激战,清华大学落有炮弹,人心恐慌,空气极度紧张。”15日凌晨2时,毛泽东在此谍报上批示,以中央军委名义急电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和第13兵团司令员程子华、参谋长黄志勇:“请你们通知部队注意保护清华、燕京等学校及名胜古迹等。”电报等级为4A。
12月15日,清华园获得解放。17日,解放军13兵团政治部主任刘道生来到清华,在大礼堂向师生做了演讲。他说:“我和同学们一起欢庆清华大学的新生,欢庆清华大学的师生员工成为学校的主人!你们为保护学校,迎接解放,进行了勇敢的斗争,人民解放军的战士感谢你们!”刘道生还当场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下午6时,毛泽东再次致电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并告程子华、黄志勇,指示:“沙河、清河、海甸、
西山系重要文化古迹区,与清华、燕京等大学教职员学生联系,和他们共同商量如何在作战时减少损失。”
18日,13兵团在西校门贴出布告:
为布告事,查清华大学为中国北方高级学府之一,凡我军政民机关一切人员,均应本我党我军既定爱护与重视文化教育之方针,严加保护,不准滋扰,尚望学校当局及全体同学,照常进行教育,安心求学,维持学校秩序。特此布告,俾众周知。
当天晚上,解放军前线部队两名干部来到梁思成教授家,请梁思成在军用地图上标出北平地区重要古建筑和文化古迹的位置,画出禁止炮击的地区,以备不得已而攻城时使用。
毛泽东的两份电报体现了他对清华等学校及名胜古迹的重视,13兵团的布告,则是毛泽东电报指示的具体体现,公开宣告了党对清华的管理政策,稳定了师生和社会情绪。
清华园解放后,冯友兰曾有一段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的话:“清华由游美学务处,清华学堂,清华学校,至清华大学,由南迁到复员,经历帝制,军阀、国民党,各时期的统治,到今成为人民的清华大学。校史与国运,息息相关。此后在人民政府的领导培植之下,必能日益发展,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尽其应负的使命。”这也正是全体清华师生心声的真切表达。
(摘自清华大学出版社《老照片背后的清华故事》 作者:金富军)
抗战胜利后困难重重的接收
1928年,清华学校改为国立清华大学。罗家伦校长请国民政府主席谭延闿以颜体题写了校牌,刻好后挂在二校门。校牌“长丈余,宽尺余,字大径尺,仿佛颜鲁公晚年的书法,方正嵚奇,字如其人”。
北平沦陷期间,清华园遭受了严重劫掠。1939年起,日本陆军野战医院152病院进驻清华园,直到1946年4月底全部遣返为止。战争使得清华园的美丽景色,以及清华大学优良的设备与建筑、丰富的藏书等,都遭到严重破坏。
校内图书馆、各院系馆、教授住宅以及学生宿舍均受严重毁坏。图书馆书库做了外科手术室,阅览室做了病房,钢书架被拆,图书被洗劫一空。前体育馆被用作马厩和食物储藏室,嵌木地板全被拆毁。更有甚者,新南院竟成了日军随军妓馆。据统计,图书馆、体育馆、大礼堂、化学馆、生物学馆、气象台、电机工程馆、土木工程馆、
机械工程馆、水利工程馆、航空研究所、第一院、第二院、工字厅、古月堂、医院等建筑损失40%,第三院损失75%,甲乙丙三所、北院、南院(西式住宅)、新南院、新西院损失50%,南院(中式住宅)、西院、新职员住宅损失80%,春润庐一处更是损失殆尽。
清华极为重视图书馆建设,在戴志骞、袁同礼、洪有丰、王文山、朱自清等著名学者主持下,至抗战前夕,馆藏书刊已极为丰富,达36万余册,其中有名人专
著、中外文图书、中外文期刊等,不少为各大学图书馆中所仅见。
当时的国立清华大学图书馆已成为国内高等学校中馆舍较大、藏书丰富、管理较为健全的图书馆之一。
学校南迁后,清华图书馆运抵昆明书刊2.3万余册。在运抵过程中,暂存重庆北碚的1万余册图书遭日军轰炸,损失惨重,仅烬余3000余册。沦陷期间,日
军以图书馆为外科病房,书库为手术室及药库。抗战期间,清华图书馆馆藏损失达17.5万余册,这还不包括1937年后自海外运来中国途中的损失。
后在伪北大及其他机关搜求,找回图书约为原数一半。即是收回书刊,也往往残缺,配补困难,因此,实际损失在一半以上。
日军将各系馆全部改为伤病住房,馆内器物或被占用,或挟出变卖,或肆意摧毁,或付之一炬,各实验室之设备全部被拆除,机械设备被运至南口修理厂供日军修理军械之用。复员后,未来得及运出的仪器全部荡然无存。战前生物学系从各地采集的真菌标本4000余种也不翼而飞。
梅贻琦校长曾言,遭受创伤的清华园经整理后,“冀于初春花发之际,园林整洁,溪池清澈,一复水木清华之旧观,我校友一时重返校园,第一印象,将有风景无殊之感,然而内在之创痕,固深且钜,则非以数年之人力财力不易恢复矣”。
清华园的遭遇,是中国沦陷区的一个缩影。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不仅对中国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更是一场文化的浩劫。
1946年5月4日,梅贻琦在昆明宣布西南联合大学结束。5月至8月,三校学生分批北返,三校教职工亦自6月起分陆路或航运经湖南、上海或重庆北返,一部分教职工等西南聯大事务全部结束及三校物品迁运结束,9月底才全部离开昆明。梅贻琦本人9月6日离开昆明,11日到达北平。10月10日上午10点,复员后的清华大学在大礼堂举行开学典礼。清华大学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毛泽东电报指示保护清华
1948年12月上旬,解放军逼近北平城郊。13日拂晓,东北野战军攻克沙河车站,为了切断平津联系,又奉命向北平西南前进以强占丰台。中午,部队进入万寿山和圆明园之间的平川地带,突然遭到圆明园附近国民党部队猛烈炮击。国民党军队意图依托周围的名胜古迹和清华、燕京等著名高校进行抵抗。追击敌军的解放军团政治处主任李乐之是清华1940届校友,他了解到前面就是母校清华时,立即报告上级,司令部果断命令部队火速避开名胜古迹和学校区,绕道前进,并于14日下午5时占领了丰台。
13日晚,国民党军强行开进清华园并占据化学馆南面球场架设炮位,遭到清华师生的抵制,由于解放军迅速插入圆明园一带,迫使他们于14日晚连夜撤出清华园。
当时,炮击的消息传到毛泽东那里。13日晚10时,太原前线野战军徐向前、周士第、陈漫远将截获的阎锡山北平办事处给阎锡山的一份谍报上报中央军委。谍报称:“今(元)午北平外围情况急转直下,傅军主力集结,调集城郊。清河、南口镇即有激战,清华大学落有炮弹,人心恐慌,空气极度紧张。”15日凌晨2时,毛泽东在此谍报上批示,以中央军委名义急电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和第13兵团司令员程子华、参谋长黄志勇:“请你们通知部队注意保护清华、燕京等学校及名胜古迹等。”电报等级为4A。
12月15日,清华园获得解放。17日,解放军13兵团政治部主任刘道生来到清华,在大礼堂向师生做了演讲。他说:“我和同学们一起欢庆清华大学的新生,欢庆清华大学的师生员工成为学校的主人!你们为保护学校,迎接解放,进行了勇敢的斗争,人民解放军的战士感谢你们!”刘道生还当场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下午6时,毛泽东再次致电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并告程子华、黄志勇,指示:“沙河、清河、海甸、
西山系重要文化古迹区,与清华、燕京等大学教职员学生联系,和他们共同商量如何在作战时减少损失。”
18日,13兵团在西校门贴出布告:
为布告事,查清华大学为中国北方高级学府之一,凡我军政民机关一切人员,均应本我党我军既定爱护与重视文化教育之方针,严加保护,不准滋扰,尚望学校当局及全体同学,照常进行教育,安心求学,维持学校秩序。特此布告,俾众周知。
当天晚上,解放军前线部队两名干部来到梁思成教授家,请梁思成在军用地图上标出北平地区重要古建筑和文化古迹的位置,画出禁止炮击的地区,以备不得已而攻城时使用。
毛泽东的两份电报体现了他对清华等学校及名胜古迹的重视,13兵团的布告,则是毛泽东电报指示的具体体现,公开宣告了党对清华的管理政策,稳定了师生和社会情绪。
清华园解放后,冯友兰曾有一段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的话:“清华由游美学务处,清华学堂,清华学校,至清华大学,由南迁到复员,经历帝制,军阀、国民党,各时期的统治,到今成为人民的清华大学。校史与国运,息息相关。此后在人民政府的领导培植之下,必能日益发展,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尽其应负的使命。”这也正是全体清华师生心声的真切表达。
(摘自清华大学出版社《老照片背后的清华故事》 作者:金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