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选取河南省郑州市东风渠作为此次调查对象,因其受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等因素影响形成了独有的滨水景观特点,在拥有中原地区滨水景观的共性的基础上,又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通过现场调研并结合GIS地图的方法来获取数据和实地资料,并对东风渠的滨水景观进行景观评价,针对河道两旁植被群落构成、营造文化氛围、提高景观品质等方面提出建议,促进城市生态系统和城市文化系统发展完善。
关键词:东风渠;滨水景观;景观评价;郑州市
城市滨水景观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对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高城市景观质量和生态文明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滨水景观不仅可以为动植物提供天然的“住所”,河岸两旁的绿化带也可以净化水质,降噪隔音,一定程度上还可以缓解热岛效应,提升了人们的幸福感和舒适度。此外,东风渠还是郑州主要的泄洪河道,承担着城市防洪、防涝的功能。根据郑州市经济发展的最新要求,结合生态城市以及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相关要求,依據郑州河流滨河景观实际情况,进行提升改造。
一、研究对象概况
(一)研究区概况
郑州处于华北平原以南方向,北临黄河,西依嵩山;年平均气温12℃~15℃,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少雨,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夏季从热带海洋吹来的东南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植被种类多样,以常绿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为主,与华北地区相似。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郑州就是重要的内陆商埠;如今的郑州是中国中部地区的特大型都会和主要经济中心之一、中原经济区的中心城市、长江以北经济发达的省会城市。
(二)研究河段概述
东风渠是郑州市区由南向北最主要的河流,同时也是黄河和郑东新区水域的连接线,如图1所示。东风渠-金水东路段河流滨水景观带是郑州重要的滨水景观带,植被群落构成较为丰富,景观配置方式以草-灌-乔为主,由于植物较多,所以夏季较为舒适,遮阴效果好。本文在东风渠河段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河段,进行生态调查和分析,具体采用现场调研结合GIS地图来获取数据和实地资料,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滨水空间氛围营造、景观功能、滨水设施质量、植物配置的合理性等。
二、东风渠河流景观空间及设施分析
(一)滨水空间
植物群落是构成滨水空间的重要元素,通过不同地形、植物的季相变化以及植物群落的围合,可以布置出不同的植物空间序列。东风渠植物围合空间的现状总结为以下两个方面:
1.植物搭配层次感缺失
在进行绿化带设计时,树种搭配要考虑速生和慢生相结合、常绿和阔叶相结合,以使在不同时节的更替变换中不会产生绿化空白期,空间围合效果不会减弱,能够维持较为稳定的观赏作用。
2.植物景观参差不齐,对灌木的应用不重视
通过调查发现,柳树、杨树在东风渠滨水景观中应用较好,带来强烈的乡土气息,与草坪搭配,形成草-乔的简洁配置风格。纵观河南地区的滨水景观带不难看出,本地区的景观现状整体不如苏杭等地,想要营造出一个高质量景观,还需加强对灌木的应用。如图2所示,草、灌、乔之间的搭配过渡不自然,地皮有明显的裸露,给人呈现的视觉效果较差。
(二)滨水设施
滨水设施主要分为观赏类和休闲互动类。东风渠作为新建景观,景观功能性较好,能够满足人们简单的需求,但以下问题仍需注意:
1.观赏类景观缺少与河南地域特色相关元素的融合
每个景观段的文化性不突出,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创新性。色彩搭配与材料运用在表现形式上有些不足,景观整体的景观质量不高。
2.休闲互动性景观缺少与之相对应的“互动性”元素
周围的植物的层次较差,绿化面积较少,设施旁的植物层次过渡仍需考量,给人呈现的景观效果不理想,如图3所示。同时还应考虑游憩空间人的行为特点,根据其年龄段不同来设置不同的景观设施,满足人的需求。
三、改造设计策略
(一)从植物配置的角度来说,丰富植物种类,增加空间层次感
建议增加冬季观景植物以及不同高度的乔、灌、草植物组合方式,如刺槐、八角金盘、南天竹、蜡梅等。行道树建议增加品种,不仅仅局限于悬铃木,枫树、银杏等也可以作为行道树使用。同时,建议东风渠滨水河岸带增加灌木的运用,重视其色彩变化,如搭配使用铺地柏、丝兰、迎春、石榴等。
(二)从营造文化氛围的角度来说,强化滨水空间特色,营造水文化氛围
一方面建议深层挖掘相关文化元素,将如东风渠的建造历史、河南省特色文化历史等融入滨水景观当中,增强景观的“叙事性”;另一方面可以将相关文化元素演变为景观设施、小品融入其中,完善东风渠的景观文化氛围。在彰显文化魅力的同时也要善于利用本地已有的景观特色,把握好自然景观与文化内涵之间的平衡关系。
(三)从景观质量的角度来说,提升设施质量,营造品质空间
建议增加滨水文化的可识别性,在以后在景观设施的设计上加强对细节的刻画,从不同的角度构思设施造型,尝试运用不同的材料、色彩搭配;在滨水空间文化功能营造手段上融入河南文化元素的同时,还要借鉴国内外优秀设计案例,尽量给不同节点的景观赋予不同的文化主题。在植物群落组合搭配上要合理控制常绿落叶的比例,增加常绿树种类,营造四季变化丰富的植物景观。同时,根据绿地空间和功能的具体情况,合理控制乔、灌、草的比例,从而进一步提高景观品质与美感。
(四)从游憩空间人的行为特点的角度来说,体现差异化人群需求,注重空间人性化设计
建议区分不同年龄段的活动空间:对于儿童来说,空间的趣味性和安全性是设计的重点。儿童想象力丰富,但易受伤,专注度低,应尽量设置有趣的互动方式,但同时也要考虑设施尺度,如选择色彩丰富但叶片无毒、无刺的植被栽种在场地内,提升教育科普性的同时也提升了空间的安全性。对于青少年来说,空间的聚集性和破坏性是其主要的休憩特点,所处空间缺乏有趣的视觉吸引点,空间功能性单调,会使其感觉到无聊空虚,他们会进行一些破坏行为来打发无聊的时间,建议丰富青少年活动场地的景观设施来吸引群体注意,减少对设施破坏行为发生的概率。对于老年人来说,老人平均每天约有10小时的闲暇时间,游憩活动行为也会大大增加,在活动设施的设计上要考虑老年人的身体尺度,提供安全舒适的活动场所。
四、结语
滨水景观是一种生命,它不仅承载和延续了一个的城市文化特色,也对城市自身环境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现场调研并结合GIS地图来获取数据和实地资料,以滨水空间的营造为入手点,得出提升滨水空间整体氛围营造的途径,并通过对东风渠植物配置、设施质量、人群需求的调查分析,提出改善的相关建议。通过以上分析,得出以下三个结论:
第一,东风渠景观具有较好的生态性,但空间营造感缺失。整体差异性不突出,植物种类丰富,绿化面积占比较大。乔-灌-草的搭配缺少层次感,灌木的运用还需加强。
第二,东风渠景观功能性较好,但文化性和创新性不强。形式功能过于单一,只能满足人们的普通需求;部分节点没有很好地挖掘河南省的文化资源,地域特色不明显,给人的印象不深刻,导致对外来游客的吸引力大大降低。
第三,东风渠景观设施较多,但景观质量不高。河岸带的座椅随处可见,但缺少互动性景观,缺少大型聚集类场所,如廊架、凉亭、茶座等。没有根据不同年龄段的不同需求设置相应的景观设施,导致游客体验感下降。
城市随着发展会对滨河景观提出更高质量的要求,我们应用前瞻性的眼光看待滨河景观未来的发展,要根据城市自身特色和经济基础来确定长远的发展计划和发展思路。希望本论文相关建议的提出能够为东风渠滨河景观的发展提供参考,使其达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韩阳瑞.吉林市滨水绿地的景观评价与环境效益分析[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7.
[2]孔德政,赵亚楠,刘艺平,等.郑州市东风渠滨水景观分析与评价[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2015(1):69-74.
[3]李波.当前河南省城市景观设计状况[J].经营管理者,2008(12):148.
[4]郎小霞.城市滨水空间特色研究:以青岛历史文化风貌区为例[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2.
[5]王学军,王福庆,杜冰峰.郑州市生态水系规划建设思考[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1(18):21-22.
作者单位: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关键词:东风渠;滨水景观;景观评价;郑州市
城市滨水景观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对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高城市景观质量和生态文明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滨水景观不仅可以为动植物提供天然的“住所”,河岸两旁的绿化带也可以净化水质,降噪隔音,一定程度上还可以缓解热岛效应,提升了人们的幸福感和舒适度。此外,东风渠还是郑州主要的泄洪河道,承担着城市防洪、防涝的功能。根据郑州市经济发展的最新要求,结合生态城市以及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相关要求,依據郑州河流滨河景观实际情况,进行提升改造。
一、研究对象概况
(一)研究区概况
郑州处于华北平原以南方向,北临黄河,西依嵩山;年平均气温12℃~15℃,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少雨,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夏季从热带海洋吹来的东南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植被种类多样,以常绿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为主,与华北地区相似。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郑州就是重要的内陆商埠;如今的郑州是中国中部地区的特大型都会和主要经济中心之一、中原经济区的中心城市、长江以北经济发达的省会城市。
(二)研究河段概述
东风渠是郑州市区由南向北最主要的河流,同时也是黄河和郑东新区水域的连接线,如图1所示。东风渠-金水东路段河流滨水景观带是郑州重要的滨水景观带,植被群落构成较为丰富,景观配置方式以草-灌-乔为主,由于植物较多,所以夏季较为舒适,遮阴效果好。本文在东风渠河段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河段,进行生态调查和分析,具体采用现场调研结合GIS地图来获取数据和实地资料,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滨水空间氛围营造、景观功能、滨水设施质量、植物配置的合理性等。
二、东风渠河流景观空间及设施分析
(一)滨水空间
植物群落是构成滨水空间的重要元素,通过不同地形、植物的季相变化以及植物群落的围合,可以布置出不同的植物空间序列。东风渠植物围合空间的现状总结为以下两个方面:
1.植物搭配层次感缺失
在进行绿化带设计时,树种搭配要考虑速生和慢生相结合、常绿和阔叶相结合,以使在不同时节的更替变换中不会产生绿化空白期,空间围合效果不会减弱,能够维持较为稳定的观赏作用。
2.植物景观参差不齐,对灌木的应用不重视
通过调查发现,柳树、杨树在东风渠滨水景观中应用较好,带来强烈的乡土气息,与草坪搭配,形成草-乔的简洁配置风格。纵观河南地区的滨水景观带不难看出,本地区的景观现状整体不如苏杭等地,想要营造出一个高质量景观,还需加强对灌木的应用。如图2所示,草、灌、乔之间的搭配过渡不自然,地皮有明显的裸露,给人呈现的视觉效果较差。
(二)滨水设施
滨水设施主要分为观赏类和休闲互动类。东风渠作为新建景观,景观功能性较好,能够满足人们简单的需求,但以下问题仍需注意:
1.观赏类景观缺少与河南地域特色相关元素的融合
每个景观段的文化性不突出,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创新性。色彩搭配与材料运用在表现形式上有些不足,景观整体的景观质量不高。
2.休闲互动性景观缺少与之相对应的“互动性”元素
周围的植物的层次较差,绿化面积较少,设施旁的植物层次过渡仍需考量,给人呈现的景观效果不理想,如图3所示。同时还应考虑游憩空间人的行为特点,根据其年龄段不同来设置不同的景观设施,满足人的需求。
三、改造设计策略
(一)从植物配置的角度来说,丰富植物种类,增加空间层次感
建议增加冬季观景植物以及不同高度的乔、灌、草植物组合方式,如刺槐、八角金盘、南天竹、蜡梅等。行道树建议增加品种,不仅仅局限于悬铃木,枫树、银杏等也可以作为行道树使用。同时,建议东风渠滨水河岸带增加灌木的运用,重视其色彩变化,如搭配使用铺地柏、丝兰、迎春、石榴等。
(二)从营造文化氛围的角度来说,强化滨水空间特色,营造水文化氛围
一方面建议深层挖掘相关文化元素,将如东风渠的建造历史、河南省特色文化历史等融入滨水景观当中,增强景观的“叙事性”;另一方面可以将相关文化元素演变为景观设施、小品融入其中,完善东风渠的景观文化氛围。在彰显文化魅力的同时也要善于利用本地已有的景观特色,把握好自然景观与文化内涵之间的平衡关系。
(三)从景观质量的角度来说,提升设施质量,营造品质空间
建议增加滨水文化的可识别性,在以后在景观设施的设计上加强对细节的刻画,从不同的角度构思设施造型,尝试运用不同的材料、色彩搭配;在滨水空间文化功能营造手段上融入河南文化元素的同时,还要借鉴国内外优秀设计案例,尽量给不同节点的景观赋予不同的文化主题。在植物群落组合搭配上要合理控制常绿落叶的比例,增加常绿树种类,营造四季变化丰富的植物景观。同时,根据绿地空间和功能的具体情况,合理控制乔、灌、草的比例,从而进一步提高景观品质与美感。
(四)从游憩空间人的行为特点的角度来说,体现差异化人群需求,注重空间人性化设计
建议区分不同年龄段的活动空间:对于儿童来说,空间的趣味性和安全性是设计的重点。儿童想象力丰富,但易受伤,专注度低,应尽量设置有趣的互动方式,但同时也要考虑设施尺度,如选择色彩丰富但叶片无毒、无刺的植被栽种在场地内,提升教育科普性的同时也提升了空间的安全性。对于青少年来说,空间的聚集性和破坏性是其主要的休憩特点,所处空间缺乏有趣的视觉吸引点,空间功能性单调,会使其感觉到无聊空虚,他们会进行一些破坏行为来打发无聊的时间,建议丰富青少年活动场地的景观设施来吸引群体注意,减少对设施破坏行为发生的概率。对于老年人来说,老人平均每天约有10小时的闲暇时间,游憩活动行为也会大大增加,在活动设施的设计上要考虑老年人的身体尺度,提供安全舒适的活动场所。
四、结语
滨水景观是一种生命,它不仅承载和延续了一个的城市文化特色,也对城市自身环境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现场调研并结合GIS地图来获取数据和实地资料,以滨水空间的营造为入手点,得出提升滨水空间整体氛围营造的途径,并通过对东风渠植物配置、设施质量、人群需求的调查分析,提出改善的相关建议。通过以上分析,得出以下三个结论:
第一,东风渠景观具有较好的生态性,但空间营造感缺失。整体差异性不突出,植物种类丰富,绿化面积占比较大。乔-灌-草的搭配缺少层次感,灌木的运用还需加强。
第二,东风渠景观功能性较好,但文化性和创新性不强。形式功能过于单一,只能满足人们的普通需求;部分节点没有很好地挖掘河南省的文化资源,地域特色不明显,给人的印象不深刻,导致对外来游客的吸引力大大降低。
第三,东风渠景观设施较多,但景观质量不高。河岸带的座椅随处可见,但缺少互动性景观,缺少大型聚集类场所,如廊架、凉亭、茶座等。没有根据不同年龄段的不同需求设置相应的景观设施,导致游客体验感下降。
城市随着发展会对滨河景观提出更高质量的要求,我们应用前瞻性的眼光看待滨河景观未来的发展,要根据城市自身特色和经济基础来确定长远的发展计划和发展思路。希望本论文相关建议的提出能够为东风渠滨河景观的发展提供参考,使其达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韩阳瑞.吉林市滨水绿地的景观评价与环境效益分析[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7.
[2]孔德政,赵亚楠,刘艺平,等.郑州市东风渠滨水景观分析与评价[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2015(1):69-74.
[3]李波.当前河南省城市景观设计状况[J].经营管理者,2008(12):148.
[4]郎小霞.城市滨水空间特色研究:以青岛历史文化风貌区为例[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2.
[5]王学军,王福庆,杜冰峰.郑州市生态水系规划建设思考[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1(18):21-22.
作者单位: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