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背景下老旧小区环境改造设计思考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haish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基于我国老龄化背景,对老旧小区环境现存问题进行探讨,以扬州市阳光新苑改造方案为例,分析概括老旧小区内环境的改造设计思路,促使城市老旧小区环境的精细化改造设计,推动城市更新发展。
  关键词:老龄化;老旧小区;精细化改造
  一、我国老龄化背景
  截至2018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1.9%,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并且老龄化速度位于世界前列。预计到2025年,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比例会达到13.7%,到2040年,65岁以上老人比例将达到22%,我国将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解决养老问题成为现阶段国家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现阶段,我国主要养老模式还是以居家养老为主,以机构养老为辅。因此,完善居家养老环境就成为解决养老问题的重点。
  二、城市老旧小区的现存问题
   城市中的老旧小区大多建造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小区内部环境已不能满足年轻一代的高品质生活需求。所以,大多数年轻人选择搬离老旧小区。在此情况下,小区内的现住居民多为老年人与儿童。与此同时,小区内部环境也已不能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居民生活与小区内部环境之间的问题尤为突出,老旧小区的内部环境改造计划亟待实施。
  (一)小区内空间拥挤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日常出行方式已经由过去传统的步行、骑自行车转变为驾驶机动车。在初期规划时,规划者没有预计到现如今汽车的普及化,对于停车位的设计也没有考虑,未能预留足够的停车位。但是随着现如今汽车的普及,私家车的保有量大幅提升,这便导致了占道停车、乱停乱放等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了小区内正常的交通秩序,也使老年人和儿童的日常出行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二)功能场所不健全
  老旧小区在建设时期,是按照当时的设计风格进行建设,但伴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不断发展,居民生活需求的提升,小区在功能性场所的营造上也不能满足现在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老旧小区内的居民多为老年人和儿童,考虑到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他们在日常活动中多偏爱静态运动,即休憩与少量健身相结合的运动形态为主,而儿童活泼好动,喜爱户外玩耍,在这样的综合需求情况下,小区内缺乏适宜这两类人群使用的功能性场所。
  (三)生活设施不完善
  许多老旧小区建设年代久远,楼道内没有照明设施,楼道内部环境昏暗,居民上下楼存在安全隐患。除此之外,小区还存在没有按规模配置满足要求的垃圾分类投放设施、标识规格不符合环卫作业管理要求等问题。
  (四)绿化景观缺乏
  老旧小区在建设时,没有深层次考虑到小区的高品质绿化需求,所以在设计标准配备齐全的基礎上,不会增加绿植用以美化小区的环境,这就导致了老旧小区普遍存在缺乏绿化建设的问题。此外,部分小区内虽然原有绿化景观建设,但是缺少景观层次,植被单一,且由于长期缺乏专业管理与养护,出现绿化不整齐、植物生长杂乱等问题,大大影响了小区的整体环境。与此同时,由于老旧小区内的居住人群多为老年人,许多老年人爱好种植劳作,小区内一部分花坛绿地便被老年人私自侵占,改建为自家田地、花圃,用以种菜、种花等,这样在极大程度上降低了小区内环境的整体美观度。
  (五)适老化设计缺乏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了身体骨骼机能退化的现象,多表现为行动缓慢、腿脚不便、体力不支等,这些身体状况影响着他们的日常活动,所以老年人对于生活环境的舒适度和便捷性也有所要求。老旧小区的人行道大多都不通畅,被树坑以及乱停的机动车所阻断,且未设盲道。建筑的出入口无障碍设施配置不健全,同时缺少无障碍扶手和轮椅坡道,小区建筑多未配备电梯,使得住在较高楼层的老年人日常出行极为不便。
  三、扬州市阳光新苑改造设计案例
  (一)项目概况
  阳光新苑位于扬州市南部,隶属于邗江区,北靠扬力集团科技工业园,西临富川瑞园,东临古运河,华扬东路分隔小区南区与北区,小区面积约7900平方米。小区建造年代较早,存在各种问题。
  (二)现存问题
  第一,安全性低。安全性能作为小区生活的基础保障,在整个小区的环境构建中具有较高的要求。阳光新苑小区的电子监控系统不够完善,主要出入口、小区路段、重要通道、公共设施没有设置完全符合公安部门要求的监控探头。且小区的安全疏散通道被车辆及杂物占用,消防通道不够流畅,安保巡逻人员缺乏。
  第二,环境品质较低。环境品质在满足小区居民基本居住条件的基础上,对居民更高要求的精神生活具有影响。由于阳光新苑建造时间久远,道路铺装存在一定的破损,部分路面有积水;绿化灌木的种植数量偏少,导致了小区整体的景观氛围较差;基础设施缺乏,小区的内部道路以及出入口处都没有配备无障碍通道,公共活动区域也没有配备足够的养老服务用房和居民活动场所。
  (三)改造策略
  通过消除安全隐患,整治环境卫生,完善基本便民设施,落实基本物业管理服务,将阳光新苑改造成宜居示范住区。
  1.总体布局梳理
  首先,清除小区内堆放的杂物,梳理建筑内部空间。其次,完善小区道路组织,疏通小区道路,形成环状布局。最后,对小区内的整体景观进行提升,结合公共活动场地打造中心小绿地、增加树池等,提升小区环境。
  2.分项设计
  第一,提高安全性能。在小区所有出入口处安装非机动车及步行门禁和机动车道闸,设置减速带,并增设监控,铺设彩色面包砖,安装无障碍通道标志牌,并确保通道两侧无阻碍物。此外,在小区北部出入口处增加门卫室,在单元楼出入口处增设112处带有电子门禁系统的单元防盗门、门灯和门牌。
  第二,完善照明亮化系统。优选灯杆造型,升级节能光源,配置完善的控制系统;修缮小区内原有路灯56处,新增63盏路灯;在活动场地增设景观灯3盏,丰富照明层次;根据实际情况,对居民楼内所有楼道灯进行排查,修缮672处损坏的楼道灯与开关,保证楼道灯系统运转正常;对所有单元门灯进行修缮或更换。   第三,完善消防应急系统。清理占用应急通道的不合理车位、垃圾杂物和长期无人管理的车辆,保证道路畅通;局部入户道路拓宽,保证消防车的通行;在主要应急通道设置消防标识,绘制禁停线,保证应急车辆可到达任意居民楼附近。
  第四,提升环境品质。整治环境卫生,清理乱堆乱放杂物;更换宣传栏,定期进行清洗维护;垃圾实行分类管理,结合每栋住宅楼进行布置,共在65处布置分类垃圾收集桶,1处布置垃圾集中管理点;完善排水系统,根据小区人口人均生活污水指标120升/天,按照《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2009年版)要求,计算得出每天的污水总量约为600 立方米,在小区主路上布置主干管,管径为公称直径800毫米,支管公称直径600毫米,新增污水管共计3485米。
  第五,规划小区道路及绿化。拓宽小区主要道路,在两侧有空间的地方增加人行道。机动车道路采用低噪或降噪路面,并设置限速行驶标识和路面减速设施。美化绿化景观,对小区绿化进行重新布局,避免黄土裸露,形成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小区改造后的中心绿地及沿街绿化带总面积约13286平方米,小区总人口约5000人,则人均绿地面积约2.66 平方米,满足居住区规范人均0.35平方米的要求。
  第六,提升建筑风貌。对建筑外墙面进行清洗,空调机位用百叶罩进行遮挡,统一晾衣架。
  第七,完善配套设施。对整个小区内环境进行无障碍设施改造,在建筑楼道内增加右侧扶手,保证扶手的连贯性,修补破损,增加警示性标志。同时,按照规范增设门牌、标志牌、指示牌,指示牌应准确清晰,便于老年人记忆和查找。小区现有服务用房已废弃,缺少养老服务用房,所以可以将原有诊所二楼改为老年人活动中心、老年人就餐点,对健身场地进行改造,铺设透水橡胶地面。在活动场地附近或小区内合适位置增设带有扶手的休息座椅,根据情况改造场地内原有的座椅,使其符合老年人使用需求。对小区机动车停车位重新布局,地面采用彩色透水沥青铺设,打造生态停车场,在楼房北侧合理设置机动车停车位,最大限度满足居民停车需求。同时,统一设置非机动车停车区域3处,并设置非机动车车棚及电动车充电装置,新建车棚选用轻型材质建造,色彩与周边建筑环境协调。
  第八,规范管理服务。在物业管理用房中,设置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立小区日常常态化管理机制,持续更新改善小区设施和环境。完善阳光新苑社区物业管理系统,提升小区的管理水平,使小区的日常管理更加方便。将计算机的强大功能与现代的管理思想相结合,建立现代化智能小区是物业管理发展的方向。增加针对老年人的服务条款,配合社区和养老服务机构共同做好为小区老年人服务的工作。重视现代化的管理,重视细致周到的服务是小区管理工作的宗旨。阳光新苑社区内可设置业主委员会或管理委员会,建立公众参与社区治理机制,搭建志愿者服务网络,定期征询居民意愿并反馈处理结果,多为人民服务。
  四、结语
  在我国老龄化问题日渐显著的今天,老旧小区的精细化改造是一个长期性、持续性发展的过程,需要各级单位之间紧密配合。除了相关部门对小区进行积极改造以外,群众也要努力提高对小区环境意识的转变,共同找到适合老旧小区更好发展的模式,最终让居住在老旧社区内的全齡段居民都能够享受高品质的生活,建造环境宜居、幸福和谐的美丽家园。
  参考文献:
  [1]张承宏,穆冠霖.城市老旧小区改造现状及难点与对策分析[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6):77-79.
  [2]吕茵.城市老旧小区景观改造的“微更新计划”[J].园林,2018(5):60-62.
  [3]石庆丰.城市老旧小区改造现状及难点与对策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8(25):71.
  [4]张松丽.城市老旧小区改造现状及难点与对策分析[J].中国住宅设施,2020(4):90-91.
  作者单位:
  南京工业大学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城市交通网络的建设和发展,每个城市对地铁的建设都在有序进行,随之而来的就是地铁站的“千站一面”“站站相同”的站内装饰风格,然而西安地铁的建设实现了“千站千面”,且合理运用了传统文化元素。文章以西安地铁的环境设计为例,分析了传统文化元素在地铁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环境设计;传统文化元素;西安地铁  时代和科技的进步使环境设计工艺和材料日新月异,设计师挖掘和运用传统文化元素的力度也
期刊
摘 要:改善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是保护与发展传统村落的基础,是解决人口流失的突破口。文章以吉林省传统村落锦江木屋村为例,通过田野考察、入户调研等方式,分析了锦江木屋村人居环境现状,以村情为导向,提出优化村民居住空间、完善村落公共设施、基于环境保护生态化寻求经济多元化发展、提高村民保护和改善人居环境的主动性、挖掘传统村落多元化价值五项改善策略,旨在优化传统村落人居环境,为传统村落发展提供启示和帮助。  
期刊
摘 要:文章以北京中山公园为研究对象,结合实地考察、相关文献着重讨论中山公园的前身——社稷坛成为公园的发展过程。采用视觉文化研究的方法对作为公共空间的中山公园进行空间、时间、记忆、物等方面的分析,试图从新视角出发重新解读中山公园如何发生巨变。  关键词:社稷坛;北京中山公园;视觉文化;图底关系  北京中山公园与它的前身——明清社稷坛各自包含了极为重要的文化意涵。谈及“视觉”,关于社稷坛的研究众多,
期刊
摘 要:文章探索地域文化与城市品牌形象之间关联的纽带,将地域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品牌形象建设的方方面面,促进城市品牌形象提升与发展,为城市品牌形象建设与地域文化融合提供新的思考方式,引用“双钻石模型”的非线性思维方式,从宏观的角度思考地域文化与城市品牌形象建设中的关联之处,通过反复研究和验证,最终完整、系统地建构了地域文化视角下城市品牌形象建设的“双钻石模型”。文章致力于找寻更贴合地域文化的城市品牌形
期刊
作者简介:   张伟,硕士,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赵君,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基金项目:本作品系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互聯网+教育’背景下高职steam教育模式的实践路径研究——以平面设计课程为例”(JG2017C)研究成果。
期刊
摘 要:文章以人性化理念在莲花台森林公园风景园林设计中的运用为分析对象,介绍了风景园林设计中人性化理念应用的必要性,分析了风景园林设计中人性化理念应用的要求,然后阐述了莲花台森林公园风景园林设計存在的缺陷,并就此提出了人性化理念在莲花台森林公园风景园林设计中运用的建议,以期提升莲花台森林公园风景园林设计的质量。  关键词:人性化;风景园林;设计理念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大环境下,人民群众希望获得更
期刊
摘 要:黟县作为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保留着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遗存。如今传统村落物质遗存普遍性价值得到肯定与保护,传统村落发展如何体现出各自的特殊性需要探索更多的路径。文章以黟县碧山村为例,对当地村落保护现状以及特色资源进行梳理,并根据村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为周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传统村落;碧山;保护;发展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传统村落在这一浪潮中
期刊
摘 要:区域资源是一个地域赖以生存与成长的所有优势与劣势条件的总和,其中包括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社会经济资源等。区域资源是区域成长与发展的基础,辉县市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文章结合辉县市的特色资源和城市形象,阐述区域资源的有效开发在城市品牌形象设计中的重要性及意义,针对现实状况中的不足之处提供建议。  关键词:太行山;辉县市;区域资源;城市形象  一、自然资源与辉县市城市形象的关系  
期刊
摘 要:乡村文化景观是传统乡村文化得以传承发展的重要物质载体。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以及美丽乡村规划的实施,乡村改造的浪潮空前高涨,在此背景下乡村改造中“千村一面”等同质化问题日趋凸显。文章立足于传统乡村视角,进一步探究乡村文化与乡村景观设计的内在联系,总结乡村景观设计中文化景观的应用原则,促进传承宝贵的乡村文化,推动传统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文化景观;乡村景观设计;乡村文化;可持续发展 
期刊
摘 要:文章以“青景竹韵”主题民宿设计方案为例,探讨将非遗元素运用于主题性乡村民宿空间设计的途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土文化的精华。在全域旅游背景下,大众旅游兴起,在乡村旅游中体验当地文化也成为广大游客的普遍需求。主题性乡村民宿设计中融入当地非遗元素,能提升民宿的文化体验感,增加民宿的价值和独特性,且能促进非遗的传播、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非遗元素;乡村民宿;民宿设计;主题性  伴随着我国的城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