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新型的思维工具,已经被广泛运用到小学教学的各种学科。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对于思维导图的运用,我们进行了广泛的探索。文章结合教育实践从数学概念教学、应用题解答、数学复习环节等不同视角展开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导图;应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把思维导图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把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直观和形象,并且增强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所以文章将结合教育实践对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里的应用展開分析和探讨,并提出我自己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抽象的数学概念用直观的思维导图呈现
小学数学教学中出现了大量的数学概念,而数学概念的阐述常常非常抽象,对于抽象思维能力比较薄弱的小学生来讲,理解和记忆这些数学概念有一定的难度。而用思维导图来解读和呈现数学概念,既可以使数学概念的内容直观形象,而且也可以实现不同数学概念之间的对比,从而在形象记忆和对比记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数学概念,抓住数学概念的本质特征,并能灵活应用数学概念。
例如,在教授《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相关内容时,学生必定要接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数学概念。通常情况下,如果我们让学生单独指认某个图形,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回答正确。但是如果我们编制选择和判断等不同的题型,就会暴露出出学生缺乏对三个图形概念之间区别和联系的全面认识。在进行相关教学时,我们就可以围绕这三个图形概念绘制思维导图,并以“图形”作为主题词,向外发散三个分支: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在每一个分支上都要将判定不同图形的关键信息列出来。同时,我们还可以把图形判定所需要的关键信息放在几个圆圈里,看看有没有重叠的关键信息,并通过非重叠的关键信息作为区别不同图形的关键。通过思维导图进行数学概念的对比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和记忆数学概念,也提高了数学概念的教学效率。
二、解答应用题时用思维导图呈现复杂的数量关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题教学是一个重点。但是很多学生都怕做应用题,因为应用题中常常有复杂的数量关系。在应用题教学中,我们尝试使用思维导图把应用题中复杂的数量关系直观地呈现出来。这样学生就可以真正抓住应用题的题干,进而确定解题的思路和解题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带领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审题,提高了审题的质量。
例如,在教授“和倍”和“差倍”问题时,很多学生都会感到头疼。实际上我们在弄清和倍问题和差倍问题的基础上,确定一下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与方法,那么这样的应用题也会迎刃而解。我们在课堂上使用思维导图来明确这类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和解读的思路与方法。有这样一道例题:幸福村的果园种着梨树和苹果树一共248棵,苹果树的棵数是梨树的三倍,求梨树和苹果树各多少棵?那么我们审题时这样列思维导图:关键词是“和倍问题”然后使用三个分支,在分支上写出数量关系:总和÷(几倍+1)、总和-较小的数=较大的数;较小的数×几倍=较大的数。上述题目非常的简单,学生直接利用公式解题即可。在教学中,由于我们使用了思维导图的方式,使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和数量关系一目了然,有效降低了解题的难度,也提高了学生解题的正确率,为学生解决类似的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三、复习时用思维导图便于学生整体把握知识体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通常利用复习的环节来把数学知识串联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链,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发现各个知识点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同时还能使学生发现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不能快速高效地达到复习的预期效果,而且还会经常出现丢三落四的情况。如果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复习环节,可以使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形象直观,也有利于对不同知识点进行整合,从而使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知识体系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例如,在教授《长方体和正方体》时,在复习环节,我们便使用思维导图来呈现相关的知识点。关键词设置为“长方体和正方体”,接下来延伸出几个分支,分别在分支上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概念及计算、体积概念及计算。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这一分支上,再继续向下细分,每个分支分别为:形体、面、顶点、棱、关系,等等。依次延伸各个分支,最后形成一个庞大的网络知识,从而使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体系变得直观清晰,有利于学生发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便于他们理解和记忆。以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复习,使碎片式的知识点变成了一个整体,有效提高了复习的效果,促进了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把握。
总之,思维导图使用了图文结合的方式,可以使人的思维过程可视化。而小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占优势的阶段,因此在小学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还会开展相关的实践探索,使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铭华.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J].甘肃教育,2019(23):92.
[2]吕国栋.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2):249-250.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导图;应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把思维导图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把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直观和形象,并且增强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所以文章将结合教育实践对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里的应用展開分析和探讨,并提出我自己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抽象的数学概念用直观的思维导图呈现
小学数学教学中出现了大量的数学概念,而数学概念的阐述常常非常抽象,对于抽象思维能力比较薄弱的小学生来讲,理解和记忆这些数学概念有一定的难度。而用思维导图来解读和呈现数学概念,既可以使数学概念的内容直观形象,而且也可以实现不同数学概念之间的对比,从而在形象记忆和对比记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数学概念,抓住数学概念的本质特征,并能灵活应用数学概念。
例如,在教授《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相关内容时,学生必定要接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数学概念。通常情况下,如果我们让学生单独指认某个图形,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回答正确。但是如果我们编制选择和判断等不同的题型,就会暴露出出学生缺乏对三个图形概念之间区别和联系的全面认识。在进行相关教学时,我们就可以围绕这三个图形概念绘制思维导图,并以“图形”作为主题词,向外发散三个分支: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在每一个分支上都要将判定不同图形的关键信息列出来。同时,我们还可以把图形判定所需要的关键信息放在几个圆圈里,看看有没有重叠的关键信息,并通过非重叠的关键信息作为区别不同图形的关键。通过思维导图进行数学概念的对比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和记忆数学概念,也提高了数学概念的教学效率。
二、解答应用题时用思维导图呈现复杂的数量关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题教学是一个重点。但是很多学生都怕做应用题,因为应用题中常常有复杂的数量关系。在应用题教学中,我们尝试使用思维导图把应用题中复杂的数量关系直观地呈现出来。这样学生就可以真正抓住应用题的题干,进而确定解题的思路和解题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带领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审题,提高了审题的质量。
例如,在教授“和倍”和“差倍”问题时,很多学生都会感到头疼。实际上我们在弄清和倍问题和差倍问题的基础上,确定一下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与方法,那么这样的应用题也会迎刃而解。我们在课堂上使用思维导图来明确这类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和解读的思路与方法。有这样一道例题:幸福村的果园种着梨树和苹果树一共248棵,苹果树的棵数是梨树的三倍,求梨树和苹果树各多少棵?那么我们审题时这样列思维导图:关键词是“和倍问题”然后使用三个分支,在分支上写出数量关系:总和÷(几倍+1)、总和-较小的数=较大的数;较小的数×几倍=较大的数。上述题目非常的简单,学生直接利用公式解题即可。在教学中,由于我们使用了思维导图的方式,使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和数量关系一目了然,有效降低了解题的难度,也提高了学生解题的正确率,为学生解决类似的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三、复习时用思维导图便于学生整体把握知识体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通常利用复习的环节来把数学知识串联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链,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发现各个知识点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同时还能使学生发现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不能快速高效地达到复习的预期效果,而且还会经常出现丢三落四的情况。如果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复习环节,可以使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形象直观,也有利于对不同知识点进行整合,从而使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知识体系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例如,在教授《长方体和正方体》时,在复习环节,我们便使用思维导图来呈现相关的知识点。关键词设置为“长方体和正方体”,接下来延伸出几个分支,分别在分支上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概念及计算、体积概念及计算。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这一分支上,再继续向下细分,每个分支分别为:形体、面、顶点、棱、关系,等等。依次延伸各个分支,最后形成一个庞大的网络知识,从而使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体系变得直观清晰,有利于学生发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便于他们理解和记忆。以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复习,使碎片式的知识点变成了一个整体,有效提高了复习的效果,促进了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把握。
总之,思维导图使用了图文结合的方式,可以使人的思维过程可视化。而小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占优势的阶段,因此在小学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还会开展相关的实践探索,使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铭华.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J].甘肃教育,2019(23):92.
[2]吕国栋.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2):249-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