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道”宝宝也需要被理解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yyy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些孩子不能惹,因为他总把自己的需要摆在第一位,他的玩具熊、小车、餐具……谁都不能碰。万一别人不小心招惹了他,他就大发脾气,又哭又闹。
  我的谁也不能碰
  案例:小力的玩具太多了,多到不得不专门拿一个房间来放置。可即便这样,每当家里有小朋友来玩,妈妈希望小力把玩具拿出来和小朋友分享时,小力却不同意。他最大的慷慨,是把玩具拿在自己手里,给小朋友看看,但坚决不让小朋友碰。就算他已经不玩了的旧玩具,如果妈妈拿给小朋友玩,他也会不依不饶地哇哇大哭。
  分析:宝宝在2岁之后,自我意识开始萌芽,懂得什么是我的,什么是你的。你的东西我可以拿,但我的东西绝不允许你拿。从这一时期开始,宝宝开始变得格外“小气”,不愿意和别人分享自己的任何东西。这种现象很正常,但也是阶段性的。所以,父母不必强迫2岁多的孩子与人分享,但如果孩子到了4岁还是如此,家长就需要弄清楚宝宝不愿分享的原因,并加以干涉了。
  改造:当宝宝像母鸡似的护着自己的一堆玩具时,妈妈可以先拿别的东西招待小朋友,例如美味的点心。当家里充满欢乐的气氛,宝宝被吸引过来后,妈妈可以不失时机地说:“如果你肯把玩具拿出来分享,就和与大家一起吃巧克力蛋糕一样,人人都会很快乐的。”受当时气氛的感染,原本不愿意分享的宝宝通常也会乐意维持这种友好的氛围,把玩具贡献出来。另外,妈妈可以多带宝宝参加一些需要与人配合才能玩的活动,让他意识到想交朋友必须大方,这样自己才能玩到更多有意思的游戏。
  空着也不让你玩
  案例:小区的空地上有两个专门供小朋友玩的秋千。明明玩秋千时,总喜欢把另一个秋千的吊绳也攥在手里。一旦别的小朋友来玩,他就尖叫着不肯让别人玩。秋千是小区的公共资源,是属于大家的,可明明把它当成自己的了,惹得很多家长和孩子都在背地里说明明的不是。
  分析:在家里,宝宝往往受到大人的宠爱,凡是宝宝想要的东西,大人都会顺着他的意思,让他独享。有时明知宝宝霸道,大人也不计较。这种息事宁人的做法,往往造成宝宝的任性霸道。当霸道宝宝和小朋友一起玩耍时,他习惯性地像在家里一样行使特权,却不知环境已经变化,他必须遵守公共规则,在家庭之外,没有人会格外迁就他,于是独占惯了的他难以接受,便用尖叫、强占等过激行为来表达愤怒。
  改造:俗话说:“以其人之身,还治其人之道。”如果宝宝霸道,可以让他尝尝被霸道宝宝摆一道的滋味,妈妈可以请大一点的孩子来配合。当宝宝发现自己不但没有多吃多占,反而本该得到的也被别人霸占了,他自然会对霸道行为心生不满,从而变得遵守公共规则。因为这样,至少他的正当利益不会受到侵害。
  不给我就抢
  案例:韦韦2岁,在小朋友中以霸道闻名。和小朋友一起玩时,只要看到别人手里有新玩具或者他觉得好玩的东西,问都不问,直接动手就抢。小朋友们一看他来了都防着他,特别是有新玩具的小朋友,一见韦韦,有多远躲多远。除了抢玩具,韦韦有时还会抢小朋友的零食,二话不说,抢来就吃,把小朋友吓得直哭。
  分析:对自己想要的东西,尚小的宝宝没办法说清楚,就直接动手抢。因为这对他来说,是最直接有效的办法。有时为了拿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他还会动手打人,抓伤小朋友。当这种行为得不到有效制止而屡屡得逞后,就会成为一种坏习惯。
  改造:宝宝并非天生霸道,而是他还不懂是非对错,需要爸爸妈妈的正确引导。所以,在家里,爸爸妈妈不能凡事都以宝宝为中心。出去玩,可以事前对宝宝说:“宝宝,我们不能抢别人的东西,那是不对的。”“想玩小朋友的玩具,要先问行不行,行咱们就玩,不行咱们就不玩。”强化宝宝的是非观念和礼貌观念,让他明白,守规矩、懂礼貌的孩子才受欢迎。同时,也可以让宝宝带一件玩具出门,用来和小朋友交换。
  我偏要别人喜欢的东西
  案例:游乐场里有很多设施都空着没人玩,可皮皮偏要和那些正玩得高兴的小朋友抢位子。他一会儿把正在玩摇摇车的小朋友推下车,一会儿又挤到别人正蹦得高兴的蹦蹦床上……反正,他尽跟玩得高兴的小朋友过不去。没一会儿,找皮皮妈投诉的小朋友都排成队了。皮皮妈不仅感觉颜面无光,更头疼自家宝宝怎么成了小霸王。
  分析:能让别的小朋友玩得这么高兴,这东西肯定特别好玩。这是宝宝的一种好奇心理。如果宝宝有自制力,他会自觉地排队等待,但是平时在家要什么就有什么的孩子,却没有等待的耐心,时常会表现出冲动、霸道的一面。
  改造:妈妈要注意培养宝宝的耐心,不要为了避免宝宝生气或者害怕宝宝满地打滚,就急于答应宝宝的要求,要试着让宝宝学会等待。当宝宝在公众场所表现霸道时,可以转移他的注意力,和他一起去发现更好玩的东西。也可以在别人批评宝宝霸道时,做一个旁观者,事后再向宝宝说明他错在哪里,要让宝宝明白,遵守规矩,才会受人欢迎。
  让宝宝照顾更小的宝宝
  除了以上有针对性的改造方法外,改造霸道宝宝还有几个共同的小妙招,家长们不妨参考:
  1.让宝宝有机会照顾比他还小的宝宝,获得帮助别人的快乐。
  2.不要讓宝宝产生过强的优越感,这会让他不屑于与别的小朋友友好相处。
  3.当宝宝主动和小伙伴分享自己的玩具时,要及时表扬、鼓励他。
  4.和宝宝一起玩,当他的玩伴,在游戏中重现他平时的表现,让他看到自己的缺点。
  5.不在别人面前讨论宝宝的霸道任性,以免让宝宝产生逆反心理。
  宝宝霸道,首先是家长给宠的,其次是因为好奇心。不过,家长不必过于担心,宝宝的每种霸道行为其实都是可以理解的,只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就能药到病除。
  【编辑:杨子】
其他文献
一厢情愿的暧昧  在上海市松江区某中学担任驻校心理辅导员的时候,我认识了一个叫林枫的高二男生。其实,认识他之前我就久仰他的大名了:校园吴彦祖、校篮球队主力后卫、林十三。前两个绰号好理解,说他长得帅、篮球打得好,“林十三”是什么意思呢?一打听才知道,是说他上了高中以来,所有考试最低排名是年级第十三名,妥妥的学霸!让我没想到的是,第一个主动来找我咨询心理问题的学生居然是他。  “原来你就是林枫!”那天
【人物名片】  龚亚夫,长期从事中小学英语教育,参加中英合编初中英语教材,包括《PEP小学英语》《新目标英语》《新维度英语》等。全国政协第九、十、十一届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教育部教师资源专家委员会委员。  英语培训市场乱象丛生,焦虑营销比比皆是  龚亚夫先生有40多年的英语教学经验,是我国英语教育的权威。他不仅是研究型专家,而且对校外英语培训
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脍炙人口,不知感动了多少妈妈,却很少有人探究这首歌的深意:只有陪伴孩子的妈妈才是好妈妈。正如歌中所唱:“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没妈的孩子像根草,离开妈妈的怀抱,幸福哪里找?”揭示的正是陪伴的重要性。不信?让我们来说一说叶文云母子的故事,便知此言不虚。  叶文云是一家服装店的老板,每天早出晚归,丈夫也忙,只好把儿子孙楚洋交给保姆照顾,一家人相聚的时光少之
人物名片  朱永新: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博士生导师,现任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多次被评为“中国十大教育英才”、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候选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为了公共利益”年度人物等。  家长们总是跟孩子强调“知识改变命运”,却常常忽视比知识更隐形、更能决定命运的另一种力量——习惯。  习惯,就像人类心灵深处的发动机,一旦开始运转,就会悄悄操控着
先肯定孩子的话,然后加上一个有积极意义的提问,因势利导,找到孩子的心结,进而引导他步入正确的轨道——  那天,看着儿子小凡喝一包冷牛奶,我一个箭步上前抢了下来,说:“这大冬天的,牛奶要热一下再喝,冷的喝下去要拉肚子的。”小凡撇了撇嘴,伸手又夺回牛奶,不耐烦地回我:“老妈,你真烦!我就爱这么喝。”说完,他拿着牛奶去了自己的房间。  小凡12岁了,想法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爱跟我唱反调。平时让他少看手机,
“得中原者得天下”、“逐鹿中原”、“问鼎中原”,所有这些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词语背后,是河南在中国历史文化上的地位,在5000年中华文明的长河中,有近4000年,文明中心在河南,河南是“中国的DNA”。    河南简称“豫”,根据《说文解字》,“豫者,象之大也”。河南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的发展中大省,在奔向现代化的征途中,就像因身躯庞大而动作不敏捷的大象,前进的脚步很沉重。  但是,谁说大象不能跳舞?进
第二次高考失利后,他骗父母说自己考上了大学,然后去北漂,迷茫无助时,父亲引领他回家;送他上大学时,父亲叮嘱他珍惜时光;从设计业巨头洛可可公司离职被嘲讽时,父亲让他走自己的路;做手书字库被骂时,父亲说会永远站在他这一边……如今,他在手书领域越来越出名,他说——  第二次高考失败,他藏起成绩单,骗父母说自己考上大学了,然后开始北漂。迷茫无助时,他接到父亲的电话:“回来吧,家门为你敞开着。”  尚巍,1
美国儿科学会近日发布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幼儿园表现好的孩子,日后成长过程中更容易取得成功。  为了解幼儿园生活对孩子未来成功的影响,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研究员卡罗琳·菲茨帕特里克博士及其研究小组对参与魁北克儿童发展纵向研究的2000名儿童展开跟踪调查。调查从5岁开始,到高中结束。  研究人员先测试了参试儿童的词汇量和数学能力;在幼兒园毕业时,评估了老师们对参试儿童课堂表现的问卷调查结果;在参试孩子高中
美国《精神病学前沿》杂志日前刊登的研究成果表明,深度参与育儿有益父亲心理健康,降低其“产后抑郁”风险。  美国加州州立大学研究团队对来自美國5个地区、881名不同种族的低收入父亲进行走访调查。随访于孩子出生后1个月时进行。在控制社会和人口统计学变量的情况下,研究人员着重评估了参试父亲与婴儿相处时间的三项指标:父亲陪伴新生儿的时长、养育子女的自我效能感和提供物质支持的能力。孩子出生后1个月、6个月和
症状:孩子做事特别磨蹭  一大早,一位家长打来电话,语气焦急,说发现孩子不正常,请我尽快安排接待来访。于是,下午我就接待了这一家三口。  虽然听家长说孩子不正常,但出于职业习惯,我依然会有自己的观察。从这一家三口进门到落座,我初步的观察结果是,男孩挺正常,而且给我的第一印象不错。进入房间后,因为人多椅子少,男孩不仅帮忙搬椅子,还让父母先落座,然后自己才坐下,并主动和我打招呼。说实话,男孩的表现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