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高层建筑规模化发展,相应的深基坑岩土工程中的监测技术也将不断发展和提高。深基坑岩土工程中的监测技术处理将以控制精度为主要内容,监测要求也将越来越高,相应的监测方法、工装工具、土方运输方式和工程施工下水方式也将有革命性的发展。基于此,本文对当前我国深基坑岩土工程中的监测技术处理试做探究,望予同行参考。
关键词:深基坑;岩土工程;监测技术
中图分类号:TK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深基坑岩土工程监测目的
在巖土工程中,由于地质条件、荷载条件、材料性质、地下构筑物的受力状态和力学机理、施工条件以及外界其它因素的复杂性,岩土工程迄今为止还是一门不完善的科学技术,很难单纯从理论上预测工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而且理论预测值还不能全面而准确的反应工程的各种变化。所以,在理论分析指导下有计划的进行现场监测是十分必要的。
监测可谓是对工程施工质量及其安全性用相对精确之数值解释表达的一种定量方法和有效手段,是对工程设计经验安全系数的动态诠释,是保证工程顺利完成的必需条件。在预先周密安排好的计划下,在适当的位置和时刻用先进的仪器进行监测可收到良好的效果,特别是在工程师根据监测数据及时调整各项施工参数,使施工处于最佳状态,实行“信息化”施工方面起到日益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先进可靠的手段,建立一个严密的、科学的、合理的监测控制系统,确保该基坑工程及其周围环境在施工期间的安全稳定。
二、基坑顶水平位移、基坑沉降监测
地面位移沉降点埋设在基坑坑顶周边,采用人工挖孔后插入钢筋并用混凝土浇灌固定。挖孔直径300mm,孔深约0.5m,周边砌砖围护。分别在基坑周边埋设10个观测点。
支护结构顶部的水平位移与沉降及支护结构的变形,顶部变形监测点应环绕基坑四侧布置,各点间距宜为15~20m;附近2H范围内建筑物的沉降和倾斜量测;附近地表、路面的变形、开裂及建筑物状态观察。基坑开挖期间应定期进行观测,观测数据及时报有关单位。
在施工开挖过程中,基坑侧壁最大水平位移与当时基坑开挖深度之比:不大于0.25HQ且累计最大位移不超过40mm,水平位移速率不超过5 mm /d。基坑开挖边顶线2m范围外的总沉降值不大于30 mm,预警值为35 mm;在地下结构施工期的水平位移速率不超过2mm/d。变形出现突变或超出控制值时要采取加固措施。
基坑顶面水平位移观测方法:采用精密的PTS-215全站仪或JZ-JDA经纬仪,按自由站法或极坐标法对埋设于基坑支护结构上的水平位移标志进行观测,每次观测所得的各个观测点坐标与基坑开挖前进行的初始观测值相比较,所得的坐标差即为该观测点在本观测周期内的累计位移值。
基坑顶面沉降观测方法:采用精密的水准仪,配合高精度的水准尺,采用几何水准观测方法,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方法对埋设于基准点的高程与基坑开挖前进行的初始观测值相比较,所得的坐标差即为该观测点在本观测周期内的沉降值。
观测频率:在开挖基坑过程中监测时间间隔不超过3天,其余情况下每星期监测1次,当有危险事故征兆时应连续监测。
三、基坑土体开挖时发生影响工程安全等突发事件处理
(1)、如果在基坑开挖的过程中,发现支护结构出现漏水、涌砂,需要马上进行内回填反压外侧灌浆处理,反压土方可以利用钩机就近开挖基坑内的土方,也可以采用事先准备好的沙包。然后漏水、涌砂部位进行灌砂压浆加固,将涌砂部位由于水砂流失部位造成的塌方及时恢复成原样。
(2)、如果在开挖过程中发现支护桩位移较大或地面沉降较大已经超过了设计警戒值,监理单位应马上下达停工令,召集施工单位、设计单位、业主等参建单位各方召开现场会,分析造成位移偏大的原因,调查是否对周边建筑物和地下管线造成了不利影响,及时采取回填土方、灌浆加固、或增加支撑等措施控制支护桩的侧向位移和地面沉降。
(3)、只要发生超出设计报警值的变形,就必须对支护结构和周边建筑物加密观测,实时地报告位移情况,如果发生危及周边建筑物的变形,则必须马上对建筑物内的人员组织疏散,撤离到安全地带,并进行妥善安置。
(4)、施工现场准备有钢管、砂袋、水泥、水玻璃、脚手架和灌浆设备,并确保灌浆设备的完好,能够随时启动进行灌浆加固。要有专人负责应急预案的实施,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熟悉应急预案的实施步骤。
四、深基坑岩土工程中常见险情或险情征兆的应急预案
1、悬臂式支护结构过大,内倾变位的应急处理措施
可采用坡顶卸载,桩后适当挖土或人工降水、坑内桩前堆筑砂石袋或增设撑、锚结构等方法处理。为了减少桩后的地面荷载,基坑周边应严禁搭设施工临时用房,不得堆放建筑材料和弃土,不得停放大型施工机具和车辆。施工机具不得反向挖土,不得向基坑周边倾倒生活及生产用水。坑周边地面须进行防水处理。
2、内撑发生较大内凸变位的应急处理措施
要在坡顶或桩墙后卸载,坑内停止挖土作业,适当增加内撑或锚杆,桩前堆筑砂石袋,严防锚杆失效或拔出。
3、基坑发生整体或局部土体滑塌失稳的应急处理措施
应在有可能条件下降低土中水位和进行坡顶卸载,加强未滑塌区段的监测和保护,严防事故继续扩大。
4、桩间距过大,发生流砂、流土,坑周地面开裂塌陷的应急处理措施
立即停止挖土,采取补桩、桩间加挡土板,利用桩后土体已形成的拱状断面,用水泥砂浆抹面(或挂铁丝网),有条件时可配合桩顶卸载、降水等措施。
5、设计安全储备不足,桩入土深度不够,发生桩墙内倾或踢脚失稳的应急处理措施
应停止基坑开挖,在已开挖而尚未发生踢脚失稳段,在坑底桩前堆筑砂石袋或土料反压,同时对桩顶适当卸载,再根据失稳原因进行被动区土体加固(采用注浆、旋喷桩等),也可在原挡土桩内侧补打短桩。
6、管(基)坑内外水位差较大,桩墙未进入不透水层或嵌固深度不足,坑内降水引起土体失稳的应急处理措施:
停止基坑开挖、降水,必要时进行灌水反压或堆料反压。管涌、流砂停止后,应通过桩后压浆、补桩、堵漏、被动区土体加固等措施加固处理。
7、基坑开挖后超固结土层反弹,或地下水浮力作用使基础底板上凸、开裂,甚至使整个基础上浮的应急处理措施:
在基坑内或周边进行深层降水,土体失水固结,桩周产生负摩擦下拉力,迫使桩下沉,同时降低底板下的水浮力,处理开裂的底板后方可停止基坑降水。
8、因基坑土方超挖引起支护结构破坏的应急处理措施:
应暂时停止施工,回填土或在桩前堆载,保持支护结构稳定,再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处理。
五、监测资料整理
1、将每次测得各监测点的数据填写在相应的记录表中,观测结果记录必须做到真实、准确、全面、整洁。
2、根据观测结果及时绘制变形~时间曲线。
3、每次观测的结果应及时报设计、甲方及监理等有关单位。
4、各种观测记录表要求分别整理面册,各种曲线图应上墙,以便于查阅。
5、发现超出警戒值时,应加密监测并及时向设计等有关单位反映,随时准备采取紧急处理措施。
六、结语
综上所诉,我国深基坑岩土工程中的监测技术管理应建立并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规范、管理机制,并不断探索改进监测管理模式,从而提高参与方对质量的重视,确保深基坑工程施工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胡楚旺.深基坑支护施工监测技术浅析[J]. 陕西建筑. 2010(07):42-43.
[2] 陈晓阳.建筑基坑监测工程中的位移测量技术[J]. 广西质量监督导报. 2008(07):63-64.
[3] 魏晓权.岩土工程测量在深基坑施工中的意义及技术处理[J]. 广东科技. 2007(11):76.
[4] 王臣,孙书河.深基坑施工中的工程测量[J]. 山西建筑. 2007(13):121-123.
关键词:深基坑;岩土工程;监测技术
中图分类号:TK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深基坑岩土工程监测目的
在巖土工程中,由于地质条件、荷载条件、材料性质、地下构筑物的受力状态和力学机理、施工条件以及外界其它因素的复杂性,岩土工程迄今为止还是一门不完善的科学技术,很难单纯从理论上预测工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而且理论预测值还不能全面而准确的反应工程的各种变化。所以,在理论分析指导下有计划的进行现场监测是十分必要的。
监测可谓是对工程施工质量及其安全性用相对精确之数值解释表达的一种定量方法和有效手段,是对工程设计经验安全系数的动态诠释,是保证工程顺利完成的必需条件。在预先周密安排好的计划下,在适当的位置和时刻用先进的仪器进行监测可收到良好的效果,特别是在工程师根据监测数据及时调整各项施工参数,使施工处于最佳状态,实行“信息化”施工方面起到日益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先进可靠的手段,建立一个严密的、科学的、合理的监测控制系统,确保该基坑工程及其周围环境在施工期间的安全稳定。
二、基坑顶水平位移、基坑沉降监测
地面位移沉降点埋设在基坑坑顶周边,采用人工挖孔后插入钢筋并用混凝土浇灌固定。挖孔直径300mm,孔深约0.5m,周边砌砖围护。分别在基坑周边埋设10个观测点。
支护结构顶部的水平位移与沉降及支护结构的变形,顶部变形监测点应环绕基坑四侧布置,各点间距宜为15~20m;附近2H范围内建筑物的沉降和倾斜量测;附近地表、路面的变形、开裂及建筑物状态观察。基坑开挖期间应定期进行观测,观测数据及时报有关单位。
在施工开挖过程中,基坑侧壁最大水平位移与当时基坑开挖深度之比:不大于0.25HQ且累计最大位移不超过40mm,水平位移速率不超过5 mm /d。基坑开挖边顶线2m范围外的总沉降值不大于30 mm,预警值为35 mm;在地下结构施工期的水平位移速率不超过2mm/d。变形出现突变或超出控制值时要采取加固措施。
基坑顶面水平位移观测方法:采用精密的PTS-215全站仪或JZ-JDA经纬仪,按自由站法或极坐标法对埋设于基坑支护结构上的水平位移标志进行观测,每次观测所得的各个观测点坐标与基坑开挖前进行的初始观测值相比较,所得的坐标差即为该观测点在本观测周期内的累计位移值。
基坑顶面沉降观测方法:采用精密的水准仪,配合高精度的水准尺,采用几何水准观测方法,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方法对埋设于基准点的高程与基坑开挖前进行的初始观测值相比较,所得的坐标差即为该观测点在本观测周期内的沉降值。
观测频率:在开挖基坑过程中监测时间间隔不超过3天,其余情况下每星期监测1次,当有危险事故征兆时应连续监测。
三、基坑土体开挖时发生影响工程安全等突发事件处理
(1)、如果在基坑开挖的过程中,发现支护结构出现漏水、涌砂,需要马上进行内回填反压外侧灌浆处理,反压土方可以利用钩机就近开挖基坑内的土方,也可以采用事先准备好的沙包。然后漏水、涌砂部位进行灌砂压浆加固,将涌砂部位由于水砂流失部位造成的塌方及时恢复成原样。
(2)、如果在开挖过程中发现支护桩位移较大或地面沉降较大已经超过了设计警戒值,监理单位应马上下达停工令,召集施工单位、设计单位、业主等参建单位各方召开现场会,分析造成位移偏大的原因,调查是否对周边建筑物和地下管线造成了不利影响,及时采取回填土方、灌浆加固、或增加支撑等措施控制支护桩的侧向位移和地面沉降。
(3)、只要发生超出设计报警值的变形,就必须对支护结构和周边建筑物加密观测,实时地报告位移情况,如果发生危及周边建筑物的变形,则必须马上对建筑物内的人员组织疏散,撤离到安全地带,并进行妥善安置。
(4)、施工现场准备有钢管、砂袋、水泥、水玻璃、脚手架和灌浆设备,并确保灌浆设备的完好,能够随时启动进行灌浆加固。要有专人负责应急预案的实施,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熟悉应急预案的实施步骤。
四、深基坑岩土工程中常见险情或险情征兆的应急预案
1、悬臂式支护结构过大,内倾变位的应急处理措施
可采用坡顶卸载,桩后适当挖土或人工降水、坑内桩前堆筑砂石袋或增设撑、锚结构等方法处理。为了减少桩后的地面荷载,基坑周边应严禁搭设施工临时用房,不得堆放建筑材料和弃土,不得停放大型施工机具和车辆。施工机具不得反向挖土,不得向基坑周边倾倒生活及生产用水。坑周边地面须进行防水处理。
2、内撑发生较大内凸变位的应急处理措施
要在坡顶或桩墙后卸载,坑内停止挖土作业,适当增加内撑或锚杆,桩前堆筑砂石袋,严防锚杆失效或拔出。
3、基坑发生整体或局部土体滑塌失稳的应急处理措施
应在有可能条件下降低土中水位和进行坡顶卸载,加强未滑塌区段的监测和保护,严防事故继续扩大。
4、桩间距过大,发生流砂、流土,坑周地面开裂塌陷的应急处理措施
立即停止挖土,采取补桩、桩间加挡土板,利用桩后土体已形成的拱状断面,用水泥砂浆抹面(或挂铁丝网),有条件时可配合桩顶卸载、降水等措施。
5、设计安全储备不足,桩入土深度不够,发生桩墙内倾或踢脚失稳的应急处理措施
应停止基坑开挖,在已开挖而尚未发生踢脚失稳段,在坑底桩前堆筑砂石袋或土料反压,同时对桩顶适当卸载,再根据失稳原因进行被动区土体加固(采用注浆、旋喷桩等),也可在原挡土桩内侧补打短桩。
6、管(基)坑内外水位差较大,桩墙未进入不透水层或嵌固深度不足,坑内降水引起土体失稳的应急处理措施:
停止基坑开挖、降水,必要时进行灌水反压或堆料反压。管涌、流砂停止后,应通过桩后压浆、补桩、堵漏、被动区土体加固等措施加固处理。
7、基坑开挖后超固结土层反弹,或地下水浮力作用使基础底板上凸、开裂,甚至使整个基础上浮的应急处理措施:
在基坑内或周边进行深层降水,土体失水固结,桩周产生负摩擦下拉力,迫使桩下沉,同时降低底板下的水浮力,处理开裂的底板后方可停止基坑降水。
8、因基坑土方超挖引起支护结构破坏的应急处理措施:
应暂时停止施工,回填土或在桩前堆载,保持支护结构稳定,再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处理。
五、监测资料整理
1、将每次测得各监测点的数据填写在相应的记录表中,观测结果记录必须做到真实、准确、全面、整洁。
2、根据观测结果及时绘制变形~时间曲线。
3、每次观测的结果应及时报设计、甲方及监理等有关单位。
4、各种观测记录表要求分别整理面册,各种曲线图应上墙,以便于查阅。
5、发现超出警戒值时,应加密监测并及时向设计等有关单位反映,随时准备采取紧急处理措施。
六、结语
综上所诉,我国深基坑岩土工程中的监测技术管理应建立并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规范、管理机制,并不断探索改进监测管理模式,从而提高参与方对质量的重视,确保深基坑工程施工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胡楚旺.深基坑支护施工监测技术浅析[J]. 陕西建筑. 2010(07):42-43.
[2] 陈晓阳.建筑基坑监测工程中的位移测量技术[J]. 广西质量监督导报. 2008(07):63-64.
[3] 魏晓权.岩土工程测量在深基坑施工中的意义及技术处理[J]. 广东科技. 2007(11):76.
[4] 王臣,孙书河.深基坑施工中的工程测量[J]. 山西建筑. 2007(13):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