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题记
1997年7月,踏出华南师范大学校门的我回到了我的家乡——汕尾市陆河县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城,红色革命根据地,在此扎根农村教育事业,开始了我的教育生涯。默默耕耘,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努力点燃山里娃心中的火焰,激发他们对语文的热爱之情。陶行知先生说过:“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二十一个春秋,我始终坚守自己最初的教学理念:点燃火焰,授人以渔。
一、扎根农村,十年坚守
1997年,大学毕业的我回到了家乡,被安排到离家十几公里外的河口镇河口中学。这是一所完全中学,原本包括初中和农村职业教育两部分教学班。1997年9月,学校改制,取消了职业教育,恢复了普通高中办学,师资紧缺。原本以为可以进入县城高中的我就这样被安排到了这个校舍破旧、教学管理落后的乡镇中学。90年代的陆河,交通落后,每次家校之间的往返,都要转换班车,遇上雨天,泥泞的道路让车子无法通行,就得走上一个小时的泥路,深一脚浅一脚,狼狈不堪。学校教学条件落后,“白 黑”(粉笔 黑板)就是老师教学的全部装备。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刚刚踏出大学校门意气风发想在三尺讲台上闯出一番天地的我,被眼前这样的现实击败了,像泄了气的气球,只想快快逃离这里。
我一边寻找着离开的机会,一边做好本职工作。由于办学条件的限制,学校只招收了两个高中教学班,我担任其中一个班的班主任。这是一群朴实的农村娃。陆河是个贫困县,大多数学生除了家庭条件不好,而且对自己的未来一片迷茫。他们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可以干什么;他们对学习是盲目的,不知道该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走出这个小山城。但是,他们对大学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我这个像他们大姐姐般的大学毕业的老师的崇拜眼神深深触动了我,我知道,“传道、受业、解惑”是我作为一名教师的职责。我的家乡之所以落后,根本原因就在于教育的落后,人们思想观念的落后。我为自己有 “逃离”的自私想法而感到羞愧。于是,我决定安下心来,为了这群农村娃的未来,也为了家乡教育的发展,做出微薄的努力。
语文虽然是母语,可是很多学生不把它放在心上,经常把它打入冷宫。如何让学生爱上语文,是我在教学生涯上要解决的第一个难题。教育学家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传授,而在鼓舞和唤醒。爱因斯坦也说过,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两个教学班,就我一个语文教师,没有前辈的指引,没有团队的合作,我只能孤军奋战。知识犹如海洋,教师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拥有一桶水。为了带领学生遨游在语文广阔的世界里,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有空我就一头扎进书海,从教育教学理论名著到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一边巩固自己的学科专业知识,一边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堂上,我带领他们求知,设置情境教学,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从而唤起他们对知识的兴趣;课堂外,我带领他们穿梭于文学的时空里,走进名人故事里,让他们汲取名人身上的优秀品质,并让他们明白:就算贫穷,也不能弯下身子向贫穷低头。通过自己的努力,就一定能改变命运。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我努力地在语文课堂上用自己的星星之火,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焰,让他们燃起对知识的渴望,让他们燃起对人生目标的热情。慢慢地,语文走出了冷宫,语文课成了最热闹最受学生期待的课。语文在高考中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从1997年7月到2008年7月,整整十一年,我坚守在河口中学这个乡村阵地,送走了三届毕业生,形成了自己的“真语文”和“大语文”教学观。
二、带领团队,十年担当
2008年9月,陆河中学创办,在这个年轻的学校里,我这个“元老”成了陆河中学语文学科组的领头羊,既是备课组长,又是學科组长。我不再是孤军奋战,我带领着一批刚踏出大学校门的年轻园丁耕耘在陆中这块新开辟的热土上。年轻的学校,年轻的团队,我深知我肩上的担子有多重。
卢梭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教学中,我带领团队继续坚持我的“真语文”和“大语文”教学观,不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会学生求知的方法,也引导年轻老师如何去点燃火焰,授人以渔。与此同时,带领团队推动阅读教学和作文序列化教学。以学生为研究对象,以课堂为研究阵地,锐意进行新课程改革试验,承担科研攻关项目,带领团队搞课题研究。我自己主持的《基于区域校园网的高中学科有效教学手段的实践与研究》这一省课题已圆满结题,《以活动为载体提高山区高中生语文素养的实效研究》这一市课题正在开展当中;指导吉茂玲和孔碧景老师开展的《数字阅读时代优化山区高中生课外阅读的策略研究》《以读入诗以析解诗以品赏诗——走出山区高中古典诗歌教学困境的教学实践》等课题的研究,也初见成效。我主动承担全县语文学科高三课堂研讨活动公开课,为全县语文教学抛砖引玉。中国学者林崇德曾列出这样一条公式:优秀教师=经验 反思。为了让这个年轻的团队成长得更快,我要求他们每课一反思,每学期撰写至少一篇教学论文。我以身作则,撰写的论文《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课堂导语设计之我见》在《教育教学研究》上发表;多篇论文在市的评比中获奖。我以自己过硬的工作作风、永不懈怠的敬业精神和勇于实践、大胆探索的创新意识,影响并带动着我的团队,点燃了这个年轻团队的思想火焰,指导他们在教学上如何“授生以渔”,语文学科组呈现出浓烈的教研教改氛围,也带动了整个学校的教研教改工作。我还重视课程教材建设,主编了校本教材《悦读》《古诗文阅读与默写》,深受学生喜爱。
为了帮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我从打造书香校园入手,以每年世界读书日为契机,开展读书节活动。以诗歌朗诵、演讲比赛、辩论赛、课本剧大赛、汉字书写大赛、诗词大会、传诵经典等活动,点燃学生阅读的火焰。读书节今年已经九岁了,每一届活动都受到了高度好评。
由于出色的工作表现,2016年我被评为陆河县“最美教师”;2017年被评为“陆河县名师”和汕尾市“最美教师”,当选汕尾市第七届人大代表,被推荐为市教研员。
三、审视反思,任重道远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人生三境界:一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想,我的教学生涯也是如此。蓦然回首,已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了二十一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虽然当初曾经动摇过,但我终于坚守了我的阵地,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一节课下来,我常常会因为某些细节没处理好而懊悔,常常会因为不能让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而懊恼。每次外出学习,感受发达地区先进的教学理念时,我都会汗颜,为自己还未剔除的陈旧教学理念,为自己的固步自封,为山区教育的落后。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手机、功利性阅读、快餐式阅读、碎片化阅读铺天盖地而来。我们生活在一个浮躁的时代,在很多学生的心中,火焰已经摇摇欲熄,他们迫切地希望走出这个小山城,更希望有人供之以鱼而不是授之以渔。我常常会因为听到学生对老师说“高考考什么你就教什么”而难过。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血脉”“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世界上所有华人的“精神家园”。而语文学科,就是通往这个“精神家园”的桥梁。如果功利主义之风吹熄了学生心中的火焰,那我们的精神家园最终就会颓然倒塌。山区语文教学,任重而道远。
正因为留有遗憾,才让自己知不足然后进。我愿意始终立足于山区课堂,始终保持着对山区教育事业的热爱,学习不止,笔耕不辍,坚持不懈,在教学和教研中思考,在审视反思中继续成长。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始终牢记先哲们的教诲:“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始终坚持我的教学理念:“点燃火焰,授人以渔”,点燃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让他们终生受益。
——题记
1997年7月,踏出华南师范大学校门的我回到了我的家乡——汕尾市陆河县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城,红色革命根据地,在此扎根农村教育事业,开始了我的教育生涯。默默耕耘,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努力点燃山里娃心中的火焰,激发他们对语文的热爱之情。陶行知先生说过:“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二十一个春秋,我始终坚守自己最初的教学理念:点燃火焰,授人以渔。
一、扎根农村,十年坚守
1997年,大学毕业的我回到了家乡,被安排到离家十几公里外的河口镇河口中学。这是一所完全中学,原本包括初中和农村职业教育两部分教学班。1997年9月,学校改制,取消了职业教育,恢复了普通高中办学,师资紧缺。原本以为可以进入县城高中的我就这样被安排到了这个校舍破旧、教学管理落后的乡镇中学。90年代的陆河,交通落后,每次家校之间的往返,都要转换班车,遇上雨天,泥泞的道路让车子无法通行,就得走上一个小时的泥路,深一脚浅一脚,狼狈不堪。学校教学条件落后,“白 黑”(粉笔 黑板)就是老师教学的全部装备。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刚刚踏出大学校门意气风发想在三尺讲台上闯出一番天地的我,被眼前这样的现实击败了,像泄了气的气球,只想快快逃离这里。
我一边寻找着离开的机会,一边做好本职工作。由于办学条件的限制,学校只招收了两个高中教学班,我担任其中一个班的班主任。这是一群朴实的农村娃。陆河是个贫困县,大多数学生除了家庭条件不好,而且对自己的未来一片迷茫。他们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可以干什么;他们对学习是盲目的,不知道该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走出这个小山城。但是,他们对大学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我这个像他们大姐姐般的大学毕业的老师的崇拜眼神深深触动了我,我知道,“传道、受业、解惑”是我作为一名教师的职责。我的家乡之所以落后,根本原因就在于教育的落后,人们思想观念的落后。我为自己有 “逃离”的自私想法而感到羞愧。于是,我决定安下心来,为了这群农村娃的未来,也为了家乡教育的发展,做出微薄的努力。
语文虽然是母语,可是很多学生不把它放在心上,经常把它打入冷宫。如何让学生爱上语文,是我在教学生涯上要解决的第一个难题。教育学家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传授,而在鼓舞和唤醒。爱因斯坦也说过,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两个教学班,就我一个语文教师,没有前辈的指引,没有团队的合作,我只能孤军奋战。知识犹如海洋,教师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拥有一桶水。为了带领学生遨游在语文广阔的世界里,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有空我就一头扎进书海,从教育教学理论名著到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一边巩固自己的学科专业知识,一边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堂上,我带领他们求知,设置情境教学,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从而唤起他们对知识的兴趣;课堂外,我带领他们穿梭于文学的时空里,走进名人故事里,让他们汲取名人身上的优秀品质,并让他们明白:就算贫穷,也不能弯下身子向贫穷低头。通过自己的努力,就一定能改变命运。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我努力地在语文课堂上用自己的星星之火,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焰,让他们燃起对知识的渴望,让他们燃起对人生目标的热情。慢慢地,语文走出了冷宫,语文课成了最热闹最受学生期待的课。语文在高考中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从1997年7月到2008年7月,整整十一年,我坚守在河口中学这个乡村阵地,送走了三届毕业生,形成了自己的“真语文”和“大语文”教学观。
二、带领团队,十年担当
2008年9月,陆河中学创办,在这个年轻的学校里,我这个“元老”成了陆河中学语文学科组的领头羊,既是备课组长,又是學科组长。我不再是孤军奋战,我带领着一批刚踏出大学校门的年轻园丁耕耘在陆中这块新开辟的热土上。年轻的学校,年轻的团队,我深知我肩上的担子有多重。
卢梭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教学中,我带领团队继续坚持我的“真语文”和“大语文”教学观,不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会学生求知的方法,也引导年轻老师如何去点燃火焰,授人以渔。与此同时,带领团队推动阅读教学和作文序列化教学。以学生为研究对象,以课堂为研究阵地,锐意进行新课程改革试验,承担科研攻关项目,带领团队搞课题研究。我自己主持的《基于区域校园网的高中学科有效教学手段的实践与研究》这一省课题已圆满结题,《以活动为载体提高山区高中生语文素养的实效研究》这一市课题正在开展当中;指导吉茂玲和孔碧景老师开展的《数字阅读时代优化山区高中生课外阅读的策略研究》《以读入诗以析解诗以品赏诗——走出山区高中古典诗歌教学困境的教学实践》等课题的研究,也初见成效。我主动承担全县语文学科高三课堂研讨活动公开课,为全县语文教学抛砖引玉。中国学者林崇德曾列出这样一条公式:优秀教师=经验 反思。为了让这个年轻的团队成长得更快,我要求他们每课一反思,每学期撰写至少一篇教学论文。我以身作则,撰写的论文《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课堂导语设计之我见》在《教育教学研究》上发表;多篇论文在市的评比中获奖。我以自己过硬的工作作风、永不懈怠的敬业精神和勇于实践、大胆探索的创新意识,影响并带动着我的团队,点燃了这个年轻团队的思想火焰,指导他们在教学上如何“授生以渔”,语文学科组呈现出浓烈的教研教改氛围,也带动了整个学校的教研教改工作。我还重视课程教材建设,主编了校本教材《悦读》《古诗文阅读与默写》,深受学生喜爱。
为了帮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我从打造书香校园入手,以每年世界读书日为契机,开展读书节活动。以诗歌朗诵、演讲比赛、辩论赛、课本剧大赛、汉字书写大赛、诗词大会、传诵经典等活动,点燃学生阅读的火焰。读书节今年已经九岁了,每一届活动都受到了高度好评。
由于出色的工作表现,2016年我被评为陆河县“最美教师”;2017年被评为“陆河县名师”和汕尾市“最美教师”,当选汕尾市第七届人大代表,被推荐为市教研员。
三、审视反思,任重道远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人生三境界:一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想,我的教学生涯也是如此。蓦然回首,已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了二十一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虽然当初曾经动摇过,但我终于坚守了我的阵地,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一节课下来,我常常会因为某些细节没处理好而懊悔,常常会因为不能让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而懊恼。每次外出学习,感受发达地区先进的教学理念时,我都会汗颜,为自己还未剔除的陈旧教学理念,为自己的固步自封,为山区教育的落后。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手机、功利性阅读、快餐式阅读、碎片化阅读铺天盖地而来。我们生活在一个浮躁的时代,在很多学生的心中,火焰已经摇摇欲熄,他们迫切地希望走出这个小山城,更希望有人供之以鱼而不是授之以渔。我常常会因为听到学生对老师说“高考考什么你就教什么”而难过。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血脉”“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世界上所有华人的“精神家园”。而语文学科,就是通往这个“精神家园”的桥梁。如果功利主义之风吹熄了学生心中的火焰,那我们的精神家园最终就会颓然倒塌。山区语文教学,任重而道远。
正因为留有遗憾,才让自己知不足然后进。我愿意始终立足于山区课堂,始终保持着对山区教育事业的热爱,学习不止,笔耕不辍,坚持不懈,在教学和教研中思考,在审视反思中继续成长。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始终牢记先哲们的教诲:“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始终坚持我的教学理念:“点燃火焰,授人以渔”,点燃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让他们终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