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职业学校语文教学面临着越来越被忽视和教学理念落后的双重压力,语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学习语文的最终目标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有效方法是让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
关键词:语文素养;阅读感悟;综合评价
一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无论学校还是教师,无论家长还是学生普遍都认为只有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毕业后才能找到工作,才能在工作中有長足的发展。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专业课受重视程度迅速提高,而文化课的地位却逐年下降,尤其是语文课备受冷落,学校压缩课时,学生不想学,这是严重的短期功利主义思想,是以无视学生终身发展为代价的,这样做无疑是非常危险的。
我们不能否认专业知识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作用,但现代社会更需要具有良好人文素养,以及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视野的复合型人才。而人文素养形成的坚实基础则是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站在关乎职业学校发展,关乎学生发展,关乎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高度,要下定决心提高语文学科教学的地位,深入语文教学改革,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作为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二
既然语文课要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标,那什么是“语文素养”?“语文素养”一词至今并没有一个权威的界定,普遍的观点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的修养,包括品德修养、审美情趣、对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也包括一些语文能力,如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笔者认为,“语文素养”是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体,其基本元素都包括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个维度范围之内。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作为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教师要改变观念,有勇气直面教改
素质教育已经提出多年,但在职业教育中为何迟迟得不到落实呢?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职业学校重“专”轻“文”,忽视了语文学科对学生长远发展的影响,语文教学改革缺少推动力;二是教师缺乏改革勇气,他们已经习惯了现在的教学模式,怕一旦改变了自己不能适应,不好把握,与其改不好还不如不改,反正大家都是这样做的,没必要先“吃螃蟹”。
其实,职业教育在进行语文教学改革方面具有比基础教育更加便利的实施条件,一方面是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环境相对宽松,升学压力不大;另一方面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缺失已经影响到职业的选择和发展空间的拓展。可以说,现在的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微乎其微,与其循规蹈矩不如放手一搏,遵照语文学科的学习规律,让语文教学回归本质。
2.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1)确立“以教为辅,以学为主”的教学指导思想。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教师首先要确立“以教为辅,以学为主”的教学指导思想。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师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而不是传授知识本身。
传统教学观一直认为,语文课堂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教师占用了全部课堂时间,教师讲、学生听。课堂的主角从来都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只注重了传授知识,却忽视了能力培养。学生除偶尔能回答几次问题之外,几乎就没有参与语文实践的机会。既然实践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就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知识,探索规律,提高能力,培养情感。教师要转变观念,做语文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参与课堂语文实践活动提供有效的帮助和必要的指导。
(2)注重整体阅读,整体感悟。中国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创造出了世界上无与伦比的语言文化财富。进入现代社会,科技进步了,可学生却越来越不会学习自己的语言了。语文教学把教材分解成若干个知识点,并形成严密的知识体系,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消灭了语文课所特有的魅力。充满情趣的语文,在一遍遍枯燥无味的训练中让学生倍感乏味。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压抑,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不愿意学语文,轻视语文。
语文实践,说简单一点就是听、说、读、写的实践。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读,因为读是其他实践活动的基础,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也是学习语文最本质的方法。这里所说的阅读不是指教师讲阅读方法,学生做阅读题,按套路“分析”文章的阅读,而是教师把时间归还给学生,学生是 “读”的主体、“感”的主体、“悟”的主体,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在阅读中积累语文知识,积累阅读经验,受到情感的熏陶,并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相信,当学生学会了真正的阅读,从而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时,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就不再是一个朦胧而遥远的目标了。
(3)鼓励语文实践过程中的个性化差异。在教学中,虽然教学过程是统一的,教学步骤是一致的,但学生在学的过程中的表现却是千差万别的。思维活动的方式不同,情感活动的样式各异,意志活动的强弱也不一样。教师不宜以自己的思想去束缚或代替学生的思想,以自己的思维模式去规范和限制学生的思维活动,不要过分追求统一的认识、统一的结论,应允许不同的认识和认识的不同水平同时存在。这一点认识在阅读教学中尤其重要。
(4)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扩大语文实践范围。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就要充分利用这些社会资源,扩大语文实践范围,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教材与社会生活充分结合起来。让学生走出教材,走出课堂,在社会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将所学的知识和运用结合起来,在课堂上运用,在社会生活中运用。
3.建立语文课程综合评价体系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也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与教师的教学,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既不能忽略对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和运用能力等学习结果的评价,更要增加对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以及情感体验能力、思想认识提高情况等过程性内容的评价;既要有针对语文工具性的定量、客观的评价,又要增加针对语文人文性的定性、主观的评价;既要有教师的评价,又要有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间的相互评价,甚至是来自其他学科教师、家长和社会的评价。评价方式既要有笔试,又要增加口试和面试等方式,并要逐渐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评价体系,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一根本目标服务。
职业教育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一专多能,具有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人文素养的缺失在职场上已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使职业学校学生在就业岗位上往往遭遇瓶颈。如果能改变语文教学观念,改革语文教学思路,贯彻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核心的教育理念,重视语文实践活动,那么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关键词:语文素养;阅读感悟;综合评价
一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无论学校还是教师,无论家长还是学生普遍都认为只有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毕业后才能找到工作,才能在工作中有長足的发展。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专业课受重视程度迅速提高,而文化课的地位却逐年下降,尤其是语文课备受冷落,学校压缩课时,学生不想学,这是严重的短期功利主义思想,是以无视学生终身发展为代价的,这样做无疑是非常危险的。
我们不能否认专业知识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作用,但现代社会更需要具有良好人文素养,以及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视野的复合型人才。而人文素养形成的坚实基础则是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站在关乎职业学校发展,关乎学生发展,关乎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高度,要下定决心提高语文学科教学的地位,深入语文教学改革,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作为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二
既然语文课要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标,那什么是“语文素养”?“语文素养”一词至今并没有一个权威的界定,普遍的观点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的修养,包括品德修养、审美情趣、对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也包括一些语文能力,如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笔者认为,“语文素养”是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体,其基本元素都包括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个维度范围之内。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作为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教师要改变观念,有勇气直面教改
素质教育已经提出多年,但在职业教育中为何迟迟得不到落实呢?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职业学校重“专”轻“文”,忽视了语文学科对学生长远发展的影响,语文教学改革缺少推动力;二是教师缺乏改革勇气,他们已经习惯了现在的教学模式,怕一旦改变了自己不能适应,不好把握,与其改不好还不如不改,反正大家都是这样做的,没必要先“吃螃蟹”。
其实,职业教育在进行语文教学改革方面具有比基础教育更加便利的实施条件,一方面是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环境相对宽松,升学压力不大;另一方面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缺失已经影响到职业的选择和发展空间的拓展。可以说,现在的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微乎其微,与其循规蹈矩不如放手一搏,遵照语文学科的学习规律,让语文教学回归本质。
2.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1)确立“以教为辅,以学为主”的教学指导思想。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教师首先要确立“以教为辅,以学为主”的教学指导思想。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师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而不是传授知识本身。
传统教学观一直认为,语文课堂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教师占用了全部课堂时间,教师讲、学生听。课堂的主角从来都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只注重了传授知识,却忽视了能力培养。学生除偶尔能回答几次问题之外,几乎就没有参与语文实践的机会。既然实践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就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知识,探索规律,提高能力,培养情感。教师要转变观念,做语文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参与课堂语文实践活动提供有效的帮助和必要的指导。
(2)注重整体阅读,整体感悟。中国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创造出了世界上无与伦比的语言文化财富。进入现代社会,科技进步了,可学生却越来越不会学习自己的语言了。语文教学把教材分解成若干个知识点,并形成严密的知识体系,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消灭了语文课所特有的魅力。充满情趣的语文,在一遍遍枯燥无味的训练中让学生倍感乏味。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压抑,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不愿意学语文,轻视语文。
语文实践,说简单一点就是听、说、读、写的实践。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读,因为读是其他实践活动的基础,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也是学习语文最本质的方法。这里所说的阅读不是指教师讲阅读方法,学生做阅读题,按套路“分析”文章的阅读,而是教师把时间归还给学生,学生是 “读”的主体、“感”的主体、“悟”的主体,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在阅读中积累语文知识,积累阅读经验,受到情感的熏陶,并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相信,当学生学会了真正的阅读,从而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时,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就不再是一个朦胧而遥远的目标了。
(3)鼓励语文实践过程中的个性化差异。在教学中,虽然教学过程是统一的,教学步骤是一致的,但学生在学的过程中的表现却是千差万别的。思维活动的方式不同,情感活动的样式各异,意志活动的强弱也不一样。教师不宜以自己的思想去束缚或代替学生的思想,以自己的思维模式去规范和限制学生的思维活动,不要过分追求统一的认识、统一的结论,应允许不同的认识和认识的不同水平同时存在。这一点认识在阅读教学中尤其重要。
(4)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扩大语文实践范围。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就要充分利用这些社会资源,扩大语文实践范围,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教材与社会生活充分结合起来。让学生走出教材,走出课堂,在社会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将所学的知识和运用结合起来,在课堂上运用,在社会生活中运用。
3.建立语文课程综合评价体系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也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与教师的教学,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既不能忽略对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和运用能力等学习结果的评价,更要增加对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以及情感体验能力、思想认识提高情况等过程性内容的评价;既要有针对语文工具性的定量、客观的评价,又要增加针对语文人文性的定性、主观的评价;既要有教师的评价,又要有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间的相互评价,甚至是来自其他学科教师、家长和社会的评价。评价方式既要有笔试,又要增加口试和面试等方式,并要逐渐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评价体系,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一根本目标服务。
职业教育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一专多能,具有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人文素养的缺失在职场上已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使职业学校学生在就业岗位上往往遭遇瓶颈。如果能改变语文教学观念,改革语文教学思路,贯彻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核心的教育理念,重视语文实践活动,那么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