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我们还满足于按动相机快门捕捉刹那间绽放的美丽,DV却已经悄悄地进入我们的生活。
舒展的音乐刺激着你的视听,看着自己的心情或故事变成流动的画面……
没有什么比亲手用DV记录下自己的心情、身边的故事更酷的事情了。
校园晨的DV社
徐 啸
我们学校的摄影摄像社就是这样一个酷酷的流动精彩的记录者的集合。每当学校里有大型活动的时候,我们受到的注目礼甚至比活动的主角还要多。
军训时,我们是唯一可以游离队伍之外的兵;运动会上,我们冲锋陷阵,坐在地上的,高高爬起来的,俨然一派职业摄像师风范。
去年“五月艺术节”的时候,文艺晚会的节目都已经彩排好了,可是由于SARS来临,不可以在不通风的大礼堂举行集会公演。于是,摄像社的同学们三军用命,在空旷的礼堂里架起DV机,从各个角度对晚会节目进行拍摄。经过我们夜以继日的加工制作,最后通过校园闭路电视给全校师生献上了一台精彩的晚会。
当其他人还在欣赏我们制作的节目时,我们已经开赴下一个目标:校园篮球赛、高二辩论赛、“月是杭高明”中秋晚会、成人节仪式……
“我们自豪地拥有太多的浪花,浪花和浪花相同,浪花和浪花不同。”这是我们DV社成员共同的心声。
我们不仅仅是在用机器拍摄影像,更是用心灵在记录校园里的精彩。
天哪,幸亏DV没事
卞上之
我是“从娃娃抓起”的DV族的代表,也是杭高DV社的社长。上小学的时候家里就给我买了DV机,然后我自己一个人摆弄镜头,慢慢地就喜欢上它了。我的课余生活被上网下载DV素材、观摩别人的DV作品、研究DV的后期制作、学习编辑软件安排得满满当当,所以我的技术也最过硬。“大师出自民间,外行领导革命”是我的至理名言,把DV短片制作出大片的效果是我最大的理想。
记得有一次去山沟里拍绿景。那里溪流纵横,环境很好,就是拍摄的时候取景有困难。我不得不攀登到一块溪边的大石头上摆弄镜头。也许是拍得入了神,忘了自己到底是站在哪儿了,不由自主地就抬脚往前跨了一步。瞬间的觉醒使我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我赶忙举起手……天哪,幸亏DV没事!不过自己已经是全身湿透,冻得瑟瑟发抖。DV没事,我就很满意了!
经典镜头
姚远
我是DV社的副社长,极度喜欢杭州电视台《周末旅游报告》。这个栏目是个人拍的DV片段集锦,我总是看得非常投入,投入的样子比这些短片还要经典。我太向往这些摄像者了,能够到那么美丽的地方去玩,能用DV拍出那么好的效果。于是我也梦想有一天能过上这种非常有朝气、非常符合年轻人态度的生活。其实我在这个社团里,被公认为是捕捉镜头最好的。因为我的舅舅是著名摄影家潘杰的同事和朋友。我从小受舅舅影响,对摄影产生了很大的兴趣。记得小学的时候,我参加了“湖畔花园”摄影节,还获得了优胜奖。良好的镜头感自然在我的DV作品里也挥之不去了。
看我的经典镜头——我在对着一堵墙拍着的时候,一只小蚂蚁闯了进来。我就拍小蚂蚁。后来,它不动了。我就拍它不动。后来,它走了。一堵白墙就被录进了我的DV。
“首席摄像师”及技术中坚
李霞楠
不是我吹,我可是DV社中最勤奋的一个。加入DV社之前,我没有设备。有一次学校举行摄影比赛,只好在电脑上制作了一些图片自己在家里欣赏着过瘾。当然,现在身份非同以往——首席摄像师啊!所以我平时花在杂志上的时间最多,研究拍摄技巧、光线的运用什么的。曾经有一次我拿着DV机在校园里拍花花草草就呆了一整天,只是为了反复考究光与影等等的关系。不过,有一次失手了,画面有些颤抖,我只好搬出我的所谓“DOGMA 95宣言”第三条:“摄像机必须是手提拍摄,所有因此带来的画面震颤可以接受。”还来一句:“我DV,我震颤!”
其实在女生中也有不少技术中坚,李唯果和金抒的作品总是同学们的抢手货,连班主任都向她们要。
周颖婷刚上初中的时候就去照相馆里印照片了。要是让她冲胶卷的话,她很自信能做得很好。不过她做得最好的是,运用摄影“瞬间记录”的语言,到生活中捕捉“伟大的瞬间”——军训期间,拍摄同寝室女生们的睡相,结果差点被口水淹死。还有男生向她借带子看……没给!
我DV,我存在
——编者手记
几米的风行似乎标志着读图时代的来临,那DV是不是在告诉我们:影像更具有说服力?
DV已经不仅仅是个性,这是DV者观察世界的第三只眼睛。他们用手中的DV记录着一段段鲜活的生活场景,铭刻着身边稍纵即逝的美丽。DV也是他们存在的一种方式,用影像表达一切想要表达的东西。
舒展的音乐刺激着你的视听,看着自己的心情或故事变成流动的画面……
没有什么比亲手用DV记录下自己的心情、身边的故事更酷的事情了。
校园晨的DV社
徐 啸
我们学校的摄影摄像社就是这样一个酷酷的流动精彩的记录者的集合。每当学校里有大型活动的时候,我们受到的注目礼甚至比活动的主角还要多。
军训时,我们是唯一可以游离队伍之外的兵;运动会上,我们冲锋陷阵,坐在地上的,高高爬起来的,俨然一派职业摄像师风范。
去年“五月艺术节”的时候,文艺晚会的节目都已经彩排好了,可是由于SARS来临,不可以在不通风的大礼堂举行集会公演。于是,摄像社的同学们三军用命,在空旷的礼堂里架起DV机,从各个角度对晚会节目进行拍摄。经过我们夜以继日的加工制作,最后通过校园闭路电视给全校师生献上了一台精彩的晚会。
当其他人还在欣赏我们制作的节目时,我们已经开赴下一个目标:校园篮球赛、高二辩论赛、“月是杭高明”中秋晚会、成人节仪式……
“我们自豪地拥有太多的浪花,浪花和浪花相同,浪花和浪花不同。”这是我们DV社成员共同的心声。
我们不仅仅是在用机器拍摄影像,更是用心灵在记录校园里的精彩。
天哪,幸亏DV没事
卞上之
我是“从娃娃抓起”的DV族的代表,也是杭高DV社的社长。上小学的时候家里就给我买了DV机,然后我自己一个人摆弄镜头,慢慢地就喜欢上它了。我的课余生活被上网下载DV素材、观摩别人的DV作品、研究DV的后期制作、学习编辑软件安排得满满当当,所以我的技术也最过硬。“大师出自民间,外行领导革命”是我的至理名言,把DV短片制作出大片的效果是我最大的理想。
记得有一次去山沟里拍绿景。那里溪流纵横,环境很好,就是拍摄的时候取景有困难。我不得不攀登到一块溪边的大石头上摆弄镜头。也许是拍得入了神,忘了自己到底是站在哪儿了,不由自主地就抬脚往前跨了一步。瞬间的觉醒使我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我赶忙举起手……天哪,幸亏DV没事!不过自己已经是全身湿透,冻得瑟瑟发抖。DV没事,我就很满意了!
经典镜头
姚远
我是DV社的副社长,极度喜欢杭州电视台《周末旅游报告》。这个栏目是个人拍的DV片段集锦,我总是看得非常投入,投入的样子比这些短片还要经典。我太向往这些摄像者了,能够到那么美丽的地方去玩,能用DV拍出那么好的效果。于是我也梦想有一天能过上这种非常有朝气、非常符合年轻人态度的生活。其实我在这个社团里,被公认为是捕捉镜头最好的。因为我的舅舅是著名摄影家潘杰的同事和朋友。我从小受舅舅影响,对摄影产生了很大的兴趣。记得小学的时候,我参加了“湖畔花园”摄影节,还获得了优胜奖。良好的镜头感自然在我的DV作品里也挥之不去了。
看我的经典镜头——我在对着一堵墙拍着的时候,一只小蚂蚁闯了进来。我就拍小蚂蚁。后来,它不动了。我就拍它不动。后来,它走了。一堵白墙就被录进了我的DV。
“首席摄像师”及技术中坚
李霞楠
不是我吹,我可是DV社中最勤奋的一个。加入DV社之前,我没有设备。有一次学校举行摄影比赛,只好在电脑上制作了一些图片自己在家里欣赏着过瘾。当然,现在身份非同以往——首席摄像师啊!所以我平时花在杂志上的时间最多,研究拍摄技巧、光线的运用什么的。曾经有一次我拿着DV机在校园里拍花花草草就呆了一整天,只是为了反复考究光与影等等的关系。不过,有一次失手了,画面有些颤抖,我只好搬出我的所谓“DOGMA 95宣言”第三条:“摄像机必须是手提拍摄,所有因此带来的画面震颤可以接受。”还来一句:“我DV,我震颤!”
其实在女生中也有不少技术中坚,李唯果和金抒的作品总是同学们的抢手货,连班主任都向她们要。
周颖婷刚上初中的时候就去照相馆里印照片了。要是让她冲胶卷的话,她很自信能做得很好。不过她做得最好的是,运用摄影“瞬间记录”的语言,到生活中捕捉“伟大的瞬间”——军训期间,拍摄同寝室女生们的睡相,结果差点被口水淹死。还有男生向她借带子看……没给!
我DV,我存在
——编者手记
几米的风行似乎标志着读图时代的来临,那DV是不是在告诉我们:影像更具有说服力?
DV已经不仅仅是个性,这是DV者观察世界的第三只眼睛。他们用手中的DV记录着一段段鲜活的生活场景,铭刻着身边稍纵即逝的美丽。DV也是他们存在的一种方式,用影像表达一切想要表达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