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酷并快乐着

来源 :中学生天地(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m36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我们还满足于按动相机快门捕捉刹那间绽放的美丽,DV却已经悄悄地进入我们的生活。
  舒展的音乐刺激着你的视听,看着自己的心情或故事变成流动的画面……
  没有什么比亲手用DV记录下自己的心情、身边的故事更酷的事情了。
  
  校园晨的DV社
  
  徐 啸
  我们学校的摄影摄像社就是这样一个酷酷的流动精彩的记录者的集合。每当学校里有大型活动的时候,我们受到的注目礼甚至比活动的主角还要多。
  军训时,我们是唯一可以游离队伍之外的兵;运动会上,我们冲锋陷阵,坐在地上的,高高爬起来的,俨然一派职业摄像师风范。
  去年“五月艺术节”的时候,文艺晚会的节目都已经彩排好了,可是由于SARS来临,不可以在不通风的大礼堂举行集会公演。于是,摄像社的同学们三军用命,在空旷的礼堂里架起DV机,从各个角度对晚会节目进行拍摄。经过我们夜以继日的加工制作,最后通过校园闭路电视给全校师生献上了一台精彩的晚会。
  当其他人还在欣赏我们制作的节目时,我们已经开赴下一个目标:校园篮球赛、高二辩论赛、“月是杭高明”中秋晚会、成人节仪式……
  “我们自豪地拥有太多的浪花,浪花和浪花相同,浪花和浪花不同。”这是我们DV社成员共同的心声。
  我们不仅仅是在用机器拍摄影像,更是用心灵在记录校园里的精彩。
  
  天哪,幸亏DV没事
  
  卞上之
  我是“从娃娃抓起”的DV族的代表,也是杭高DV社的社长。上小学的时候家里就给我买了DV机,然后我自己一个人摆弄镜头,慢慢地就喜欢上它了。我的课余生活被上网下载DV素材、观摩别人的DV作品、研究DV的后期制作、学习编辑软件安排得满满当当,所以我的技术也最过硬。“大师出自民间,外行领导革命”是我的至理名言,把DV短片制作出大片的效果是我最大的理想。
  记得有一次去山沟里拍绿景。那里溪流纵横,环境很好,就是拍摄的时候取景有困难。我不得不攀登到一块溪边的大石头上摆弄镜头。也许是拍得入了神,忘了自己到底是站在哪儿了,不由自主地就抬脚往前跨了一步。瞬间的觉醒使我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我赶忙举起手……天哪,幸亏DV没事!不过自己已经是全身湿透,冻得瑟瑟发抖。DV没事,我就很满意了!
  
  经典镜头
  
  姚远
  我是DV社的副社长,极度喜欢杭州电视台《周末旅游报告》。这个栏目是个人拍的DV片段集锦,我总是看得非常投入,投入的样子比这些短片还要经典。我太向往这些摄像者了,能够到那么美丽的地方去玩,能用DV拍出那么好的效果。于是我也梦想有一天能过上这种非常有朝气、非常符合年轻人态度的生活。其实我在这个社团里,被公认为是捕捉镜头最好的。因为我的舅舅是著名摄影家潘杰的同事和朋友。我从小受舅舅影响,对摄影产生了很大的兴趣。记得小学的时候,我参加了“湖畔花园”摄影节,还获得了优胜奖。良好的镜头感自然在我的DV作品里也挥之不去了。
  看我的经典镜头——我在对着一堵墙拍着的时候,一只小蚂蚁闯了进来。我就拍小蚂蚁。后来,它不动了。我就拍它不动。后来,它走了。一堵白墙就被录进了我的DV。
  
  “首席摄像师”及技术中坚
  
  李霞楠
  不是我吹,我可是DV社中最勤奋的一个。加入DV社之前,我没有设备。有一次学校举行摄影比赛,只好在电脑上制作了一些图片自己在家里欣赏着过瘾。当然,现在身份非同以往——首席摄像师啊!所以我平时花在杂志上的时间最多,研究拍摄技巧、光线的运用什么的。曾经有一次我拿着DV机在校园里拍花花草草就呆了一整天,只是为了反复考究光与影等等的关系。不过,有一次失手了,画面有些颤抖,我只好搬出我的所谓“DOGMA 95宣言”第三条:“摄像机必须是手提拍摄,所有因此带来的画面震颤可以接受。”还来一句:“我DV,我震颤!”
  其实在女生中也有不少技术中坚,李唯果和金抒的作品总是同学们的抢手货,连班主任都向她们要。
  周颖婷刚上初中的时候就去照相馆里印照片了。要是让她冲胶卷的话,她很自信能做得很好。不过她做得最好的是,运用摄影“瞬间记录”的语言,到生活中捕捉“伟大的瞬间”——军训期间,拍摄同寝室女生们的睡相,结果差点被口水淹死。还有男生向她借带子看……没给!
  
  我DV,我存在
  
  ——编者手记
  几米的风行似乎标志着读图时代的来临,那DV是不是在告诉我们:影像更具有说服力?
  DV已经不仅仅是个性,这是DV者观察世界的第三只眼睛。他们用手中的DV记录着一段段鲜活的生活场景,铭刻着身边稍纵即逝的美丽。DV也是他们存在的一种方式,用影像表达一切想要表达的东西。
其他文献
针对刘瑜教授和张桂梅校长的说法,几位同学都基于自己的人生体验和认知给出了明确的观点。有现实依据,有思考力度,有论证过程,我觉得立论都没什么问题,也算是借这个讨论“各言其志”了。但想提醒大家的是,刘瑜教授和张桂梅校长两位的观点看似对立,其实不然。追求个性和奋斗不息都是我们促进自身发展的良好姿态和方法,它们从来不矛盾。   大家之所以会有“非此即彼”的辩论和选择欲望,是因为没看到两者在求取发展上的统
期刊
孙宏艳老师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的所长,我们请她就青少年自我保护中一些重要而又容易被忽略的方面为同学们提供些建议与方法,希望能帮助大家远离伤害、快乐成长! ——编者  中小学生人身伤害事故屡屡发生,已经构成了社会生活中一幅刺眼的画面。  伤害的隐患几乎遍布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它可能来自某些成年人甚至父母、教师,也可能来自同学或者校外同龄人;伤害发生的场所可能是在校园里,也可能是在家庭或者
期刊
姓名:朱丹丹  身份:某电商平台用户研究员  我上初中的时候,班里曾一度流行“星座说”:挑剔又有点洁癖的处女座、热爱自由的射手座……这些看似荒诞却又精准的设定让同学们沉迷不已。很多年后,我第一次知道心理学中的“巴纳姆效应”——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那时我突然发现,虽然我并不相信星座,但在很多年前,一颗渴望探索文化差异和人群属性的种子早已在心中悄然种下。
期刊
我叫金之轩,来自临海市杜桥实验中学。我就读的是台州市唯一一所开设击剑课程的学校。因为姐姐练习击剑,我在无意间接触到了这项运动,如今已在这条路上走了四年,并乐在其中。四年间,我陆续获得了一些奖项,如浙江省运动会花剑男子甲组团体第四名、浙江省青少年击剑冠军赛男子乙组个人第三名等。击剑,已成为我人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击剑起源于欧洲,是从古代剑术决斗中发展起来的一项体育项目。现代击剑运动是奥运会
期刊
  
期刊
策划_ 本刊编辑部 统筹_ 钱梦佳  学生记者_朱雨瑄 沈 丹 冯勇勇 滕卢涛  我们常常喊着渴望独立,寻求不被家长管束的生活。那么在高中,选择住校便是迈向独立成长之路的一大步。  在这里,我们与几个同龄人共同拥有一个小窝,小窝里有温馨的书桌和床铺,还能远离父母和老师们的耳提面命。向往的寝室生活似乎正在前方招手,但真要做出住校的决定时,一大堆问题便涌入了脑海:  当我和室友相处感到尴尬时,该如何化
期刊
这颗红色的星球激发了人类最狂野的想像。从在望远镜中观测到火星“运河”开始,关于好战的火星人以及他们的入侵的想像从未停止过。然而,人类的好奇心和在广袤的宇宙中找到同伴的热望终归要战胜对未知事物的恐惧。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人类就开始向火星发射探测器。  干燥、冰冷、地形复杂、荒凉而毫无生气,这颗火红的星球显然不是个好客的主人。人类探测火星的先锋,苏联于1962年发射的“火星一号”探测器,在飞离地球1
期刊
很小的时候爱看作文选,曾经看到过一个比喻,将年迈爷爷的眼睛比作昏黄的沙漠。  直到刚才把电话放下,我才忽然发现,和爷爷之间的这片沙漠,正随着岁月的吹塑慢慢形成。他的声音那样平静——“我的眼睛慢慢地看不见啦,有什么办法呢,谁叫我老了呢。”我有一种急迫,堆积在胸口想喊出来。没有。我只是问他为什么不去医院看,他的回答是,没有用。  爷爷最后一次看清楚我的脸是什么时候的事,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了。这是写给他
期刊
以色列“亚德·瓦辛姆”大屠杀纪念馆,位于赫茨尔山西面,希伯来语意为“碑和名字”。通向纪念馆的大道两旁,种满了苍翠的树木,每棵树旁都插着一块小牌,上面写着在大屠杀时期冒着生命危险帮助犹太人的正义之士的名字和国籍。   纪念馆的墙壁上,大量因年久而发黄的照片,记录着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的一幕幕真实场景。在一个展区,堆积着小山一样各式各样的鞋,那是当年被害犹太人留下的。一个展柜内陈列着几颗金牙,是纳粹将犹
期刊
200多个作品,400多万个粉丝,7000多万个点赞,10亿多的浏览量,拥有这些惊人数据的抖音博主叫“韩老湿”,也是绍兴嵊州市黄泽中学的一名班主任和语文老师。从2019年4月开始,韩晓正式在抖音平台分享自己和学生们的故事。温馨逗趣的班级生活、段子迭出的机灵学生、标志性的哈哈哈笑声,让这些短视频吸粉无数,网友们也纷纷呼喊着“世界欠我一个韩老师”。   接受中天采访时,韩晓尚在坐月子期间,但她仍带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