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30周年,同时也是经济形势最复杂、挑战性最强、世界经济变化较大的一年。在社会经济继续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中国众多出口行业在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市场形势和行业环境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随着我国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大和新调控措施的实施,众多出口企业在面临新的机遇的同时,也遭遇了新的挑战——“出口转内销”成为出口行业的焦点话题。《中国联合商报》记者对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研究部研究员韩秀申进行了独家专访。
《中国联合商报》:引起“出口转内销”的背景和原因是什么?
韩秀申:首先,今年以来,在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美欧、日本和韩国都出现经济衰退,对我国的出口行业产生了很不利的影响。其次,人民币升值使外贸企业的结汇风险大大增加。现在人民币兑美元的汇价已经“破7”,而且上涨趋势仍然明显。第三,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各项承诺的逐步履行,以前实行的出口补贴、出口退税等措施相继取消,给很多靠国家政策优惠生存的外贸企业带来巨大震动。这些都是导致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的主要原因。
今年1~8月份我国对美国出口增幅为10%,如果剔除了上述因素,我国对美国的出口量下降10%。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对出口企业的影响为汇率贬值导致企业出口成本的上升,国外消费者消费能力下降导致进口需求减少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强。近两年,国际进口产品的质量和环保标准的提高也导致出口产品频频退货。
根据海关统计,2008年1~9月全国进出口总值为19671.3亿美元,同比增长25.2%,其中:出口10740.6亿美元,增长22.3%;进口8930.7亿美元,增长29%。虽然出口保持了22%的增长率,但是剔除人民币升值、运费价格上涨、生产资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上涨等因素,出口数量仅增长4%左右。
海关的一系列数据也表明了,在世界性经济衰退的背景下,企业采取出口转内销的策略是企业保护自己稳定发展的上策,出口转内销可以使企业在国外经济衰退的情况下避免遭受国外进口商无支付能力的风险,以及国外市场需求缩小导致的低价竞争和削价竞争等风险。
《中国联合商报》:目前国内企业“出口转内销”主要体现在哪些行业?特点是什么?
韩秀申:我国的出口产品主要是针对国外市场设计和制造的,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的开放,国内对国外产品的接受度在提高。
从目前国际市场的情况来看,我国出口行业中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传统大宗出口商品,纺织、服装、家具、鞋帽和箱包以及IT产品出口企业受到的影响最大。因为这些出口产品质量好设计新颖,虽然价格贵,但是很受国内消费者欢迎。
在经济衰退的情况下,前两类商品由于本身附加值低,利润率低,出口成本的上涨使出口企业无利润可图,面临倒闭。另外,国外企业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也会减少生产和进口,所以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的出口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国外的大企业在危机的情况下将减少IT产品的消费,所以IT产品出口也将受到很大影响。
《中国联合商报》:企业如果选择“出口转内销”,会遇到哪些障碍?
白明:出口生产企业在选择出口转内销时面临的困境是出口企业由生产企业转型为生产和营销企业,企业缺乏营销人才、营销网络、营销策略和自主品牌。
有些纯粹走外销型的企业还需要一个开发国内市场的时间与过程,而国内市场、国内品牌的开发,不仅仅需要资金的支持,更多的则是国内与国外走不同的营销模式。在摸索和探寻中成长的“出口转内销”的企业与早已有丰富经验的国内老品牌的企业竞争,困难可想而知。
《中国联合商报》:企业面对出口压力除了“出口转内销”的选择外,还有什么有效策略度过难关?
韩秀申:在国际市场紧缩的情况下,出口企业的选择是多元化的,除了出口转内销的策略外,企业还可采取市场多元化策略,加大对新兴市场、拉美、非洲和中东市场的开发,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受到的危机影响较小,经济稳定增长,进口市场在扩大。其次,实施产品多元化策略,积极发展自主品牌的产品。
《中国联合商报》:在目前出口遇到很多瓶颈的情况下,国家是否应该给予外贸企业一些激励,鼓励他们拓展国内市场呢?
白明:其实国家已经有了政策的导向,比如说扩大内需等。但并不是对这些外贸企业给予特殊的政策扶持,否则就会造成对原有内贸企业的不公平。
这一次外贸企业由出口转内销并不是由于企业自身竞争力的下降,而是国内外一些因素造成的客观结果。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是必要的,而对于那些失去竞争优势的企业应尽快实现产业转移。
国家的宏观调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但是对于企业而言,不论是“内销”还是“外销”,只有提高自身竞争力,才能在市场经济的风浪中立于不败之地。
随着我国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大和新调控措施的实施,众多出口企业在面临新的机遇的同时,也遭遇了新的挑战——“出口转内销”成为出口行业的焦点话题。《中国联合商报》记者对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研究部研究员韩秀申进行了独家专访。
《中国联合商报》:引起“出口转内销”的背景和原因是什么?
韩秀申:首先,今年以来,在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美欧、日本和韩国都出现经济衰退,对我国的出口行业产生了很不利的影响。其次,人民币升值使外贸企业的结汇风险大大增加。现在人民币兑美元的汇价已经“破7”,而且上涨趋势仍然明显。第三,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各项承诺的逐步履行,以前实行的出口补贴、出口退税等措施相继取消,给很多靠国家政策优惠生存的外贸企业带来巨大震动。这些都是导致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的主要原因。
今年1~8月份我国对美国出口增幅为10%,如果剔除了上述因素,我国对美国的出口量下降10%。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对出口企业的影响为汇率贬值导致企业出口成本的上升,国外消费者消费能力下降导致进口需求减少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强。近两年,国际进口产品的质量和环保标准的提高也导致出口产品频频退货。
根据海关统计,2008年1~9月全国进出口总值为19671.3亿美元,同比增长25.2%,其中:出口10740.6亿美元,增长22.3%;进口8930.7亿美元,增长29%。虽然出口保持了22%的增长率,但是剔除人民币升值、运费价格上涨、生产资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上涨等因素,出口数量仅增长4%左右。
海关的一系列数据也表明了,在世界性经济衰退的背景下,企业采取出口转内销的策略是企业保护自己稳定发展的上策,出口转内销可以使企业在国外经济衰退的情况下避免遭受国外进口商无支付能力的风险,以及国外市场需求缩小导致的低价竞争和削价竞争等风险。
《中国联合商报》:目前国内企业“出口转内销”主要体现在哪些行业?特点是什么?
韩秀申:我国的出口产品主要是针对国外市场设计和制造的,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的开放,国内对国外产品的接受度在提高。
从目前国际市场的情况来看,我国出口行业中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传统大宗出口商品,纺织、服装、家具、鞋帽和箱包以及IT产品出口企业受到的影响最大。因为这些出口产品质量好设计新颖,虽然价格贵,但是很受国内消费者欢迎。
在经济衰退的情况下,前两类商品由于本身附加值低,利润率低,出口成本的上涨使出口企业无利润可图,面临倒闭。另外,国外企业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也会减少生产和进口,所以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的出口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国外的大企业在危机的情况下将减少IT产品的消费,所以IT产品出口也将受到很大影响。
《中国联合商报》:企业如果选择“出口转内销”,会遇到哪些障碍?
白明:出口生产企业在选择出口转内销时面临的困境是出口企业由生产企业转型为生产和营销企业,企业缺乏营销人才、营销网络、营销策略和自主品牌。
有些纯粹走外销型的企业还需要一个开发国内市场的时间与过程,而国内市场、国内品牌的开发,不仅仅需要资金的支持,更多的则是国内与国外走不同的营销模式。在摸索和探寻中成长的“出口转内销”的企业与早已有丰富经验的国内老品牌的企业竞争,困难可想而知。
《中国联合商报》:企业面对出口压力除了“出口转内销”的选择外,还有什么有效策略度过难关?
韩秀申:在国际市场紧缩的情况下,出口企业的选择是多元化的,除了出口转内销的策略外,企业还可采取市场多元化策略,加大对新兴市场、拉美、非洲和中东市场的开发,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受到的危机影响较小,经济稳定增长,进口市场在扩大。其次,实施产品多元化策略,积极发展自主品牌的产品。
《中国联合商报》:在目前出口遇到很多瓶颈的情况下,国家是否应该给予外贸企业一些激励,鼓励他们拓展国内市场呢?
白明:其实国家已经有了政策的导向,比如说扩大内需等。但并不是对这些外贸企业给予特殊的政策扶持,否则就会造成对原有内贸企业的不公平。
这一次外贸企业由出口转内销并不是由于企业自身竞争力的下降,而是国内外一些因素造成的客观结果。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是必要的,而对于那些失去竞争优势的企业应尽快实现产业转移。
国家的宏观调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但是对于企业而言,不论是“内销”还是“外销”,只有提高自身竞争力,才能在市场经济的风浪中立于不败之地。